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Weak Noise on the Frequency Tuning of Mouse Inferior Collicular Neurons 被引量:8
1
作者 唐佳 皮建辉 +2 位作者 王丹 吴飞健 陈其才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1-197,共7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eak noise on the sound signal extraction of mouse (Mus musculus Km) inferior collicular (IC) neurons from environments,we examined the changes in frequency tuning curves (FTCs) of 32 n...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eak noise on the sound signal extraction of mouse (Mus musculus Km) inferior collicular (IC) neurons from environments,we examined the changes in frequency tuning curves (FTCs) of 32 neurons induced by a weak noise relative to 5 dB below minimum threshold of tone (reMT-5 dB) under free field stimulation conditions.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①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 variations in FTCs,sharpened (34.4%),broadened (18.8%),and unaffected (46.9%),nevertheless,only the alteration of sharpened FTCs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② Sharpness of frequency tuning induced by a reMT-5 dB noise was very strong.Q 10 and Q 30 of FTCs were increased by (34.42±17.04)% (P=0.026,n=11) and (46.34±22.88)% (P=0.009,n=7).③ The changes of inverse-slopes (ISs,kHz/dB) between high (IS high) and low (IS low) limbs of FTCs were dissymmetry.The IS high of FTCs decreased markedly (P=0.046,n=7),however,there was little change (P=0.947,n=7) in IS low.Our data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eak noise could sharpen frequency tuning and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n the high frequency of sound signal in IC neurons of mo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k white noise Sharpening frequency tuning inferior collicular neurons MOUSE
下载PDF
Local neuronal circuits that may shape the discharge patterns of inferior collicular neurons 被引量:5
2
作者 Zi-Ying Fu Hui-Xian Mei +4 位作者 Liang Cheng Jing Bai Jia Tang Philip Hung-Sun Jen Qi-Cai Chen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41-552,共12页
The discharge patterns of neurons in auditory centers encode information about sound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synap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haping of discharge patterns using intracellular record... The discharge patterns of neurons in auditory centers encode information about sound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synap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haping of discharge patterns using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techniques.Here,we investigated the discharge patterns of inferior collicular(IC)neurons using intracellular recordings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haping of discharge patterns.Under in vivo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conditions,recordings were obtained from 66 IC neurons in 18 healthy adult mice(Mus musculus,Km)under free field-stimulation.Fiftyeight of these neurons fired bursts of action potentials(APs)to auditory stimuli and the remaining eight just generated local responses such as excitatory(n=4)or inhibitory(n=4)postsynaptic potentials.Based on the APs and subthreshold responses,the discharge patterns were classified into seven types:phasic(24/58,41.4%),phasic burst(8/58,13.8%),pauser(4/58,6.9%),phasic-pauser(1/58,1.7%),chopper(2/58,3.4%),primary-like tonic(14/58,24.1%)and sound-induced inhibitory(5/58,8.6%).We concluded that(1)IC neurons exhibit at least seven distinct discharge patterns;(2)inhibition participates in shaping the discharge pattern of most IC neurons and plays a role in sculpting the pattern,except for the primary-like tonic pattern which was not shapedby inhibition;and(3)local neural circuits are the likely structural basis that shapes the discharge patterns of IC neurons and can be formed either in the IC or in lower-level auditory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rior collicular neuron discharge pattern synaptic mechanism local neuronal circuit in vivo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原文传递
弱噪声对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动态调制(英文)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丹 皮建辉 +2 位作者 唐佳 吴飞健 陈其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5,共7页
为探讨复杂听环境下行为相关声信号提取的可能机制,研究了弱噪声对下丘(IC)神经元强度-放电率函数(RIF)的影响。实验在9只昆明小鼠(MusmusculusKm)上进行,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分别记录短纯音刺激以及同步输出短纯音阈下5dB包络白噪声... 为探讨复杂听环境下行为相关声信号提取的可能机制,研究了弱噪声对下丘(IC)神经元强度-放电率函数(RIF)的影响。实验在9只昆明小鼠(MusmusculusKm)上进行,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分别记录短纯音刺激以及同步输出短纯音阈下5dB包络白噪声刺激时IC神经元的RIF,共获112个IC神经元,测量了其中44个神经元在加入噪声前(w/o)后(w)的RIF。以加入噪声前后RIF的声强动力学范围(DR)、斜率、以及不同声刺激强度的放电率抑制百分比变化为指标,比较分析发现:弱噪声对神经元发放率的影响呈三种类型,即抑制(39/44,88.6%)、易化(2/44,4.6%)和无影响(3/44,6.8%),但只有抑制性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01,n=39);弱噪声对阈反应的抑制效应最强,并随纯音强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弱(P<0.0001,n=39);此外,弱噪声的抑制作用还使大部分神经元的(31/39,79.5%)DR变窄(P<0.01,n=31)、RIF的斜率增加(P<0.01,n=31)。上述结果提示,弱噪声参与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动态调制过程。这一观察为人们深入了解自然听环境中声信号提取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噪声 调制 声强敏感性 下丘神经元 小鼠
下载PDF
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特征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 被引量:4
4
作者 付子英 唐佳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ung-Sun 陈其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蹄蝠回声定位叫声为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ed,CF-FM)信号,一般含有2~3个谐波,第二谐波为其主频,CF成分频率(Mean±SD,n=18)依次为:(33.3±0.2)、(66.5±0.3)、(99.4±0.5)kHz;电生理实验共获得72个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Q10-dB值的范围是0.5~95.4(9.2±14.6,n=72),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在回声定位主频附近的神经元具有尖锐的频率调谐特性。结果表明,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存在相关性,表现为最佳频率在回声定位信号主频附近的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Q10-dB值较大,具有很强的频率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定位信号 下丘神经元 频率调谐 大蹄蝠
下载PDF
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刺激跟随力与声时程及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双喜 吴飞健 +1 位作者 陈其才 N.G.Bibikov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6-170,共5页
自由声场条件下,通过给予小鼠具有不同时程(10、40及100ms)、强度(最小阈值以上5、15、25、35及45dBSPL)、呈现率(0.5、1、2、3.3、5、6.7、10和20Hz)的纯音短声刺激,分析探讨了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刺激跟随力与声时程及强度的关系。... 自由声场条件下,通过给予小鼠具有不同时程(10、40及100ms)、强度(最小阈值以上5、15、25、35及45dBSPL)、呈现率(0.5、1、2、3.3、5、6.7、10和20Hz)的纯音短声刺激,分析探讨了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刺激跟随力与声时程及强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多数神经元的脉冲发放数随声强增高而增加,随短声时程的延长而减少;随声强的增高,多数神经元的临界呈现率(CPR)和最大呈现率(MPR)变大,而随短声时程的延长,神经元的CPR、MPR变小为主要趋势;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跟随力总体上随时程延长而下降,随声强加大而提高。推测当声时程延长、强度下降时,前次刺激对后继刺激声反应的抑制性影响增强,提示声时程适当缩短、声强增大可能有助于下丘神经元汇聚更多的声信息进行高级神经处理,从而提高听中枢表征高密度声信息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声呈现率 声强 时程 小鼠
下载PDF
下丘神经元声信号处理过程中的频谱整合 被引量:3
6
作者 吴飞健 陈其才 JEN PHS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6,共6页
自由声场条件下,采用特定双声刺激、双电极同步记录方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的频谱整合作用.实验在6只大棕蝠(Eptesicus fuscus)上进行,共获得22对频谱整合相关的配对神经元.结果显示:(1)81.8%(36/44)的配对神经元产生相互抑制性频谱整合,1... 自由声场条件下,采用特定双声刺激、双电极同步记录方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的频谱整合作用.实验在6只大棕蝠(Eptesicus fuscus)上进行,共获得22对频谱整合相关的配对神经元.结果显示:(1)81.8%(36/44)的配对神经元产生相互抑制性频谱整合,18.2%(8/44)为相互易化性频谱整合;(2)频谱整合的范围主要在20~30 kHz之间,其中约一半(45.5%,20/44)的配对神经元其最佳频率差小于2 kHz,但也可见最佳频率差大于10 kHz的配对神经元(13.6%,6/44)产生频谱整合;(3)下丘神经元的频率及强度选择性受频谱整合作用的调制.推测等频层内及等频层之间的下丘神经元在声信号处理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机制,以利于对复杂声信号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声信号 频谱整合 信号处理 大棕蝠
下载PDF
FM成分对CF-FM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唐佳 付子英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ung-Sun 陈其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成分在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恢复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IC记录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及CF和CF-FM声... 目的探讨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成分在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恢复周期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IC记录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及CF和CF-FM声刺激模式下的神经元恢复周期曲线。结果以CF刺激条件下的恢复周期曲线为对照,CF-FM声刺激使大部分神经元恢复周期缩短(49.1%,P<0.001),少部分延长(38.2%,P<0.001),极少部分不发生变化(12.7%,P>0.05)。结论回声定位信号中的FM成分在CF-FM蝙蝠缩短恢复周期以处理高重复率的回声信息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CF-FM蝙蝠IC神经元对高重复率回声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成分 下丘神经元 恢复周期 CF—FM蝙蝠
下载PDF
抑制性频谱整合对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吴飞健 陈其才 Philip H.-S.JEN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0-388,共9页
自由声场条件下 ,采用特定双声刺激方法研究了不同频率通道之间的非线性整合对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调制作用。实验在 1 2只麻醉与镇定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上进行 ,双电极同步记录 2个配对神经元的声反应动作电位。主要结果如... 自由声场条件下 ,采用特定双声刺激方法研究了不同频率通道之间的非线性整合对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调制作用。实验在 1 2只麻醉与镇定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上进行 ,双电极同步记录 2个配对神经元的声反应动作电位。主要结果如下 :1 )所获 1 1 0个 (5 5对 )配对神经元中 ,85 5 %表现为抑制性频谱整合作用 ,其余 1 4 5 %为易化性频谱整合 ;2 )阈上 1 0dB (SPL)放电率抑制百分比与神经元最佳频率 (BF)及记录深度呈负相关 ;3)抑制效率随声刺激强度升高而逐步下降 ;4 )当掩蔽声分别位于神经元兴奋性频率调谐曲线(FTC)内 (MSin) /外 (MSout)时 ,其抑制效率存在差异。前者的放电率抑制百分比及声反应动力学范围(DR)下降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后者 ;5 )抑制性频谱整合导致 3类DR改变 :6 1 6 %为下降、 1 0 9%增加、另有2 7 5 %变化小于 1 0 %。本结果进一步支持如下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棕蝠 频谱整合 下丘神经元 声强 敏感性 抑制效率
下载PDF
小鼠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调制范围的调频声的扫频方向选择性
9
作者 闫荣玲 廖阳 +2 位作者 李安安 吴飞健 陈其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99,共5页
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固定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声的幅度和时程,改变调制范围(modulation range,MR)和扫频方向,记录和测定了小鼠下丘神经元对FM声上、下扫频方向的选择性,探讨了MR对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共记录到... 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固定调频(frequency-modulated,FM)声的幅度和时程,改变调制范围(modulation range,MR)和扫频方向,记录和测定了小鼠下丘神经元对FM声上、下扫频方向的选择性,探讨了MR对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共记录到102个神经元,其中45个(44.1%)神经元表现出扫频方向选择性,其余57个(55.9%)神经元则无扫频方向选择性.本实验设置了2,4,8,16和32 kHz 5种不同MR,从2~16 kHz,具有扫频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的数目随MR的增加而增加;MR为32 kHz时,有些神经元阈值上10 dB的高、低频边半带宽有不对称的现象,其半带宽越不对称,扫频方向选择性越明显.提示神经元扫频方向选择性的形成与半带宽不对称性有关,由此推测在兴奋性频率反应区内可能有神经抑制的介入,这或许可以对那些MR在神经元频率反应带宽内时仍有扫频方向选择性的特性做出某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频声 调制范围 扫频方向选择性 下丘神经元 小鼠
下载PDF
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的性别差异
10
作者 皮建辉 王丹 +1 位作者 唐佳 陈其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44,共7页
采用自由声场的纯音短声刺激研究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听反应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①下丘神经元放电形式雌性以相位型为主,雄性以持续紧张型为主,且持续紧张型出现率存在明显的性差(P<005);②最佳频率分布雌雄都主要集中在10~20k... 采用自由声场的纯音短声刺激研究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听反应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①下丘神经元放电形式雌性以相位型为主,雄性以持续紧张型为主,且持续紧张型出现率存在明显的性差(P<005);②最佳频率分布雌雄都主要集中在10~20kHz,而潜伏期分布雌性较雄性集中;③最小阈值分布雌性主要集中于40~63dBSPL,而雄性无明显的集中区;④神经元最大发放雌性明显高于雄性(P<001);⑤脉冲发放函数和潜伏期函数的类型雌雄相同,但非单调型潜伏期函数出现率雄性明显高于雌性(P<001);⑥小鼠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被分成五类,各类出现率在雌雄间无明显差异,但宽阔型频率调谐曲线百分率雌性明显高于雄性(P<005),且雌性频率调谐曲线高频边反转斜率明显高于雄性(P<005)。因此提示,雌雄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反应特征 下丘神经元 昆明小鼠 性别比较
下载PDF
普氏蹄蝠下丘谐波主频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
11
作者 彭康 王靖 +4 位作者 杨明建 李玉兰 付子英 唐佳 陈其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9-216,共8页
为探讨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回声定位信号主频范围内的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我们在4只普氏蹄蝠的IC采用不同时程的声刺激,研究了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共获得56个声敏感下丘神经元,其记... 为探讨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回声定位信号主频范围内的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在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我们在4只普氏蹄蝠的IC采用不同时程的声刺激,研究了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共获得56个声敏感下丘神经元,其记录深度、最佳频率和最小阈值的范围分别为1547-3967(2878.9±629.1)μm,20-68(49.0±11.1)kHz和36.5-95.5(59.8±13.0)dB SPL。根据所记录到的下丘神经元对不同时程的声刺激的反应,即对不同时程的选择性(Duration selectivity),将其分为6种类型:短通型(Short-pass,SP,n=11/56)、带通型(Band-pass,BP,n=1/56)、长通型(Long-pass,LP,n=5/56)、反带通型(Band-reject,BR,n=3/56)、多峰型(Multi-peak,MP,n=6/56)和全通型(All-pass,AP,n=30/56)或非时程选择型(Nonduration-selective,NDS)。通过比较普氏蹄蝠下丘谐波主频内和主频外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我们发现处于回声定位信号主频范围内神经元(n=32)比主频外神经元(n=24)具有更短的最佳时程和更高的时程选择性。结果提示,在普氏蹄蝠回声定位过程中谐波主频内神经元较谐波主频外神经元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时程选择性 主频 普氏蹄蝠
下载PDF
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的恢复周期决定声脉冲跟随率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佳 付子英 +1 位作者 JEN PHILIP H.-S. 陈其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1-808,共8页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93).结果发... 为探究恒频-调频蝙蝠下丘神经元恢复周期特点及其对声脉冲跟随率的影响,实验采用模拟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自然状态下的恒频-调频发声信号为声刺激,在5只听力正常的大蹄蝠上记录了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和恢复周期(n=93).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 pulse interval,IPI),可将其分为长时恢复型(long recovery,LR;47.4%)、中等时间恢复型(moderater ecovery,MR;35.1%)和短时恢复型(short recovery,SR;17.5%).每种类型依据其恢复率随IPI增加而呈现的不同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单IPI反应区神经元,多IPI反应区神经元,以及单调IPI反应神经元.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率达50%时的平均IPI分别为(64.0±24.8),(19.6±5.8)和(7.1±2.4)ms(P<0.001),相对应的平均理论每秒声脉冲数分别为(18.2±7.0),(55.4±15.7)和(171.3±102.9)Hz(P<0.001).结果提示,单IPI和多IPI反应区神经元具有特殊IPI反应特性,能对蝙蝠捕食和巡航期间所处的时相做出准确判断,而单调IPI反应神经元对IPI变化的敏感性较强,但时相判断性较差.另外LR,MR和SR型神经元恢复周期和理论脉冲跟随率的平均结果均能与这种蝙蝠回声定位期间3个时相的发声行为相匹配,且神经元恢复周期参与决定声脉冲跟随率,满足了蝙蝠巡航、捕食的行为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恢复周期 声脉冲跟随率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下载PDF
偏离最佳频率的声信号对几内亚长翼蝠下丘神经元的前掩蔽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子英 唐佳 陈其才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6,共10页
为探讨偏离神经元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的声刺激对下丘神经元的前掩蔽效应,实验选用5只听力正常的几内亚长翼蝠(Miniopterus magnater),记录它们的下丘神经元对偏离BF的掩蔽声和探测声(BF)的反应。结果发现,当掩蔽声向高或低频... 为探讨偏离神经元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的声刺激对下丘神经元的前掩蔽效应,实验选用5只听力正常的几内亚长翼蝠(Miniopterus magnater),记录它们的下丘神经元对偏离BF的掩蔽声和探测声(BF)的反应。结果发现,当掩蔽声向高或低频方向偏离神经元的BF时,掩蔽效应逐渐降低。根据计算出的掩蔽效应指数"R"下降50%时高、低频边的半带宽(half-band width),可将受前掩蔽影响的神经元分为低频边长效掩蔽型、高频边长效掩蔽型和双边等效或均衡掩蔽型。结果显示,所有神经元的高频边半带宽(half-band widthhigh)与低频边半带宽(half-band widthlow)之间存在线性相关(n=24,r=0.47,P<0.05);50%神经元的half-bandwidthlow显著大于half-band widthhigh(n=12,P<0.001),25%神经元的half-band widthhigh显著大于half-band widthlow(n=6,P<0.05),其余25%神经元的half-band widthhigh与half-band widthlow之间无显著差异(n=6,P>0.05)。尽管掩蔽效应指数在偏离BF的高、低频边具有相关性,但偏离BF的低频声对多数神经元具有更强的掩蔽效应。基于这些结果推测,由偏离BF声刺激所产生的强掩蔽效应,或许能为蝙蝠的发声抑制理论和有回声环境中的听觉抑制效应提供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离最佳频率声 前掩蔽 下丘神经元 几内亚长翼蝠
原文传递
调频声调制方向选择性与其前掩蔽的关系:小鼠下丘细胞内记录研究
14
作者 付子英 曾红 +3 位作者 唐佳 李洁 李娟 陈其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9-337,共9页
细胞外记录研究报道听中枢神经元的调制方向选择性和前掩蔽均与神经抑制有关,但由于未能获得抑制性突触输入作用的直接证据,尚存有争议。本研究在20只昆明小鼠(Mus musculus Km)上进行在体细胞内记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调频声的调制方向... 细胞外记录研究报道听中枢神经元的调制方向选择性和前掩蔽均与神经抑制有关,但由于未能获得抑制性突触输入作用的直接证据,尚存有争议。本研究在20只昆明小鼠(Mus musculus Km)上进行在体细胞内记录,研究了下丘神经元调频声的调制方向选择性或偏好与其前掩蔽之间的关系。共获得93个下丘神经元,对其中37个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发放且数据完整的神经元做了分析和讨论。在上扫选择性神经元(n=12)频率调谐的高频边存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构成的抑制区,而在下扫选择性神经元(n=8)的低频边存在抑制区,在不具有调制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n=17)频率调谐的高、低频边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抑制区,表明这些抑制区是调频声调制方向选择性形成的重要原因。比较上扫和下扫调频声对上、下扫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神经元的前掩蔽效应,结果显示具有调制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其所偏好方向的调频声对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声产生的前掩蔽强于非偏好的调频声;而无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上、下扫调频声的掩蔽效应无差异。以上结果提示,AP后跟随的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可能是调制方向选择性神经元前掩蔽产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调频声方向选择性 前掩蔽 在体细胞内记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