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ssland Variat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from 2000 to 2016: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betwee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nner Mongolia Plateau 被引量:2
1
作者 Xiujuan Li Lianming Zhang +2 位作者 Guizhai Zhang Huiran Cui Lu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2年第6期411-426,共16页
The grass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and Inner Mongolia Plateau (IMP), accounting for 73.9%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in China, is significant to food and ecological safet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rratio... The grass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and Inner Mongolia Plateau (IMP), accounting for 73.9%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in China, is significant to food and ecological safety.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rrational human activities, grasslands on the two plateaus have severely degraded over recent decades.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grassland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measurements to prevent grassland degradation. Here, we selec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s an indicator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grassland and the relative rol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QTP and IMP from 2000 to 2016. The results foun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 of grassland on QTP. 28.3% of the grassland experienced degradation 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QTP, versus 71.7% of the grassland was restored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QTP. In contrast, grassland on IMP didn’t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 Most of the grassland on IMP was resto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Climate change (i.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and could explain 72.8% and 84.4% of the restored grassland in QTP and IMP. Irrational human activities (i.e. overgrazing)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nd could explain 72.9% and 100.0% of the degraded grassland on the two plateau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were favorable for grassland restoration on the two plateaus, and they contributed to 27.2% and 15.6% of the restored grassland in QTP and IMP, respectively. Therefore, climate changes on IMP were more favorable for grassland restor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grassland variation on Q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land Degradation Driving Forc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ner mongolia plateau
下载PDF
基于健康与恢复力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研究——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
2
作者 陈鹏 张冰 +4 位作者 马荣 石建省 司乐天 吴俊 赵乐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4-1045,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恢复力,构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体系,从流域尺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创建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力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建立生...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恢复力,构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体系,从流域尺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创建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力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建立生态退化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察汗淖尔流域内91.10%的区域生态健康状态处于良好,6.66%为优秀;流域22.76%的区域生态恢复力等级为1~2级,75.00%处于3~4级。交互评估结果表明流域27.51%的区域为低生态退化风险较状态,70.25%的区域处于中等状态。【结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由于恢复力较差,导致生态退化风险处于中等。本次研究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可精准划分流域尺度生态退化风险等级,为科学制定精准生态保护与退化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恢复力 风险评估 察汗淖尔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坝上高原 内蒙古
下载PDF
近20 a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
作者 萨日盖 包玉海 +3 位作者 窦银银 董禹麟 潘涛 匡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2-933,共12页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扩张速度以及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为18206.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2000—2020年城乡建设扩张面积为7462.99 km~2,59.76%源于工矿用地的扩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以占用农田为主,工矿用地以占用草地和荒漠为主。(3)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由于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损失达到143.51×10~4tC,采矿开发导致的损失最多,占比由2000—2010年的60.72%增加到2010—2020年的73.91%。2010年以来,城乡开发建设占用农田导致的NPP损失有所缓解,然而草地NPP损失在加剧。(4)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系统NPP损失主要由采矿开发导致。城镇人口、GDP增加以及相关政策引起城乡建设不断扩张,对生态系统NPP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内蒙古高原高质量城乡开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 NPP损失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高原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运力 张钰 田佳榕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55-1168,共14页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内蒙古高原2000-2020年荒漠草原、落叶栎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灌木、禾草半荒漠5种植被类型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内蒙古高原2000-2020年荒漠草原、落叶栎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灌木、禾草半荒漠5种植被类型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残差分析法分离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区域平均NDVI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013·10a^(-1),其中落叶栎林NDVI增速最快(0.032·10a^(-1)),灌木、禾草半荒漠增速最慢(0.009·10a^(-1)),空间上呈由西向东梯度式升高的带状分布。过去21a,研究区内植被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91.59%,低波动和中低波动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9.75%;草甸草原退化较为严重,退化面积占该植被类型总面积的13.63%,其他4种植被类型改善面积占各自植被类型总面积的比例均达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NDVI和全区NDVI均与降水量显著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明显,水热共同作用是影响高原全区NDVI的主导因素。21a来研究区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增强,且对高原植被NDVI有促进作用,5种植被类型中人类活动增强面积占各自植被类型总面积的比例均达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水热条件 地理探测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物候数据集(2001-2020年)
5
作者 邵亚婷 王卷乐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植被物候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的敏感指标之一。内蒙古是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单元,是我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带,研究内蒙古植被物候变化,对认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极端气候事件意义重大... 植被物候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的敏感指标之一。内蒙古是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单元,是我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带,研究内蒙古植被物候变化,对认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极端气候事件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高空间分辨率MOD13Q1数据产品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调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对MODIS-NDVI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投影转换和裁剪等处理并导出得到2000-2021年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阈值法得到2001-2020年内蒙古植被物候数据集。本数据集的空间分辨率为250 m,包括内蒙古2001-2020年逐年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植被枯黄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和植被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的遥感监测数据,为认识内蒙古植被物候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内蒙古 植被物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ECMWF再分析数据的内蒙古高原雪深时空变化特征
6
作者 马学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2期139-141,共3页
根据ECMWF再分析资料,探讨了1986—2021内蒙古高原雪层厚度的时间、空间和地貌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1986—2021年间的降雪速度呈0.31 mm/年的递增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增长速度较快,但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月尺度上,冬季降雪深... 根据ECMWF再分析资料,探讨了1986—2021内蒙古高原雪层厚度的时间、空间和地貌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1986—2021年间的降雪速度呈0.31 mm/年的递增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增长速度较快,但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月尺度上,冬季降雪深度从10月起逐渐增大,翌年1—2月为最大。从空间上看,内蒙古高原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积雪雪深较深,而西南部则是积雪深度偏轻的区域。积雪深度的变化规律与地形的关系密切。从整体上看,积雪深度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5,随坡向、坡度、曲度的不同而不同。东南坡度、坡度为5°~10°和高低不平的地区对积雪的影响较大,从而为我国的草原防雪灾和预测草地的回春时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深 内蒙古高原 时空特征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黄旗海、岱海全新世湖泊演变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华章 刘清泗 汪家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1-39,共9页
对内蒙古高原全新世以来黄旗海、岱海湘泊演变过程及其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出12000—8500a B.P.时湖面回升.但有小的波动;8500—6000a B.P.时为高湖面时期;5000a B.P.前后湖面下降;4000—3500a B.P.时湖面再度上升;3000a B.P.以后湖面... 对内蒙古高原全新世以来黄旗海、岱海湘泊演变过程及其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得出12000—8500a B.P.时湖面回升.但有小的波动;8500—6000a B.P.时为高湖面时期;5000a B.P.前后湖面下降;4000—3500a B.P.时湖面再度上升;3000a B.P.以后湖面急骤收缩,但仍有多次停滞与退缩。造成湖面波动的主要原因与气候变化有关;近期变化还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全新世 湖泊 演变 气候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土壤水分和碳、氮分布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07
8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李德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215-1223,共9页
用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比较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群落、大针茅(S.grandis)群落、克氏针茅 (S.krylovii)群落和小针茅 (S.kelemenzii)群落 0~ 2 0 cm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 用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比较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群落、大针茅(S.grandis)群落、克氏针茅 (S.krylovii)群落和小针茅 (S.kelemenzii)群落 0~ 2 0 cm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 ,结果表明 :4类群落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均表现出显著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特征 ,自相关尺度为 1 .91 m~1 0 .81 m,结构性方差占样本方差的 3 5 .3 1 %~ 99.74%。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空间自相关的尺度逐渐增大 ,纹理有逐渐变粗的趋势。土壤水分、碳和氮的小尺度空间格局共同作用于群落的生态学过程 ,即土壤水分格局→植物种群格局 (基本斑块的大小 )→土壤碳空间格局→土壤氮空间格局。同时 ,由于生态学过程的反馈作用 ,土壤氮空间格局→种群格局→土壤水分格局。土壤属性空间自相关尺度的改变可能是导致群落演替的驱动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土壤水分 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α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1
9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李德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3-360,共8页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 :贝加尔针茅 (S .baicalensis)草原、大针茅 (S .grandis)草原、克氏针茅 (S .krylovii)草原和小针茅 (S .klemenzii)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数目同时受...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 :贝加尔针茅 (S .baicalensis)草原、大针茅 (S .grandis)草原、克氏针茅 (S .krylovii)草原和小针茅 (S .klemenzii)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数目同时受取样面积和样方形状的影响 ,对数模型S =alnA +b能够很好地表征群落的种 -面积关系 ,长方形样方可以获得与面积加倍的正方形样方相近的取样效果。同一尺度下 ,沿着降水量逐渐递减生态梯度 ,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物种数目逐渐递减 ,群落丰富度指数 (群落物种数、Margalef指数 )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中 ,Simpson指数逐渐增大 ,Shannon_Wiener指数逐渐降低 ,非常丰富种 (N2 )及丰富种 (N1 )的数量均不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种-面积关系 Α多样性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功能群组成对群落初级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64
10
作者 白永飞 李凌浩 +1 位作者 黄建辉 陈佐忠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280-287,共8页
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baicalensisRoshev .)群落、大针茅 (S .grandisP .Smirn .)群落、克氏针茅 (S .kryloviiRoshev .)群落和小针茅 (S .klemenziiRoshev .)群落初级生产力连续 12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 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baicalensisRoshev .)群落、大针茅 (S .grandisP .Smirn .)群落、克氏针茅 (S .kryloviiRoshev .)群落和小针茅 (S .klemenziiRoshev .)群落初级生产力连续 12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在气候波动下群落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与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变化是一致的 ,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 ,植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群落中起重要作用的植物功能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群落初级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也逐渐降低。植物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中 ,多年生丛生禾草、多年生根茎禾草与苔草和多年生杂类草功能群多样性与群落初级生产力稳定性极显著地呈正相关。生态类群组成中 ,旱生植物和中旱生植物功能群多样性也与群落初级生产力稳定性极显著地呈正相关。生态位互补效应 (nichecomplementaryeffect)可能是高植物多样性群落具有高生产力的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茅草原 初级生产力 稳定性 植物多样性 功能群组成 植物群落
下载PDF
2000~2008年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壤风蚀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20
11
作者 于国茂 刘越 +1 位作者 艳燕 胡云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93-1499,共7页
选择内蒙古中部为研究区,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为依托,在深入调研风蚀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驱动因子相对全面并且实践可行的土壤风蚀危险度模型;基于该模型,综合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 选择内蒙古中部为研究区,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为依托,在深入调研风蚀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驱动因子相对全面并且实践可行的土壤风蚀危险度模型;基于该模型,综合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研究区2000-2008年土壤风蚀危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从东南到西北土壤风蚀危险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的风蚀危险等级区有着不一样的主导控制因子;在2000-2008年期间,区域土壤风蚀危险程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风场强度的持续下降及植被NDVI的持续上升是促使区域土壤风蚀危险度下降的控制因子,而气候干燥度在2005年的大幅上升则是当年区域土壤风蚀危险度上升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土壤侵蚀 危险度 空间格局 时间动态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景观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黄永梅 刘鸿雁 崔海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区域 ,本研究区的范围为 115°45′~ 117°45′ E,42°0 0′~ 43°45′ N。以群落分类和分布规律为主要依据 ,利用遥感影象 ,划分了研...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区域 ,本研究区的范围为 115°45′~ 117°45′ E,42°0 0′~ 43°45′ N。以群落分类和分布规律为主要依据 ,利用遥感影象 ,划分了研究区内的植被界线 ,并分析了过渡带内部植被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森林带、过渡带和草原带的界线明显 ,过渡带内部由于地貌条件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景观、高原森林草原景观和山地森林草原景观。从东南向西北做一条样带 ,可以发现 ,从森林到森林草甸 ,进而到森林草原和草原 ,物种的递变明显。森林带有大量的本带特有的种类 ,这些种类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的常见种类 ,说明本区的落叶阔叶林并没有处在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边缘 ,而是由于地貌的变化才迅速向森林草甸进而向森林草原过渡 ;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景观与高原森林草原景观的共有种类少 ,二者各自均有大量特有种。从森林带过渡到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 ,水热组合由暖湿向冷湿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是由坝缘山地的迅速升高所引起的。从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过渡到高原森林草原 ,温度状况逐渐好转而降水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 生态过渡带 内蒙古高原 植被 景观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β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白永飞 邢雪荣 +1 位作者 许志信 李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群落的 β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Whit tacker指数 βws与尺度有关 ,随取样面积的增加 ,βws逐渐降低 .取样面积相同时 ,4类群落的 βws比较接近 .各群落的Cody指数最初也随样...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群落的 β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Whit tacker指数 βws与尺度有关 ,随取样面积的增加 ,βws逐渐降低 .取样面积相同时 ,4类群落的 βws比较接近 .各群落的Cody指数最初也随样方面积的扩大而增大 ,当样方面积扩大到一定尺度时 ,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为 >0 .5m2 ,克氏针茅群落和小针茅群落为 >2m2 ,Cody指数趋于稳定 .同一尺度下 ,贝加尔针茅群落的Cody指数最高 ,小针茅群落的Cody指数最低 .多数情况下 ,群落内样本间的间隔距离 ,对Cody指数有较大的影响 ;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 ,植物生活型和生态类群功能群组成中 ,多年生丛生禾草与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中旱生植物的多样性显著降低 ,旱生植物多样性先增加 ,尔后到小针茅群落显著降低 .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表现出明显生态替代现象 ,不同群落间的Cody指数逐渐降低 ;贝加尔针茅群落与大针茅群落的Morisita Horn指数最高 ,达 0 .72 .克氏针茅群落与小针茅群落的相似系数最低 ,为 0 .4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Β多样性 生态功能
下载PDF
荒漠植物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质资源收集及谱系遗传分化初探 被引量:9
14
作者 吕婷 刘玉萍 +3 位作者 周勇辉 刘涛 张晓宇 苏旭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3-740,共8页
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是禾本科(Poaceae)、针茅族(Stipeae)、沙鞭属(Psammochloa)中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荒漠特有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一种优质防风固沙植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沙地。2013-2016年,本研究调... 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是禾本科(Poaceae)、针茅族(Stipeae)、沙鞭属(Psammochloa)中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荒漠特有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一种优质防风固沙植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沙地。2013-2016年,本研究调查了沙鞭野生种质资源在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自然地理分布,并在群体水平上收集了凭证标本、DNA材料和成熟种子;同时,从采集材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80个个体进行了nrITS序列的扩增和测序,结果发现沙鞭所有参试种群的nrITS序列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谱系遗传分支,即一个分支主要由生长于内蒙古高原东部的所测个体组成,另一个分支由内蒙古高原西部的所测个体构成,这与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鉴分的结果相吻合。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对今后研究和利用沙鞭的重要性和相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沙鞭 荒漠植物 种质资源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中部主要气候因子及地表覆盖对沙尘暴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育红 纪中奎 刘鸿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6-483,共8页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水、气温、0cm地温等气候因子和地表植被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分析,认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与地表植被覆盖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降水影响相对明显,地表植...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水、气温、0cm地温等气候因子和地表植被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分析,认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与地表植被覆盖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降水影响相对明显,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仅在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草甸草原亚区表现明显。通过防治荒漠化来减少沙尘暴的危害需要因地制宜,农牧交错区应该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内蒙古高原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地表覆盖类型 内蒙古中部 气候因子 地表植被覆盖 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四种针茅种群年龄与株丛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1 位作者 李德新 赵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0期1125-1131,共7页
用样带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种针茅(StipaL.)的年龄结构,并将其年龄划分为5个阶段:幼苗、幼龄、成年、老龄前期和老龄期。结果表明:幼苗对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针茅幼苗的存活率通常很低,而成年株丛的存活率较高,株丛的实际... 用样带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种针茅(StipaL.)的年龄结构,并将其年龄划分为5个阶段:幼苗、幼龄、成年、老龄前期和老龄期。结果表明:幼苗对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针茅幼苗的存活率通常很低,而成年株丛的存活率较高,株丛的实际寿命很长,老龄株丛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例。4种针茅中大针茅(S.grandisP.Smirn.)和克氏针茅(S.kryloviiRoshev.)的幼苗比例较高,从贝加尔针茅(S.baicalensisRoshev.)群落到小针茅(S.klemenziiRoshev.)群落种群中幼龄和成年株丛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而老龄株丛比例呈增加的趋势;针茅属植物在株丛水平上的动态主要表现为株丛的破碎与枝条自疏过程,以及株丛生殖枝数量和营养枝生物量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 种群 年龄结构 株丛内枝条自疏
下载PDF
中国蒙新高原湖区水环境主要问题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亚丽 许秋瑾 +1 位作者 席北斗 张列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36,共9页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对于平衡中国各区域间的发展位差以及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中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环境保护政策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坚持经济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对于平衡中国各区域间的发展位差以及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中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环境保护政策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坚持经济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蒙新湖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控制对策,并以典型湖泊乌梁素海、呼伦湖、博斯腾湖、柴窝堡湖及艾比湖等为例,综合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水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证实了水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旨在宏观上把握蒙新湖区湖泊现状特征,为制定蒙新湖区湖泊资源的合理开发及水环境保护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的蒙新湖区,目前存在湖泊萎缩、湖泊咸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等众多问题,而中国关于蒙新高原湖区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研究基础和资料,但与东部湖区相比明显滞后,缺乏系统认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蒙新湖区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水利工程调配对区域水动力条件、污染物输移过程的影响及评估水利调度对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选定该湖区特征水环境理化因子,如矿化度,研究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作用,以及探索发展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征气候条件影响下的水生态恢复技术应是今后该湖区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新高原湖区 湖泊 水环境问题 控制对策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3大典型湖泊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用 史小红 +2 位作者 赵胜男 林涛涛 马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2-1208,共7页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经度跨度大,由东向西气候呈现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特征。区内湖泊多属内陆型湖泊,湖泊水化学特征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文章在空间上从东向西依次选择呼伦湖、达里湖和乌梁素海为...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经度跨度大,由东向西气候呈现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特征。区内湖泊多属内陆型湖泊,湖泊水化学特征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文章在空间上从东向西依次选择呼伦湖、达里湖和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气候区域和不同类型的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揭示区域内湖泊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区内湖泊水化学类型单一,阳离子以Na+主导,阴离子以Cl-主导,但各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差异较大。呼伦湖、达里湖和乌梁素海3个湖泊Na+分别占其阳离子摩尔总数的76.6%、97.2%和66.0%;Cl-分别占其阴离子摩尔总数的49.6%、55.5%和45.2%。湖泊水体中Na+和SO42-、Cl-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在水体中质量浓度相对稳定。借助Piper三角图,分析出呼伦湖和乌梁素海阴离子分布在SO42--Cl-线上,阳离子分布在Na++K+线上;达里湖的阴离子分布在HCO3--Cl-线上,阳离子分布在Na++K+线上,说明区内湖泊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共同作用影响。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受径流,补排关系的影响,结合Gibbs模型图进一步说明了3个湖泊受蒸发浓缩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保护区域内湖泊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湖泊 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 主要离子组成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蒙新高原湖泊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兰策介 沈元 +3 位作者 王备新 吴敬禄 曾海鳌 马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8-893,共6页
2008年7月和9月调查了我国蒙新高原12个湖泊的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除阜康天池外皆采集到了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共有8科12种,优势种为芦苇和蓖齿眼子菜.底栖动物共鉴定出4门8纲26科64种(属),优势类群为摇蚊和水丝... 2008年7月和9月调查了我国蒙新高原12个湖泊的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除阜康天池外皆采集到了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共有8科12种,优势种为芦苇和蓖齿眼子菜.底栖动物共鉴定出4门8纲26科64种(属),优势类群为摇蚊和水丝蚓.乌梁素海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种类最丰富,分别为9种和35种(属).乌梁素海和哈素海全湖都有水生植物分布,但其它湖泊仅分布在个别湖湾.不同湖泊间的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很低.将蒙新地区湖泊湖区分为敞水区、沿岸带水生植物区和强劲湖流区.底栖动物在沿岸带水生植物区的多样性比敞水区高,优势集中性比敞水区低,而强劲湖流区无底栖动物.沿岸带水生植物区不同类型生境中的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沉水植物密布、风生湖流微弱生境中的底栖动物最丰富,风生湖流强劲生境中无底栖动物.总体上,蒙新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要保护湖泊生物多样性,建议对每个湖泊进行适当保护,重点保护风生湖流较弱的沉水植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新高原 湖泊 高等水生植物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下载PDF
不同生境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玮 韩磊 +2 位作者 解李娜 李清芳 马成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68-71,共4页
为了解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境、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集内蒙古高原不同生境下的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养分... 为了解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境、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集内蒙古高原不同生境下的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差异是由土壤营养、气候以及受气候决定的植被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狭叶锦鸡儿 灌丛沙堆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