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n moisture migration of remodeled clay under different overburden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Feng Ming DongQing Li +1 位作者 Xing Huang JianHong F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5期562-571,共10页
Unidirectional freezing experiments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driving force of mois- ture migration of remodeled clay during freezing, through improving the indoor moisture migr... Unidirectional freezing experiments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driving force of mois- ture migration of remodeled clay during freezing, through improving the indoor moisture migration test device. Overburden pressure and cooling temperature with the same circumstance were chang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n water migration of a single factor.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content increases above the location of the final ice lenses and decreases below the loca- tion. When the overburden pressure increases, water intake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time starting to absorb water is delayed. The location of the final ice lens is not sensitive to overburden pressure but influenced by the temperature boundary. The im- pact of overburden pressur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is not obvious. Freezing rate is not sensitive to overburden pressure but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it increases when the cold temperature decreases. Frost heave and water intake flow in- 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ime and rises up to a peak value, and then decreases.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water intake flow increases when freezing rate decreases. Water intake flow decreases when the overburden pressure increases when the cold temperature decreases. Finally, we expanded the segregation theory, and proposed a model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intake flow and freezing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st heave moisture migration overburden pressure temperature gradient open system indoor experiment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as influenced by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2
作者 Wen-sheng XU Li CHEN +2 位作者 Xiao-xia TONG Xiao-ping CHEN Ping-cang ZH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84-394,共11页
With variation of drainage basin environments,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rosion processes in rivers.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proces... With variation of drainage basin environments,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erosion processes in rivers.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processes of river bed deformation and landform evolution throughout a watersh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ing influences on sediment movement, especially on 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Ca^2+ and H^+ were chosen as characteristic ions of soluble matter, and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Ca^2+ and pH value when the desorption equilibrium is reached were employed as two indexes representing the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By means of an indoor experiment, desorption of soluble matter as influenced by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soluble matter increases with the initial cation concentration until a maximum desorption quantity value is obtained and maintained.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of soluble matter depends on properties of the specific cations in static water, and the stronger the affinity is between the cation and sediment surface, the higher the total desorption quantity will be. Finally, a strong approximat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orption quantitie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soluble matters was obtained, which means that variation of pH values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esorption results of soluble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ble matter DESORPTION CATION SEDIMENT static water indoor experiment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Bio-Clogging in Porous Media during Geothermal Water Reinjection
3
作者 Jianguo Feng Yao Zhao +1 位作者 Deshuai Ji Zongjun Gao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21年第2期139-153,共15页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bio-clogging in a porous medium during the reinjec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and to improve reinjection efficiency, an indoor one-dimensional reinjec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g...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bio-clogging in a porous medium during the reinjec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and to improve reinjection efficiency, an indoor one-dimensional reinjec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geothermal reinjec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Dezhou City. The biological process of porous media clogging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permeability within the medium, the main indexes of nutrient salts, and the content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based on 16S rRN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during the reinjec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significant bio-clogging occurs during the reinjec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thermal reservoir medium, and a decrease in permeability. The extent of clogging gradually reduces with an increase in seepage path. Thus, thermal reservoir clogging is more serious closer to the water inlet.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duration of reinjecti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orous medium undergoes three stages: “rapid”, “decline-slow”, and “decrease-stab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crease and decrease,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reinjection process. Bacter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occurs, and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mainly include the Proteobacteria and Bacteroidetes phyla. <em>Pseudomonas</em> and <em>Devosia</em> are respectively the 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geothermal water re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hermal Water Reinjection Bio-Clogging indoor experiment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下载PDF
市域铁路无砟轨道WJ-15型有挡肩扣件设计
4
作者 王敏 曹建伟 +2 位作者 李子睿 朱煜 石柱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0,共5页
基于市域铁路工程特点,研发了无砟轨道地段用WJ-15型扣件。该扣件采用有挡肩、弹性不分开式结构,弹性垫板静刚度设计值为(25±5)kN/mm,钢轨左右调整量为-10~+10 mm,钢轨高低调整量为-4~+26 mm。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扣件弹性垫板静... 基于市域铁路工程特点,研发了无砟轨道地段用WJ-15型扣件。该扣件采用有挡肩、弹性不分开式结构,弹性垫板静刚度设计值为(25±5)kN/mm,钢轨左右调整量为-10~+10 mm,钢轨高低调整量为-4~+26 mm。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扣件弹性垫板静刚度、动静刚度比、疲劳后静刚度变化率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扣件组装疲劳试验后,轨距变化率、组装静刚度变化率以及钢轨纵向阻力、套管抗拔力、绝缘电阻均满足规范要求;标准组装状态下弹条固有频率大于800 Hz,发生共振断裂的风险较小。采用该扣件铺设试验段后开展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列车以40~210 km/h不同速度级通过时,列车安全性参数及轨道结构稳定性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扣件结构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无砟轨道 有挡肩扣件 室内试验 试验段实车测试
下载PDF
夏季室内风速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蒋婧 孙已明 +1 位作者 秦石磊 刘菲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1期47-53,76,共8页
目前,室内环境设计标准大部分面向居住建筑,对教学建筑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室内环境设计主要以人员舒适度为基础,较少考虑到人员工作及学习效率的层面。而教室作为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其内部环境的优劣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密... 目前,室内环境设计标准大部分面向居住建筑,对教学建筑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室内环境设计主要以人员舒适度为基础,较少考虑到人员工作及学习效率的层面。而教室作为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其内部环境的优劣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因此以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主观问卷调查与学习效率测试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夏季教室舒适温度24℃、CO_(2)浓度为600ppm的环境中在不同风速(0m/s、0.4m/s、0.8m/s、1.2m/s)下学生对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和学习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夏季教室内推荐风速为0.4m/s,在该风速下,有着最高正确率、最短反应时间和最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风速评价和风速满意度评价也在良好范围。不同风速对学习效率测试项目的影响程度差异主要取决于任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室内风速 学习效率 主观评价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水文测验室内实验教学模型研发与应用探索
6
作者 王万杰 傅巧妮 +1 位作者 陈元芳 李国芳 《实验室科学》 2023年第4期120-122,127,共4页
按照已实施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开展了水文测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介绍了水文测验室内实验教学模型的研发背景、模型方案设计以及建成后的教学应用实践。研制的室内实验模型空间规模大,设施功能较齐全,仪器设备先进,能满... 按照已实施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开展了水文测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介绍了水文测验室内实验教学模型的研发背景、模型方案设计以及建成后的教学应用实践。研制的室内实验模型空间规模大,设施功能较齐全,仪器设备先进,能满足多种水文仪器的使用要求,可用多方法、多技术开展水位、水深、流速和流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验,对相关高校开展类似实验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测验 室内实验模型 方案设计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夏季室内风速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蒋婧 秦石磊 +1 位作者 云旭鑫 王登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6-773,共8页
教室环境与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息息相关.基于前期研究,本文旨在保证其他舒适环境参数前提下,探究夏季室内风速变化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关系.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研究与学习效率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室内,设置四组风速(0、0.4... 教室环境与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息息相关.基于前期研究,本文旨在保证其他舒适环境参数前提下,探究夏季室内风速变化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关系.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研究与学习效率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室内,设置四组风速(0、0.4、0.8、1.2 m/s),记录各工况下受试者的测试任务正确率及反应时间,进而分析不同工况下风速大小对受试者学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4 m/s风速内,受试者健康舒适程度维持最高且基本保持不变,风速大于0.4 m/s后,随风速的增加,受试者健康舒适程度迅速下降;(2)0~1.2 m/s风速内,正确率及学习效率先提升后下降,反应时间先减少后增加,三者峰值均出现在0.4 m/s风速下;(3)夏季教室内最佳风速推荐值为0.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室内风速 学习效率 主观评价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交替吸附-低温等离子体强化催化的苯系物净化综合实验平台
8
作者 孙也 纪盛元 +3 位作者 邵明攀 李梦歆 申芳霞 朱天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1,共7页
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该文研制了基于吸附、催化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净化室内苯系物的综合实验平台,平台由吸附/催化双功能材料模块、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风道系统和控制系统构成,可长时间连续净化低浓度苯系物,实现... 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该文研制了基于吸附、催化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净化室内苯系物的综合实验平台,平台由吸附/催化双功能材料模块、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风道系统和控制系统构成,可长时间连续净化低浓度苯系物,实现吸附/催化材料的原地再生和无O_(3)二次污染的绿色目标。该平台提高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气质量 苯系物 交替吸附 低温等离子体强化催化 实验平台
下载PDF
基于改进WKNN的蓝牙室内定位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天盛 陈文莹 +3 位作者 朱彬斌 王燕 周勇良 艾青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10期11-16,共6页
大型商超、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对室内定位的需求迫切,而GPS定位技术无法实现室内定位。针对传统定位算法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改进WKNN的蓝牙室内定位方法。首先构建欧氏距离与曼哈顿距离融合的相似度度量函数,改进权值... 大型商超、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对室内定位的需求迫切,而GPS定位技术无法实现室内定位。针对传统定位算法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改进WKNN的蓝牙室内定位方法。首先构建欧氏距离与曼哈顿距离融合的相似度度量函数,改进权值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偏差较大的跳跃点以及长时间连续定位采集数据量庞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的滤波算法,使预测轨迹更贴近真实轨迹。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WKNN算法相比,所提方法定位精度提高约40 cm;相比传统的卡尔曼滤波,基于粒子群的滤波算法可以进一步将定位精度提高约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牙室内定位 WKNN算法 权值计算 粒子群滤波 算法流程 实验分析
下载PDF
填石料的振动压实变形特性及压实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明华 曾广冼 刘江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5,共5页
在进行填石料常规土工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填石料振动压实的室内试验模型,采用平板振动器对填石料分层进行振动压实,利用水准仪观测填石料在振动压实中的沉降量,利用动土压力计观测填石层内的压力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压实遍数的增... 在进行填石料常规土工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填石料振动压实的室内试验模型,采用平板振动器对填石料分层进行振动压实,利用水准仪观测填石料在振动压实中的沉降量,利用动土压力计观测填石层内的压力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压实遍数的增加,填石层的沉降增加,密实度提高,但当沉降达到一定值以后,随着振动压实遍数的增加,填石层的沉降不增加反而减少,密实度降低。根据填石料在振动压实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特性及土压力的变化情况,结合应力波理论揭示填石料在振动压实中的压实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石料 振动压实 室内模型试验 变形特性 压实机理
下载PDF
粉煤灰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配方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彤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S1期76-78,共3页
粉煤灰是一种强度较高的工业废弃物,可用来加固软土地基。本文进行了粉煤灰加固土的室内配方试验,分别将生石灰或水泥与粉煤灰按照不同的比例干拌均匀后,再与不同含水量的软土人工拌和均匀,测定了4个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并进一步分析... 粉煤灰是一种强度较高的工业废弃物,可用来加固软土地基。本文进行了粉煤灰加固土的室内配方试验,分别将生石灰或水泥与粉煤灰按照不同的比例干拌均匀后,再与不同含水量的软土人工拌和均匀,测定了4个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加固机理,旨在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软土地基 室内配方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室内微气候控制实验平台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帅 蔡颖玲 +1 位作者 韩坚洁 张志英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71,共4页
室内微气候控制技术的综合性空气调节系统实验平台主要由空调冷热源、组合式空调箱、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参数测量系统、换热器性能测试系统、室内微气候环境等构成。集中式空调系统根据温、湿度需要向室内微气候环境提供稳定的送风气流... 室内微气候控制技术的综合性空气调节系统实验平台主要由空调冷热源、组合式空调箱、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参数测量系统、换热器性能测试系统、室内微气候环境等构成。集中式空调系统根据温、湿度需要向室内微气候环境提供稳定的送风气流,室内通过开闭风阀可实现多种送、回风方式,以此开展室内气流组织形式及热舒适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平台还可开展表面式换热器热工性能测试、喷水室热工性能测试、循环式空气调节过程测试等专业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微气候控制 集中式空调系统 气流组织形式 实验教学研究
下载PDF
垂直绿化对室内人体舒适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敏 孙力 《住宅科技》 2016年第9期19-26,共8页
文章在分析建筑表皮垂直绿化类型和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进展,着重探析垂直绿化各组成部分在遮阴、降温、控风、屏音等方面对室内环境和人体舒适度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建筑表皮垂直绿化主要通过植物系统、栽培基质影... 文章在分析建筑表皮垂直绿化类型和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进展,着重探析垂直绿化各组成部分在遮阴、降温、控风、屏音等方面对室内环境和人体舒适度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建筑表皮垂直绿化主要通过植物系统、栽培基质影响室内环境和人体舒适度;植物的叶面积指数、植物层厚度以及栽植方位影响垂直绿化4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栽培基质厚度影响垂直绿化在遮阴、降温、降噪方面的效果;绿色表皮和生命墙系统相比较,生命墙系统在植物和栽培基质方面可控性强,对人体舒适度的调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绿化:人体舒适度 建筑表皮 室内环境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我国创制农药生物测定概述与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杰 袁静 许勇华 《世界农药》 CAS 2020年第5期1-9,共9页
现代农业安全生产离不开农药,防治病、虫、草害需持续开发新农药品种,农药生物测定是支撑绿色生态农药研发的关键,贯穿于农药的活性发现、研究开发、登记、市场应用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个流程。目前我国几家农药创制机构的室内生物测... 现代农业安全生产离不开农药,防治病、虫、草害需持续开发新农药品种,农药生物测定是支撑绿色生态农药研发的关键,贯穿于农药的活性发现、研究开发、登记、市场应用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整个流程。目前我国几家农药创制机构的室内生物测定技术逐步完善,具有代表性的虫、菌、草模式靶标的培养已实现标准化、连续化和规模化,建立了相应的试验方法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田间药效试验质量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为新农药品种登记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病、虫、草害防治新问题的出现,农药研发新技术、新剂型及应用技术的发展,生测技术也亟需提升。重点概述了我国创制农药研发中生物测定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发展现状,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制农药 室内生物测定 田间药效试验 规范化管理
下载PDF
采用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的室内温度分布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翠敏 赵加宁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9-154,共6页
为确定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的供暖效果,实测了上海市某办公楼的室内温度分布,并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距地面0.05~1.5m区域竖向温差大于3℃,但仍能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且能够满足供暖要求;房间门的渗风... 为确定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的供暖效果,实测了上海市某办公楼的室内温度分布,并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距地面0.05~1.5m区域竖向温差大于3℃,但仍能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且能够满足供暖要求;房间门的渗风作用对门附近低处影响较大,同时房间的密闭性对整个房间温度场影响严重。实验室温度分布能够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要求,但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差较大,主要原因为现场渗风严重。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情况下,室内水平方向温度分布均匀,竖向呈分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自然对流散热器 室内温度分布 热舒适性 现场测试 实验室测试
下载PDF
多孔供暖竖板热性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登甲 刘园 刘艳峰 《暖通空调》 2021年第8期44-49,69,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孔供暖竖板结构,具有调节灵活、热响应快、节省地面空间、卫生条件好等特点。针对该新型多孔供暖竖板,搭建了全尺寸性能分析实验室平台系统,测试了不同供水温度、孔口直径、布孔密度等关键因素影响下的辐射、对流供暖... 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孔供暖竖板结构,具有调节灵活、热响应快、节省地面空间、卫生条件好等特点。针对该新型多孔供暖竖板,搭建了全尺寸性能分析实验室平台系统,测试了不同供水温度、孔口直径、布孔密度等关键因素影响下的辐射、对流供暖特性及室内热环境分布规律。从结果可见:对于竖板传热性能增强方面,供水温度影响最为显著,孔口直径、布孔密度次之;上下孔热压自然通风引起的对流换热效果明显,最大孔口速度可达0.12 m/s;该辐射竖板在水平和竖直方向营造了较为均匀良好的室内环境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供暖竖板 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 室内热环境 温度分布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炎热环境空调汽车停启过程车内温变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龙恩深 王勇 +1 位作者 付祥钊 范亚明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提出了汽车停启过程车内温度变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了车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分析解。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汽车在停—启过程中,车内气温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变化,当时间足够长时,车内温度趋于稳定。首次提出了空调汽车的特征温度及温度响应... 提出了汽车停启过程车内温度变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了车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分析解。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汽车在停—启过程中,车内气温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变化,当时间足够长时,车内温度趋于稳定。首次提出了空调汽车的特征温度及温度响应指数的概念。理论分析表达式不仅从物理意义上清晰地揭示了汽车停—启过程中车内温度变化规律,而且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该理论分析结果对综合考察汽车整体结构及空调系统设计的优劣、改善汽车舒适性及降低启动过程的耗油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汽车 太阳辐射 车内温度 炎热环境
下载PDF
含水层热-渗运移机理的地源热泵实验系统研发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玖辰 王文君 +2 位作者 王宇 李高裕 郭福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8-93,151,共7页
基于地埋管换热器热阻与热容模型(TRCM),对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控制方程和含水层渗流-传热控制方程进行优化。根据相似准则原理,采用方程分析法,设计、搭建渗流砂箱及地埋管换热系统;根据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原理和测试方法,设计、构建包括热... 基于地埋管换热器热阻与热容模型(TRCM),对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控制方程和含水层渗流-传热控制方程进行优化。根据相似准则原理,采用方程分析法,设计、搭建渗流砂箱及地埋管换热系统;根据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原理和测试方法,设计、构建包括热泵机组、空调末端、渗流砂箱水动力系统以及控制测试平台的一套适用于实验室尺度下的地源热泵实验系统。对比分析表明,地埋管进出水温差、含水层过余温度的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均不超过5%。因此,设计、搭建的地源热泵实验系统可以再现实际工程中地埋管换热器内循环流体的传热过程,同时有效预测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地埋管换热器井群所在含水层温度场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室内实验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温度响应
下载PDF
火源位置对室内火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瑞琦 杨茉 +1 位作者 徐洪涛 王治云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9-44,共6页
为研究火源位置对室内火灾传热传质及烟气危害性的影响,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器构建室内火灾模型,并开展室内火灾模拟试验;设置3种不同火源位置场景,通过小尺寸火灾试验来验证数值模拟程序及参数,确保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后,进行数值计算;探... 为研究火源位置对室内火灾传热传质及烟气危害性的影响,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器构建室内火灾模型,并开展室内火灾模拟试验;设置3种不同火源位置场景,通过小尺寸火灾试验来验证数值模拟程序及参数,确保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后,进行数值计算;探讨在3种场景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及烟气的剂量有效分数(FED)的变化。研究表明:水平方向上,室内火灾通过门对室外最大影响范围为房间水平长度的66. 7%;当火源位置处于房间地面几何中心时,从开始着火到烟气具有致死性所需的时间最长,比最短场景多21. 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火灾 试验模拟 数值计算 传热传质 剂量有效分数(FED)
下载PDF
新型加筋结构界面的特性试验研究
20
作者 杜勇立 《中国市政工程》 2012年第4期94-95,103,共3页
通过室内筋材拉拔模型试验,对筋材与土介质的界面摩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分析了试验中影响界面摩擦特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探讨了土工格栅与红砂岩粗粒土之间的筋土界面特性,为实体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
关键词 土工格栅 红砂岩土 室内筋材拉拔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