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Companies in Hong Kong 被引量:5
1
作者 Jody Wong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2年第1期46-65,共20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arnings performance of 418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listed on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By analyzing several profitability measures of these 1PO companies from the third y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arnings performance of 418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listed on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By analyzing several profitability measures of these 1PO companies from the third year prior to listing up to the fifth year post-listing, it is found that IPO companies' operating performances as a whole peak in the year of listing or the year preceding the listing, but exhibit a fall in post-issue profitability with the decline being most pronounced in the first financial year following the year in which the listing take place. Over 30% of these IPOs suffer a loss three years after the offerings. Deterioration of post-issue performance is found to be more severe for smaller finns, highly-geared companies, fast-growing enterprises, companies with lower ownership retention by original shareholders, and companies which have managed earnings upwards at the time of listing. These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igher agency costs when firms go public and that managers have timed the issue at the peak of the companies' long-run performance. Further investigation confirms that IPO companies in general make use of income-increasing accruals to manage their earnings upwards in the year when they go public. The reversal of the accruals in post-issue years further exaggerates the decline in their profi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operating performance ownership reten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下载PDF
Entrenched Board in New Public Firm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IPOs
2
作者 Fitriya Fauzi Abdul Basyith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3年第8期540-553,共14页
This study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on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Using 142 firms listed in th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SZSE... This study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on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Using 142 firms listed in th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SZSE), which was collected from the Guotaian Research Service Center (GTA-RSC) databases, this study uses two proxies to measure firm performance and three proxies to measure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The two proxies for firm performance are Tobins' Q and return on assets (ROA), and the three proxies fo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re entrenchment 1, entrenchment 2, and entrenchment 3. These three entrenchment proxies are derived from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ough previous studies of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variables suffer from endogeneity, with respect to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t is unclear as to which variables are endogenous and which are exogenous.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data are linear and no endogeneity issue should be address in this study, but only heteroskedasticity, non-normality for Tobins' Q are a problem, therefore, the regression method employed for Tobins' Q is the generalised least square (GLS) and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 between estimators for ROA. The regression result for Tobins' Q reveals that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is negatively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are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stewardship theory for new firms whereas the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for new firms is positive. Furthermore, only one entrenchment proxy yields a significant coefficient. In conclusion, the negative results of entrenchment proxies wer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legal systems which are the Chinese corporations that are still largely owned and controlled by a state and hence the centralised state controlled was responsible for all managerial 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firm performance Chinese firm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下载PDF
我国上市公司结构与质量优化研究
3
作者 孔东民 季绵绵 +1 位作者 刘晨 熊梦旭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9,共15页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全局改革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上市公司结构与质量变化角度探究了改革的经济后果,发现改革为小规模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了更多上市机会,并强化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全局改革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上市公司结构与质量变化角度探究了改革的经济后果,发现改革为小规模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了更多上市机会,并强化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企业、高科技企业。实证结果表明,改革有助于促进公司成长和创新,尽管伴随着公司投资效率的降低。基于公司行业、规模和信息质量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改革对高信息质量公司的质量提升作用更为强烈。改革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公司质量提高,对投资效率的负向影响主要来自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加剧。此外,采用注册制上市有助于公司的股票流动性提高和股价同步性降低,但加剧了股价波动。本文验证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改善上市公司结构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完善注册制配套政策、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公司提质增效具有参考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公开发行 注册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 上市公司结构
下载PDF
股票发行制度与初创科技型企业估值: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涛 朱冠平 +1 位作者 王俊 经菠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新时代我国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我国首次试点注册制产生的准自然实验,从初创科技型企业估值定价视角,评估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效果。双重差分模型显示:注册制取代核准制后,风险投资对首轮融资的...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新时代我国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举措。本文利用我国首次试点注册制产生的准自然实验,从初创科技型企业估值定价视角,评估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效果。双重差分模型显示:注册制取代核准制后,风险投资对首轮融资的初创科技型企业的估值显著提升;以专利数量和专利原创性作为创新能力的代理指标,本文发现注册制实施后创新能力更强的初创科技型企业估值提高更多;相对于外资风险投资,本土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在注册制改革后估值提高幅度更大;企业所在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好时,注册制改革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估值提高更多;注册制改革对初创科技型企业估值的提升作用持续并传导至首次公开发行,并最终实现风险投资成功退出。排除新企业创建、风险投资套利以及样本选择偏差等问题后,结论保持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公开发行 股票发行注册制 风险投资 创新能力 估值
下载PDF
中国IPO抑价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8
5
作者 邹高峰 张维 徐晓婉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2,30,共12页
采用随机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不同定价方式下的IPO定价行为,以及相应时期内IPO抑价的成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中国新股发行价格存在与成熟资本市场相反的显著下边界特征,其主要根源在... 采用随机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不同定价方式下的IPO定价行为,以及相应时期内IPO抑价的成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中国新股发行价格存在与成熟资本市场相反的显著下边界特征,其主要根源在于此期间中国采用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方法的制度化特征;实施询价发行后中国IPO定价开始出现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相类似的显著上边界特征;与成熟市场不同,尽管中国新股发行抑价也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因素有关,但更主要地是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状况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股发行 抑价 随机边界方法 询价
下载PDF
我国A股IPO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田高良 王晓亮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2007年第5期94-99,共6页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1年5月15日至2005年6月7日在深沪两市上市的288只A股新股,就IPO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市场气氛,将深沪两市市场气氛衡量指标予以统一。结果发现:发行价、市场气氛...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1年5月15日至2005年6月7日在深沪两市上市的288只A股新股,就IPO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市场气氛,将深沪两市市场气氛衡量指标予以统一。结果发现:发行价、市场气氛、上市首日换手率、资产规模等变量均表现出极强的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o ipo抑价 ipo效率 市场气氛
下载PDF
中国证券市场IPOs长期表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杜俊涛 周孝华 杨秀苔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6-51,5,共7页
本文利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对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的71只新股的长期表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存在长期弱势现象,但弱势程度在逐渐减弱。接着从不同角度对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说明没有任何一种分类会出现强于大盘的情况。
关键词 证券市场 中国 三因素模型 长期表现 长期弱势 实证研究
下载PDF
询价制度下中国IPO长期表现 被引量:33
8
作者 邹高峰 张维 常中阳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6-75,共10页
选取自2005年1月实施询价制以来至2010年6月30日在我国沪深股市发行的461个IPO样本,分别采用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市场基准计算IPO等权平均、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并实证检验了IPO长期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选取自2005年1月实施询价制以来至2010年6月30日在我国沪深股市发行的461个IPO样本,分别采用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市场基准计算IPO等权平均、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并实证检验了IPO长期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询价制下中国IPO在3年内总体上表现为长期弱势,与询价制实施之前的长期强势结果相反;新股发行的高定价、投资者情绪和意见分歧是我国IPO长期弱势的主要因素;IPO的长期表现受到不同的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不同的市场基准收益率和不同的IPO超额收益率加权方式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股发行 长期表现 投资者情绪 意见分歧
下载PDF
IPO浪潮与新股最优上市时机研究:文献综述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志强 熊林 刘端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8-794,共7页
IPO浪潮与上市时机选择是IPO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前期IPO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分别对IPO浪潮的相关研究以及新股最优上市时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其中,主要通过投资者情绪、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信息不对称三个角度对IPO浪... IPO浪潮与上市时机选择是IPO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前期IPO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分别对IPO浪潮的相关研究以及新股最优上市时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其中,主要通过投资者情绪、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信息不对称三个角度对IPO浪潮的有关理论解释进行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股最优上市时机选择的研究为IPO浪潮的理论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且从成本收益权衡、市场条件、竞争策略及其他角度对新股最优时机选择理论进行文献梳理。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分析其不足、可拓展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o浪潮 上市时机 美式期权 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情绪
下载PDF
创业板市场的IPO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俊辉 王浣尘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2-45,共4页
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创业板的IPO市场。风险企业IPO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 ,风险型企业中的“内部投资者”———风险投资家 ,将在企业IPO的时间决策、定价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发挥特别作用 ;同时本文对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承销机制等... 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创业板的IPO市场。风险企业IPO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 ,风险型企业中的“内部投资者”———风险投资家 ,将在企业IPO的时间决策、定价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发挥特别作用 ;同时本文对创业板市场的定价、承销机制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板市场 ipo 风险资本 中国 发行条件 定价机制 股权结构 承销机制 审批制度 时间决策
下载PDF
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常青 刘清昌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2005年第1期96-100,共5页
本文通过对1996至1999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些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确实同其它国家的新股一样,存在业绩下滑现象。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公司IPO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公司 ipo A股 业绩效应 中国 上市 实证研究方法 制度背景 99年 国家
下载PDF
我国上市公司IPO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被引量:73
12
作者 李仙 聂丽洁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2,共6页
本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否可以约束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及高品质的专业审计是否可以作为IPO实施过程中较少出现盈余管理的有效证据。通过... 本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否可以约束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及高品质的专业审计是否可以作为IPO实施过程中较少出现盈余管理的有效证据。通过非预期应计利润指标直接检验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我国IPO市场上经“十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低于“非十大”审计的公司;专业审计师能够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动机,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 ipo
下载PDF
IPO市场择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持续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志强 李博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4,共6页
本文以标准化的IPO收益率度量市场择机,分析IPO市场择机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IPO市场择机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短期影响,IPO择机成功的公司,其负债率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择机不成功的公司。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3年后,... 本文以标准化的IPO收益率度量市场择机,分析IPO市场择机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IPO市场择机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短期影响,IPO择机成功的公司,其负债率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择机不成功的公司。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3年后,两类公司负债率的差异消失。研究表明,IPO市场择机对公司资本结构不会产生持续影响,资本结构的逆转间接支持动态权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择机 资本结构 首次公开发行(ipo) 股票发行
下载PDF
PE入股与IPO前后盈余管理行为——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 被引量:9
14
作者 秦珞涵 郑建明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7-144,共8页
文献研究表明,PE入股是企业盈余管理重要触发因素。本文选取了中国40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了PE入股、背景、声誉、减持等变量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IPO前,PE入股会增加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额度... 文献研究表明,PE入股是企业盈余管理重要触发因素。本文选取了中国40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了PE入股、背景、声誉、减持等变量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IPO前,PE入股会增加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额度,对应计盈余管理却没有显著影响。同样的,长期PE及PE声誉变量对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有显著作用,但这一作用在应计盈余管理上未能体现;IPO后,PE入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再显著,但长期PE与PE声誉变量仍然发挥了一定的治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PE) 盈余管理 首次公开募股(ipo)
下载PDF
IPO发售机制对定价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树红 毛娟芳 乐晓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98-201,共4页
以从1999年7月1日至2005年5月20日,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94家A股公司为样本,从公司内在价值因素、发行因素、市场环境因素设计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新股的首日超额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归... 以从1999年7月1日至2005年5月20日,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94家A股公司为样本,从公司内在价值因素、发行因素、市场环境因素设计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新股的首日超额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归纳了影响新股首日超额收益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公开发行 发售机制 定价效率 首日超额收益 多元回归
下载PDF
询价制下IPO抑价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满意 戚安邦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51,共3页
本文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在询价制下IPO抑价的成因进行分析。本文结合近期我国股市IPO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询价制下上市公司IPO抑价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承销商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首次新股发行 发行抑价 信息不对称 询价制
下载PDF
投资者情绪与IPO溢价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汪宜霞 夏新平 程梦群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09年第5期821-824,833,共5页
通过构造代理变量衡量投资者非理性情绪,验证了投资者情绪对IPO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公众关注度和IPO溢价水平显著正相关;在存在卖空限制下,价格由乐观投资者决定,机构投资者的价格预测离散程度越大,意见分歧程度越大,IPO溢价越高... 通过构造代理变量衡量投资者非理性情绪,验证了投资者情绪对IPO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公众关注度和IPO溢价水平显著正相关;在存在卖空限制下,价格由乐观投资者决定,机构投资者的价格预测离散程度越大,意见分歧程度越大,IPO溢价越高;较高的消费者预期指数和平均IPO溢价水平会助长投资者的狂热情绪,提高IPO溢价水平;上市首日换手率越高,IPO溢价水平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o溢价 投资者情绪 媒体关注度 意见分歧
下载PDF
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朱元甲 李阳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6,共6页
通过对218家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当天股价上涨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业板推出初期上市的公司存在严重的IPO抑价。中国创业板近70%的公司有风险资本背景,但是创业企业的风险资本对抑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上市公司本身的特点... 通过对218家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当天股价上涨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业板推出初期上市的公司存在严重的IPO抑价。中国创业板近70%的公司有风险资本背景,但是创业企业的风险资本对抑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上市公司本身的特点和财务业绩因素对IPO抑价影响也不显著。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严重的原因是创业板市场运行机制不成熟,二级股票市场投机情况严重。另外,付市盈率、中签率、换手率等对IPO抑价水平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资本 创业板 首次公开发行(ipo) 抑价
下载PDF
行政干预、一二级市场分歧与IPO定价效率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生胜 郑冠群 宋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61,共13页
在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第三阶段改革过程中,监管部门针对"超募""发行市盈率""存量股转让"实施了一系列行政干预。从一、二级市场分歧和IPO定价效率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发行价格相对于股权价值存在... 在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第三阶段改革过程中,监管部门针对"超募""发行市盈率""存量股转让"实施了一系列行政干预。从一、二级市场分歧和IPO定价效率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发行价格相对于股权价值存在普遍溢价的现实情况下,行政干预提高了IPO发行定价的内在价值定价效率,但大幅降低了交易价值定价效率;行政干预扩大了一、二级市场定价分歧,形成了制度型的利益输送渠道。研究结论表明,监管部门对IPO定价的行政干预中断了中国新股发行体制第三阶段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未来完善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方向应坚持市场化方向,以提升定价效率为目标,并处理好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 行政干预 定价效率 市场分歧
下载PDF
基于信息不对称假说的风险企业IPO折价原因:来自声誉效应的解释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明 胡文伟 李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09-1515,共7页
信息不对称是解释IPO折价原因的主要假说之一.承销商和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中介,能有效发挥声誉效应,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对IPO风险企业折价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衡量承销商和风险投资声誉的新尺度,并发现这... 信息不对称是解释IPO折价原因的主要假说之一.承销商和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中介,能有效发挥声誉效应,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对IPO风险企业折价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衡量承销商和风险投资声誉的新尺度,并发现这两种声誉对风险企业的折价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且高声誉的风险投资能吸引高声誉的承销商,验证了风险投资的核证作用,支持了有关IPO折价的信息不对称假说.对于揭示IPO折价的原因,验证承销商、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探索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与退出策略,形成有效的资本市场声誉机制,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公开发行 折价 信息不对称 风险企业 风险投资 承销商 声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