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stematic review of mini-implant displacement under orthodontic loa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Manuel Nienkemper Jrg Handschel Dieter Dresc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mini-implants do not remain in exactly the same position during treatment, although they remain stabl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collect data regarding primary displ...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mini-implants do not remain in exactly the same position during treatment, although they remain stabl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collect data regarding primary displacement immediately straight after loading and secondary displacement over time.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splacement. The amount and type of displacement were recorded. A total of 27 studies were included. Sixteen in vitro studies or studies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ddressed primary displacement, and nine clinical studies and two animal studies addressed secondary displacement. Significant primary displacement was detected (6.4-24.4 μm) for relevant orthodontic forces (0.5-2.5 N). The mean secondary displacement ranged from 0 to 2.7 mm for entire mini-implants, The maximum values for each clinical study ranged from 1.0 to 4.1 mm for the head, 1.0 to 1.5 for the body and 1,0 to 1.92 mm for the tail part.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movement was controlled tipping or bodily movement. Primary displacement did not reach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level. However, clinicians can expect relevant secondary displace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force. Consequently, decentralized insertion within the inter-radicular space, away from force direction, might be favourable.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recommend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 MIGRATION mini-implant MINISCREW ORTHODONTICS skeletal anchorage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rate of orthodontic mini-implants by survival analysis
2
作者 Un-Bong Baik Mohamed Bayome +3 位作者 Kwang-Heung Han Jae Hyun Park Min-Ho Jung Yoon-Ah Kook 《World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3年第3期56-61,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rate of mini-impla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by survival analyse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four miniimplants of the same type were placed by a single clinici...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rate of mini-impla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by survival analyse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four miniimplants of the same type were placed by a single clinician. Age, gender, treatment duration, time of failure, side and jaw of implantation and the soft tissue at placement site were recorded. Odds ratio, survival curve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niimplants'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cumulative success rate was 88.1%.The maxilla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uccess rate than that of the mandible(91.7% vs 83.7%, respectively, P = 0.019). Placement of mini-implants in the attached gingiva(AG) showed a higher success rate than that of the mucogingival junction(MGJ) and mucous membrane(MM)(AG, 94.3%; MGJ, 85.8%; MM, 79.4%; P < 0.001).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jaw and the gingival tissue type(P < 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xilla and mandible when compared within each placement site.CONCLUSION: The gingival tissue typ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mini-implant with higher success rate in the attached gingi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implant SUCCESS rate SURVIVAL analysis GINGIVAL tissue Treatment planning
下载PDF
成年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植入的位点选择
3
作者 陈芯伊 蒋晓鸽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目的 对成年男性及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及颊侧可利用的有效骨量进行分析,为微种植钉植入时的位点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0例年龄20~30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1)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从近中至远中依次将矢状... 目的 对成年男性及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及颊侧可利用的有效骨量进行分析,为微种植钉植入时的位点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0例年龄20~30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1)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从近中至远中依次将矢状面上右侧上颌后牙区分为6个层面,每个层面在垂直距离为颊侧骨皮质距离釉牙骨质界8、10、12 mm处分别设置3个测量位点,共计18个测量位点,测量其骨皮质密度、厚度及有效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成年男性与女性正畸患者的骨皮质密度、厚度及有效骨量的最高值均位于平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其中骨皮质密度、厚度随着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大,而有效骨量随着垂直高度增加而减少。成年男性与女性患者之间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和颊侧有效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成年男性与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最佳植入位点均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其中男性最佳植入位点的垂直高度可以适当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微种植钉 骨皮质密度 骨皮质厚度 有效骨量 性别因素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颧牙槽嵴区骨质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张惠超 刘佳 +5 位作者 曹宇 叶素荣 余岭 许竞予 叶子桐 杨陆一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0-1317,共8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差异,为正畸科医生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骨性Ⅰ类成人患者共90例,分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采用CBC... 目的: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差异,为正畸科医生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骨性Ⅰ类成人患者共90例,分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采用CBCT测量不同垂直截面及近远中层面各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且在颊侧牙槽骨厚度≥3 mm处以50°、60°和70°植入并测量有效骨量。结果:在不同垂直截面上,除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U6mb)层面,其余层面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由牙槽嵴顶向根方逐渐增大(P<0.05)。在不同近远中层面上,除U6mb层面,其余层面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由近中向远中方向逐渐增大(P<0.05)。颊侧牙槽骨最大厚度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U7mb)距牙槽嵴顶11 mm处;最小厚度位于U6mb距牙槽嵴顶7 mm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P<0.05),均角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高角组(P<0.05)。在低角组患者中,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间(U6db-U7mb)距牙槽嵴顶7 mm、U7mb距牙槽嵴顶7 mm和9 mm、U6mb-U6db距牙槽嵴顶11 mm层面以3种角度植入的骨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U6db-U7mb距牙槽嵴顶7 mm和U7mb距牙槽嵴顶7 mm以3种角度植入、在U7mb距牙槽嵴顶9 mm处以70°植入时骨质厚度≥6 mm。在均角组患者中,U6db-U7mb距牙槽嵴顶9 mm、U7mb距牙槽嵴顶9 mm和11 mm层面以3种角度植入的骨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7mb距牙槽嵴顶7 mm以3种角度植入、在U7mb距牙槽嵴顶9 mm以70°植入时骨质厚度≥6 mm。在高角组患者中,U6db-U7mb距牙槽嵴顶11 mm和U7mb距牙槽嵴顶11 mm层面以3种角度植入的骨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层面以3种角度植入的骨质厚度排序为70°>50°>60°。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颧牙槽嵴区颊侧牙槽骨厚度有差异,低角组患者可选择的植入位点更多,高角组患者易出现上颌窦穿孔的情况,临床上在此处植入种植钉和设计正畸方案时应将垂直骨面型纳入考虑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钉 颧牙槽嵴区 垂直骨面型 植入角度 骨质厚度
下载PDF
比较2种部位种植钉支抗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的效果 被引量:15
5
作者 崔淑霞 丁睿啟 +1 位作者 王淑敏 袁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9-852,共4页
目的:比较2种位置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5-29岁,平均22.58岁,牙列轻中度拥挤,面型较好,无明显前突。实验组(n=12)于颊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 目的:比较2种位置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5-29岁,平均22.58岁,牙列轻中度拥挤,面型较好,无明显前突。实验组(n=12)于颊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对照组(n=13)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推磨牙向远中,推力2.5 N。通过临床评价和对比2组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评价其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种植体首次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26/26)和87.5%(21/24)。治疗后上颌磨牙分别后移(2.91±0.96)mm和(2.29±0.66)mm(P〉0.05)。实验组磨牙压低的作用优于对照组,切牙唇倾的副作用小于对照组,切牙压入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颧牙槽嵴处的微种植钉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较传统颊侧种植钉支抗对磨牙的垂直向压入及对抗切牙唇倾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钉支抗 磨牙远中移动 颧牙槽嵴
下载PDF
微种植体颌骨植入区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文艳 彭嘉琪 +6 位作者 林巍 余新洲 尹璐 侯伟 刘翔 林汤毅 陈文静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收集34例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收集34例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牙合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1上颌距离牙合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8.1±0.1)mm。2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牙合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牙合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牙合平面11 mm时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牙合平面16 mm时最大。3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牙合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1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牙合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2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牙合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CBCT 颧牙槽嵴 上颌窦 下颌神经管
下载PDF
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谢雨菲 陆佩珺 +2 位作者 胡铮 冯静 沈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层面基准线(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在水平线)上方13、15、17 mm处骨密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源分析。结果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91±0.54)^(2.62±0.74)mm。在3个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骨密质最厚,第一磨牙近颊根上方骨密质最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30±0.51)^(3.08±1.01)mm。在不同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密质最厚,最薄处则位于第二磨牙近颊根上方或第一磨牙远颊根上方。结论就骨密质厚度而言,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成年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各位点骨密质厚度均可为微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骨密质厚度 微种植支抗钉
下载PDF
颧牙槽嵴区骨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立艳 刘志杰 +2 位作者 苑芳连 张苗苗 王兰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窦底高度,并评价2组的差异,为临床中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志愿者和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各30例,获取其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影像。测量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宽度、皮质骨厚度及上颌窦底高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颧牙槽嵴区域均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骨宽度最大,且每层的5个测量值均表现为随测量点向颅方移动骨宽度值逐渐减小。两实验组各层颧牙槽嵴区骨宽度与窦底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成年人组各位置骨宽度平均值及皮质骨厚度平均值均较青少年组相应位置大。颧牙槽嵴区骨宽度随窦底高度增大而增大。2组样本上颌窦个体差异均非常大,植入微种植体前需拍摄CBCT以确定是否满足植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骨宽度 皮质骨厚度 CBCT 微种植支抗钉
下载PDF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颧牙槽嵴宽度的解剖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军 陈振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 :应用牙CT检测手段,对颧牙槽峭的宽度进行分析,为临床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21例正畸患者的41颗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宽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颧牙槽嵴厚度在性别、左右侧、近远... 目的 :应用牙CT检测手段,对颧牙槽峭的宽度进行分析,为临床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21例正畸患者的41颗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宽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颧牙槽嵴厚度在性别、左右侧、近远中颊根方及牙根长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在第一恒磨牙近远中颊根的根方的颧牙槽嵴是一个解剖结构变异较大的骨组织结构,厚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性别和左右侧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测量部位向颅方移动,颧牙槽嵴宽度逐渐降低。第一恒磨牙的颊侧根长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牙根较女性长。结论:颧牙槽嵴的宽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在该区域植入正畸种植钉,需进行宽度的测量分析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锥形束CT 微种植钉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错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的CBCT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婷婷 雷勇华 +1 位作者 谢尔婷 李惠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77-81,共5页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者各20例,收集实验对象的CBCT图像,测量两组对象当植入角度为45°、50°、55°、60°、65°、70°时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分析植入位置或植入角度改变时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结果:1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左右侧对应位点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植入高度均随着植入角度增大而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厚,植入高度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骨性II类错和个别正常者颧牙槽嵴区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明显厚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更适宜微种植钉的植入;2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成年人具有相似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微种植钉植入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微种植钉 骨质厚度 植入高度 骨性Ⅱ类错 个别正常
下载PDF
颧牙槽嵴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鹏 陈铮晰 +1 位作者 吴军 陈振琦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23-627,共5页
目的 :通过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牙槽嵴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 目的 :通过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牙槽嵴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与窦高组,比较2组之间颧牙槽嵴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窦低组的颧牙槽嵴宽度显著小于窦高组的颧牙槽嵴宽度,窦低组24例,窦高组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12.62 mm和12.30 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11.53 mm和11.15 mm。结论:上颌窦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牙槽嵴的宽度,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1~2 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牙骨质界以上13.62 mm,女性约为12.5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微种植体 锥形束CT 上颌窦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颧牙槽嵴有效骨量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仲伟洁 叶俊杰 +2 位作者 王华 张卫兵 王林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077-1080,1093,共5页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颧牙槽嵴骨骼特征,并分析微种植体的植入风险。方法选取2016—2020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67例成年患者的CBCT数据,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三类。在冠状面上确定左侧第一磨牙近中...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颧牙槽嵴骨骼特征,并分析微种植体的植入风险。方法选取2016—2020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67例成年患者的CBCT数据,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三类。在冠状面上确定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及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之间这三个测量截面,分别测量三个截面上与上颌后牙牙合平面成65°和70°处颧牙槽嵴的有效骨量。结果颧牙槽嵴处测得的有效骨量的测量平均值自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向后至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之间逐渐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在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及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之间这三个测量截面处测得的有效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颌颧牙槽嵴区植入微种植体前应拍摄CBCT,宜选用6 mm短种植体于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处,在根尖水平与牙合平面成70°植入以减少植入后穿通上颌窦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微种植体 颧牙槽嵴 锥形束CT
下载PDF
锥形束CT显像分析支抗种植体患者颧牙槽嵴区软硬结构的价值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经海永 何平 +1 位作者 高健文 周弘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2期47-49,共3页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显像分析在测量支抗种植体患者颧牙槽嵴区软硬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并接受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治疗的52例正畸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CBCT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显像分析在测量支抗种植体患者颧牙槽嵴区软硬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并接受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治疗的52例正畸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CBCT影像学资料,患者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颊侧及腭侧骨厚度和骨皮质厚度,于不同冠状层面测量上颌窦底的角度。结果所有支抗种植体的平均植入角度为(28.41±8.67)°,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支抗种植体的颊侧骨厚度为(2.53±0.86)mm,骨皮质厚度为(2.33±0.71)mm;腭侧骨厚度为(5.41±1.48)mm,骨皮质厚度为(1.51±0.43)mm。颊侧与腭侧的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颊侧及腭侧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底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抗种植体周围的骨皮质量是保障术后初期稳定性的关键,不同层面上颌窦底的角度可反映上颌窦底形态,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上颌窦底形态差异决定支抗种植体的植入角度与深度,以降低上颌窦穿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支抗种植体 颧牙槽嵴区 锥形束CT 上颌窦高度
下载PDF
颧下嵴区骨钉支抗在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错中的应用
14
作者 何爱娥 刘进 +4 位作者 冮卫东 熊贵忠 韩晶 吴佩 王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7期645-649,共5页
目的:观察双侧上颌颧下嵴区骨钉支抗配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共17例,男8例,女9例,平均12.1岁。均为上颌发育不足,可伴有下颌轻度前突,在双侧上颌颧下嵴区植... 目的:观察双侧上颌颧下嵴区骨钉支抗配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共17例,男8例,女9例,平均12.1岁。均为上颌发育不足,可伴有下颌轻度前突,在双侧上颌颧下嵴区植入骨钉作为支抗配合前方牵引,与平面成向前下30°夹角,力值维持在350g左右,每日戴用时间10~12h。对比牵引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13项骨骼测量项目分析,对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并观察治疗后患者侧貌的改善程度。结果:SNA角平均增大4.1°,A点平均前移3.41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治疗结束后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双侧上颌颧下嵴区植入骨钉作为支抗配合前方牵引,能有效改善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钉 颧下嵴 支抗 前方牵引 骨性Ⅲ类错[牙合]
下载PDF
Miniscrew appliances and their use in orthodontics 被引量:1
15
作者 Rocío Molina-Solana R. M. Yanez-Vico +2 位作者 Alejandro Iglesias-Linares Daniel Torres-Lagares Enrique Solano-Reina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Anchor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rthodontics and must be properly managed for a successful treatment outcome. Orthodontists have historically used many devices to prevent unwanted tooth movement. The use of minisc... Anchor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rthodontics and must be properly managed for a successful treatment outcome. Orthodontists have historically used many devices to prevent unwanted tooth movement. The use of miniscrews as a source of skeletal anchorage has become routine in present-day orthodontic practice. Skeletal anchorage opens up alternative treatments, to borderline surgery patients for example, who can now be treat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niscrews. Because they are bone-borne and provide excellent control over tooth movement in the three spatial planes of movement, mini-implants can be used to serve many purposes in addition to anchorage. Therefore, a variety of successful mini-implant appliances are explained in relation to the three planes of movement: sagittal, vertical, and transvers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illustrate the clinical versatility of miniscrews in the three spatial planes of malocclusion in orthodontic and orthopedic management and to define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application and biomechanics of mini-im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SCREW mini-implant ORTHODONTICS ANCHORAGE
下载PDF
颅底卵圆孔的观测
16
作者 叶鸿彪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92年第2期82-84,共3页
本文就广东出土的颅骨108个,计216侧卵孔的形态,位置和位置关系以及与三叉神经节穿刺有关的距离进行观测,见到卵圆孔呈卵圆形者占大多数(93.98±1.62%)。从卵圆孔外侧缘中点到颞下颌关节结节前根外侧缘的距离36.41±1.94mm、至... 本文就广东出土的颅骨108个,计216侧卵孔的形态,位置和位置关系以及与三叉神经节穿刺有关的距离进行观测,见到卵圆孔呈卵圆形者占大多数(93.98±1.62%)。从卵圆孔外侧缘中点到颞下颌关节结节前根外侧缘的距离36.41±1.94mm、至颧下嵴切迹的距离47.98±3.07mm其两侧相互关系相对稳定,差异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卵圆孔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17
作者 潘颖丹 郑章龙 毕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80-58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 目的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4例)、S2(30例)、S3(36例)3组。将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水平横断面定义为水平基准面(horizontal base plane,HB)。选取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两个冠状截面,分别在HB上方13(HB13)、15(HB15)、17(HB17)mm高度,呈龈向60°角测量颊侧牙槽骨骨厚度。分别比较近、远中根与不同高度下的骨厚度,并比较3组在各植入路径的骨厚度差异。使用色彩映射图展示3组骨厚度分布。结果3组骨厚度测量结果在HB13与HB15高度上均表现为远中颊根骨厚度大于近中颊根。随着高度的增加,骨厚度逐渐减小(P<0.05)。组间分析显示骨厚度在HB13与HB15高度上表现为S1>S2>S3。骨厚度最大值在S1组的远中颊根HB13高度上(5.20 mm),最小值在S2组远中颊根HB17高度上(1.90 mm)。结论3组青少年的IZC骨厚度均表现为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的HB13高度处最大,随着高度增加,骨厚度减少。上颌第二磨牙处于的萌出阶段越晚,IZC骨厚度越少,微种植支抗植入难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颧牙槽嵴区(IZC) 上颌第二磨牙 萌出阶段 骨厚度
下载PDF
不锈钢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雷菲菲 梁芮 +2 位作者 张咏梅 张晓洁 朱明颖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 研究不锈钢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稳定性,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97例正畸患者,年龄在13岁到42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共植入176颗不锈钢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分别按植入部位(上颌颧牙槽嵴区、上颌磨牙根间区和下颌外斜... 目的 研究不锈钢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稳定性,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97例正畸患者,年龄在13岁到42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共植入176颗不锈钢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分别按植入部位(上颌颧牙槽嵴区、上颌磨牙根间区和下颌外斜线区)、骨面型(高角和非高角)和年龄(成人和青少年)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植入部位、骨面型、年龄对脱落的单独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植入部位、骨面型、年龄对脱落的综合影响.结果 51颗脱落,总脱落率为29%.植入部位和骨面型对脱落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和青少年脱落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颧牙槽嵴相比,上颌磨牙间更容易脱落,其脱落的风险是颧牙槽嵴脱落风险的4.93倍;外斜线的脱落风险与颧牙槽嵴的脱落风险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高角相比,高角脱落的风险较高,为2.25倍.结论 不锈钢微种植体支抗适合植入骨质相对致密的区域,如上颌颧牙槽嵴区和外斜线区,尤其是非高角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微螺钉 种植体支抗 颧牙槽嵴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种植体支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56
19
作者 林锦荣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使用新的微螺钉种植支抗方法远中移动整个上颌牙列。方法采用不锈钢质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颧下嵴区(IZC),提供最佳骨性支抗,并大大简化操作的方法。结果采用新的微螺钉种植方法远中移动整个上颌牙列,在临床上获得成功。结论在IZC... 目的使用新的微螺钉种植支抗方法远中移动整个上颌牙列。方法采用不锈钢质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颧下嵴区(IZC),提供最佳骨性支抗,并大大简化操作的方法。结果采用新的微螺钉种植方法远中移动整个上颌牙列,在临床上获得成功。结论在IZC区使用不锈钢质微螺钉种植体作支抗,可直接实现整个上颌牙列的远中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种植体 颧下嵴 全牙列远中移动
原文传递
青少年骨性Ⅱ类颧牙槽嵴处上颌窦高度的CBCT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玲 龚仁国 +1 位作者 董秀华 刘入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青少年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区域上颌窦高度。方法:收集60位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CBCT扫描数据,其中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冠状层面...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青少年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区域上颌窦高度。方法:收集60位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CBCT扫描数据,其中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冠状层面(第1层:平行牙根长轴且平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距,第2层:平分第一磨牙根分叉,第3层:平行牙根长轴且平分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牙根间距)上颌窦的高度(即H1、H2、H3)。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骨处上颌窦高度差异以及在性别、左右侧差异。结果:青少年骨性Ⅱ类在颧牙槽嵴骨处上颌窦高度在性别、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垂直骨面型在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高角>均角>低角的变化趋势;组内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高度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层面由前向后逐渐增高即H3>H2>H1。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颧牙槽嵴处上颌窦位置相对较高;低角患者上颌窦位置却相对较低。可为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颧牙槽嵴区域种植钉植入位点提供参考,减少脱落率和穿通上颌窦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 不同垂直骨面型 颧牙槽嵴 上颌窦高度 微种植支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