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Moment Magnitude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Located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1
作者 Liu Fang Zhang Fan +1 位作者 Li Bin Na R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1期53-63,共11页
Based on digit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from Inner Mongolia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e source spectrum parameters of 182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from January,2009to September,2016 are derived,and the seismic mo... Based on digit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from Inner Mongolia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e source spectrum parameters of 182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from January,2009to September,2016 are derived,and the seismic momentmoment magnitude MW of the earthquakes are calculated.Th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drop and magnitude are obtained us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It is clear that incorporating the moment magnitude into the seismic quick report catalog and the official earthquake catalog can enrich earthquake observation report content,thus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and earthquake scientif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inner mongolia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MOMENT MAGNITUDE Seismic MOMENT
下载PD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in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8
2
作者 HUANG Fei1, Kealhofer Lisa2, XIONG Shangfa3 & HUANG Fengbao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2.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Santa Clara University,CA 95053,USA 3.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1025-1039,共15页
Phytolith and pollen preserved in the Taipusi Banner paleosol profil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rovide evidence o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The comb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 Phytolith and pollen preserved in the Taipusi Banner paleosol profil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rovide evidence o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The comb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reveal a major change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bout 5000 a BP. Before 5000 a BP, the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Aneurolepidium Chinese-Stipa grandis grassland of C4 grasses. After 5000 a BP, C4 grasses rapidly retreated, indicating a shift to colder and more arid conditions. The gradual invasion of Stipa krylovii, Ag-ropyron desertorum, Ephedra, Chenopodiaceae and Caragana reveal the onset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Between 10000 and 8720 a BP, the Aneurolepidium Chinese-Stipa grandis grassland included a small proportion of Artemisia shrub and Echionopos type plants, implying a strong winter monsoon and very weak summer monsoon. From 8720 to 7000 a BP, C4 grasses were common, indicating a strength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Between 7000 and 5000 a BP, the Holocene thermal maximum was evident, with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C4 grasses and the presence of some trees (such as Pinus and Betula, and so on) in or near the study site. From 4200?000 a BP, a sandy grassland of Artemisia and Agropyron desertorum together with Aster-type taxa occurred. Precipitation amelioration took place between 3000 and 2170 a BP,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of Echinops type plants and a small expansion of C4 grasses. From 2170 a BP to present, human activitie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grassland environment change human impact HOLOCEN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Lg波衰减及场地响应特征研究
3
作者 贾昕晔 白少奇 +2 位作者 贾彦杰 刘芳 娜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基于Lg波谱比与台站场地响应联合反演的方法,选取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及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L≥2.8地震事件78次,开展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分向衰减参数分别为Q_(UD)(f)=372·f^(0.54... 基于Lg波谱比与台站场地响应联合反演的方法,选取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及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ML≥2.8地震事件78次,开展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分向衰减参数分别为Q_(UD)(f)=372·f^(0.54),Q_(EW)(f)=287·f^(0.59),Q_(NS)(f)=382·f^(0.43)。分析34个台站场地响应可得,EKH、 BYT、 HYS台站在1~7 Hz频段内有明显放大效应,BHS、 XLT、 RLT台站在1~3 Hz频段有明显放大效应,可能与台站所处复杂的地质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 LG波 衰减参数 场地响应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区玉米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
4
作者 赵靖丹 冯志国 +6 位作者 任致贤 李纯燕 杨世英 李晓 包菡 田晓燕 张娟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4期53-56,共4页
为丰富内蒙古东部区玉米草谷比与可收集系数测算样本数量,进一步完善秸秆资源台账数据,科学测算玉米秸秆资源量,在内蒙古东部区开展玉米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试验。通过对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兴安盟扎赉特旗、通辽市科左中旗、赤... 为丰富内蒙古东部区玉米草谷比与可收集系数测算样本数量,进一步完善秸秆资源台账数据,科学测算玉米秸秆资源量,在内蒙古东部区开展玉米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试验。通过对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兴安盟扎赉特旗、通辽市科左中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等4个旗县20个行政村12个苏木乡镇进行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实测玉米草谷比为1.06~1.49,平均值为1.25;玉米秸秆可收集系数为0.78~0.86,平均值为0.82,数据可为内蒙古东部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区 玉米 草谷比 可收集系数 监测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南坡成矿带晚古生代中期未变质岩浆岩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量:46
5
作者 薛怀民 郭利军 +3 位作者 侯增谦 童英 潘晓菲 周喜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1-823,共13页
大兴安岭西南坡晚古生代中、晚期未变质的岩浆岩广泛分布,它们的侵位时间虽不尽相同,但都晚于中亚-蒙古造山区(带)东部峰期造山的时间,且大多与主缝合带拼合后的拉张构造环境有关,岩石性质也多具有偏碱性或双峰式的特点。本文测定了内... 大兴安岭西南坡晚古生代中、晚期未变质的岩浆岩广泛分布,它们的侵位时间虽不尽相同,但都晚于中亚-蒙古造山区(带)东部峰期造山的时间,且大多与主缝合带拼合后的拉张构造环境有关,岩石性质也多具有偏碱性或双峰式的特点。本文测定了内蒙古东南部二连浩特-贺根山缝合带与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之间的维拉斯托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拜仁达坝花岗闪长岩以及道伦达坝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它们分别为310±2、311±2、319±3和300±5Ma,时代均为晚石炭世。这些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比(峰期造山形成的)锡林郭勒杂岩的变质年龄(337±6Ma)晚约20~40Ma,未受到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影响,推测其属于晚造山/后造山的岩浆岩。认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主缝合带的闭合时间应在晚石炭世前,主缝合带的位置应在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造山 晚石炭世 SHRIMP锆石U-PB定年 中亚造山区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6
作者 刘翼飞 江思宏 张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8-696,共9页
对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13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326.5Ma±1.6Ma(MSWD=1.7),表明岩体侵位于海西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较为明显地受到了锡林浩特杂岩的混染,具有火山... 对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13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326.5Ma±1.6Ma(MSWD=1.7),表明岩体侵位于海西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较为明显地受到了锡林浩特杂岩的混染,具有火山弧岩浆作用成因的特点。结合区域内其他海西期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区海西期经历了一次较为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也暗示该火山弧环境可能从苏尼特地区一直向东延伸至克什克腾旗的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东部 拜仁达坝闪长岩体 锆石SHRIMP U-PB定年 火山弧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晚二叠-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化探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汉粮 迟清华 +2 位作者 王玮 王学求 周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82-388,共7页
在内蒙古中东部针对半干旱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开展1∶20万区域化探方法研究。在典型已知矿区进行了流长、层位和粒级方法试验,以及不同采样密度、采样粒级的面积试验。结果表明:采样深度为20~80 cm时可以有效地发现异常,但为了提高采... 在内蒙古中东部针对半干旱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开展1∶20万区域化探方法研究。在典型已知矿区进行了流长、层位和粒级方法试验,以及不同采样密度、采样粒级的面积试验。结果表明:采样深度为20~80 cm时可以有效地发现异常,但为了提高采样效率,避免风成沙干扰,建议采样深度在钙积层上方40~80 cm为宜;流长从500~3 500 m都可以有效发现区域异常,因此流长对1∶20万或1∶25万区域化探调查影响不大;-120目细粒级沉积物样品中,贫SiO2而富集各种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受风成沙稀释影响较小,是1∶20万区域化探调查的最佳采样介质。根据试验结果,对该景观区进行2 000 km2的1∶20万区域化探调查示范,结果表明,在已知矿区均能获取清晰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且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多处异常,证明了所选采样介质的有效性;与1∶20万区域化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此研究圈定的成矿元素异常强度高、范围大,显著避免了风成沙对元素含量稀释的影响。因此,-120目细粒级沉积物样品可作为该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调查的最佳采样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 内蒙古中东部 化探方法试验 1∶20万化探调查示范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中东部现代表土植硅体组合与植被关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翡 Lisa KEALHOFER 黄凤宝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9-430,共12页
对内蒙古中东部 14个典型植被表土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 ,同时将其结果作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圆型和齿型在表土组合中占优势。圆型具有超代表性且在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超过 5 0 %。针茅哑铃型和脊哑铃型在克氏针茅草原以... 对内蒙古中东部 14个典型植被表土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 ,同时将其结果作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圆型和齿型在表土组合中占优势。圆型具有超代表性且在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超过 5 0 %。针茅哑铃型和脊哑铃型在克氏针茅草原以及退化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偏高 ,可指示干的草原生境以及草原退化。蒿属块型表现为低代表性 ,即便是在冷蒿灌丛表土中 ,蒿属块型含量也较低。沙地云杉林和榆树灌丛生境特殊 ,它们的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明显 ,前者以光滑块型、粗糙块型、规则多边型以及十字型等为主 ,后者以多铃型、三铃型、哑铃型以及简单哑铃型为特征。高山草甸和山杨林表土与研究区其它植被表土的相似性低。另外 ,研究区全新世古土壤剖面样品与表土样品的对应分析表明内蒙古中东部表土植硅体分析为恢复研究区全新世草原植被演化提供了参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表土 灌丛 蒿属 生境 冷蒿 高山草甸 古土壤 全新世 植被
下载PDF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佟宝全 陈才 刘继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在现有的区域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空间和制度等区域整合的三基点,并针对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问题构建了理论框架,在三个基点框架内分析了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经济整合、空间整合与制度整合... 在现有的区域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空间和制度等区域整合的三基点,并针对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问题构建了理论框架,在三个基点框架内分析了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经济整合、空间整合与制度整合等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的区域整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东地区 东北三省 区域整合
下载PDF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闪长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矿物化学及变质温压条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韩庆军 邵济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大营子闪长岩中首次发现基性麻粒岩捕虏体 .初步研究表明它们不同于华北克拉通地表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 .根据其主要造岩矿物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黑云母及斜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重点研究了各主要... 在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早中生代大营子闪长岩中首次发现基性麻粒岩捕虏体 .初步研究表明它们不同于华北克拉通地表出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 .根据其主要造岩矿物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黑云母及斜长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重点研究了各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 ,并讨论了麻粒岩捕虏体的变质作用温压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 ,捕虏体岩石的变质作用已达麻粒岩相 ,其变质作用条件约为 85 0~ 90 0℃ ,0 .6~ 1.0GPa .这些麻粒岩捕虏体反映了研究区早中生代下地壳的组成特点 ,为恢复该区早中生代深部地壳结构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捕虏体 矿物化学 早中生代 闪长岩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晖 高立新 韩晓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21-927,共7页
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 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012年的ML≥2.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出了该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两次中等地震震例,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中等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异常,符合“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的规律,且存在着震后异常期的变化;在对该区域内波速比绘制空间等值线后,发现该区域内波速比高值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分布,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态势.综合研究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最近一两年研究区域内波速比变化,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比较显著,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地区 波速比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马铃薯化肥施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磊 汝甲荣 +4 位作者 李庆全 曹春梅 董清山 于洪涛 石瑛 《中国马铃薯》 2020年第2期94-102,共9页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马铃薯生产中的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马铃薯化肥减施提供参考依据和目标,对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主产区的25个市,71个县的536户的马铃薯种植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平均养...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马铃薯生产中的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马铃薯化肥减施提供参考依据和目标,对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主产区的25个市,71个县的536户的马铃薯种植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平均养分用量为N 160 kg/hm2,P2O5151 kg/hm2,K2O 227 kg/hm2,磷钾偏施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养分施用比例不合理。因此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应适当降低磷钾用量,合理调整养分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肥 调查 黑龙江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下载PDF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文升 王晓芳 丁四保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6,共5页
我国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是建设新兴的蒙东资源基地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通过在蒙东地区及东北三省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两大区域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分别从上级政府强势干... 我国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是建设新兴的蒙东资源基地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通过在蒙东地区及东北三省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两大区域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分别从上级政府强势干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中央、地方、企业联动、企业自发参与这四种模式来认识这些案例所反映的区域合作特征、效应与问题。为深入推进蒙东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政府干预应着重协调区域合作的地区格局,促进企业的多元参与,建设跨地区运输通道与生态工程,推进地方政府间的配合与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东-东北 煤炭资源开发 区域合作 政策响应
下载PDF
内蒙古扎鲁特旗黄哈吐地区泥盆系大民山组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建雄 王惠 李建利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6年第4期45-49,共5页
内蒙古东部黄哈吐地区1∶5万区调工作,在前人划分的“大石寨组”中,新发现了一套走向NE的地层,岩石组合为粗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微晶灰岩及中性火山碎屑岩,内含丰富的腕足、珊瑚、苔藓虫等化石。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早期,大体相当于艾菲尔阶-... 内蒙古东部黄哈吐地区1∶5万区调工作,在前人划分的“大石寨组”中,新发现了一套走向NE的地层,岩石组合为粗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微晶灰岩及中性火山碎屑岩,内含丰富的腕足、珊瑚、苔藓虫等化石。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早期,大体相当于艾菲尔阶-吉维特阶,应归属为大民山组。由于该套地层在黄哈吐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大地构造及地层区划等基础地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系 大民山组 黄哈吐南山 内蒙古东部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536-7538,共3页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是灾害多发的地带,是极易土地沙化的区域,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扰动极为敏感。在阐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形成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是灾害多发的地带,是极易土地沙化的区域,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扰动极为敏感。在阐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形成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回顾了人类古代历史文化期的气候的变化与沙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冷暖干湿气候差异性的交替运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波动变化和易灾、易沙化的趋势;气候的变化还通过早期人类活动的集聚格局,间接地影响了历史时期土地沙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历史文化期 气候变迁 沙化
下载PDF
华北地台沉积岩型金矿床的找矿勘查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聂凤军 江思宏 张建华 《黄金地质》 2000年第1期15-21,共7页
冀东地区沉积岩型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和蓟县系巨厚钙 -镁碳酸盐岩内 ,金矿化受层间角砾岩带控制。相比之下 ,内蒙古中西部沉积岩型金矿床主要产出在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钙质粉砂岩和板岩内 ,矿体产状受层间构造破碎带控制。... 冀东地区沉积岩型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和蓟县系巨厚钙 -镁碳酸盐岩内 ,金矿化受层间角砾岩带控制。相比之下 ,内蒙古中西部沉积岩型金矿床主要产出在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钙质粉砂岩和板岩内 ,矿体产状受层间构造破碎带控制。尽管上述金矿床的成矿环境、赋矿围岩和成矿时代存在一定差别 ,但是它们均以埋藏浅、规模大、物质组分简单和易选冶为特点。为了突出这两类金矿床的区域性特征 ,前者命名为“长城式”,后者则确定为“阿拉善式”。认真研究和总结上述两类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勘查标志 ,并将其应用于找矿实践将是华北地台新一轮找矿勘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型金矿 找矿勘查 金矿床 华北地台
下载PDF
蒙东地区发展现代物流的SWOT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宏伟 《物流科技》 2008年第8期35-37,共3页
蒙东地区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辐射下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产业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着重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背景下对蒙东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 蒙东地区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辐射下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产业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着重在东北地区振兴的背景下对蒙东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其发展能够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东地区 现代物流 SWOT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应用的现状调查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宇君 王玉姮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开展情况。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已经购置ECMO设备的公立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ECMO的开展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名称、购置ECMO时间、购...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开展情况。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已经购置ECMO设备的公立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ECMO的开展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名称、购置ECMO时间、购置ECMO设备名称、开展ECMO的次数、ECMO的模式应用范围,以及患者预后、ECMO团队组成、ECMO成员数量、ECMO成员接受系统培训的时间、是否开展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后期有无开展ECPR的计划等。结果截至2020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共拥有ECMO设备10台,ECMO设备分布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呼和浩特市(4台)、包头市(2台)、鄂尔多斯市(2台)。“呼包鄂”3地共占80.0%。5年来9家医院上报开展ECMO患者总数为20例,ECMO开展例数分布前3位的医院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12例)、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6例)、巴彦淖尔市医院(1例)、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例)。其中采用静脉-动脉ECMO(VA-ECMO)16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9例,暴发性心肌炎3例,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2例,严重急性心肺功能衰竭2例;8例存活8例死亡,行VA-ECM后患者28 d生存率为50.0%。采用静脉-静脉ECMO(VV-ECMO)4例,用于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1例存活3例死亡,行VV-ECMO患者28 d生存率为25.0%。中西部盟市医院开展ECMO技术的医院团队主要组成人员为重症监护病房(ICU)、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急诊科、心内科、体外循环医生以及相关护理人员;ECMO团队成员数量为4~6名;ECMO成员接受系统培训时间大多为3个月,当然也存在已具备开展ECMO条件却只接受短期培训(7 d以内)的医院。因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ECMO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开展情况尚属起步阶段,ECPR对于ECMO团队的要求很高,本区中西部盟市医院尚未开展此项技术。但随着ECMO团队的逐步成熟,ECPR技术有望在本区中西部盟市医院得以开展。结论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医院购置ECMO设备以及开展ECMO的例数逐年增加,但ECMO开展情况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开展中心数及例数均偏少,各盟市发展不均衡,且个别拥有ECMO设备的医院尚未开展此项技术。患者住院生存率偏低,尤其是采用VV-ECMO的患者。未来将通过建立“呼包鄂”区域性ECMO中心、组建中西部盟市医院三级医院协作的ECMO救治网络辐射周边省市、建立ECMO培训基地等多种措施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ECMO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 体外膜肺氧合 调查 分析 数据收集 未来展望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圈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龙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9-13,共5页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在旅游圈概念的基础上,以内蒙古中部地区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域模型和GIS软件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构建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圈,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圈是以...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在旅游圈概念的基础上,以内蒙古中部地区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域模型和GIS软件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构建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圈,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圈是以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东胜区三大游客集散地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包含101个主要旅游景区;内蒙古中心旅游圈是多极核圈层结构,呈单核辐射发展模式,旅游圈层不够理想,旅游圈中心区域"呼包鄂金三角"地区旅游辐射范围有限,带动作用较小;内蒙古中部旅游圈的发展正处于"圈层凸显,形成发展"阶段;呼和浩特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圈的旅游首位城市,但首位度在不断降低,旅游圈内游客人数、旅游市场及旅游经济均趋于分散,但旅游经济分散的程度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圈 旅游资源 旅游域 内蒙古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