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内陆市场偏好研究——基于郑州市场的调查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立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南海三沙海岛旅游开发意义重大。以内陆客源市场开发为对象,通过对郑州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三沙海岛旅游开发的意义、居民旅游意愿、旅游时间与经济花费意愿、旅游吸引物、旅游方式、旅游产品偏好等问题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南海三沙海岛旅游开发意义重大。以内陆客源市场开发为对象,通过对郑州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三沙海岛旅游开发的意义、居民旅游意愿、旅游时间与经济花费意愿、旅游吸引物、旅游方式、旅游产品偏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视角系统分析内陆客源市场对三沙旅游的市场偏好,并从海岛旅游产品开发、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客流等方面对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旅游 内陆市场偏好 南海三沙岛屿 郑州市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廖益 童顺平 张玉龙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2-8,共7页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其办学实践与办学精神,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华南抗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根据粤北华南高校保存和赓续高教文脉、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大学精神诸层面,可知悉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现...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其办学实践与办学精神,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华南抗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根据粤北华南高校保存和赓续高教文脉、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大学精神诸层面,可知悉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内迁华南高校 历史地位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马援平定交趾之乱对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作者 张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4-100,共7页
马援在出兵交趾过程中,促进了岭南地区内河通道以及北部湾海上通道的建设,一方面促使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从传统的以战争为主要动力的阶段向以和平贸易、移民为主要动力的阶段转化,另一方面,使北部湾地区逐渐从一个相互封闭的地理... 马援在出兵交趾过程中,促进了岭南地区内河通道以及北部湾海上通道的建设,一方面促使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从传统的以战争为主要动力的阶段向以和平贸易、移民为主要动力的阶段转化,另一方面,使北部湾地区逐渐从一个相互封闭的地理区域转化为一个受地区分工主宰的经济区域。上述转变对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援 交趾之乱 内河通道 海上通道 北部湾地区 岭南地区
下载PDF
华南地区基底组成与构造演化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7
4
作者 汤家富 戴圣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8,共20页
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新的年龄测试数据,将华南地区基底岩系划分为3类5层: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D1);中元古代变质基底(D2);新元古代青白口系(D3A)、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泥盆统(D3B)、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三叠统(D3C... 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新的年龄测试数据,将华南地区基底岩系划分为3类5层: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D1);中元古代变质基底(D2);新元古代青白口系(D3A)、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泥盆统(D3B)、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中下三叠统(D3C)的褶皱基底。自北而南划分出秦岭—大别—苏鲁、扬子、江南、南华、武夷—云开、华夏及康滇等不同构造单元。阐述了华南地区形成演化与全球18亿年的Columbia、10亿年的Rodinia、2.5亿年的Pangea超大陆、裂解、汇聚相吻合过程。提出了陆内造山带形成,一般都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阶段。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可能是在地球旋转所产生地球圈层差速旋转总动力背景前提下,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及地壳内各分层与界面伸展拆离所产生。总结了中新生代,主要是燕山运动在华南地区形成的新构造格局,及火山-岩浆活动的分布广阔性、展布的方向性、时间的迁移性,岩性的分带性,侵位的规律性,显然与"东亚多向汇聚"及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无关。将分布于华南地区主要金属矿床,分同生、内生、叠生3类,并就其矿床类型、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等作了初步归纳,就其控岩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结晶基底 变质基底 褶皱基底 陆内造山带 控岩控矿构造
下载PDF
华南内陆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分析
5
作者 李莎 袁媛 +1 位作者 阎春恒 向巍 《华南地震》 2022年第4期145-152,共8页
对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开展分析,总结提取震前的小震活动增强的共性特征,并给出了震前小震增强跟踪策略。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较显著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华南内陆震... 对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开展分析,总结提取震前的小震活动增强的共性特征,并给出了震前小震增强跟踪策略。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较显著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华南内陆震情跟踪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震前小震活动以增强—平静—发震为主,1970—2010年和2011—2021年5级以上地震前分别出现M_(L)≥3.0和M_(L)≥2.5地震集中增强,且至少发生一次M_(L)≥4.0地震;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发震时段是增强结束后6.5个月内,东南沿海地震带东段和右江地震带为19~33个月内;目标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区及周边地区;今后应加强华南内陆M_(L)≥2.5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及其时空演化现象的跟踪研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增强 预测指标 5级以上地震 华南内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