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 i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被引量:1
1
作者 CAO Yingqiu XU Li +2 位作者 ZHANG Zhen CHEN Zhi HE Nianp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1001-1010,共10页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MMQ) is the rate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per unit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represents the capacity of soil microbes to utilize soil organic matter.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variati...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MMQ) is the rate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per unit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represents the capacity of soil microbes to utilize soil organic matter.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vari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MMQ can help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Accordingly, we measured and analyzed MMQ-related data(e.g., soil basic respiration rate at 20℃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from 17 grassland sites, which located in meadow steppe, typical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along a 1000-km transect across the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 China.Results showed that MMQ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P < 0.05;desert > typical > meadow) and decreas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r =–0.81)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r = – 0.50), and with increasing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r = –0.69).Precipitation accounted for 56%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MMQ, whereas temperature accounted for 26%.MMQ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across the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Therefore, climate change,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precipitation, may influence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and soil carbon dynamics through altering MMQ.These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patterns in MMQ for accurately evaluating the responses of soil respir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PIRATI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下载PDF
Effects of Changing Precipitation and Warming on Functional Traits of Zonal Stipa Plants from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被引量:2
2
作者 吕晓敏 周广胜 +1 位作者 王玉辉 宋希亮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412-425,共14页
The mechanisms driving changes in dominant plant species are the key for understanding how grassland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The mechanisms driving changes in dominant plant species are the key for understanding how grassland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lant height,leaf area,and leaf number;biomasses:aboveground,belowground,and total;and growth indices:root-to-shoot ratio,specific leaf area,and leaf mass ratio) of four zonal Stipa species(S.baicalensis,S.bungeana,S.grandis,and S.breviflora) from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in response to warming(control,+1.5,+2.0,+4.0,and +6.0℃),changing precipitation(-30%,-15%,control,+15%,and+30%),and their combined effects via climate control chamb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rming and changing precipitation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different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single-factor effects,on functional traits of Stipa species.The correl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iffered.Among the four species,the accumul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functional traits had greater partial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than temperature,except for leaf number,leaf area,and specific leaf area,in S.breviflora,S.bungeana,and S.grandis.For S.baicalensis,the accumul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plant height,aboveground biomass,and root-to-shoot ratio only had significant partial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However,the variability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masses,and some growth indices,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than precipitation in S.bungeana,S.grandis,and S.breviflora—except for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plant height.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precipitation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growth and changes i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Stipa species,and that temperature mainly influences the quantitative fluctuations of the changes in functional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change WARMING functional traits Stipa species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原文传递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响应的年际间差异性
3
作者 李旭 王佳智 +6 位作者 马文红 杨雨 李翔宇 王明臣 刘新亮 胡锦香 王永慧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89-2401,共13页
植物功能性状调控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但也因受其影响而具有生态系统间和年际间差异。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4年的刈割与氮添加试验,分析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的响应及年际因素和试验处理对其的影响强度。研究对象包... 植物功能性状调控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但也因受其影响而具有生态系统间和年际间差异。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4年的刈割与氮添加试验,分析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刈割与氮添加的响应及年际因素和试验处理对其的影响强度。研究对象包括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优势植物的植株高度、叶面积、叶片碳氮含量等10种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了植物的植株高度,且刈割、氮添加及二者结合的处理均提高了植物叶片的氮含量并降低了碳氮比。然而,刈割和氮添加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可塑性影响很小。同时,研究发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对处理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年际间变异性,这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年际差异的潜在影响。这表明,增强的降水量年际波动会增加预测植物功能性状和植物功能响应的难度,而考虑土地利用方式背景有助于实现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植物功能性状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养分富集 年际间差异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平 孙小龙 +2 位作者 张江丽 张贤 任卫波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以内蒙古为例,基于牧户调研和遥感数据,总结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指出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探讨了超载过牧难以控制的原因,及草原生态补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草原... 以内蒙古为例,基于牧户调研和遥感数据,总结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指出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探讨了超载过牧难以控制的原因,及草原生态补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 内蒙古草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春季内蒙古草原典型晴天与沙尘条件下湍流速度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岳平 张强 +4 位作者 牛生杰 杨金虎 王胜 张建忠 刘秀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0-1188,共9页
利用2008年春季内蒙古草原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典型晴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标准差和垂直速度标准差均遵循M-O相似性规律,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 利用2008年春季内蒙古草原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典型晴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标准差和垂直速度标准差均遵循M-O相似性规律,无量纲水平风速分量标准差和垂直速度标准差与稳定度之间满足1/3幂次规律;中性条件下,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无量纲速度均为常数。当大气层结稳定时,晴天和沙尘天气期间风速标准差均随大气稳定度增加而增大,且满足1/3幂次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湍流 无量纲标准差
下载PDF
储藏温度对9种内蒙古半干旱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韩艳婷 江林祥 +2 位作者 钟明星 陈安群 刘银占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8,共7页
以内蒙古半干旱草地9种植物的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皿纸上法进行萌发实验,调查超低温、低温、室温储藏方式下每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开始时间、峰值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表明:超低温和低温储存下的种子萌发率比室温保存的种子... 以内蒙古半干旱草地9种植物的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皿纸上法进行萌发实验,调查超低温、低温、室温储藏方式下每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开始时间、峰值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表明:超低温和低温储存下的种子萌发率比室温保存的种子萌发率分别降低了16.7%和15.2%.室温储藏的种子与其他两种储藏方式相比,萌发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更早,萌发持续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储藏温度 内蒙古草原 萌发率 萌发开始时间 萌发持续时间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绵羊体增重与放牧率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8
7
作者 汪诗平 《草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0-16,共7页
实验于 1990~ 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实验设计为不同放牧率下的划区轮牧 ,包括 1.33、2 .6 7、4 .0 0、5.33和 6 .6 7羊 / hm2 (1990年为 1.33、2 .0 0、2 .6 7、3.33和 4 .0 0羊 / hm2 ) 5个放牧率等... 实验于 1990~ 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实验设计为不同放牧率下的划区轮牧 ,包括 1.33、2 .6 7、4 .0 0、5.33和 6 .6 7羊 / hm2 (1990年为 1.33、2 .0 0、2 .6 7、3.33和 4 .0 0羊 / hm2 ) 5个放牧率等级和 3个轮牧小区 ,轮牧周期为 4 5天或 4 6天 ,共放牧 138天。结果表明 ,整个暖季放牧期间 ,相邻 3种放牧率间体重差异很少达显著性水平 ,间隔 2个放牧率或以上的处理间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且随着实验年数的增加 ,出现体重显著性差异的日期有所提前 ,但降水量等因素对此趋势有些影响。与放牧率高的处理相比 ,放牧率低的处理一般出现日增重峰值的日期早、峰值数多、峰值高和持续时间较长。绵羊日增重模式 ,依不同年份和不同放牧率而有些差异 ,但一般可划分为 :1快速增重期 (5月 2 0日~ 7月 2 0日 ) ,平均日增重达 150 g左右或以上 ;2增重缓慢期或平台期 (7月 2 0~ 8月 2 0日 ) ,平均日增重为 0~ 50 g;3较快增重期 (8月 2 0日~ 9月 5日或 9月 2 0日 ) ,平均日增重为 50~ 150 g;4开始减重期 (9月 5日或 9月 2 0日~ 10月 5日 )。同时每只羊个体增重与放牧率呈高度负相关 ;而公顷增重先随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加 ,但放牧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分顷增重不再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放牧率 绵羊 增重 体重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苜蓿盲蝽类昆虫资源的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齐宝瑛 金洪 能乃扎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1年第4期89-93,共5页
本文对内蒙古草原的苜蓿盲蝽属昆虫资源进行了报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类害虫资源的生境及分布区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并简要讨论了其为害情况。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苜蓿盲蝽属 昆虫资源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以内蒙古草原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向东 高景民 格日勒 《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6年第3期21-24,共4页
草原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来维持健康的草原。草原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保障,草原的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自然功能实现基础之上的。... 草原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来维持健康的草原。草原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保障,草原的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自然功能实现基础之上的。内蒙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任务与草原发展的丰富内涵结合起来,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草原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内蒙古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异质性及污染特征 被引量:26
10
作者 周妍姿 王钧 +1 位作者 曾辉 朱悦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81-1387,共7页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内蒙古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特性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响应,并为土壤治理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内蒙古16个样点的土壤剖面样品,通过微波消解的前处...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内蒙古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特性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响应,并为土壤治理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内蒙古16个样点的土壤剖面样品,通过微波消解的前处理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所有土壤样品中的Ni、Mn、Cr、Cu、Zn、As和Pb重金属的浓度。在此基础之上分析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性特征、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各重金属元素以及自然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内蒙古土壤环境背景值为参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内蒙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Ni、Mn、Cr、Cu、Zn、As和Pb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水平分别为31.52、188.76、35.62、27.72、33.65、45.35、35.62 mg·kg-1;所有重金属类型变异性均较高,意味着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区域分异极为强烈;西部地区Ni、Mn、Cr、Zn含量较高,而东部地区Cu、Pb较高;不同重金属类型的剖面分布大体表现为两种不同格局,显示出明显的纵向迁移能力差异;各样点土壤中Ni和Cr、Ni和Zn、Mn和Cu、Cr和Zn、Cu和Pb具有显著的共生特征,Zn、As、Pb对自然条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表层土壤7种重金属污染依次为:As>Pb>Cu>Ni>Cr>Zn>Mn;3种草原类型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属于严重污染,荒漠草原Ni、Cr、Zn污染较高,草甸草原对Cu、Pb有富集作用,典型草原As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土壤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空间特征
下载PDF
草原文化背景下蒙餐文化特征解析
11
作者 高云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3-15,共3页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蒙餐文化,具有绿色天然、饮食一体、注重本味、突出礼仪、食娱同行、体现民俗、营养保健、医食同补的特征,迎合了时代消费理念。新经济时代,应大力弘扬蒙餐饮食文化,增强蒙餐的影响...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蒙餐文化,具有绿色天然、饮食一体、注重本味、突出礼仪、食娱同行、体现民俗、营养保健、医食同补的特征,迎合了时代消费理念。新经济时代,应大力弘扬蒙餐饮食文化,增强蒙餐的影响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文化 蒙餐文化 绿色天然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庆 刘璐瑶 +4 位作者 徐雪 韩鹏 赵艳云 牛建明 丁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8-181,共14页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家庭牧场作为内蒙古草原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单元,探析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阐述了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的形成历程及定... 内蒙古草原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家庭牧场作为内蒙古草原基本的生产和管理单元,探析其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阐述了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的形成历程及定义;并分别侧重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3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进展;最后分别在坚持草牧业发展理念、依托景观可持续性科学指导、加强3个界面耦合研究、扩展沙地草原、关注未来发展模式、重视技术支撑等6个方面就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进行了研究展望。希望本研究在为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同时,亦能为全球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牧场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草原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三个等级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国锋 张佳宁 +3 位作者 姚林杰 赵艳云 丁勇 张庆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5,共11页
合理进行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可以从宏观尺度上准确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分布,是实现草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草原194个样方数据,采用CVOR综合指数方法,选定22个指标因子建立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合理进行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可以从宏观尺度上准确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分布,是实现草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草原194个样方数据,采用CVOR综合指数方法,选定22个指标因子建立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和准则层权重值,分别从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三个等级对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个等级下,准则层中基况和活力两个指标权重均较大,恢复力权重普遍较低。三个等级下,基况准则层中全碳、全磷指标权重普遍较高;组织力准则层中,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系统发育丰富度三个指标权重最重要。在植被型等级下,草地生态系统状况以警戒和不健康为主,健康所占比例极小;在植被亚型等级下,草地生态系统状况以不健康为主,只有荒漠草原出现警戒状态;在群系等级下,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均以健康为主。植被亚型是最适合开展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等级。本研究可为合理开展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进行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生态系统健康 CVOR 综合指数方法 等级
下载PDF
内蒙古气候变化特征与草原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2
14
作者 陈素华 宫春宁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5年第4期246-249,255,共5页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内蒙古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气候变暖,并由此引起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由少转多的变化,“高纬增温多,低纬增温少”的增温特点是产...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内蒙古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气候变暖,并由此引起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由少转多的变化,“高纬增温多,低纬增温少”的增温特点是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一方面使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另外,也是近几年来蝗虫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存在的草原退化现象主要应归咎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内蒙古草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退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惠民 孙小东 +2 位作者 汪健钢 姚维霞 史小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5161-15162,15177,共3页
地表覆被变化能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已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20年来内蒙草地退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50年来在人文和自然因子驱动下内蒙草地严重退化,草地产量下降,... 地表覆被变化能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已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20年来内蒙草地退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50年来在人文和自然因子驱动下内蒙草地严重退化,草地产量下降,植被覆盖度减小,沙化面积增加。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荒漠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内蒙草地退化可使该地区夏季降水减小,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化。草地退化气候影响机制是植被退化使得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减少,陆面参数变化引起了水分循环和能量收支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草地 草地退化 气候影响
下载PDF
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田野调查--以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刺绣”艺人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2
16
作者 包志民 包双梅 秀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3-23,共11页
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精品,多由家传亲授,涵盖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人文情怀及风俗习惯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 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精品,多由家传亲授,涵盖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人文情怀及风俗习惯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造型艺术实物资料。本文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刺绣”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蒙古族刺绣”民间艺人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吸取先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的田野调查材料结合蒙古族科尔沁部的相关史料文献加以梳理分析,旨在凸显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工艺之细腻、针法之独到、纹饰之奇特,色彩之绚烂等综合审美文化元素,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加扎实可信的田野实录及实证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 蒙古族刺绣 民间技艺 刺绣艺人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煤电开发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17
作者 李红清 张琳 +7 位作者 覃昕 王贵鹏 孟祥芳 高凯旋 张杰 张波 郭佳佳 陆兆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2-532,共11页
为定量评价干旱半干旱草原煤电开发区域长时序生态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选取2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求值法对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生... 为定量评价干旱半干旱草原煤电开发区域长时序生态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选取2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求值法对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生态承载力动态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分变化及不同组分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呼伦贝尔市生态承载力在波动中缓慢上升,锡林郭勒盟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鄂尔多斯市趋于平稳;(2)不同地区生态承载力驱动力略有差异,总体来说,影响煤电开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产值比重、人均原煤产量等;(3)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状态”、“人类福祉”组分和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系统服务”组分与区域生态承载力呈显著相关;(4)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组分相关性有较大差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施生态保护和降低煤电开发强度等可有效促进生态承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内蒙古草原 DPSIR模型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内蒙古典型草原马粪分解过程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
18
作者 程建伟 徐满厚 +4 位作者 窦永静 王亚东 王桠楠 刘新民 李永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6,共11页
地面节肢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型食草动物粪便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动物粪便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主要集中在粪便类型和微生境的作用,而季节或气候状况对粪便中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 地面节肢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型食草动物粪便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动物粪便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主要集中在粪便类型和微生境的作用,而季节或气候状况对粪便中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野外人工堆置方法,研究不同季节马粪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节肢动物各类群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夏秋3个季节马粪的初始含水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夏季马粪初始有机质含量显著地低于春季和秋季(P<0.05);马粪初始pH在秋季显著地低于春季和夏季(P<0.05)。(2)在马粪分解第3 d和第360 d,秋季马粪中节肢动物群落多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春季(P<0.05);在粪块分解第3 d和第7 d,秋季马粪中粪金龟子群落多度和物种数显著高于夏季(P<0.05);在分解第3 d和第7 d,秋季马粪中隐翅虫群落多度和属数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研究表明,分解早期粪的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对马粪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而分解后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群落动态 季节 粪分解 内蒙古草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