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t patients with non-hypertensive diseases at a critical care resuscitation unit requir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1
作者 Emily Engelbrecht-Wiggans Jamie Palmer +8 位作者 Grace Hollis Fernando Albelo Afrah Ali Emily Hart Dominique Gelmann Iana Sahadzic James Gerding Quincy K.Tran Daniel J.Haase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73-178,共6页
BACKGROUND:Blood pressure(BP)monitoring is essential for patient care.Invasive arterial BP(IABP)is more accurate than non-invasive BP(NIBP),although the 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this diff erence is unknown.We hypothe... BACKGROUND:Blood pressure(BP)monitoring is essential for patient care.Invasive arterial BP(IABP)is more accurate than non-invasive BP(NIBP),although the 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this diff erence is unknown.We hypothesized that IABP would result in a change of management(COM)among patients with non-hypertensive diseases in the acute phase of resuscitation.METHODS: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adults admitted to the Critical Care Resuscitation Unit(CCRU)with non-hypertensive disease from February 1,2019,to May 31,2021.Management plans to maintain a mean arterial pressure>65 mmHg(1 mmHg=0.133 kPa)were recorded in real time for both NIBP and IABP measurements.A COM was defined as a discrepancy between IABP and NIBP tha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ecrease or addition/discontinuation of a medication/infusion.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 identified significant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 COM and assigned relative variable importance(RVI)values.RESULTS:Among the 206 patients analyzed,a COM occurred in 94(45.6%[94/206])patients.The most common COM was an increase in current infusion dosages(40 patients,19.4%).Patients receiving norepinephrine at arterial cannula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COM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45[47.9%]vs.32[28.6%],P=0.004).Receiving norepinephrine(relative variable importance[RVI]100%)was the most signifi can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a COM.No complications were identifi ed with IABP use.CONCLUSION:A COM occurred in 94(45.6%)non-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the CCRU.Receiving vasopressors was the greates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COM.Clinicians should consider IABP monitoring more often in non-hypertensive patients requiring norepinephrine in the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confi rm the risk-to-benefi t ratios of IABP among these high-risk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hypertensive diseases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下载PDF
Influence of random uncertainties of anisotropic fibrous model parameters on arterial pressure estimation
2
作者 A.EDDHAHAK-OUNI I.MASSON +1 位作者 F.MOHAND-KACI M.ZID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3年第5期529-540,共12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stochastic approa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aximum entrop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parameter random uncertainties on the arterial pressure. Motivated by a hyperelastic, anisotro...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stochastic approa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aximum entrop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parameter random uncertainties on the arterial pressure. Motivated by a hyperelastic, anisotropic, and incompressible constitutive law with fiber families, the uncertain parameters describ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re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are attributed to every random variable to describe the dispersion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Numerous realization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terial pressur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human non-invasive clinical data recorded over a mean cardiac cycle. Furthermore,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probabilistic model is proven. The different realizations are useful to define a reliable confidence region, in which the probability to have a realization is equM to 95%. It is shown through the obtained results that the error in the estimation of the arterial pressure can reach 35% when the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is subjected to an uncertainty ratio of 5%. Finall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constitutive law relevant parameter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terial wall mechanical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rial pressure non-invasive clinical data HYPERELASTICITY ANISOTROPY RANDOM confidence region
下载PDF
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效果
3
作者 李丽娟 刘志平 +1 位作者 张杰 姜丽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83-1487,共5页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效果及对子宫动脉血流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6月在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效果及对子宫动脉血流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6月在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接受硝苯地平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拉贝洛尔。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统计两组母婴结局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和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内皮素-1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一氧化氮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孕母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早产孕妇分娩孕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可协同降压,改善妊娠高血压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恢复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 硝苯地平 拉贝洛尔 血压 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 母婴结局
下载PDF
NIPPV联合LISA技术治疗NRDS效果及对早产儿动脉血气、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4
作者 张原园 刘翠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533-1537,共5页
目的:探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效果及对早产儿动脉血气、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9月本院诊治的96例NRDS早产儿,简单随机分... 目的:探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效果及对早产儿动脉血气、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9月本院诊治的96例NRDS早产儿,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LISA技术治疗,观察组行NIPPV+LISA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iO_(2))、PH]、指标、肺氧合指标[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PaO_(2)/PAO_(2))、氧合指数(OI)]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5.3±1.7d)、有创通气占比(16.7%)、总氧疗时间(10.7±2.2d)、住院时间(27.9±4.3d)均低于对照组(6.6±2.0d、35.4%、12.4±2.5d、31.6±5.1d),撤机成功占比(87.5%)高于对照组(72.9%);两组PaO_(2)、SiO_(2)、PaO_(2)/PAO_(2)、PH值均升高,PaCO_(2)、OI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25.0%)(均P<0.05)。结论:NIPPV联合LISA技术可更有效改善NRDS早产儿动脉血气,增强肺通气,促进临床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细导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动脉血气
下载PDF
动态血压监测和脐动脉搏动指数与小于胎龄儿的关系
5
作者 何敏 张崇 +3 位作者 王静 吕丽娟 孙浩楠 周欣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脐动脉搏动指数(UAPI_(MOM))在可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中与小于胎龄儿(SGA)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2例可疑HDCP孕妇在分娩前14天内的ABPM相关参数及脐动脉超声检查数据,根据分...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脐动脉搏动指数(UAPI_(MOM))在可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中与小于胎龄儿(SGA)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2例可疑HDCP孕妇在分娩前14天内的ABPM相关参数及脐动脉超声检查数据,根据分娩时是否发生SGA将其分为SGA组(n=90)和非SGA组(n=412)。结果SGA组孕妇的ABPM相关血压参数及UAPI_(MOM)均较非SGA组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UAPI_(MOM)发生SGA的最佳截断值为1.3,据此将其转化为二分类变量。经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逐步前向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后,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最终纳入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nSBPL联合UAPI_(MOM)预测SG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75(95%CI:0.69~0.80)。根据nSBPL中位数(<55%和≥55%)和UAPI_(MOM)最佳截断值(<1.3和≥1.3)对孕妇进行分组分析,校正后的结果显示,高nSBPL低UAPI_(MOM)组(OR_(1)=2.69,95%CI:1.31~5.52)和高nSBPL高UAPI_(MOM)组(OR_(1)=9.09,95%CI:4.23~19.54)与SGA显著相关。此外,中介分析显示在高nSBPL引起的SGA中,高UAPI_(MOM)的中介效应为13.9%。结论ABPM联合UAPI_(MOM)对可疑HDCP孕妇发生SGA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本结果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夜间收缩压负荷 脐动脉搏动指数 小于胎龄儿
下载PDF
两种无创正压给氧方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气指标及疗效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黄玮 许东宝 +3 位作者 吴超华 汪浩文 祝选姣 胡海英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无创正压给氧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9)。一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 目的:比较两种无创正压给氧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7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9)。一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模式治疗(NCPAP组);另一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 PAP)模式治疗(Bi PAP组)。采集患儿桡动脉血,比较两组患儿治疗0、6、12、24 h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呼吸压力(EPAP)、吸入氧浓度(Fi O2)]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Pa O2、Pa CO2、p H、Sa O2),并统计治疗24 h后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通气模式的工作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12、24 h,两组患儿通气模式的工作参数均明显降低;相同治疗时段对比,Bi PAP组的通气参数均明显低于NCPAP组(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a CO2、Pa O2、p H及Sa O2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但Bi PAP组改善显著优于NCPAP组(均P<0.05)。Bi PAP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36/39),明显高于NCPAP组[74.36%(29/39),P<0.05]。Bi PAP组肺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2/39),明显低于NCPAP组[20.51%(8/39),P<0.05]。结论:Bi PAP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比NCPAP模式氧合作用高,CO2滞留减少,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给氧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指标 早产儿
下载PDF
不同剂量西地那非术后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马超 孟保英 +5 位作者 王元祥 彭乐 赵春玉 张青 潘晓兰 王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2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西地那非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便能制定婴幼儿最佳用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128例按西地那非剂量分为4组:0.3mg/kg组(A组)、0.6mg/kg组(B组)、1.2m...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西地那非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便能制定婴幼儿最佳用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128例按西地那非剂量分为4组:0.3mg/kg组(A组)、0.6mg/kg组(B组)、1.2mg/kg组(C组),1.8mg/kg组(D组),连续记录4组给药前、给药后3、7和14d的体动脉压、肺动脉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同时观察用药后患儿是否有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复查体循环血压、肺动脉压。结果①部分高剂量患儿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后自行消失。②肺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的比较:组内比较:各组用药前与用药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a.用药3d各组比较:A与B组P>0.05;C与D组比较P>0.05;A与C比较P<0.05;A与D比较P<0.05;B与C比较P<0.05;B与D比较P<0.05;b.用药7、14d两两组间比较,均为P>0.05。③体动脉收缩压:各组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为P>0.05。④复查肺动脉压组间比较均为P>0.05。结论婴幼儿应用西地那非不良反应轻;不同剂量用药3d后,各组所有患儿的肺动脉高压均有明显改善;短期内高剂量比低剂量的西地那非的疗效明显,但长期应用的降压效果是一致的,婴幼儿给药从小剂量(0.3mg/kg)开始,给药间隔则经验性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西地那非 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婴幼儿喘息疾病急性发作期肺动脉压及右心功能改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黄海忠 李春华 蓝惠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疾病急性发作期肺动脉压力与右心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病例为研究组(n=100),其中分重症组(n=23)和轻症组(n=7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为对照组(n=100),...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疾病急性发作期肺动脉压力与右心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病例为研究组(n=100),其中分重症组(n=23)和轻症组(n=7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为对照组(n=100),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PAP)、右室射血分数(RVEF)、肺血管阻力(PVR)、右室射血时间(RVET)、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AT)以及Tei指数,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组在常规平喘、吸氧治疗基础上予以降低肺动脉压及强心、利尿及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结果:100例研究组中肺动脉高压患者34例(34%),其中重症组23例,轻症组11例,无肺动脉高压患者66例(66%);100例健康对照组中肺动脉高压2例(2%),无肺动脉高压者98例(98%),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显示,肺动脉高压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无肺动脉高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RVET、AT值减小,PAP、PVR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较轻症组RVET、AT值减小,PAP、PVR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喘息疾病急性发作期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舒张功能下降,且随着病情进展,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右室功能 喘息疾病 急性发作期 肺动脉压
下载PDF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对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白雪梅 刘正娟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是否适于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否能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方法】将40例符合条件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一周内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是否适于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否能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方法】将40例符合条件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一周内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情况,并于生后第1、3、7 d监测肺动脉压力。此外,监测血气pH、BE的变化,注意是否有乳糜血的发生。【结果】①实验组生后一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及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②两组生后相同日龄肺动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③两组中均有3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经及时予以纠酸处置缓解。两组均无乳糜血的发生。【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且不会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及乳糜血的发生,也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静脉营养 肺动脉压力 早期
下载PDF
有创动脉压监测下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春英 董玉红 +1 位作者 王粉 张君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9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下新生儿全自动换血疗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8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全自动换血疗法进行治疗,并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果平均换血时间为150min,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8.7%,换血前后血...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下新生儿全自动换血疗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8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全自动换血疗法进行治疗,并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果平均换血时间为150min,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8.7%,换血前后血电解质、血糖水平稳定,换血前后有创动脉压(9.52±0.64kPa、9.92±0.84kPa)、呼吸(42.30±8.70;K/min、39.50±8.60次/min)、心率(142.50±20.30次/min、136.30±18.40次/min)、血氧饱和度(97.50%±5.19%、98.70%±3.10%)无明显波动(均P〉0.05)。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下全自动换血安全、方便、操作简单,是新生几外周血管自动换血中最重要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换血疗法 婴儿 高胆红素血症 有创动脉压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HFOV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霞 何娜 +3 位作者 刘芳 郑莉佳 李翠霞 杨婕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8期1655-1659,共5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无创高频通气(nHFOV)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06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无创高频通气(nHFOV)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06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治疗,观察组给予PS联合nHFOV治疗,对比两组通气1h、12h、24h及48h时动脉血气指标,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通气24h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88.92±12.52 mmHg)、PaO2/吸入氧浓度(254.61±40.02)高于对照组(75.15±14.26 mmHg、229.26±39.23),通气12h、24h及48h时的二氧化碳分压值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86.8%)高于对照组(66.0%)(均P<0.05);两组撤机失败原因、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对比无差异,腹胀、气漏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无差异(均P>0.05)。结论:PS联合nHFOV治疗能明显改善NRDS早产儿的氧合作用,提高撤机率且未增加治疗并发症,应用效果优于n CPA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高频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动脉血气指标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肺动脉压力变化的无创性动态监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敬 曹海英 于亚滨 《小儿急救医学》 2004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儿窒息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彩色脉冲多谱勒超声于生后 2 4h内、3、7及 12~ 14d分别检测了 30例窒息新生儿及 2 5例正常新生儿左 /右心室射血前期、左 /右心室射血时... 目的 研究新生儿窒息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彩色脉冲多谱勒超声于生后 2 4h内、3、7及 12~ 14d分别检测了 30例窒息新生儿及 2 5例正常新生儿左 /右心室射血前期、左 /右心室射血时间及其比值的变化 ,并依此推算肺动脉压力。结果 窒息与正常新生儿肺动脉压力在 2 4h内分别为肺动脉舒张压 (5 5 1± 17 3)mmHg对 (15 0± 3 0 )mmHg ,肺动脉阻力 (14 2± 3 9)mmHg/(L·min·m2 )对 (5 3± 1 3)mmHg/(L·min·m2 ) ,肺循环阻力 /体循环阻力比值 (0 84± 0 4 7)对 (0 2 7± 0 2 0 ) ,差异极显著 ,P <0 0 1。至生后 1周末 ,两组婴儿上述各指标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肺动脉高压是新生儿窒息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在生后 1周内应重视对窒息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检测。多谱勒超声心动图简便、无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窒息 肺动脉压力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婴幼儿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对比研究
13
作者 张国强 倪锦 +2 位作者 王怀贞 刘佩珍 徐颖怡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婴幼儿17例,行腋动脉穿刺连续测量有创血压后,在同侧肢体间断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将无创血压结果与有创血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婴幼儿17例,行腋动脉穿刺连续测量有创血压后,在同侧肢体间断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将无创血压结果与有创血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比较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03846,舒张压为-2.52198;收缩压标准方差为4.673146,舒张压为6.097464。结论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无创 动脉血压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出生72h内肺动脉压力生理性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亢春苗 刘运垚 +4 位作者 高宁宁 黄晓新 赵华云 周英华 刘保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4-1517,共4页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出生后72h内肺动脉压力的生理性变化。方法对76名正常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后2、6、12、24、48、72h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于各时间点超声检查后测量新生儿上肢肱动脉血压。采用大血管压差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新生儿出生后72h内肺动脉压力的生理性变化。方法对76名正常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后2、6、12、24、48、72h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于各时间点超声检查后测量新生儿上肢肱动脉血压。采用大血管压差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计算平均肺动脉压(PAMP),并确定其出生后各时间点PASP的95%参考值范围上限。结果出生24h后,76名新生儿开始出现动脉导管生理性闭合,至72h时72名闭合,4名未闭。出生后2h动脉导管内均为双向分流;24h后均为单纯左向右分流。新生儿出生后随时间延长,肺动脉压力逐渐降低,各时间点PASP、PADP、PAM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PASP的95%参考值范围上限分别为:出生后2h88.52mmHg,6h80.70mmHg,12h67.38mmHg,24h57.25mmHg,48h49.20mmHg,72h43.15mmHg。结论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呈进行性下降趋势,72h仍超出成人正常水平(PASP<30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肺动脉压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贾楠 贺玉娟 +1 位作者 赵晓晓 张卫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3-968,共6页
背景随着我国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早产儿在发生BPD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但有关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与BPD发生的研... 背景随着我国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早产儿在发生BPD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但有关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与BPD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早产儿发生BP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出生1 h内入院的161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早产儿一般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记录早产儿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BPD将其分为BPD组(n=65)和对照组(n=96)。记录早产儿出生后1 h、12 h、24 h、48 h、72 h、96 h、5 d、6 d、7 d的脉搏灌注指数(PI);记录早产儿入院后1 h、12 h及24 h的血乳酸值;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选择病情危重和极危重的早产儿33例(其中BPD组16例,对照组17例)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并记录监测1 h、12 h、24 h的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患儿检查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I、血乳酸值对早产儿发生BPD的预测价值。结果确诊BPD早产儿共65例,发病率40.3%(65/161)。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及RO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 h、12 h及24 h的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入院后1 h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病情危重和极危重早产儿不同时段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 h、12 h、24 h PI预测BPD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7〔95%CI(0.788,0.906),P<0.001〕、0.776〔95%CI(0.705,0.846),P<0.001〕、0.695〔95%CI(0.613,0.778),P<0.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5、1.15、1.45;灵敏度分别为76.9%、86.2%、81.5%;特异度分别为75.0%、60.4%、51.0%;入院后1 h血乳酸值预测BPD发生的AUC为0.762〔95%CI(0.686,0.837),P<0.001〕,最佳截断值为6.5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68.7%。结论血流动力学指标PI及乳酸值的改变与早产儿BP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PI对于BPD的预测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婴儿 早产 血流动力学 灌注指数 乳酸 平均动脉压 预测
下载PDF
经脐动脉置管测量有创血压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殷小燕 胡亚莉 +1 位作者 张晓红 饶钒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3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脐动脉测量有创血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科入院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随机分为脐动脉组和外周动脉组,测量有创血压值。比较两种不同置管方式有创血压值的差异及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 目的探讨经脐动脉测量有创血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科入院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随机分为脐动脉组和外周动脉组,测量有创血压值。比较两种不同置管方式有创血压值的差异及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测量所得有创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动脉组导管置管成功率高于外周动脉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外周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外周动脉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经脐动脉测量有创血压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可以减少极低出生体重患儿有创动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易固定,留置时间长,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血压 脐动脉 低出生体重儿
下载PDF
CrSO2联合Pcv-aCO2对发绀型婴幼儿心脏手术后ICU停留时间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碧玉 刘永哲 +1 位作者 常宇飞 高明龙 《武警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952-955,959,共5页
目的探究脑氧饱和度(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CrSO2)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Pcv-aCO2)对发绀型婴幼儿心脏手术后ICU停留时间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201... 目的探究脑氧饱和度(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CrSO2)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Pcv-aCO2)对发绀型婴幼儿心脏手术后ICU停留时间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接受心脏手术的0~1岁发绀型先心病患儿30例,分别于气管插管开放动静脉后(t1)、升主动脉夹闭后5 min(t2)、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t3)、CPB结束(t4)、CPB结束后3 h(t5)、CPB结束后8 h(t6)、CPB结束后24 h(t7)记录CrS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中心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v CO2),动脉血孔酸(Lac)、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红蛋白(Hb)、平均动脉压(MAP)、温度氧咽温(T)并计算Pcv-aCO2;记录术后ICU停留时间。比较S组(ICU停留时间≤9 d)、L组(ICU停留时间>9 d)的患儿围术期Lac、CrSO2、Pcva CO2、SaO2、Hb、MAP、T的差异,分析Lac、CrSO2、Pcv-aCO2对发绀型婴幼儿心脏手术后ICU停留时间的预测意义。结果S组、L组两组患儿Lac在t1、t2、t3、t4、t5、t6、t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相比,L组CrSO2在t1、t2、t3、t4明显降低[(53.33±4.38)%&(59.33±4.38)%、(56.83±3.51)%&(63.00±3.67)%、(47.48±5.65)%&(52.51±2.54)%、(44.58±2.42)%&(49.44±3.60)%],t5、t6、t7两组患儿C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相比,L组Pcv-aCO2在t1、t2、t3、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5、t6、t7明显增高[(16.67±5.28)mm Hg&(9.63±3.98)mm Hg、(21.83±6.15)mm Hg&(12.71±3.10)mm Hg、(13.00±2.65)mm Hg&(7.36±3.03)]。S组和L组各时间点Pa CO2、SaO2、Hb、MA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PB期间CrSO2降低、CPB结束后Pcv-aCO2升高对ICU停留时间延长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心肺转流 脑氧饱和度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下载PDF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子痫前期孕妇平均动脉压、脐动脉血流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迪美 沈菲 林美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5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子痫前期孕妇平均动脉压(MAP)、脐动脉血流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1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子痫前期孕妇平均动脉压(MAP)、脐动脉血流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1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脐动脉血流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5 d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及MA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24 h平均SBP、24 h平均DBP及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两组阻力指数(RI)、脐动脉收缩期峰值和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与搏动指数(P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S/D、RI和P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子痫前期可有助控制血压及脐动脉血流,减少不良母婴结局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硝苯地平 子痫前期 动态血压 脐动脉血流 母婴结局
下载PDF
超低出生体重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尺动脉置管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娟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23期2153-2154,共2页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尺动脉置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科12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成4组,A组19例采用尺动脉置管,B组55例采用桡动脉置管,C组35例采用肱动脉置管,D组16例采用胫后动脉置管,比较4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尺动脉置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科12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成4组,A组19例采用尺动脉置管,B组55例采用桡动脉置管,C组35例采用肱动脉置管,D组16例采用胫后动脉置管,比较4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最高,维持时间长,但其并发症高,而尺动脉及肱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维持时间相当,胫后动脉的置管率及维持时间较短。结论选择尺动脉进行穿刺获得成功,可作为新生儿动脉穿刺失败的补充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出生体重儿 尺动脉 置管部位 有创血压监测
下载PDF
颞浅动脉穿刺置管在婴幼儿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敏燕 黄朝鸿 游荣枫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33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穿刺置管在婴幼儿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危重婴幼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根据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其中A组患儿给予颞浅动脉穿刺置管,B组患儿...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穿刺置管在婴幼儿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危重婴幼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根据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其中A组患儿给予颞浅动脉穿刺置管,B组患儿给予同侧桡动脉穿刺置,比较两组患儿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平均置管成功时间、局部按压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00%(21/25),明显高于B组的44.00%(1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置管成功时间明显短于B组,且拔管按压时间明显长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置管过程中出现管道移动或脱出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B组的2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动脉穿刺置管应用于婴幼儿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可提高穿刺成功率,节省穿刺时间,且易固定,降低穿刺并发症,进一步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婴幼儿 有创动脉 血压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