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田建明 徐徐 +2 位作者 谢华章 杨云 丁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分类原则 分布特征 江苏及南黄海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2
作者 TIAN Jian-ming(田建明) +7 位作者 XU Xu(徐徐) XIE Hua-zhang(谢华章) YANG Yun(杨云) DING Zheng(丁政)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80-489,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earthquake principle for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jiangsu province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下载PDF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赵其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9-334,共6页
文章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镍、锌、汞,其中汞的污染指数最大,是主要污染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达1.52,变异系数以... 文章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镍、锌、汞,其中汞的污染指数最大,是主要污染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达1.52,变异系数以汞、镉、铅、铜较大。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化工区(1.84)>养殖区(1.54)>大棚菜地区(1.22)>印染造纸区(0.99)。不同地貌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中部平原区(1.71)>北部洼区(1.57)>南部湖荡区(0.99)。测定的剖面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在剖面上一般都有表聚、亚表聚特征,总体上是上层含量高于下层,增加了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快速发展区 土壤重金属 空间变化 复合污染 苏南
下载PDF
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琼 欧名豪 +1 位作者 盛业旭 郭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9-124,共6页
在界定建设用地总量区域差别化配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建设用地容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4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方案进行... 在界定建设用地总量区域差别化配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建设用地容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4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方案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看,苏南地区建设用地增量占比最大,苏中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满足度最高,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增量占比最小且需求满足度较低。据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苏南地区应在现有建设用地容量空间内仍然允许其总量适度增长,获得较多的建设用地增量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苏中地区应给予一定量的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并积极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潜力;苏北地区获得的建设用地增量较少,应重点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配置 区域差别化 指标 信息熵求和最大化 江苏省
下载PDF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Cu、Ni、Pb、Zn形态及其有效性定量分析——以昆山市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1 位作者 赵其国 张学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2-658,共7页
研究了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有效态Cu、Ni、Pb、Zn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u、Ni、Pb、Zn各形态含量以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Cu和Pb... 研究了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有效态Cu、Ni、Pb、Zn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u、Ni、Pb、Zn各形态含量以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Cu和Pb有机质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也较高,分别达36.09%和28.30%。土壤可交换态含量、碳酸盐结合态含量、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及残渣态含量均以Zn最高;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以Cu最高;土壤可交换态含量变异系数、土壤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及土壤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Ni为最大;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Zn最大;土壤残渣态含量变异系数以Pb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可交换态铜对土壤有效态铜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镍含量对土壤有效态镍含量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和有机质结合态铅对土壤有效态铅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锌和碳酸盐结合态锌对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形态 生物有效性 定量表达 相关性 经济快速发展区 苏南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联动机制的原则与实现途径——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瞿忠琼 欧名豪 +1 位作者 刘琼 夏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8-691,共4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简要分析其区域不平衡现状及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联动机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简要分析其区域不平衡现状及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联动机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联动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流动补偿机制、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联动预警机制、建立区域间的联动利益分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联动机制 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 江苏省 补偿 信息共享 利益协调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农田钾素资源概况及潜力 被引量:5
7
作者 颜廷梅 杨林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46-50,共5页
苏南水网地区,土壤供钾潜力较低,加之复种指数较高,雨水过多,土壤钾素匮缺严重,其中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钾素养分占钾肥施入量的54.4%。而我国钾矿资源贫乏,钾肥的生产量还不到需要量的1/10,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物... 苏南水网地区,土壤供钾潜力较低,加之复种指数较高,雨水过多,土壤钾素匮缺严重,其中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钾素养分占钾肥施入量的54.4%。而我国钾矿资源贫乏,钾肥的生产量还不到需要量的1/10,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物的需钾量将逐渐增大,因此,单纯依靠钾肥来满足作物对钾素日益增长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开发利用富钾资源以缓解钾素的供需矛盾。苏南水网地区的水资源、秸秆、绿肥、塘泥等均为丰富的钾素资源,其中平原地区通过水分循环可补充14.5kg/hm2的钾素;秸秆若以2250kg/hm2的数量归还,则稻秆、麦秆和油菜秆钾素的归还量分别达45kg/hm2、31.4kg/hm2和26.1kg/hm2;水网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水生绿肥资源,这些水生绿肥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水域钾素的能力,若能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使农田流失到水域的钾素及其它养分重新回归农田,而且还可以对富营养水体进行生物修复,达到净化水域的目的;另外,水网地区水网纵横,河泥、湖泥、塘泥等钾素贮量丰富。本文通过对钾素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潜力进行分析,找出钾素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为缓解钾素供需矛盾、促进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水网地区 钾素资源 农田 土壤
下载PDF
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史田华 张彬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5-157,共3页
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史田华张彬(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江苏210094AbstractThelevelofinformatizationinJiangsuprovinceisanalyzed.Thepo... 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史田华张彬(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江苏210094AbstractThelevelofinformatizationinJiangsuprovinceisanalyzed.Thepolicies,programs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信息产业 发展对策 组织管理
下载PDF
江苏省中北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兼论江苏省的南北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汤茂林 姚士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5-19,共5页
不平衡战略的实施使江苏的南北差异迅速扩大,苏北发展严重滞后,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苏省南北区域差异的特征和成因;在透视国内外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基础上,论证了苏中苏北的相对优势;最后,提出了苏中苏北区域发展的若干战略。
关键词 南北梯度 产业结构 区域发展战略 江苏省
下载PDF
信息化中的区域问题:对苏南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毅 高峰 《情报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452-459,共8页
信息化进程中的区域问题是信息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既要整体推进,又要区域重点突破。根据这一设想,本文对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南信息化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文章总结论述了苏南在全国率先实现信... 信息化进程中的区域问题是信息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既要整体推进,又要区域重点突破。根据这一设想,本文对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南信息化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文章总结论述了苏南在全国率先实现信息化的优势条件、苏南率先实现信息化的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并对苏南实现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战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最后研究了苏南信息产业布局中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苏南 区域发展 区域问题 信息经济学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链及其有序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73-2579,共7页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_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_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_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_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本区从1998年起进人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下次活跃幕的首次6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地区 地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钊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1年第5期7-12,共6页
改革开放后,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度的经济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文章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后,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度的经济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文章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组间的差异。为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各产业的发展差异以及组间差异,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区域经济差异 协调发展 信息产业
下载PDF
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与吴文化之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欧人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4年第12期65-68,共4页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与吴文化的影响具有直接关系。吴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成为促进和制约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因。充分发挥文化对地区经济的支撑力,促进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无疑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吴文化 苏南模式 重商观念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有序网络结构与地震活动分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8-1032,共5页
根据翁文渡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的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性与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39-1997年本区已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从1998年起本区进入新-轮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可能长达40-50年,在此期间内可能仍... 根据翁文渡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的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性与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39-1997年本区已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从1998年起本区进入新-轮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可能长达40-50年,在此期间内可能仍有个别5级左右地震发生,但-般不会发生6级或6级以上强震或强震丛,下-次6级强震或强震丛可能发生在2053年或2058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地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地震活动分期 强震预测
下载PDF
南北朝扬、徐等州的行政区划与“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
15
作者 邱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0,26,共11页
与东晋十六国时期相比,南北朝的对峙争战态势实已发生根本性转折,由大致上相持平衡逐渐变为南弱北强,双方在边界东段亦即今属江苏地域的扬、徐等州发生多次大规模激烈的争战,导致行政区划和建置变动频繁,十分紊乱。本文尝试分三个阶段... 与东晋十六国时期相比,南北朝的对峙争战态势实已发生根本性转折,由大致上相持平衡逐渐变为南弱北强,双方在边界东段亦即今属江苏地域的扬、徐等州发生多次大规模激烈的争战,导致行政区划和建置变动频繁,十分紊乱。本文尝试分三个阶段对此进行复原,同时也对"苏北落后于苏南"现象的历史成因问题重新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扬徐等州 行政区划 苏北 苏南
下载PDF
宁苏锡常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捷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3-78,共6页
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1994—2003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GDP、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数据构建回归方程,并在比对全国同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三因素(人力投资、资本... 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1994—2003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GDP、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数据构建回归方程,并在比对全国同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三因素(人力投资、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的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 苏南地区
下载PDF
苏南地区地热资源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致中 潘树仁 《中国煤田地质》 2001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物化探及地热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南地区地下热水的形成和赋存的背景、条件、规律及特征,并进行地下热水的划分与预测,为进一步的研究、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苏南地区 地质构造 地下热水 地温场 成因 分布
下载PDF
施用肥料添加剂对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文军 夏永秋 杨奇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2,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太湖地区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氮平衡 肥料添加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