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hapter “Comprehensive Discourse on Phenomena Corresponding to Yin and Yang”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1
作者 Zhi-Wei Zhou Yan-Qing Li Hai-Ying Li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2年第1期52-57,共6页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words with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can express an abstract or a specific concept,which may be related to religious beliefs or social customs,but do not exist in other languag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words with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can express an abstract or a specific concept,which may be related to religious beliefs or social customs,but do not exist in other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refore,culture-loaded words bring some difficulties to translation work.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is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ory,and is listed as the first of the four classics of TCM.I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eloaded words,which embody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a difficult but crucial point in the translation of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nd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s a whole.Taking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aoshing Ni and Li Zhaoguo as examples,this work identifies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appearing in the chapter“Yin Yang Ying Xiang Da Lun”(阴阳应象大论Comprehensive Discourse on Phenomena Corresponding to the Yin and Yang).This work studies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with a view to contribute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clas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loaded words 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Translation
下载PDF
《黄帝内经》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思考之三——《内经》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2
作者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对古今《内经》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内经》研究应弘扬科学精神,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选择适宜的方法与路径,要围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采用考据学、语言文字学、发生学、诠释学、哲学方法论、多学... 通过对古今《内经》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内经》研究应弘扬科学精神,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选择适宜的方法与路径,要围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采用考据学、语言文字学、发生学、诠释学、哲学方法论、多学科特别是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等方法,揭示《内经》理论的实质,重构中医理论体系,回应现代实际需要,阐明《内经》乃至中医学术发展规律,使《内经》的研究逐步从诠释、证实性研究发展为自主创新性研究,促进中医学术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研究方法 研究路径 述评
下载PDF
《黄帝内经》“肉”的理论框架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雅文 尹萌 +3 位作者 朱鹏举 郑煜凡 鞠宝兆 孙秀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肉”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肉的相关生理病理机制已涉及如糖尿病、风湿性疾病以及肥胖症等领域。此类患者皆面临疾病起病隐蔽,病机复杂,病程漫长,常伴终生,西医无特效药物治疗等困境。因此,临床治疗与发展亟须... “肉”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肉的相关生理病理机制已涉及如糖尿病、风湿性疾病以及肥胖症等领域。此类患者皆面临疾病起病隐蔽,病机复杂,病程漫长,常伴终生,西医无特效药物治疗等困境。因此,临床治疗与发展亟须系统全面的中医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与支撑。而《黄帝内经》对肉的论述分散于各篇章中,未设立专篇,后世更缺乏对其相关理论内容的系统总结。通过检索《黄帝内经》中关于肉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及临床应用,介绍肉的理论起源,整理肉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发掘肉与脾、肺、肾等脏腑及经络的联系,全面总结肉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构建较为系统的肉的理论框架,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人体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医外科、针灸等以中医外治疗法为主的诊疗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临床治疗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移热”理论探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威铭 战丽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 “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火亢盛,心阴不足,移热于肺,形成上消。脾和大肠受饮食积热化生火邪,传于胃而成中消,病性以燥热实火为主。上消、中消久病传热于肾及膀胱为下消,阴虚为主要病性。阴虚日久不愈,复灼上、中焦,加重全身症状。随着热邪转移,出现燥热、郁热、瘀热、虚热等病性变化。据此规律,治上焦当以清肺泻火、养阴滋阴。治中焦则并用清脾热养脾阴、泻肠腑热,防热下传。当下焦阴亏,宜滋补肾阴,防邪复传。本研究可为现代2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 移热 《黄帝内经》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黄帝内经素问》威斯译本中“气”的译法研究
5
作者 卢德超 曲悃 陈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99-1403,共5页
运用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素问》威斯译本中“气”的译法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发现,“气”出现在388个句对中,共计540次,91种不同的译法,归类后总频数超过10的共有9类。分析得出:“气”的译法以意译为主,辅以加注、省略等译法,... 运用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素问》威斯译本中“气”的译法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发现,“气”出现在388个句对中,共计540次,91种不同的译法,归类后总频数超过10的共有9类。分析得出:“气”的译法以意译为主,辅以加注、省略等译法,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译。因此,在翻译中医文本时,译者要首先弄懂原文,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第二,中医典籍译者应当兼具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和一定的中医理论素养。第三,语料库方法可以作为中医典籍译本勘误的重要手段,对增强译本质量,提升中医典籍的传播效果,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威斯 语料库 “气”的译法
下载PDF
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治疗
6
作者 刘喆雯 朱文雄 陈其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73-877,共5页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肝木不升、水火失交、肾虚水寒,从而出现气化不利,加重壅塞,最终导致遗精。因此,治疗应强调恢复枢机开阖之力,调控肝、心、脾、肾各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应用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等治法,引导厥阴、少阴、少阳等经脉正气回归,达到气血循行通畅、脏腑功能恢复的目的,为遗精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六经 开阖枢 遗精 交通心肾 中医药
下载PDF
从脉痹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辨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仲原 霍晶晶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479-483,共5页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其并发症也随之显露,而下肢动脉硬化症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应做到早治疗、延缓其发展。文章通过脉痹理论来论述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将其与脉痹...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其并发症也随之显露,而下肢动脉硬化症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应做到早治疗、延缓其发展。文章通过脉痹理论来论述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将其与脉痹的病因病机相比较,得出脉痹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密切相关,然后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及对其病程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梳理。最后,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疗给出了建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临床上以温阳散寒通脉法、清热祛湿解毒法、益气活血化瘀法、滋阴益气活络法、疏肝行气活血法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 下肢动脉硬化症 脉痹 黄帝内经 病因病机
下载PDF
齐鲁医家刘奎《松峰说疫》对《黄帝内经》防疫思想的传承创新
8
作者 靳瑞琦 杨婕 +1 位作者 陈子杰 翟双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22-427,433,共7页
《松峰说疫》由齐鲁医家刘奎所著,其承袭并创新了《黄帝内经》中的疫病预防与治疗理论。基于天人相应与伏邪致病等理论,倚重运气四时,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重视邪虚、毒气等致病因素,阐释了伏邪致病机制,并提出瘥后防复的策略。《松峰说... 《松峰说疫》由齐鲁医家刘奎所著,其承袭并创新了《黄帝内经》中的疫病预防与治疗理论。基于天人相应与伏邪致病等理论,倚重运气四时,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并重视邪虚、毒气等致病因素,阐释了伏邪致病机制,并提出瘥后防复的策略。《松峰说疫》还专设“避瘟方”,通过内外兼治、鲜药护正、芳香解毒以及妙用单药等多种创新性方法,丰富了疫病预防的理论与实践。此外,刘奎还强调了防治结合的治疗理念,通过内服解毒、汗吐法及外治针刮、罨熨法等多种治疗手段,为疫病的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方案。《松峰说疫》不仅促进了《黄帝内经》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还丰富了疫病预防的途径和方法,为临床防治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峰说疫》 《黄帝内经》 刘奎 疫病 预防 伏邪 运气理论 齐鲁医家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探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研究模式
9
作者 吴春丽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提出病证结合是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立论基础,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以疾病为研究基础,以病机为核心要素,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标准,“基于疗效,评价病机”是构建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关键。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以方测证、验证病机”的方式,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辨病论治 病证结合 循证病机-证治体系 以方测证 验证病机
下载PDF
基于“厥阴为阖”理论探讨《伤寒论》厥阴病本证
10
作者 鲁瑶 陈明 李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05-410,共6页
“厥阴为阖”理论是《黄帝内经》中六经“开阖枢”理论之一,而《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对该理论的临证发挥。以溯源“厥阴为阖”之文理与医理为基础,根据手足厥阴经脏系统具有固摄阴血而不溢、潜藏阳气而不逆的生理特性,得... “厥阴为阖”理论是《黄帝内经》中六经“开阖枢”理论之一,而《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对该理论的临证发挥。以溯源“厥阴为阖”之文理与医理为基础,根据手足厥阴经脏系统具有固摄阴血而不溢、潜藏阳气而不逆的生理特性,得出该理论有以受纳阴气为主、疏泄欲升之阳气为辅之意,其中“体阴”是“厥阴为阖”的物质基础,体现了涵纳极盛之阴气的生理特性,而“用阳”是基于“体阴”的功能表现,体现了阳气蕴蕴而生以助气机运化的生理特性,是为“阖中有开”之机,即“厥阴为阖”理论的实质所在。病理上分别就厥、利、呕哕诸证探讨厥阴内阖阴血与欲升之阳气不利之证,当辨明二者孰轻孰重,详辨治气与治血之主次,以复厥阴“阖中有开”之机,以期更好地理解厥阴病本证的病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为阖 厥阴病本证 呕哕 《黄帝内经》 《伤寒论》
下载PDF
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探析
11
作者 李博灵 赵永烈 +1 位作者 王丹萍 周晓卿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23-627,共5页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起于小腹深处肾下胞中,三脉浅出体表位置不同,受《针灸甲乙经》影响,针灸学教材认为三脉同出于会阴。《黄帝内经》认为任脉上循脊里、督脉少腹直上,故王冰认为任脉、督脉命名实为区别腹背阴阳,但冲脉与任脉、督脉循行并未重合。任、督、冲脉“异名同体”包含任、督脉的循行重合与冲、督脉生理病理密切联系两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督脉 冲脉 一源三歧 异名同体 《黄帝内经》 《难经》 《脉经》 《针灸甲乙经》
下载PDF
关于《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体会
12
作者 杨昊东 杨巧芳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37-40,共4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之祖,藏象学说是其精髓。《移精变气论》指出藏象学说是医家修成“神医”的“大则”“要极”。而“五脏”是“藏”的中心。基于此,本文在对藏象学说定义及本质特征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对脾、肾、肝、心、肺“五...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之祖,藏象学说是其精髓。《移精变气论》指出藏象学说是医家修成“神医”的“大则”“要极”。而“五脏”是“藏”的中心。基于此,本文在对藏象学说定义及本质特征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对脾、肾、肝、心、肺“五脏”的藏象内容及其临床应用展开了探讨,旨在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藏象说指导疾病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藏象学说 五脏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菲 付玉娟 杨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9-351,共3页
《黄帝内经》从各个角度铺垫、构成了完整的中医辨证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更多地展示出了古代医家对于具体疾病的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片断,形成了中医“辨证”理论的内容基础以及理论基础,构建了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 《黄帝内经》从各个角度铺垫、构成了完整的中医辨证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更多地展示出了古代医家对于具体疾病的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片断,形成了中医“辨证”理论的内容基础以及理论基础,构建了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传承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应对疾病状态的理论框架以及可以遵循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当前以几大辨证体系为主的辨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辨证理论 辨证方法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黄帝内经》翻译批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继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478,共4页
哲学诠释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开展翻译批评提供了学理基础。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围绕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多样性、译者视域差与翻译诠释度三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威斯英译本和文树德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 哲学诠释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开展翻译批评提供了学理基础。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围绕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多样性、译者视域差与翻译诠释度三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威斯英译本和文树德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通过分析两位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还原译者的翻译观和操作方法,探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体性特征和视域融合特点。研究发现,哲学诠释学能够为《黄帝内经》翻译批评提供理论依据,使其翻译批评更具客观性和学理性,有利于拓展并深化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黄帝内经 翻译批评
下载PDF
上古医书“五色”概念的认知语义新探
15
作者 郭力铭 孙迪 李佳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60-64,共5页
采用语料库研究法,对上古时期中医颜色域1 744例词汇进行频次和组合方式的考察,重点讨论《黄帝内经》484例颜色词在“中医药概念域”中的分布情况和语义组合模式。上古医书颜色域以“赤”为核心,顺序为“赤”>“青”>“白”>... 采用语料库研究法,对上古时期中医颜色域1 744例词汇进行频次和组合方式的考察,重点讨论《黄帝内经》484例颜色词在“中医药概念域”中的分布情况和语义组合模式。上古医书颜色域以“赤”为核心,顺序为“赤”>“青”>“白”>“黄”>“黑”,该顺序与Berlin和Kay发现的人类普遍认知结构中基本颜色词的先后顺序不同,体现出中医语言文化特性。《黄帝内经》颜色词以描述病理之色为主,兼及生理之色,较少直接描述颜色元概念、天地和五行之色。“五色”最多关联28个概念域,包含6类概念整合下的14类概念域组合模式,有88.97%的颜色词属“复合语义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医书 《黄帝内经》 颜色词 概念整合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谈五运六气对泄泻发病和诊治的启示
16
作者 冯文林 肖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62-165,共4页
泄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载有泄泻类病证散见于各篇中多达13个。《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是中医学五运六气理论的奠基,其详尽地论述了天象、气候、物候和泄泻之间的关系。在探寻《黄帝内经》运气对泄泻发病影响的同时,对后世... 泄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载有泄泻类病证散见于各篇中多达13个。《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是中医学五运六气理论的奠基,其详尽地论述了天象、气候、物候和泄泻之间的关系。在探寻《黄帝内经》运气对泄泻发病影响的同时,对后世张仲景、陈无择等医家治疗泄泻的时气方也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附典型病例一则,以期为泄泻的诊治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泄泻 发病 诊治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修辞学特征
17
作者 李成华 孔冉冉 孙慧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361-364,共4页
依据现代修辞学理论,将《黄帝内经》(《内经》)修辞格归为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层次。材料层次的修辞包括譬喻、映衬、借代等辞格,意境层次的修辞包括比拟、避讳等辞格,词语层次的修辞包括省略、警策等辞格,章句层次的修辞包括对... 依据现代修辞学理论,将《黄帝内经》(《内经》)修辞格归为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层次。材料层次的修辞包括譬喻、映衬、借代等辞格,意境层次的修辞包括比拟、避讳等辞格,词语层次的修辞包括省略、警策等辞格,章句层次的修辞包括对偶、排比、层递等辞格。基于对《内经》常用修辞的分析,认为修辞除具备语言学功能外,还有助于将复杂的医理形象生动地阐释出来,是中医语言与中医理论和思维模式的桥梁。研究《内经》的修辞学特征,能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中医文化的阐释,为传承中医精华、创新中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修辞学特征 修辞格 材料修辞 意境修辞 词语修辞 章句修辞 中医理论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及治疗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晶晶 任路 +2 位作者 尚德阳 郑洪新 谷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1425,共5页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脏 虚实辨证 治疗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脾之生理多维度探讨胰腺癌治脾策略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传龙 李奕 +2 位作者 庞博 花宝金 朴炳奎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3期445-448,共4页
“积聚日久,法从中治”已成为学界辨治恶性肿瘤的重要准则,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究其病位在脾,故其防治更应重脾。基于《黄帝内经》脾之生理多维度探讨胰腺癌的防治策略,总结认为脾之生理异常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从胰腺癌的癌变期... “积聚日久,法从中治”已成为学界辨治恶性肿瘤的重要准则,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究其病位在脾,故其防治更应重脾。基于《黄帝内经》脾之生理多维度探讨胰腺癌的防治策略,总结认为脾之生理异常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从胰腺癌的癌变期、瘤体期、转移期、康复期等多个时间维度,在扶正祛邪治则指导下,深入探讨以脾为病位的胰腺癌具体治脾思路。维度不同,则有“脾困”与“脾虚”之异,脾困又分脾为己困、脾被邪困,脾虚又分邪在脾虚、邪去脾虚,故治脾策略便不同。结合现代研究与临证经验,总结醒脾护脾防癌变、清脾燥脾抑瘤体、补脾益脾控转移、滋脾理脾促康复的临证思路,以期为胰腺癌的中医临床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胰腺癌 中医药 生理 治疗
下载PDF
《黄帝内经》“同病异治”再认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力欣 赵天易 +2 位作者 何丽云 郭义 刘保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6-1420,共5页
《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同病异治”,见于《素问·病能论篇》及《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而其对同病异治思想的阐发可见于《黄帝内经》其他多篇。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发现《黄帝内经》分别从时代、地域、体质、时节、疾病、药物... 《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同病异治”,见于《素问·病能论篇》及《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而其对同病异治思想的阐发可见于《黄帝内经》其他多篇。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发现《黄帝内经》分别从时代、地域、体质、时节、疾病、药物、医者等7个方面阐释了同病异治理论,深刻体现了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参”的人体观、“恒动常变”的疾病观、医患“标本相得”的治疗观。同病异治要求整体、动态、个体化地分析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充满思辨的过程,为中医奠定了临床治疗的思维导向,迄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同病异治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