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tally intracorporeal robot-assisted urinary diversion for bladder cancer(Part 1).Review and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ileal conduit and modified Indiana pouch 被引量:3
1
作者 Hugo Otaola-Arca Rafael Coelho +1 位作者 Vipul R.Patel Marcelo Orvieto 《Asian Journal of Urology》 CSCD 2021年第1期50-62,共13页
Objective:To review the most used robot-assisted cutaneous urinary diversion(CUD)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and create a unified compendium of the different alternatives,including new consistent image... Objective:To review the most used robot-assisted cutaneous urinary diversion(CUD)after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and create a unified compendium of the different alternatives,including new consistent images Methods:A non-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keywords“bladder cancer”,“cutaneous urinary diversion”,and“radical cystectomy”was performed.Results:Twenty-four studies of intracorporeal ileal conduit(ICIC)and two of intracorporeal Indiana pouch(ICIP)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Regarding ICIC,the patients’age ranged from 60 to 76 years.The operative time to perform a urinary diversion ranged from 60 to 133 min.The total estimated blood loss ranged from 200 to 1117 mL.The rate of 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 ranged from 0%to 14.3%.Early minor and major complication rates ranged from 0%to 71.4%and from 0%to 53.4%,respectively.Late minor and major complication rates ranged from 0%to 66%and from 0%to 32%,respectively.Totally ICIP data are limited to one case report and one clinical series.Conclusion: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CUD is ICIC.Randomized studies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D,the performance in an intra-or extracorporeal manner,or the performance of a CUD versus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 are lacking in the literature.To this day,there are not enough quality data to determine the supremacy of one technique.This manuscript represents a compendium of the most used CUD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technical aspects,operative and perioperative outcomes,and new consistent images for each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cancer Ileal conduit indiana pouch In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 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下载PDF
膀胱全切后改良Indiana膀胱转流术(英文)
2
作者 余虓 叶章群 +7 位作者 杨为民 胡志全 王少刚 曾晓勇 章慧平 曾令启 商学军 杨奕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3年第1期34-35,60,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种新式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术加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 目的 探讨一种新式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术加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数 5~ 6次 /昼 ,1~ 3次 /夜。其中 4例行造影 ,新膀胱呈球形 ,容量 40 0~ 5 0 0毫升 ,无输尿管尿液返流。结论 改良Indiana膀胱术具有操作容易 ,贮尿囊低压容量大 ,抗返流机制可靠 ,尿控满意 ,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全膀胱切除术 改良indiana新膀胱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改良Indiana膀胱术(附5例报告)
3
作者 叶章群 余虓 +7 位作者 杨为民 胡志全 王少刚 曾晓勇 章慧平 曾令启 商学军 杨奕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年第9期459-460,共2页
目的 :探讨改良Indiana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加改良Indiana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数 5~ 6次 /昼 ,1... 目的 :探讨改良Indiana膀胱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加改良Indiana膀胱术。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自行导尿顺利。随访 6~ 30个月 ,均尿控满意 ,排尿次数 5~ 6次 /昼 ,1~ 3次 /夜。其中 4例行造影 ,新膀胱呈球形 ,容量 40 0~ 5 0 0ml,无输尿管尿液反流。结论 :改良Indiana膀胱术具有操作容易 ,贮尿囊低压容量大 ,抗返流机制可靠 ,尿控满意 ,并发症少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indiana膀胱术 膀胱肿瘤 尿流改道 适应证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改良Mainz Pouch 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赵彦宗 王国强 +6 位作者 郭喜桃 纪鹏 吴文斌 王辅 谢强 郭琦 杨亚军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改良Mainzpouch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膀胱癌患者实施膀胱全切后采用改良MainzPouch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尿流改道时间平均130(110—1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3(200—800...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改良Mainzpouch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膀胱癌患者实施膀胱全切后采用改良MainzPouch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尿流改道时间平均130(110—1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3(200—80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9.1(7—30)d。围手术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5.6%)。术后早期(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为44.4%(8/18),包括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开2例,延迟性肠梗阻1例,无尿瘘及肠瘘。远期(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2%(7/17),包括肾盂肾炎1例,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致单侧肾积水1例,持续非梗阻性腹痛1例;肾功能损害1例;代谢性酸中毒需长期服用碱剂者3例,其中需住院治疗者1例。白天控尿率100%,夜间控尿率1个月内为82.3%(14/17),1个月后达100%。排尿次数:术后1个月内白天6~8次,夜间3—5次,1个月后白天4—6次,夜间0—3次。病人对排尿和控尿评价“非常好”占29.4%(5/17),评价“好”占64.7%(11/17),评价“差”占5.9%(1/17),满意率达94.1%(16/17)。结论改良MainzPouchII尿流改道术操作简单、安全,临床疗效肯定,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替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术 膀胱切除术 膀胱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并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附26例报告)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少波 刘春晓 徐亚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对2002年7月~2004年9月间2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2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40~390min,其中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120~270min.腹腔镜手术中及术后未见...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对2002年7月~2004年9月间2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2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40~390min,其中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120~270min.腹腔镜手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出血,出血量<200ml.开放性原位新膀胱术出血量400~800ml,输浓缩红细胞0~4个单位.术后4~8 d恢复饮食,3~8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4周拔除尿管.术后3个月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8例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全膀胱切除手术中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全去带可控性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需用肠段短、贮尿囊在原位、尿液自尿道可控排出、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腹腔镜 膀胱切除术 膀胱肿瘤 乙状结肠/外科学 尿路分流术
下载PDF
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宇 肖序仁 +5 位作者 张磊 杨勇 符伟军 宋勇 许勇 洪宝发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767-768,771,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膀胱癌的患者,在原Mainz膀胱Ⅱ式手术基础上进行可控尿流术式,即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B超检查3例有单侧肾盂轻度扩张2cm,排尿稳定可... 目的:评价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膀胱癌的患者,在原Mainz膀胱Ⅱ式手术基础上进行可控尿流术式,即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B超检查3例有单侧肾盂轻度扩张2cm,排尿稳定可控,最大容量400~600ml,5例电解质血CO2cp提示偏酸,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尿粪均完全分开,大便成形。结论: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简单易行,对肠道干扰小,在减少尿粪合流、逆行感染、代谢性酸中毒等方面效果明显,且适应证相对较广,是一种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分流术 改良式乙状结肠代膀胱术
下载PDF
正位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宇 邓春燕 +2 位作者 陈秋媛 李雪梅 刘新风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23期3563-3564,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术后护理。方法从1998—2007年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正位回肠膀胱替代术患者中选取获得完整随访的膀胱癌患者47例,对其术后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围术期死亡...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术后护理。方法从1998—2007年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正位回肠膀胱替代术患者中选取获得完整随访的膀胱癌患者47例,对其术后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围术期死亡及伤口感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4.9%(7/47),尿动力学指标均有较好的恢复。结论回肠膀胱替代术后正确的护理是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尿流改道术 手术后医护 回肠膀胱替代术
下载PDF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和应用
8
作者 陈建华 叶敏 +2 位作者 盛申耀 孔良 张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32-334,共3页
1995年2月~1996年2月对12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改良Indianapouch),随访2~14月,贮尿囊平均容量380ml,平均内压3.2±0.9kPa。贮尿囊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排泄性尿... 1995年2月~1996年2月对12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改良Indianapouch),随访2~14月,贮尿囊平均容量380ml,平均内压3.2±0.9kPa。贮尿囊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排泄性尿路造影上尿路无积水和狭窄,排尿控制良好,插管容易,尿液中无致病菌生长。结果表明改良的Indianapouch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返流、能自由控制排尿等优点,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结肠膀胱术 膀胱肿瘤
下载PDF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师宏斌 马强 +3 位作者 丁彦才 李明明 余洋 陈福宝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0 ml,输血400~800 ml,术后拔除肛管后即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训练1,0~12 d后拔双侧输尿管支架管后均能达到良好的控尿功能。1~1.5 h排尿1次,其中有2例患者短期内出现夜间不能控尿,经过训练在1~2周后均能完全控制排尿排便。随访3~24月,平均7.4个月,患者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稳定,平均间隔2~3.5 h 1次,术后无1例出现高氯性酸中毒。术后3~6个月行IVP检查上尿路排泄正常,无梗阻、积水、输尿管扩张和返流;代膀胱容量300~400 ml,排尿后残余尿量0~50 ml。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下载PDF
去管化乙状结肠储尿囊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改良MainzⅡ式)临床疗效观察
10
作者 关维民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观察去管化乙状结肠储尿囊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改良MainzⅡ式)临床效果。方法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采用改良MainzⅡ式,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控尿情况、贮尿囊容积、影像学检查情况、实验室检查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 目的观察去管化乙状结肠储尿囊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改良MainzⅡ式)临床效果。方法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采用改良MainzⅡ式,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控尿情况、贮尿囊容积、影像学检查情况、实验室检查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4.3~5.5 h,术中出血量300~545 ml,术后下床时间6~9 d,留置单J管时间8~13 d,留置尿管时间19~22 d,全部患者白天及夜间控尿良好。结论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能保证肠管的连续性和尿液可控性,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下载PDF
改良Mainz Ⅱ尿液转流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屠松 杨发英 +2 位作者 杨长军 牛世杰 魏小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年第12期928-930,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改良MainzⅡ尿液转流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膀胱全切后行改良MainzⅡ尿液转流术16例(MainzⅡ组)和Bricker回肠膀胱术12例(Bricker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改良MainzⅡ尿液转流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膀胱全切后行改良MainzⅡ尿液转流术16例(MainzⅡ组)和Bricker回肠膀胱术12例(Bricker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MainzⅡ组随访时间为21个月,Bricker组随访时间为23.6个月,两组平均年龄、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inzⅡ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门诊复诊率均低于Bricker组;MainzⅡ组生活质量评分平均1.6分(介于满意和大致满意之间),Brickcr组生活质量评分4.67分(介于不满意与苦恼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手术Bricker术相比,改良MainzⅡ尿液转流术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较易操作,术后并发症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与正常排尿习惯几乎相同(尤其女性患者),有仿生学意义.是医患双方均易接受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全切术 改良MainzⅡ术 Bricker术
下载PDF
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75例疗效观察
12
作者 陈书奎 杨登科 +2 位作者 冯志刚 史彦彬 张超 《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3期195-196,198,共3页
目的评价全膀胱切除术后盲升结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Indiana-pouch法进行了改进:即输尿管末端做成乳头,乳头植入贮尿囊内并>2.0cm,粘膜下隧道等三重抗返流措施。同时对贮尿囊粘膜处理方法亦进行了改进。结果75例病人半年后贮... 目的评价全膀胱切除术后盲升结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Indiana-pouch法进行了改进:即输尿管末端做成乳头,乳头植入贮尿囊内并>2.0cm,粘膜下隧道等三重抗返流措施。同时对贮尿囊粘膜处理方法亦进行了改进。结果75例病人半年后贮尿囊容量在520~900ml,平均610ml,充盈时平均囊内压为10.4±2.8cmHO2;贮尿囊造影显示:造影剂未见输尿管内返流;静脉肾盂造影(IVU)示肾盂及输尿管无积水。结论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具有操作容易、省时、贮尿量满意、囊内压低、插管易控制、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结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膀胱肿瘤
下载PDF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胜文 张士伟 +2 位作者 林相国 张凯 杨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096-1097,共2页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38例膀胱癌患者 ,行膀胱全切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 ,纵行剖开肠管 2 0~ 2 4cm ,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38例膀胱癌患者 ,行膀胱全切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 ,纵行剖开肠管 2 0~ 2 4cm ,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 3~ 6 0个月 (平均30个月 )。结果 肠袋最大储尿容量 4 0 0~ 6 5 0ml(平均 5 15 6ml) ,基础压力 8~ 2 3cmH2 O(平均16 5cmH2 O ,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充盈压力 12~ 33cmH2 O(2 1 3cmH2 O)。在充盈过程中肠袋的顺应性良好。结论 该术式简单易行 ,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膀胱肿瘤 病理报告
原文传递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18例
14
作者 侯佩金 傅广波 +3 位作者 王云炎 庄海军 孟俊嵩 汤鹏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0期690-691,共2页
目的评价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将肠管纵行剖开20~24 cm,做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形成低压贮尿囊,顶端固定于骶骨岬处,两... 目的评价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将肠管纵行剖开20~24 cm,做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形成低压贮尿囊,顶端固定于骶骨岬处,两输尿管由贮尿囊上方引入,采用改良黏膜沟法做抗反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结果全膀胱切除后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拔除肛管及输尿管支架管1周~2个月后可获得满意的尿便分流,2个月后排尿次数稳定,白天4~5次,夜间1~3次。术后并发夜间遗尿2例,2个月后自行消失;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高氯性酸中毒、低钾血症2例,尿道残端癌1例。无吻合口梗阻、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易于被患者接受,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分流术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