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Technique for Mastopexy and Reduction Mammaplasty: The Rolling Bilateral Flap Technique
1
作者 Stefano A. Karoschitz 《Advances in Breast Cancer Research》 2016年第2期74-82,共9页
Background: Numerous techniqu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gold standard” for mastopexy, as for reduction mammaplasty. The quality of the breast parenchyma should be a primary factor in select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te... Background: Numerous techniqu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gold standard” for mastopexy, as for reduction mammaplasty. The quality of the breast parenchyma should be a primary factor in select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technique for an individual case. Objective: The article describes a simple technique that can be used either for mastopexy or for reduction mammaplasty, giving optimal breast shape and position. It is appropriate for patients having some degree of ptosis, and especially for those in whom the glandular component of the breast predominates. Methods: The technique entails elevating the entire dome of the breast, rolling it under, and then stitching the two halves of the breast parenchyma together (lateral and medial dermoglandular flaps), while the upper pedicle (a third dermoglandular flap) bearing the nipple areolar complex (NAC) severed from the two inferior flaps is attached as a cap. The result is a new and attractive shape of the underlying supporting “barrel”. The technique can be performed with the T scar or the vertical scar approach. Results: The procedure was applied for various indications on 45 patients aged 20 - 62 years. Good results were only achieved in 36 women with predominant glandular component. Nine patients with fatty breasts achieved unsatisfactory results (6 with T scar, 3 with vertical scar) and very poor breast projection. Conclusions: The best-suited candidates for the proposed technique for mastopexy or reduction mammaplasty are women in whom the glandular component of the breast predominates. This simple technique, applicable with either inverted T scar or vertical scar approaches, carries very low morbidity, affording an attractive profile, long-lasting results, and conserving the patient’s ability to breast f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TOPEXY reduction Mammaplasty MAMMAPLASTY Inverted T scar vertical scar Breast Autologous Prosthesis GIGANTOMASTIA Breast Asymmetry NAC pedicle
下载PDF
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旻静 刘林嶓 +3 位作者 陈言汤 张建文 翟晓梅 王喜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913-915,i0004,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探索乳房缩小手术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总结2001年以来对21例中、重度乳房肥大患者采用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情况,分析其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双乳对称,下垂状况纠...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探索乳房缩小手术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总结2001年以来对21例中、重度乳房肥大患者采用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情况,分析其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双乳对称,下垂状况纠正,体积缩小,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术后瘢痕隐蔽。2例合并副乳,1例合并乳头内陷的患者同时手术切除矫正。2例乳晕表皮营养不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结论: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肥大 乳房缩小术 下蒂瓣
下载PDF
垂直双蒂瓣巨乳缩小术
3
作者 王波 陈世玖 +2 位作者 曾雪琴 程代薇 王玉明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531-532,共2页
目的探讨垂直双蒂真皮瓣在巨大乳房缩小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7例巨乳症病例,采用垂直双蒂真皮瓣进行巨乳缩小。结果7例完全成活,乳头乳晕无并发症,2例术后双侧乳房大小稍不对称,而且其中1例右侧外观欠佳。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度乳房... 目的探讨垂直双蒂真皮瓣在巨大乳房缩小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7例巨乳症病例,采用垂直双蒂真皮瓣进行巨乳缩小。结果7例完全成活,乳头乳晕无并发症,2例术后双侧乳房大小稍不对称,而且其中1例右侧外观欠佳。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度乳房肥大的整形,但较长的乳头乳晕真皮蒂的位置和固定对术后乳房外形存在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乳缩小 垂直双蒂真皮埒
下载PDF
Mckissock法与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行重度乳房肥大矫正的综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玉峰 王喜梅 +2 位作者 彭倩 王大伟 张琼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2期1853-185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Mckissock法及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进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我们采用Mckissock法与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15例,术后患者就症状改善,外形改... 目的:探讨应用Mckissock法及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进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我们采用Mckissock法与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15例,术后患者就症状改善,外形改善,瘢痕,乳头敏感性及总体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15例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及乳头乳晕均较对称且外观良好;②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较Mckissock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瘢痕隐蔽;③两种方法术后发生乳头乳晕血运障碍及感觉障碍无明显差异;④Mckissock法较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切除乳腺的量稍多,术后乳房立体感良好;⑤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较Mckissock法总体满意度高。结论:无垂直瘢痕的下蒂法及Mckissock法均适用于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尤其对于重度乳房肥大症两种方法对乳房形态的重塑较好,总体来讲无垂直瘢痕的下蒂法术后瘢痕小且隐蔽而Mckissock法切除乳腺组织量多,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具体临床应用需要个体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乳症 乳房缩小整形术 Mckissock法 下蒂瓣 整形外科
下载PDF
改良双环法与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崔乐 马铭玉 +1 位作者 邹丹 宋爱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65-6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双环法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在乳房缩小整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乳房肥大女性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均为15例,其中A组行改良双环法乳房缩小术,B组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双环法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在乳房缩小整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乳房肥大女性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均为15例,其中A组行改良双环法乳房缩小术,B组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1年。记录患者满意度主观评价、医师对术后乳房评价、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乳房体积明显减小,外观良好,术者医师评价与患者主观满意度之间基本一致,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乳头乳晕感觉及术后瘢痕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适应证略有差别,轻中度乳房肥大伴下垂,且要求术后瘢痕隐蔽的患者宜选改良双环法缩小术,中重度乳房肥大伴下垂的患者宜选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乳症 乳房肥大 乳房下垂 改良双环法 下蒂瓣 乳房缩小术
下载PDF
改良倒T下蒂瓣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葛艳娜 赵绛波 +1 位作者 郭金冉 陈娅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第4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倒T下蒂瓣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乳房肥大症患者,均采用改良倒T下蒂瓣法,设计切口线,标记下蒂部去表皮区,按划线范围去除多余乳房皮肤及肥大乳房组织,利用下蒂重塑乳房形态。结果术后随访所有患者3--12个月... 目的探讨改良倒T下蒂瓣法治疗乳房肥大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乳房肥大症患者,均采用改良倒T下蒂瓣法,设计切口线,标记下蒂部去表皮区,按划线范围去除多余乳房皮肤及肥大乳房组织,利用下蒂重塑乳房形态。结果术后随访所有患者3--12个月,平均10.6个月,13例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乳头乳晕坏死,1例单侧乳头感觉减退,6个月后逐渐恢复,术后乳房形态良好,瘢痕在可接受范围,患者满意。结论改良倒T下蒂瓣法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良好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肥大症 倒T 下蒂瓣法 瘢痕
下载PDF
改良垂直下蒂法在巨乳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余成坤 严飞 +1 位作者 王正 宁妮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垂直下蒂法在巨乳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治疗的70例巨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双环法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垂直下蒂法手术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改良垂直下蒂法在巨乳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治疗的70例巨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双环法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垂直下蒂法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乳晕直径及温哥华瘢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乳房形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总体健康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乳患者采用改良垂直下蒂巨乳缩小术治疗,有利于乳房外观形态及生理功能的恢复,其术后并发症较低,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垂直下蒂法 双环法 巨乳缩小术 瘢痕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45例疗效分析
8
作者 汤梦岩 陈旻静 +2 位作者 刘林嶓 李广帅 赵高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治疗巨乳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01—2019-12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的45例巨乳症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39个月。末次随访,45例患者术... 目的探讨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治疗巨乳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5-01—2019-12行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的45例巨乳症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39个月。末次随访,45例患者术后乳房形态综合评分为87.22(3.26)分,高于术前的54.82(5.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评分为3.15(0.81)分。结论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成形术设计合理,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乳房塑形佳等优势,是治疗巨乳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乳症 改良无垂直瘢痕下蒂瓣法 乳房缩小成形术
下载PDF
改良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的应用及效果
9
作者 杨勇 《中国医疗美容》 2013年第4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需行巨乳缩小术的患者72例,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改良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对照组实施传统... 目的:探讨改良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需行巨乳缩小术的患者72例,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改良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对照组实施传统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36例患者(72侧)手术进行顺利,患者无乳晕乳头血运障碍,外形自然,乳头勃起效果良好;对照组36例患者(72侧)手术顺利,术后出现4侧乳晕乳头坏死,3侧乳晕过大,2侧乳晕过小。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垂直下蒂瓣法巨乳缩小成形术乳晕设计合理,手术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率较高,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巨乳缩小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乳缩小术 改良垂直下蒂瓣法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方宽蒂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在重度乳房增生下垂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亓发芝 张勇 +2 位作者 冯自豪 杨震 施越东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乳房上方宽蒂垂直瘢痕的重度乳房增生缩小术较传统的倒“T”形巨乳缩小术的优势。方法采用Lejour“穹窿顶”式的手术设计,切除乳房下方的皮肤、腺体组织,将乳头、乳晕上方的真皮及腺体组织的宽蒂抬高至正常位置后进行乳房塑... 目的探讨乳房上方宽蒂垂直瘢痕的重度乳房增生缩小术较传统的倒“T”形巨乳缩小术的优势。方法采用Lejour“穹窿顶”式的手术设计,切除乳房下方的皮肤、腺体组织,将乳头、乳晕上方的真皮及腺体组织的宽蒂抬高至正常位置后进行乳房塑形。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对37例重度乳房增生患者行巨乳缩小术。结果术后14例患者的14侧乳房切口部分裂开,其中3侧乳房经清创缝合后愈合,其余的乳房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7例患者2周至26个月,未发生乳头、乳晕坏死,乳房形态良好,患者满意率较高。结论乳房上方宽蒂垂直瘢痕的巨乳缩小术具有降低乳头、乳晕坏死的危险,切口瘢痕细小,重缩的乳房外形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重度乳房增生的良好、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缩小 上方宽蒂 垂直瘢痕 乳房增生下垂 坏死
原文传递
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俊 李倩 +4 位作者 高艳丽 陈玲 周世杰 李雨洁 杨定文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整形外科对19例女性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36.2岁)38侧肥大乳房,以Robbins的垂直下蒂瓣术式为基础,结合乳房血... 目的探讨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整形外科对19例女性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36.2岁)38侧肥大乳房,以Robbins的垂直下蒂瓣术式为基础,结合乳房血供、神经等解剖学进展,进行乳晕设计、下蒂瓣位置等改进。结果19例38侧肥大乳房缩小整形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乳头乳晕血运障碍,乳头乳晕感觉正常,乳房外形效果满意。术中切除乳房组织量每侧385~1525 g,平均570 g。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术后的倒T形瘢痕,均未出现增生性瘢痕,除2例肤色较深术后瘢痕色素沉着比较明显外,其余17例效果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双侧乳头乳晕位置偏高,其余18例患者对乳头乳晕位置及形态表示满意。结论该术式可切除乳房组织量较大,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稳定,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乳房成形术 下蒂瓣法 乳房缩小整形术 乳房肥大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