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dus photography,fluorescein angiography,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electroretinography of preclinical animal models of ocular diseases
1
作者 Sandeep Kumar 《Annals of Eye Science》 2023年第3期70-76,共7页
The eye is an immune-privileged and sensory organ in humans and animals.Anatomical,physiological,and pathobiological features shar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across divergent species(1).Each compartment of the eye has ... The eye is an immune-privileged and sensory organ in humans and animals.Anatomical,physiological,and pathobiological features shar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across divergent species(1).Each compartment of the eye has a unique structure and function.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mpartments of the eye contain endothelium(cornea),epithelium(cornea,ciliary body,iris),muscle(ciliary body),vitreous and neuronal(retina)tissues,which make the eye suitable to evalu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issue specific drug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al fundus photography sodium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ELECTRORETINOGRAPHY animal models of ocular diseases
下载PDF
Changes of Indocyanine Green an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Changxian Yi, Guilin Zhao, Jiexiong Ou, Hong Yan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60, China 《Eye Science》 CAS 2003年第3期171-173,200,共4页
Purpos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nge o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MEWDS)"through fundus angiogrphy analyses.Methods:Examing the case with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 Purpos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nge o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MEWDS)"through fundus angiogrphy analyses.Methods:Examing the case with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 visual field and following up for 15 months.Results :There exist multiple white dots in the fundus photo and angiography. The changes on ICGA maintain longer than fundus photo and FFA. Papille may be edematous and macula could present with special hypofluorescent flecks.Conclusions:MEWDS has specific angiographic features. Its pathological changes involve deep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 as well as choroidal capillaries. The prognosis of the visual acuity for MEWDS is very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dot综合症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术 靛蓝花青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
下载PDF
无赤光血管造影在眼底疾病检查中的图像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慧 张馨月 张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 探讨无赤光血管造影(RF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FAF)相比,在眼底病变检查中的优势。方法 采用RFA、FFA、ICGA、OCT和FAF对2022年1月至8月期间... 目的 探讨无赤光血管造影(RFA)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FAF)相比,在眼底病变检查中的优势。方法 采用RFA、FFA、ICGA、OCT和FAF对2022年1月至8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9例(41眼)眼底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利用数据和检查图像比较几种检查方法的异同。结果 对于视网膜下积液的观察,RFA比FFA有优势,与ICGA晚期图像和OCT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状态的观察,RFA比FFA和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对于视乳头周围多灶性片状异常荧光病灶的观察,与FFA、ICGA晚期、FAF检查图像判读一致;对于视网膜点片状异常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ICGA晚期检查、FAF检查判读一致,比FFA检查有优势;对于黄斑区膜样高荧光的观察,RFA检查与OCT图像判读一致,比FFA、ICGA晚期检查有优势。结论 RFA检查在眼底病变的检查中,尤其是对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视网膜浅层结构的观察,比FFA、ICGA等检查方法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赤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眼底病变
下载PDF
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素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笳 熊蕾 +5 位作者 郑玉萍 姚静 刘倩影 廖丁莹 刘子瑶 姚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529-531,共3页
目的:比较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6例8眼,散瞳后行眼底照相,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行FFA及ICGA同步造... 目的:比较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6例8眼,散瞳后行眼底照相,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结果:FFA早期显示瘤体为低荧光,中期呈现针尖样或斑点样荧光,晚期表现为斑驳样强荧光,部分病例病灶边缘呈强荧光环带;ICGA显示的病灶表现为低荧光,整个造影过程中荧光强弱无明显变化,仅有1例病例在反转期出现中央及病灶周围的点状强荧光。结论:FFA和ICGA对于脉络膜转移癌有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转移癌 荧光素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血管造影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鹏 惠延年 +1 位作者 白建伟 王庆凤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8-541,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特征 ,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 用 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 (HRA )对 48例 CSC患者 (96只眼 )进行 ICGA和 FFA....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特征 ,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 用 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 (HRA )对 48例 CSC患者 (96只眼 )进行 ICGA和 FFA.结果 全部受检眼中 ,ICGA都可见造影早期脉络膜有因为动脉充盈延迟而表现的局限性暗荧光区 .在造影中晚期 ,原充盈延迟区内的脉络膜可因通透性增强而有高荧光表现 ,或者因毛细血管小叶缺血而表现的斑片状低荧光 ;其相应部位的色素上皮 (RPE)在 FFA过程中则表现为渗漏或萎缩 .此外 ,在 7只眼中 ,可见脉络膜涡静脉分支扩张及渗漏 .结论 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瘀血可能是导致 FFA中 RPE渗漏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视网膜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吲哚花青绿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缪洪平 唐俊 +4 位作者 牛胤 林江凯 陈志 冯华 朱刚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3785-3787,共3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和(或)...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CTA和(或)DSA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吲哚菁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才喜 张胜娟 +2 位作者 苑志峰 杨荣 李瑞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336-338,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09-06在我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 目的:观察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09-06在我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同确诊的17例18眼老年C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CSC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相同的FFA,ICGA及OCT改变;也具有一些其独自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1)FFA检查发现CSC病变所表现的典型RPE渗漏形式,如"炊烟"状或"墨渍"样少见,仅占39%;其他11眼(61%)均表现为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2)ICGA检查发现其黄斑部还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多灶性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等;(3)FD-OCT检查发现其黄斑部也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玻璃膜疣引起的RPE结节状隆起,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IS/OS层的局部缺失等。结论:老年CSC患者的光学影像学表现复杂,容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混淆,同步FFA及ICGA检查联合OCT检查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诊断 光相干断层扫描 FFA ICGA
下载PDF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ICGA与FF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韩梅 陈松 +2 位作者 时冀川 王兰惠 张树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对43例(43眼)CEC的患者分别行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检查。结果41眼(95%)在ICGA与FF...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对43例(43眼)CEC的患者分别行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检查。结果41眼(95%)在ICGA与FFA早期同时显示CNV,出现时间平均为(12.42±3.18)s;FFA明确显示CNV的位置;CNV位于中心凹下16眼,中心凹旁27眼,40眼在ICGA早期出现弱荧光区,CNV出现在弱荧光区内;6眼ICGA早期显示病灶周围以及后极部眼底伴有限局性脉络膜血管扩张;27眼伴有神经上皮脱离。34眼(79.1%)在ICGA晚期显示CNV的特征是在其边缘有一环状弱荧光。结论ICGA可准确发现CNV的血管形态,FFA结合ICGA能更准确地评估C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ICGA FFA 对比研究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史雪辉 杨丽红 +2 位作者 丁宁 田蓓 魏文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钠 吲哚菁绿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永波 石安娜 +2 位作者 刘维锋 石浔 金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疗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尹小芳 叶祖科 +5 位作者 李国波 汤秀容 梁影影 黎彦豪 罗书科 卢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眼底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眼底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分析其眼底影像学特征,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单眼发病。男7例(17.95%),女32例(82.05%),年龄53~86(71.33±9.06)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76.92%)。除1例为双瘤体外,其余均为单瘤体。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眼底彩色照相和SD-OCT检查,38例完成FFA检查,8例完成ICGA检查。各项检查发现大动脉瘤体的情况眼底彩色照相32例(82.05%),SD-OCT检查31例(79.49%),FFA检查32例(84.21%),ICGA检查8例(100.00%)。39例患者中,9例并发了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积血,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和分支静脉阻塞。结论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联合FFA检查可对大部分视网膜大动脉瘤进行明确诊断,ICGA检查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视网膜大动脉瘤可合并视网膜分支动脉或分支静脉阻塞,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大动脉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假阴性”原因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步啸 孙正辉 +3 位作者 武琛 许百男 薛哲 彭定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假阴性"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2011年10月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分析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假阴性"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2011年10月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分析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性方面的局限性及应对原则。结果 7例患者均于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阴性",但在剪开或刺破动脉瘤瘤体后出现少量渗血,经迅速清理瘤颈渗血并调整动脉瘤瘤夹位置,渗血消失。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是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的重要方法,但具有一定局限性,瘤颈较宽、瘤颈血栓形成或血管壁粥样硬化,以及蛛网膜分离不完全等情况均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对于术中夹闭动脉瘤后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的患者,仍需配合其他监测方法,进一步确认动脉瘤夹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吲哚花青绿
下载PDF
正确认识O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敏 周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7-1060,共4页
OCT血管成像(OCTA)是一项无创、快捷的血流检测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成像。与传统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技术不同,OCTA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就能够对血流信号进行探测和量化分析,并... OCT血管成像(OCTA)是一项无创、快捷的血流检测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成像。与传统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技术不同,OCTA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就能够对血流信号进行探测和量化分析,并且能够分层观察和判断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改变情况,因此OCTA比传统的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提供的血流信息更多、更准确。OCTA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在眼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血流改变有关眼病的发病机制探讨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任何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都有其限制性和局限性,如OCTA观察的眼底范围并不如FFA和ICGA大,且检查和读图过程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充分了解OCTA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有助于眼科医师更好地了解视网膜脉络膜疾病、青光眼和神经眼科疾病的血流改变,并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利用该技术对相关眼病进行有效监测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摄影/方法 生物技术评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血管/生理病理 脉络膜新生血管/诊断 视神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局灶性脉络膜凹陷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敏 王怀华 +2 位作者 徐楠楠 石德鹏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6-869,共4页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7眼)临床确诊的FC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7眼)临床确诊的FC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部分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结果16例患者中男11例(68.8%),女5例(31.2%);年龄25-75(43.56±12.53)岁;双眼1例,单眼15例。17眼中,正视6眼(35.3%),近视11眼(64.7%)。患眼初诊BCVA 0.2-1.0(0.69±0.22)。眼底检查FCE处表现为大致正常、不同程度脱色素或黄白色病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示16眼为单一FCE,1眼有2处FCE;9眼(52.9%)为偏中心凹型FCE,8眼(47.1%)为中心凹下型FCE。FCE病灶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呈透见荧光或者大致正常,ICGA呈程度不同的低荧光。结论 FCE多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与屈光状态无显著相关性;视力可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FCE处眼底表现为不同程度脱色素或黄白色改变,也可大致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脉络膜凹陷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弧形斑形态与眼底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维锋 石安娜 +3 位作者 曾瑛 金昱 王莎莎 石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2-845,共4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形态与近视性眼底病变发生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发现近视性眼底病变提供形态学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25例46眼患者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形态与近视性眼底病变发生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发现近视性眼底病变提供形态学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25例46眼患者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视力等资料,将单纯漆纹样裂纹改变眼设为A组(5例10眼);出现近视性眼底病变眼为B组(17例30眼;包括A组);无近视性眼底病变眼为C组(8例16眼);分析3组近视弧类型、近视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近视弧面积比、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体积等形态学变化。结果 A组、B组、C组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45±0.29、0.34±0.25、0.82±0.22,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2组近视弧形态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组比较:近视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95%可信区间分别是5.85~8.45mm2、2.67~6.79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95%可信区间分别是2.03~4.04mm2、0.08~2.07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近视弧面积比比较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8~0.47、0.00~0.25。75%(24/32)环形弧眼、82.7%白色脉络膜萎缩弧眼出现近视性眼底病变。A、B、C3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近视性眼底病变明显影响视力;近视弧面积超过5.85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达到2.00mm2且与近视弧面积比超过0.28以上,白色脉络膜萎缩弧、环形弧的出现,均应警惕近视性眼底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弧 近视性眼底病变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引导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7
16
作者 邱新文 任旋 +2 位作者 兰丽霞 邱丘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患者60例(60眼),按引导PDT光斑设计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设计、B组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设计、C组由OCTA设计,同时选入正常眼36例(36眼)作为对照;患者均采用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吸收时间、光感受器内外节至Bruch膜厚度(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to bruch member thickness,IOBT)、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 fovea choridial thickness,SFCT)、后极部6 mm×6 mm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layer angio-flow density,CFD)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PDT光斑大小A组(1500.00±79.47)μm、B组(2800.00±629.95)μm、C组(2700.00±55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明显小于B、C组(均为P=0.000),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三组SRF吸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组比B、C组时间延长(均为P=0.000),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SRF吸收后三组BCVA显著提高、IOBT显著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I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SRF吸收后三组CRT、SFCT与CF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CRT、C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CSC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SFCT、IOBT以及治疗前CFD与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未见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适当大小PDT光斑有利于缩短CSC病程,但对最终视力影响不大;OCTA引导与FFA、ICGA引导PDT治疗CSC有相似的效果;因为无创及经济,OCTA引导更优于FFA及ICGA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动力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附56例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佟志勇 王运杰 景治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56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术中共行ICG荧光血管造影145次。结果3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56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术中共行ICG荧光血管造影145次。结果3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或切断动脉瘤顶部的细小供血血管后,获得理想疗效。术中1例病人出现ICG过敏。术后复查3D-CTA或DSA检查51例,显示2例存在与血流不相关的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余49例结果与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ICG荧光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质量,有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吲哚菁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荧光素,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建伟 惠延年 +1 位作者 俞江 王兆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S137-S140,共4页
目的 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图像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 FFA,ICGA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15例 ,其中 10例... 目的 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图像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 FFA,ICGA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15例 ,其中 10例摘除眼球做了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两种造影图像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  FFA早期肿瘤处呈弱荧光 ,晚期呈斑驳状荧光 .肿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12例、视网膜出现荧光亮点 5例 ,仅 3例 (2 0 % )可见瘤体血管 .ICGA检查有 9例 (6 0 % )肿瘤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 ,8例(5 3% )可见瘤体血管 .病理组织学改变 :10例瘤细胞内外均有不等量的色素呈团块状及索条状 ,8例瘤体内显示大量血管 ,肿瘤毛细血管扩张及视网膜囊样变性区形成各 6例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主要 FFA,ICGA图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黑色素瘤 FFA 荧光素 血管造影 病理
下载PD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nibizumab for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被引量:14
19
作者 Hui-Jun Qi Xiao-Xin Li +1 位作者 Jun-Yan Zhang Ming-Wei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7年第1期91-97,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nibizumab for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 in Chinese patients and to determine the mean number of injections administered over one year of foll...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nibizumab for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 in Chinese patients and to determine the mean number of injections administered over one year of follow-up. METHODS: This single centre,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study included data from 121 patients with wAMD (121 eyes) who were diagnosed by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 (FFA),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Ranibizumab was injected into the vitreous cavities once per month for 3mo and as needed afterwards. Changes in visual acuity and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were compared, and the mean number of injections over the year was calculated. Patients with one or more 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the drugs and injections were recorded for further adverse events analysis.RESULTS: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70 males and 51 females aged between 50 and 87y (mean: 71.32±9.41y). The mean number of injections over the first year was 5±1 (range: 3-9). The mea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y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increased from 43.2±19.3 (95%CI: 39.8-46.7) at baseline to 51.7±20.1 (95%CI: 48.1-55.3), and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decreased from 526.5±277.0 μm (95%CI: 476.6-576.4) to 258.2±161.6 μm (95%CI: 229.2-287.3) at 12mo.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Visual acu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34.1% of the patients (38 eyes), stabilized in 66.1% of the patients (80 eyes),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2.5% of the patients (3 eyes). CFT at baseline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decreased CFT and increased visual acuity.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severe adverse event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CONCLUSION: Ranibizumab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improve visual acuity in patients with wAMD.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most patients stabilized after a one-year treatment with an average of 5 inj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angiogenic drug RANIBIZUMAB wet 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 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visual acuity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赛林 王煊 +2 位作者 王润生 俞江 李守延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5-386,395,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始发病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还是在脉络膜毛细血管 (CC) ,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 81例 86只眼CSC患者应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CGA)结合临床经过进行分...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始发病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还是在脉络膜毛细血管 (CC) ,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 81例 86只眼CSC患者应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CGA)结合临床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造影者RPE病变处与之相对应部位的CC均有病变 ,且范围较大 ;病变发展到一定时期 ,症状存在时CC病变依然存在 ,但RPE的病变部位已恢复正常。待症状消失时CC病变及RPE病变全部消失 ,ICGA、FFA均正常。结论 CC功能的变化与CSC转归相一致 ,RPE的病变在CSC的某一阶段出现 ,证明CSC的始发病变由CC功能紊乱所致 ,RPE病变是继发于CC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 脉络膜毛细血管 眼底 眼色素层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