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BLOOD FLOW OF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IES IN STROKE PATI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建明 王伟志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4年第2期3-6,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ect and long-term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blood flow of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ies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8 stroke patients (34 males and 24 females) wer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ect and long-term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blood flow of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ies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8 stroke patients (34 males and 24 females) were agre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nd changes of blood flow of the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ies were detected after one week’s and 45 days’ continuous acupuncture treatment by using a Doppler’s ultrasonic diagnosis apparatus. Bilateral Fengchi (GB 20), Wangu (GB 12), Tianzhu (BL 10), etc. were punctured and stimulated with small amplitude, high frequency and twirling-reinforcing method for 3 min. The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once daily. Results: Following one week’s and 45 days’ acupuncture treatment, diastolic velocity (DV), systolic velocity (SV) and mean velocity (MV) of the basilar arter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mparison with pre-treatment (P<0.05~0.01). After one week’s acupuncture treatment, DV, SV and MV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on the affected side of the brain and after 45 days’ treatment, DV, SV and MV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on the bilateral sides of the brain all increased considerably compared with their individual basic levels of pre-treatment (P<0.05~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in pulse index (PI) of the basilar artery and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ies (P> 0.05).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basilar artery and regulate the uneven blood flow of the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ies. Conclus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raise blood flow of the brain in strok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acupuncture-therapy blood flow vertebral artery basilar artery
下载PDF
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岳琳 陈树春 +2 位作者 王玥 位学迎 董细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546例、超重组(24~<28 kg/m^(2))484例和肥胖组(≥28 kg/m^(2))139例。比较3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情况。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条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并确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风险增加的临界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P<0.01),与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无相关性(P>0.05)。限制性立方条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线性相关(P>0.05),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当BMI超过特定值(24.18~24.26 kg/m^(2))时,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超重 肥胖 体质量指数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基于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玲 王雷 +2 位作者 刘伯辉 范鹏 张蕊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Mulligan手法组和联合针刺组,每组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疼痛、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Mulligan手法组和联合针刺组,每组93例。Mulligan手法组采用Mulligan手法进行治疗,联合针刺组在Mulligan手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颈椎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47%(86/93),高于Mulligan手法组81.72%(7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及椎动脉、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现有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数指数(PR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针刺组低于Mulligan手法组(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Vm)、颈椎右侧屈、右旋转、左侧屈、左旋转度数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针刺组高于Mulligan手法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助于调节患者机体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颈椎活动度,降低疼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刺 Mulligan手法 疼痛 椎动脉-基底动脉 血流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俊花 姜晓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平衡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及HWBV、PV、E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疗效 椎-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参苓补肾桑萸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6
作者 李爽 刘洪峰 党中勤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5期3056-3059,共4页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36例)在此基础上使用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采用TCD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显著提高(P<0.05)。结论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具有临床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参苓补肾桑萸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临床观察
7
作者 鲍亮 李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耳鸣... [目的]探讨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HI评分、NPQ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能有效缓解患者颈项部不适,改善耳鸣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耳鸣 微针刀 温针灸 颈痛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张迈 程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其主要症状、舌象、脉象、证素及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①60例VBIV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痰湿质者>阴虚质者>血瘀质者>气虚质者>阳虚质者。②60例VBIV患者中有眩晕症状者55例(91.6%),眩晕为主要症状,其次为盗汗(40%)、发热(30%)、呕吐(30%)、心悸(32%)、头疼(28%)、健忘(26%)、多梦(24%)等。③通过对症状、舌脉分析得到的VBIV中医证候主要为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风痰上扰证等。④主要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痰湿质者易出现痰浊中阻证(P<0.05)、风痰上扰证(P<0.05);阴虚质者易出现肝肾阴虚证(P<0.05);血瘀质者易出现瘀血阻窍证(P<0.05);气虚质者易出现气血亏虚证(P<0.05)等。结论:该研究初步明确了VBIV患者的体质类型与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为未来从中医体质与证候方面研究VBIV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分析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效果及对血流状态的影响
9
作者 薛小芬 裴玲玲 范翔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的效果及对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加倍他司汀,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的效果及对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加倍他司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阿加曲班,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眩晕评定量表(DARS)、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流速度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的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且安全性高,还能降低TIA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倍他司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血流状态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Massage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10
作者 岳樊林 梁晓东 +5 位作者 朱以蔚 赵春艳 陈玉 李云飞 张仪征 肖元春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1年第3期188-192,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massage and tract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 Methods: Ninety-eight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massage and traction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 Methods: Ninety-eight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a treatment group in which 50 cases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massage and traction technique, and a control group in which 48 cases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massag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mean velocity (Vm) of vertebral artery (VA) and basilar artery (BA) were improved marked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P〈0.05);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0.0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17 cases were cured and 22 cases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rate of cure and marked effective was 78.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0%. In the control group, 8 cases were cured and 10 case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rate of cure and marked effective was 37.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cure and marked effecti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Conclusion: Combined massage and traction technique has better results than single traditional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INA MASSAGE SPONDYLOSIS Neck Pain vertebral artery 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原文传递
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效果
11
作者 韦丽杏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7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VBI眩晕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联合天...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VBI眩晕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联合天麻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眩晕情况、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VBI眩晕,不仅能够改善眩晕症状及脑部血流情况,还可降低血液黏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镇肝熄风汤
下载PDF
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洪恩四 邓铭英 +5 位作者 程立红 周珊玲 王柏阳 张安莉 李元琴 王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42-744,共3页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血流速度 椎—基底动脉 椎针疗法 针刺疗法 基底动脉 动脉血流 针疗法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平均血流速度
下载PDF
突发性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邢英姿 王东海 +2 位作者 侯庆军 罗宏伟 梁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突发性聋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以90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听阈曲线类型分为低中频下降组、高频下降组及全频下降组,每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各组均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突发性聋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以90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听阈曲线类型分为低中频下降组、高频下降组及全频下降组,每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各组均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探测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分别记录比较各组收缩期流速(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流速(diastolic velocity,Vd)、脉冲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①低中频组、高频组、全频组突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分别为63.33%(19/30)、90.0%(27/30)和90.0%(27/30),对照组异常率为0%,高频及全频组患者血流异常率较低中频组高(P<0.05);高频组患者VA、BA以高流速检出较多,全频组患者低流速检出较多(P<0.05)。②突发性聋患者VA、BA的PI、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VA、BA的Vs、Vd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频组BA的V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突聋患者尤其是高频、全频听力下降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经颅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椎动脉 基底动脉
下载PDF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唐农 邱石源 +2 位作者 雷龙鸣 胡跃强 伦轼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61-2063,共3页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疗法,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1)观察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艾灸疗法是干预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艾灸 治未病
下载PDF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炳华 李伟 +5 位作者 林咸明 谢远军 吴国英 王鹏 徐泉珍 谷海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0期2211-2213,共3页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虚则眩” 椎-基底动脉 血管形态病理学 血流速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被引量:15
16
作者 施国文 钱可久 +2 位作者 李磊 苟玉琦 朱彩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 MRA TCD 椎动脉超声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VBI 诊断
下载PDF
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被引量:4
17
作者 慕伟 刘玉娥 +5 位作者 张婧娴 申景 高峰 苏泽文 刘小军 王海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评估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分别植入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随访。根据患者... 目的评估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分别植入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随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结果等评价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2枚支架,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通畅。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自觉症状显著改善,均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彩超检查显示支架内无再狭窄、支架无移位。结论双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养凤 周柏玉 任宇虹 《天津中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465-466,共2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5%,优于对照组的77.5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天麻素注射液 经颅多普勒(TCD)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谭滢 王磊 +2 位作者 朱名安 李文斌 黄萍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VBI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全血呈高粘滞状态。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及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该疾病诊治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小板参数 检测分析 血液流变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流动力学障碍 血液流变学指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从高血压角度认识头晕 被引量:5
20
作者 詹霞 迟相林 +1 位作者 毕建忠 许顺良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4,共5页
近年来全国各地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头晕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头晕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涉及的领域包括临床各科室,这就导致了临床误诊、漏诊率很高,并且人们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上很难达成共识。本文基于高血压的病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头晕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头晕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涉及的领域包括临床各科室,这就导致了临床误诊、漏诊率很高,并且人们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上很难达成共识。本文基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分析了高血压和血管性头晕的关系;并以高血压和头晕共病疾病(颈椎病、焦虑和抑郁、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衔接点,提出了几个关于头晕诊断、定义上的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头晕 焦虑 抑郁 颈椎病 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