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ment of density divergence in an insect outbreak model driven by colored noise
1
作者 肖荣 王参军 张林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21-125,共5页
The steady states and the transient properties of an insect outbreak model driven by Gaussian colored noise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Fokker-Planck equation in the unified colored-noise approximation... The steady states and the transient properties of an insect outbreak model driven by Gaussian colored noise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Fokker-Planck equation in the unified colored-noise approximation, we analyse the stationar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mean first-passage time of this model. By numerical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the self-correlation time of insect birth rate and predation rate respectively reveal a manifest population divergence on the insect density. The decrease of the mean first-passage time indicates an enhancement dynamic on the density divergency with colored noise of a large self-correlation time based on the insect outbreak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d noise insect outbreak model stationar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meanfirst-passage time
下载PDF
周期性羽化昆虫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宇凡 王小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78-4488,共11页
当昆虫类群表现为长生命周期k(k>1)年时,成虫的羽化表现为非周期性、周期性和过渡周期性3种形式。非周期性即为成虫每年均羽化,周期性即为成虫每k年才羽化1次,过渡周期性为非周期昆虫逐渐进化为羽化周期性的必经阶段,不同年份羽化的... 当昆虫类群表现为长生命周期k(k>1)年时,成虫的羽化表现为非周期性、周期性和过渡周期性3种形式。非周期性即为成虫每年均羽化,周期性即为成虫每k年才羽化1次,过渡周期性为非周期昆虫逐渐进化为羽化周期性的必经阶段,不同年份羽化的同生群在密度上产生了显著差异,形成了小同生群和优势同生群。自然界中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的昆虫种类是较少的,但由于其高种群密度的成虫同步性羽化现象,对比非周期性昆虫更易暴发成灾。为明确周期性昆虫演化进程并为林区虫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总结了周期性昆虫的种类和生活特性,不同年间的气候异质性、自然灾害、扩散到未分布区域、天敌、种间和种内竞争等因素均有可能成为过渡周期现象形成的最初驱动力,生活史延长、寄主-天敌互作、低温驱动效应、天敌不敏感-捕食者饱足效应、种间和种内竞争等是促使昆虫羽化周期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在林区管理实践中,应提前评估害虫羽化周期性产生的趋势和程度。当成虫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应在集中羽化年份内采取见效快的综合防控策略,降低唯一同生群密度至经济阈值以下。当成虫表现出过渡周期性,应加大优势同生群防治力度、降低小同生群防治频率,以及采取天敌林间释放和保育技术以平衡天敌对目标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控制作用大小,遏制或减缓天敌-寄主互作驱动下的周期性演化进程,逐渐实现由过渡周期阶段向非周期性的逆转。当成虫表现出非周期性,应减少专化性天敌的释放和针对害虫特定阶段的防治措施使用频率,优先选择作用于所有发育阶段且致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防治手段,避免因人为干扰产生的周期性演化和进一步的成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昆虫 进化假说 过渡周期现象 成灾 林区管理
下载PDF
Siberian silkmoth outbreaks surpassed geoclimatic barrier in Siberian Mountains 被引量:4
3
作者 KHARUK Viacheslav I. IM Sergei T. SOLDATOV Vladimir V.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8期1891-1900,共10页
Siberian silkmoth(SSM,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v.)is the most important defoliator of Siberian pine(Pinus sibirica Du Tour)and fir(Abies sibirica Ledeb.)stands.Warming-induced SSM outbreaks are one of the major dri... Siberian silkmoth(SSM,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v.)is the most important defoliator of Siberian pine(Pinus sibirica Du Tour)and fir(Abies sibirica Ledeb.)stands.Warming-induced SSM outbreaks are one of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of successions within the taiga zone.It is suggested that climate change impacted the SSM range and life cycle.We analyzed the migration of alpine and northerly SSM outbreak boundaries in Siberia and the impact of the climate variables and topography on the outbreak dynamics.We used time-series scenes(multispectral data,and vegetation indexes EVI and NDII)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studies,climate variables,and GIS techniques.We found that SSM outbreaks in the area of alpine boundary shifted about 370 m uphill since the mid of 1950.The outbreak onset was promoted by increased dryness and active temperatures and decreased root zone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spring-early summer period.The terrain topography strongly affected SSM outbreak onset and dynamics.Initially,the outbreak was located at the middle elevations on the gentle concave southeastern slopes,which are the favorable insect habitats between outbreaks.Then the outbreak expanded uphill and downhill,to steeper slopes,and both concave and convex terrains.Alongside with elevation range expansion,SSM surpassed its northern historical outbreak boundary:the potential outbreaks’boundary moved about 300 km northward.Climate warming contributes to SSM migration into former outbreak free conifer stands located in highlands and at northern la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 outbreaks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insect ranges expansion Siberian silkmoth Forest health Conifer mortality
下载PDF
Early 20<sup>th</sup>Century Climate-Driven Shift in the Dynamics of Forest Tent Caterpillar Outbreaks
4
作者 Barry J. Cooke Jens Roland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8年第2期253-270,共18页
Using tree-ring analysis, we show that the dynamics of forest tent caterpillar [Malacosoma disstria (Hbn.)] outbreaks in Alberta, Canada shifted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from cyclic, synchronous behaviour 1850-... Using tree-ring analysis, we show that the dynamics of forest tent caterpillar [Malacosoma disstria (Hbn.)] outbreaks in Alberta, Canada shifted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from cyclic, synchronous behaviour 1850-1910 to complex, asynchronous behavior 1910-1993. This shift in dynamics coincided with the emergence in 1910 of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outbreak stability and periodicity reflecting a similar gradient in the periodic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s. We postulate that the synchronizing strength of winter temperatures has diminished as a result of climate warming, and that any synchronizing strength due to inter-population migration has been superseded by regionalized patterns of periodic forcing caused by weak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in winter temperatures. We speculate that a decrease in polar vorticity at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led to increased meridional jet stream flow and more frequent arctic weather anomalies, resulting in a loss of synchronous decadal periodicity in outbreak occurrence. These changes in insect disturbance probabilities, including rising uncertainty, have profound consequences for forest disturbance risk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entomology Forest insectS outbreak Cycles Synchronization Disturbance ECOLOGY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被引量:97
5
作者 盛承发 王红托 +2 位作者 盛世余 高留德 宣维健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三化螟 虫灾 损失评估 中国 稻螟灾害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害虫种类、防控现状及成灾原因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志刚 戴建青 +2 位作者 叶静文 徐华林 韩诗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9-1118,共10页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白囊袋蛾Chalioides kondonis,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和小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等;对红树林虫害的防控现状进行总结,目前开展的防控工作主要以生物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为主,结合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手段的运用,对暴发期的害虫种群可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昆虫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对害虫种群的成灾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最终提出以虫害可持续控制为目标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生境调控策略,以期为提高红树林湿地虫害管理水平以及促进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害虫 防控现状 成灾原因 虫害可持续控制
下载PDF
棉铃虫大暴发原因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盛承发 董灵 苏建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20-26,共7页
本文在简述我国黄河流域棉区1992年棉铃虫大暴发的概况后,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大暴发的原因。指出生境、食料、天敌、气象及人工防治五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特别强调食料和防治因素的重要意义。认为近年来棉铃虫食料种类增多、数量增大、质... 本文在简述我国黄河流域棉区1992年棉铃虫大暴发的概况后,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大暴发的原因。指出生境、食料、天敌、气象及人工防治五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特别强调食料和防治因素的重要意义。认为近年来棉铃虫食料种类增多、数量增大、质量提高、提供时间延长、取食更加方便是该害虫大暴发的基本原因。恰遇适宜的气象条件和人工防治不力(害虫抗药性强、治虫整体水平下降、夏玉米等晚秋作物弃治),终使棉铃虫建立起空前庞大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暴发 原因 虫灾
下载PDF
环境胁迫下的昆虫-植物相互关系 被引量:34
8
作者 康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1-57,共7页
环境胁迫下的昆虫-植物相互关系康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Insect-PlantCorrelationUnderEnvironmentalStress¥,KangLe(InstituteofZool... 环境胁迫下的昆虫-植物相互关系康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Insect-PlantCorrelationUnderEnvironmentalStress¥,KangLe(InstituteofZoology,ChineseAcad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植物关系 环境胁迫 昆虫 植物
下载PDF
追踪天使——雷达昆虫学30年 被引量:49
9
作者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5-315,共1页
雷达昆虫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分支。从它诞生起的30 年来, 英、美、澳、中四国的观测研究已初步阐明了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成层、定向、集聚等行为现象及其时空分布, 揭示了大气结构和运动对昆虫迁飞的影响, 为深化人们对昆虫迁飞行为... 雷达昆虫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分支。从它诞生起的30 年来, 英、美、澳、中四国的观测研究已初步阐明了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成层、定向、集聚等行为现象及其时空分布, 揭示了大气结构和运动对昆虫迁飞的影响, 为深化人们对昆虫迁飞行为机制的认识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昆虫雷达技术也逐渐从研究走向实用, 已经实现了对迁飞性害虫的长期、自动和实时监测。在全国建立 V L R 网并与 G I S 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昆虫学 昆虫雷达 昆虫迁飞 灾变预警
下载PDF
色噪声与乘性信号驱动下昆虫爆发系统的稳定性和随机共振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次军 刘先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3-628,共6页
研究的是一类受色噪声和乘性周期信号驱动的昆虫爆发系统的稳定性和随机共振现象.首先对于一类由色交叉关联噪声驱动的昆虫爆发种群系统,通过应用FPK方程,获取了系统的稳态概率分布函数的近似表达式,重点讨论了噪声强度及自相关时间对... 研究的是一类受色噪声和乘性周期信号驱动的昆虫爆发系统的稳定性和随机共振现象.首先对于一类由色交叉关联噪声驱动的昆虫爆发种群系统,通过应用FPK方程,获取了系统的稳态概率分布函数的近似表达式,重点讨论了噪声强度及自相关时间对此类昆虫爆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通过加入弱乘性周期信号,根据快速下降法和两态理论给出了信噪比公式,研究了噪声及其关联时间对于昆虫系统信噪比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们对系统种群数的稳定性和延续存活时间的一些实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爆发模型 色噪声 FPK方程 稳态概率分布函数 随机共振
下载PDF
安庆褐飞虱近三个大发生年虫源和气候条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满开 何木兰 +6 位作者 余夕辉 徐进才 方向群 李明波 吴彩玲 陈春秋 王俊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0,共5页
比较并分析安庆市1997,2005年和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Stal)大发生的虫源、气候条件。1997年,迁入期偏早,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228~8698头;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2~1.3℃,导致单季稻上... 比较并分析安庆市1997,2005年和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Stal)大发生的虫源、气候条件。1997年,迁入期偏早,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228~8698头;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2~1.3℃,导致单季稻上基数适温协同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多,但9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1.0℃,抑制了双季晚稻褐飞虱发生。2005年,迁入期较早,但初迁虫量低,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200~3334头;7月中旬至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低0.4~0.8℃,9月至10月中旬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8~2.2℃,有利褐飞虱发生的气候条件长达3个月;同时,夏、秋季台风暴雨频繁,再迁补充虫源丰富,8月16日~9月25日每侯灯下≥1000头的回迁峰次多达5个,分别比1997年和2006年多1个和2个,导致多代连续重发。2006年,迁入期早,6月底以前的早迁虫量分别是1997年和2005年同期的6.4倍和2.1倍,初迁虫量大,到7月26日止,单灯累计诱量为1595~7181头;虽然7、8月份气温比历史均值高1.0~2.0℃,但单季稻田间小气候适宜,构成单季稻基数暴发型;再迁补充虫源峰次较少,但8月底~9月初短期内大量集中迁入,9月下旬至10月份气温异常偏高,高于历史均值1.5~3.0℃,引起晚稻持续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大发生 虫源 气候 分析
下载PDF
Patterns of biomass,carbon,and nitrogen storage distribution dynamics after the invasion of pine forests by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ematoda: Aphelenchoidida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Ruihe Gao Youqing Luo +2 位作者 Zhuang Wang Hanjun Yu Juan Sh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53-464,共12页
Masson pine stands infected by Pine wilt disease(PW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central China were surveyed to quantify the immediate responses and subsequent trajectories of biomass,carbon(C),and nitrog... Masson pine stands infected by Pine wilt disease(PW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central China were surveyed to quantify the immediate responses and subsequent trajectories of biomass,carbon(C),and nitrogen(N) in stand-level major ecosystem compartments.The biomasses of above-and belowground tree components,as well as of the understory,forest floor,and mineral soil(0–40 cm),were determined within each stand.C and N storage were also estimated for each ecosystem compartment.Overstory biomass decreased steadily with the extent of PWD infection.Understory biomass ranged from1.97 to 4.16 Mg ha,and the observed value for forest floor biomass was 12.89–22.59 Mg ha.The highest mean C and N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stem bark and needles of Masson pine,respectively,while the lowest were found in the semi-to fully decomposed layer of the forest floor and stem wood of Masson pine,respectively.The C and N storage of aboveground trees,tree roots,and the aboveground ecosystem decreased with the extent ofPWD infection.However,the C and N contents of the understory,forest floor,and total mineral soil initially declined after PWD infection before recovering over the following several years.Those result concluded that the biomass,C,and N storage of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 compartments have experienced certain variations following the PWD epidemic.This is vital to understand the shifts in stand-level C and N allocation in PWD-damaged forest stands,as well as for predicting the responses of regional and global C and N 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nsect outbreak Masson pine Nitrogen Pine sawyer beetle Pine wilt disease
下载PDF
区域尺度的昆虫迁飞行为与害虫间歇性猖獗 被引量:7
13
作者 翟保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45,共4页
In the view of the major problems(i.e. the oversea populations, intermittent outbreaks and interface effects)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the three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s of insect migration research were reviewed.... In the view of the major problems(i.e. the oversea populations, intermittent outbreaks and interface effects)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the three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s of insect migration research were reviewe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migration behavioural mechanism and outbreak excitation mechanism of insect pests should be studied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e intersection and in a regional scale, and thus making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inter-regional forecast of migratory insect p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迁飞行为 区域尺度 害虫 间歇性猖獗
下载PDF
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及防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立树 赵凤岩 +2 位作者 翟玉柱 赵永才 李艳梅 《河北林果研究》 2000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为掌握桃小食心虫在枣园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最佳期 ,采用桃小性诱剂为测报工具 ,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桃小食心虫成虫每年有 2~ 3次发生高峰 ,分别为 6月上中旬、 7月上中旬和 8月上中旬。同时 ,发现桃小成虫发生与气象因子有密切... 为掌握桃小食心虫在枣园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最佳期 ,采用桃小性诱剂为测报工具 ,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桃小食心虫成虫每年有 2~ 3次发生高峰 ,分别为 6月上中旬、 7月上中旬和 8月上中旬。同时 ,发现桃小成虫发生与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 :温度在 2 4℃时桃小羽化最为适宜 ,小于 18℃或大于 30℃时 ,难以羽化 ;羽化期适量降雨有利于羽化 ,干旱、大风、大雨不利于羽化。因此 ,6月底以地面防治为主、 7月上中旬以树上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 ,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成虫 发生规律 气象因子 防治害虫
下载PDF
973项目“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简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树广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3,共6页
2006年9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农业领域2006年度项目“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经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启动。该项目以全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在基因、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我国重... 2006年9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农业领域2006年度项目“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经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启动。该项目以全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在基因、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我国重大农业害虫种群分化与暴发的分子基础,解析害虫与寄主作物及天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害虫监测与预警系统,提出重大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我国农业减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害虫生长发育与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害虫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机制;杀虫药剂诱导害虫再猖獗的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天敌与害虫的互作及控害机制;作物-害虫-天敌食物网关系及其调控机理;重大害虫区域性暴发监测与预警。项目的总体目标为:阐明害虫生长发育、种群分化的分子基础,揭示害虫种群调节的内在机制;解析作物、害虫及天敌间的互作机制,丰富和发展植物-害虫-天敌协同进化理论;阐明主要害虫区域性灾变机理,发展害虫预警新技术;发展与环境相容的、增强自然控害功能的新技术,提出重大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凝炼一支害虫控制基础研究的创新团队,丰富和发展我国害虫管理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提升我国有害生物防控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害虫 猖獗机制 可持续控制 中国
下载PDF
青海云杉种实害虫发生危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承陇 李新岗 《陕西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19-21,共3页
青海云杉种实害虫的主要种类为云杉球果小卷蛾,主要发生于天然林及母树木,虫害株率高达100%。一般低海拔林分重于高海拔林分,老母树林重于新母树林,纯林、疏林重于混交林和郁闭林分,远离天然林的种子园没有种实害虫的发生。在同一坡面上... 青海云杉种实害虫的主要种类为云杉球果小卷蛾,主要发生于天然林及母树木,虫害株率高达100%。一般低海拔林分重于高海拔林分,老母树林重于新母树林,纯林、疏林重于混交林和郁闭林分,远离天然林的种子园没有种实害虫的发生。在同一坡面上,随坡位升高虫害减轻,平缓林分重于陡坡林分,不同坡向间差异不明显;干燥林分重于湿润林分。平均单果虫口密度3头左右时,虫害果较健康果相比,出种率下降2.5%,健饱种数下降18.3%,虫蛀种子率达16.2%,千粒重下降0.93g,发芽率降低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种实害虫 发生危害 环境条件 种实害虫 青海云杉 发生危害 云杉球果小卷蛾 虫口密度 天然林 母树林 种子园 林分
下载PDF
香榧病虫害种类及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 被引量:28
17
作者 吾中良 徐志宏 +6 位作者 陈秀龙 金国龙 李苏萍 沈毓玲 郎学军 胡中成 陈李红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552,共8页
为期4 a,在浙江诸暨、绍兴、嵊州、东阳、建德等县(市)开展了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病虫害种类调查及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野外普查和定时定点系统调查,并对病虫害进行鉴定,查明了病虫害种类。其中害虫55种,分... 为期4 a,在浙江诸暨、绍兴、嵊州、东阳、建德等县(市)开展了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病虫害种类调查及主要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野外普查和定时定点系统调查,并对病虫害进行鉴定,查明了病虫害种类。其中害虫55种,分别隶属6目29科,病害4种,另有其他有害生物4种,新害虫2种———香榧细小卷蛾Lepteucosma torreyae和香榧硕丽盲蝽Macrolygus torreyae。初步摸清了香榧瘿螨(种名未定)、香榧紫色根腐病Helicobasidium compacum,香榧细菌性褐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香榧绿藻Chlorellasp.,香榧硕丽盲蝽、香榧细小卷蛾等主要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香榧细小卷蛾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以加强抚育管理为基础,物理、人工、生物和药剂防治等各种措施协调应用的综合治理技术,并开展了主要病虫害的农药对比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病虫害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下载PDF
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春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1期8893-8895,共3页
通过调查不同海拔高度危害山银花植株的胡萝卜微管蚜、白粉病、尺蠖发生程度,探讨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海拔高度内,白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长,4~5月生长在海拔430 m地... 通过调查不同海拔高度危害山银花植株的胡萝卜微管蚜、白粉病、尺蠖发生程度,探讨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海拔高度内,白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长,4~5月生长在海拔430 m地带的山银花植株白粉病发生严重。胡萝卜微管蚜在所调查的各个海拔高度均有分布,1~3月在海拔290~350 m之间发生较重,4月在海拔320~430 m之间发生较重;5~6月发生逐渐减轻。在夏梢期,山银花尺蠖对叶片的危害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轻。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与其所处的海拔高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该项调查研究为探索不同海拔高度山银花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病虫害 发生程度 海拔高度 相关性
下载PDF
酒曲害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剑丽 胡建峰 +1 位作者 杨国华 黄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1,共5页
酒曲在酿造过程中用量约为投粮量的20%~50%,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越来越多,曲虫危害造成的损失日渐凸显。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对曲虫进行防治,该文从酒曲害虫发生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目前曲... 酒曲在酿造过程中用量约为投粮量的20%~50%,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越来越多,曲虫危害造成的损失日渐凸显。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对曲虫进行防治,该文从酒曲害虫发生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目前曲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曲虫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曲害虫 发生规律 危害 防治方法
下载PDF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原因初步探讨 被引量:34
20
作者 郭建秋 马雯 +2 位作者 雷全奎 杨小兰 李月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48,53,共5页
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现象逐年加重的趋势,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叶面喷施硼酸、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的发生... 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现象逐年加重的趋势,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叶面喷施硼酸、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的发生程度差异显著;与喷清水(对照)相比,从6~7叶期开始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每周1次连续喷施5次,大豆"症青"株率(0.3%)和瘪荚率(10.81%)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22.2个和25.9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2.53倍;喷硼酸的大豆症青"株率(20.0%)和瘪荚率(31.44%)仅下降2.5个和5.27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1.26倍,不同大豆品种对喷施硼酸的反应不一致,周豆19喷施硼酸后"症青"株株率和瘪荚率升高,相对单株产量下降,其他品种则表现出单株产量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虫害,但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症青 虫害 发生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