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ology and Climatology: A Study of Seism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Indonesia
1
作者 Lukundo Mtambo Xingxiang Tao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24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a matter of discourse fo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round the world.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a matter of discourse fo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round the world.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our environment, with emphasis on earthquake occurrences in the region of Indonesia. Using global temperature anomaly as a measure of climate change, and earthquake data in Indonesia for the period 1900-2022, the paper seeks to find a relationship (if any) between the two variables.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clude norm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linear regression and correl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peculiar patterns in the progression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s as well as global temperature anomaly occurring in the same time periods. The finding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magnitudes of earthquakes remained unaffected by global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the years. Nonetheless, there appears to be a poten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s. As per the results,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omal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S CLIMATOLOGY Climate Change SEISMOLOGY Correlation Linear Regression indonesia
下载PDF
Earthquake vulnerability disaster in the Lembang district of West Bandung Regency, Indonesia
2
作者 Fahmi Arif Kurnianto Fahrudi Ahwan Ikhsan +1 位作者 Bejo Apriyanto Elan Artono Nurdin 《Earthquake Science》 2019年第1期40-46,共7页
This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for an earthquake disaster in Lembang district,an area in West Java that includes the Bandung basin and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earthquake dis... This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for an earthquake disaster in Lembang district,an area in West Java that includes the Bandung basin and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earthquake disaster.The Lembang district is close to the active Lembang fault whose movement can cause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7 on the Richter scale(Tempo Interaktif,May 11,2010).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is essentially a descriptive approach.The data analysis is based on calculating an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index(EDRI),which is in turn based on assessment of the region's social,physical and economic vulnerabilities.The vulnerability level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he Lembang is ranked as medium category.The social vulnera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is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given the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growth rate for the region.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ct,which includes mild temperatures and attractive scenery,make many people want to stay in and visit Lembang.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buildings is so bad that they are not designed to withstand earthquakes,so improvement of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is an alternative to reducing the various physical vulner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LNERABILITY earthquake mitigation west Bandung indonesia
下载PDF
Variation of Seismic Frequency in the Yunnan Region After the Indonesia Earthquake With M_S8.7
3
作者 Guo Tieshuan Liu Jie Zheng Dalin Peng Key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1期104-109,共6页
The seismic frequ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Yunnan region after the Indonesia earthquake with M_S8.7 on December 26, 2004. This was estimated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frequency ratio between the influenced an... The seismic frequ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Yunnan region after the Indonesia earthquake with M_S8.7 on December 26, 2004. This was estimated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frequency ratio between the influenced and normal tim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reased seismic frequency,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seismic swarms. Seismic frequency increased at 71.3% of the statistical sites in the Yunnan area. The maximal increase ratio is 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nesia Earthquake with Ms8.7 Seismcity Seismic frequency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eismotectonics for the Indonesia M8.7 Earthquake on December 26, 2004
4
作者 Xu Jie Gao Xianglin Chen Guoguang Zhou Bengang Zhang J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The Indonesian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zones on the earth. On December 26, 2004, an M_S 8.7 earthquake (as measured by the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or M_w = 9.3 as measured by USGS) struck the w... The Indonesian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zones on the earth. On December 26, 2004, an M_S 8.7 earthquake (as measured by the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or M_w = 9.3 as measured by USGS) struck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By its magnitude it is classified as the world’s fourth largest earthquake since 1900 and the largest one since the 1964 Alaska earthquak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location of larger aftershocks (M>4.5) following the main shock suggests a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rupture of about 1200km and 200km, respectively. The shock triggered massive tsunamis that affected several countries throughout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It is a shallow interplate event of thrust type in the trench. Its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ern end of the Indonesia-Melanesia plate boundary tectonic zone. In 2004, eight shocks of M≥7.0 occurred in this area, showing a migration from east to west. It implies that these shocks represent a correlated and consistent dynamic process along this subduction zone. These interplate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convergence of several plates and their fast motion in this region, which result in strong and complex structures and deformation. The India-Australia plate is underthrusting toward the Sunda continental block or Burma plate at a low angle, producing a great locked area on the shallow portion of the subduction zone where enormous strain is accumulated. Interseismic uplift recorded by coral growth and horizontal velocities measured by GPS show the geometry of the locked portion of the Sumatra subduction zon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ata reasonably match with a model in which the plate interface is fully locked over a significant width. This locked fault zone extends to a horizontal distance of 132km from the trench, which corresponds to a depth of 50km. The sudden ruptures and large-scale slip of this locked area as a release of stress occurred, are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M8.7 earthquake near Indonesia in 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8.7 earthquake near indonesia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 migration Locked area
下载PDF
Anomalies in Water Level Records in Yunnan Caused by the Great Indonesian Earthquak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5
作者 Fu Hong Wu Chengdong Liu Qiang Wang Shiqin Chen Y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4期440-447,共8页
Two grea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sea northwest of Sumatra,Indonesia,on December 26,2004 and March 29,2005.The observation of water levels in Yunnan yielded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wo earthquakes.This pape... Two grea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sea northwest of Sumatra,Indonesia,on December 26,2004 and March 29,2005.The observation of water levels in Yunnan yielded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wo earthquake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water level response to the two earthquakes in Yunnan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It is observed that the large earthquake-induced abnormal water level change could be better recorded by analog recording than by digital recording.The large earthquake-caused water level rise or declin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that change the stress in tectonic units,and is correlated with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where the well is located.The water level response mode in a well is totally the same for earthquakes occurring on the same fault and with the same fracture mode.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the response amplitude increase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indonesia earthquakes Abnormal water level in Yunnan Mechanism
下载PDF
GPS观测到的2004年印度洋9.3级等大地震前后地壳运动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9期437-448,共12页
2004—2012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多次大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9.3级巨震为21世纪以来全球最强。利用印尼及其邻近区域35个GPS连续观测站和中国内地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FS站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可得到以BJFS作为核心站的区域... 2004—2012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多次大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9.3级巨震为21世纪以来全球最强。利用印尼及其邻近区域35个GPS连续观测站和中国内地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FS站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可得到以BJFS作为核心站的区域参考框架下这些观测站大地震震前位移积累、同震和震后位移,特别是震前水平位移积累和同震水平位移。该区大地震时空间隔密,且分布范围较大,观测站相互间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影响明显,地壳运动极为复杂。本文重点讨论了5次8级以上大地震前后地壳运动的特点、成因和相互影响。GPS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7.5级以上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是震前水平位移积累的(弹性)回跳,震前水平位移积累是前兆。9.3级与2005年8.7级地震震级与时空相近,有重合与不重合的前兆形变区,是前者触发后者的主要条件;而9.3级与8.7级震后强烈地壳水平运动与2012年8.6级和8.2级地震的发生直接有关;2007年8.4级地震的发生与9.3级和8.7级地震无明显关系,但其震后水平位移影响了赤道南8.6级和8.2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尽管所采用的GPS连续观测站数量少、密度低,但仍为研究地震预测中多次地震前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提供了有意义的震例。研究表明,印尼西部地区是全球最有意义的地震预测探索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NSS 同震水平位移 印尼西部海域大地震 前兆形变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基于GRACE卫星数据和位错模型的2007年印尼明古鲁M_(W)8.4地震同震重力梯度信号对比分析
7
作者 李静 万晓云 徐铭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1-528,共8页
为评估基于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时变重力场数据计算地震同震重力变化梯度的可行性,利用GRACE卫星数据计算得到2007年印尼明古鲁M_(W)8.4地震前后12个月的重力梯度变化值,使用黏弹性半空间层状位错模型正演计算得到同震重力梯度变化的理... 为评估基于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时变重力场数据计算地震同震重力变化梯度的可行性,利用GRACE卫星数据计算得到2007年印尼明古鲁M_(W)8.4地震前后12个月的重力梯度变化值,使用黏弹性半空间层状位错模型正演计算得到同震重力梯度变化的理论值,并与GRACE重力卫星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RACE重力卫星数据处理结果与位错模型正演结果量级一致,但具体数值有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距震中越近,两种方法得到的梯度变量相关性越高,在震中区域的相关性可高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位错模型 重力梯度 印尼明古鲁地震
下载PDF
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在印尼雅万高铁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林 朱进京 张秀广 《中国铁路》 2023年第12期122-129,共8页
地震对高铁安全运行影响极大,印尼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为提高地震灾害防护能力,需建立雅万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基于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结合印尼雅万高铁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在印尼雅万高铁中的应用进行... 地震对高铁安全运行影响极大,印尼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为提高地震灾害防护能力,需建立雅万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基于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结合印尼雅万高铁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在印尼雅万高铁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主要对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进行环境适用性优化设计、台网接口优化设计、地震衰减模型参数调整、终端软件界面调整,使中国高铁地震预警系统更好地适应印尼当地情况,满足雅万高铁的运营需求,为雅万高铁安全运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万高铁 中国高铁 地震预警系统 衰减模型 印尼 本地化应用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杰 高祥林 +1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些板间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处于几个板块汇聚地带和较大的板块运动速率有关,它们导致了强烈而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陆块的低角度俯冲,在俯冲带浅部形成积累应变能的巨大闭锁区,它的突然破裂和大尺度滑动是造成印尼8.7级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12月 印度尼西亚 大地震 初步分析 构造背景 板块边界 动力过程 相互联系 运动速率 板间地震 构造活动 构造变形 澳大利亚 形成积累 直接原因 构造带 低角度 东南亚 印度洋 应变能 俯冲带 大尺度 西北 印尼 近海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M_s≥7.8强震时空对称特征及其趋势判断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2 位作者 刘栎杉 万佳 安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0-197,共8页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利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90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Ms≥7.8的强震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尼西亚在2014年...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利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90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Ms≥7.8的强震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尼西亚在2014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将地震对称性的空间表象、动力学基础及其物理机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作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对称性 可公度 地震 印度尼西亚
下载PDF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国民 张晓东 +5 位作者 刘杰 刘耀炜 田勤俭 郝平 马宏生 焦明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25,共11页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8.7级地震 震时和震后效应 应力触发 流动变形
下载PDF
印尼地震对我国川滇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5 位作者 王敏 张祖胜 刘广余 韩月萍 丁平 龚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20,共7页
2005年1~2月用GPS技术对中国川滇地区及中国南部进行了精密流动与连续监测,综合利用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的数据及GPS处理技术获取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Ms8.7)对监测区所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由水平位移图可知,... 2005年1~2月用GPS技术对中国川滇地区及中国南部进行了精密流动与连续监测,综合利用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的数据及GPS处理技术获取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Ms8.7)对监测区所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由水平位移图可知,此次地震对川滇地区及其以东及中国南部地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特征为对四川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值为数毫米,优势位移方向为西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较大,数值一般为10~20mm,变化趋势为“北小南大”,优势位移方向为西南。应变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对该区造成的区域应变非常突出,并且占主导地位。南北方向表现为整体拉伸。东西方向为“北张南压”,面应变除南缘为收缩外几乎整个区域为面膨胀,并呈现“北大南小”的变化特征,最大剪应变则恰好相反。由此反映的相对位移在该区南北端的差别接近20mm,与背景应变场的结果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另由拉萨、昆明和广州等连续监测站的结果可知,西藏地区没有受到显著的影响,西沙群岛和海南地区向西南位移了大约20mm,云南地区向西南位移了大约12mm,泸州及福建沿海地区没有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地震 川滇地区 影响 GPS 地壳水平活动
下载PDF
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13
作者 付虹 邬成栋 +2 位作者 刘强 王世芹 陈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3-882,共10页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的水位模拟记录较数字化记录能更清晰地看到巨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异常变化过程;大震引起的水位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地震波的作用改变了构造单元的应力所致,并与井点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破裂方式一致的大地震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震级减小,响应幅度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8级地震 云南水位异常 机理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强祖基 马蔼乃 +1 位作者 曾佐勋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4-262,共9页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震兆的亮温异常提升到热应力场,对预测地震震中更加可靠和更有说服力,说明此项技术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短临预测 卫星热红外 热应力场 台湾集集大地震 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 印尼苏门答腊巨震
下载PDF
印尼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波 被引量:47
15
作者 牛安福 吉平 +1 位作者 高福旺 孟国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及2005年3月29日印尼苏门答腊8.7和8.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倾斜、地应变、体应变和重力波变化及衰减过程特征,给出了不同仪器进行的同类观测同震波衰减特性的差异及不同区域衰减过程相近等特性。对同震形变波衰减特...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及2005年3月29日印尼苏门答腊8.7和8.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倾斜、地应变、体应变和重力波变化及衰减过程特征,给出了不同仪器进行的同类观测同震波衰减特性的差异及不同区域衰减过程相近等特性。对同震形变波衰减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仪器工作参数、观测点附近的观测环境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及理解强地震衰减过程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 同震形变波 衰减系数 印尼地震
下载PDF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_W9.0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1 位作者 王恒信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90,共12页
选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缅甸小板块中部,纬度范围为2°N~15°N.根据USGS地震目录,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频次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地震活动与地球... 选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缅甸小板块中部,纬度范围为2°N~15°N.根据USGS地震目录,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频次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余震区域范围内,地震频次自2000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变化,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临近地震发生前,地震频次有一定幅度的回落;2)通过地震频次空间扫描,发现震前在震中附近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3)在1990~2004年的15年中,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地震数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减速时段与加速时段之比值rda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上升过程:1998年~2002年rda缓慢上升,2002年底rda快速上升达最高值,之后,rda呈现下降趋势,直至苏门答腊MW9.0地震发生;4)2000年1月~2004年11月间,在纬度1°N~7°N的空间范围内的震中附近地区,5.5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减速时段内;5)地震活动累积年频次相对于其长期平均值的变化量ΔN与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变化关系表现为地球自转减速时ΔN上升,地震活动增强,加速时ΔN下降,地震活动减弱.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可能预示着地球自转减速与苏门答腊MW9.0地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些结果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球自转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强震后江苏地区同震效应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郑江蓉 徐桂明 +1 位作者 李鸿宇 唐振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8.7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省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清理和分析,发现凡是能监测地下应力活动的前兆观测手段,如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在这次特大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8.7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省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清理和分析,发现凡是能监测地下应力活动的前兆观测手段,如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在这次特大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将这些异常列出并浅析之,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次地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8.7级强烈地震 前兆观测 同震异常
下载PDF
印尼8.7、8.5级远震对云南地区小震的激发和地下流体异常响应初探 被引量:11
18
作者 付虹 刘强 +2 位作者 邬成栋 王永安 吴小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8.7和8.5级地震。通过对这两次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关系和地下流体记录异常变化的分析,认为:印尼两次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会使云南提前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远震对云南...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8.7和8.5级地震。通过对这两次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关系和地下流体记录异常变化的分析,认为:印尼两次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会使云南提前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远震对云南地区小震的激发和导致地下流体记录出现异常变化的因素虽然都与大地震面波的强弱、地质构造环境等有关,但机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8级地震 云南地震活动 流体异常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M_w9.0地震序列与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未宇 徐秀登 +2 位作者 徐保华 张行才 徐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3,158,共6页
初步分析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Mw9.0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环境,回顾性研究了震前NCEP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临震期间NCEP全球分析温度资料(1 000 hPa)沿岛弧地震构造带具有明显增温异常和清晰的初始... 初步分析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Mw9.0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环境,回顾性研究了震前NCEP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临震期间NCEP全球分析温度资料(1 000 hPa)沿岛弧地震构造带具有明显增温异常和清晰的初始增温→加强→高峰→衰减→发震的时空演变规律;地震序列活动与增温异常起伏变化对应良好;主震和强余震皆发生在发震断裂带上的天体引潮力附加应力绝对值最大时段。此典型大震再次说明:NCEP温度资料与天体引潮力结合是地震短临预测的一个有希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异常 天体引潮力 印度尼西亚9.0级地震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印尼M_S8.7地震对中国大陆3次后续中强地震的动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郝平 刘杰 +1 位作者 韩竹军 傅征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6,共11页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 印尼8.7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2个月时间内,在中国大陆相继发生了3次后续中强地震(2004年12月26日云南双柏MS5.1地震、2005年1月26日云南思茅MS5.1地震、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MS6.2地震),印尼地震和这3次后续地震是否存在触发关系?计算了印尼地震在3次后续地震破裂面上的动库仑应力变化和静库仑应力变化。静应力变化量小,低于一般认为的触发阈值(0.01 MPa);动应力变化峰值为10-1MPa,可能是这3次后续地震的触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应力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 印尼Ms8.7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