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后半叶印度民族主义意识探析——以帕勒登杜的戏剧为例
1
作者 姜景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6期121-134,157,共15页
英国自18世纪初开始对印度进行占领和统治,至19世纪中叶实现完全殖民。随着英国殖民的深入推进,19世纪后半叶印度产生了民族主义意识。鉴于印度特殊的历史,该民族主义意识并不唯一。首先,由于英国殖民者的现实存在,印度出现了次大陆人... 英国自18世纪初开始对印度进行占领和统治,至19世纪中叶实现完全殖民。随着英国殖民的深入推进,19世纪后半叶印度产生了民族主义意识。鉴于印度特殊的历史,该民族主义意识并不唯一。首先,由于英国殖民者的现实存在,印度出现了次大陆人民整体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民族主义意识,该意识反映了次大陆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状况;第二,由于历史上伊斯兰教民族对次大陆进行了占领和统治,这一时期次大陆也产生了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该意识反映了次大陆上印度教族群和伊斯兰教族群的对立状况;第三,由于更早时期雅利安人的进入和占领,19世纪后半叶还出现了雅利安民族主义意识,该意识反映了雅利安族群和达罗毗荼族群的对立状况。这三类民族主义意识在当代印度仍然存在,印度民族主义意识体现在当代印度的“去殖民化”现象之中;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体现在印度教社团组织和现执政党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民族国家建构”工作之中;雅利安民族主义意识体现在独立后印度南北族群的对立言行之中。帕勒登杜是19世纪后半叶最为著名的印地语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被誉为近现代印地语戏剧文学之父,其戏剧创作恰好反映了这三类民族主义意识,是印度19世纪后半叶民族主义意识的完整且集中叙事,代表性极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教民族主义 雅利安民族主义 印地语戏剧 帕勒登杜
下载PDF
梵声佛曲与汉辞华章——中印古典戏剧因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燕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同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葩 ,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 ,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 ,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 ,进而论证这些...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同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葩 ,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 ,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 ,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 ,进而论证这些现象与因素是同源传递还是异域共生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 :印度梵剧浸渗影响中国戏曲的文化中介是佛教的传播 ;印度宗教习用的“沿门教化”同我国民间傩仪的“沿街念唱”形式两相结合共同架构了我国的戏剧演艺形式 ;中国戏曲中的一些剧目如“目连”关目取材于佛经和变文 ,戏剧角色行当中之“末”、“旦”、“净”皆源于梵语、梵文之转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异域 中国戏曲 因缘 变文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史 存在 佛教 佛经
下载PDF
卡塔卡利舞剧的叙事诉求 被引量:2
3
作者 孟昭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古代印度舞蹈表演和戏剧表演相互依存 ,卡塔卡利舞剧 (Kath仭kali)即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运用古代梵文演唱的剧种。它从形成发展至今 ,表现出明显的叙事传统。卡塔卡利舞剧形成、叙事内容、身体叙事和舞蹈故事四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 古代印度舞蹈表演和戏剧表演相互依存 ,卡塔卡利舞剧 (Kath仭kali)即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运用古代梵文演唱的剧种。它从形成发展至今 ,表现出明显的叙事传统。卡塔卡利舞剧形成、叙事内容、身体叙事和舞蹈故事四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叙事倾向 ,它使叙述学这种主要表现为一种形式研究的理论在戏剧领域里产生了更多的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内容 故事 叙述学 戏剧 叙事传统 倾向 相互依存 梵文 身体 流传
下载PDF
论印度梵剧《沙恭达罗》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车子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沙恭达罗》昭示的美学意蕴是其各种元素合力之美的综合体现,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古典梵语戏剧的语言之美、独白的艺术手法所展现的净修林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主人公秀丽天成的形象之美和纯洁质朴的心灵之美、作品所歌颂的忠贞... 《沙恭达罗》昭示的美学意蕴是其各种元素合力之美的综合体现,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古典梵语戏剧的语言之美、独白的艺术手法所展现的净修林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主人公秀丽天成的形象之美和纯洁质朴的心灵之美、作品所歌颂的忠贞不渝爱情自由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梵语诗剧 《沙恭达罗》 美学意蕴
下载PDF
穿上中国戏服的“沙恭达罗”——从译本看印度古典戏剧与中国戏曲之异同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是一出纯粹印度式的戏剧,它标志着古典梵剧的高度成熟。同时,对中国古代戏曲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章以《沙恭达罗》的中文译本——卢前先生所译的《孔雀女》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译本的分析,简要探讨了印度古典戏...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是一出纯粹印度式的戏剧,它标志着古典梵剧的高度成熟。同时,对中国古代戏曲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章以《沙恭达罗》的中文译本——卢前先生所译的《孔雀女》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译本的分析,简要探讨了印度古典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恭达罗 印度古典戏剧 卢前译本 中国戏曲
下载PDF
神奇的舞者——印度古典戏剧精神寻源
6
作者 李大朋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2-36,共5页
印度古代艺术创作的代表作品舞王湿婆雕塑,表现出印度传统艺术观念的诸多特点,从中可以考察印度古典戏剧的审美与价值观念的丰富内涵。本文尝试从这部雕塑作品入手,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考察诸如印度古典戏剧的悲剧与喜剧观念、爱情观念... 印度古代艺术创作的代表作品舞王湿婆雕塑,表现出印度传统艺术观念的诸多特点,从中可以考察印度古典戏剧的审美与价值观念的丰富内涵。本文尝试从这部雕塑作品入手,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考察诸如印度古典戏剧的悲剧与喜剧观念、爱情观念、伦理价值观念的本源。以求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印度古典戏剧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婆” 印度传统艺术 印度古典戏剧
下载PDF
阿富汗出土梵语戏剧残叶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100,141,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中在阿富汗出土了一叶梵语戏剧残片。本文介绍了哈特曼教授对该残片的转写与英译,并结合汉译佛经中与印度古代戏剧表演相关的史料,为中印(或梵汉)戏剧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 印度戏剧 出土梵剧残片 中印戏剧关系
原文传递
南亚次大陆的生活镜像——从历史、制作、受众看印度电视剧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毛小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123,共9页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其电视传媒业在近30年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印度的电视剧从1984年开始发展,至今也只有30年的历史,但因其产量巨大,观众甚多,为印度的影视产业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印度电视剧制作和出品过...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其电视传媒业在近30年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印度的电视剧从1984年开始发展,至今也只有30年的历史,但因其产量巨大,观众甚多,为印度的影视产业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印度电视剧制作和出品过程,对经典的印度电视剧进行分析,追溯印度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印度电视剧衍生的根源及其制作理念。印度电视剧及其传播内容的影响是其巨大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印度电视剧制作成本低、节目质量高、海外市场大等特点,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电视剧 肥皂剧 连续剧 K现象
原文传递
同源异流:古代中国小说和戏曲的印度受容——以“楔子—正文”结构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同胜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6,共13页
明清章回小说、晚明拟话本小说与宋元话本,其叙事大多具有"楔子—正文"之结构。而自宋、金以来的戏曲,也多有"楔子—正文"之结撰模式。白话通俗小说的"楔子—正文"格式,受到了俗讲变文、押座文等讲经弘... 明清章回小说、晚明拟话本小说与宋元话本,其叙事大多具有"楔子—正文"之结构。而自宋、金以来的戏曲,也多有"楔子—正文"之结撰模式。白话通俗小说的"楔子—正文"格式,受到了俗讲变文、押座文等讲经弘法模式之影响;而辽宗教剧、金院本、诸宫调、蒙元杂剧等则深受梵剧之影响。在古代中国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互相取材,彼此影响。而佛家的弘法范式与梵剧的"楔子—正文"演出结构皆源自于古印度的说唱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子-正文”结构 佛家讲经说法模式 梵剧 印度说唱艺术
原文传递
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
10
作者 浦晗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5,共11页
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戏曲学界,诸多学人从印度戏剧的体例与题材中探寻中国戏曲的渊源,"印度戏剧输入说"兴盛一时。这一研究命题的出现,不仅与一些学者的个人学术兴趣相关,并且与当时的整体学术与文化语境相勾连。晚近佛学的... 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的戏曲学界,诸多学人从印度戏剧的体例与题材中探寻中国戏曲的渊源,"印度戏剧输入说"兴盛一时。这一研究命题的出现,不仅与一些学者的个人学术兴趣相关,并且与当时的整体学术与文化语境相勾连。晚近佛学的复兴将文化研究的视点引向了印度佛教与文化,进而催生了中印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路;"文化移动论"等学说的建构与引介则为其发展提供了人类学与地缘学依据。而随着这一"外向"式探究过程的衍化与深入,从传统剧曲出发的"内向"研究模式也在同时萌生,更重要的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阈下,南戏作为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得到了更为系统的观照,史著中的南戏书写范式从文本著录逐渐转向了剧场艺术的综合描摹,推动了现代南戏研究的专门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戏剧 佛教 文化移动 南戏 研究专门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