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BaiCui Xu JingHu P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5期389-406,共18页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published batches listing 3, 140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projects in China and using GIS and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structure was investiga...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published batches listing 3, 140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projects in China and using GIS and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ICHs in China is agglomerative and spatially dependent. From the view of ICH type, each type i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plac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with history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one we found. Nationwide, high-density cores are locate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igh densities of ICH are concentrated in flat, water-rich regions where broad-leaved forests dominate plains and low mountain areas-areas that have fertile soil, pleasant weather,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ethnic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ICH should be based on discovering unknown items, to break the existing pattern of strong cohesion and high density, and to seek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ch spatial structure influencing facto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ina
下载PDF
On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andicrafts and Its Human Values——A Case Study of the“Wuhan Model”
2
作者 ZHAO LI LI GUA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3年第5期13-17,共5页
Among the three method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protection--salvage, integrity and productivity^--productive protection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controversial on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e... Among the three method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protection--salvage, integrity and productivity^--productive protection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controversial on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egal relations, coordination mecha- nisms and modes of operation by the Wuhan Tourism Investment Group in the course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andicraf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Wuhan Model" and its human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h A Case Study of the On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andicrafts and Its Human Values Wuhan Model
下载PDF
中国非遗对外翻译传播人才的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邓军 段慧如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如何对外翻译传播非遗,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已成为高校翻译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对外翻译传播的视角,梳理非遗翻译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究非遗翻译传播能力构成要素、传播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如何对外翻译传播非遗,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已成为高校翻译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对外翻译传播的视角,梳理非遗翻译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究非遗翻译传播能力构成要素、传播效果评估方法以及高水平应用型对外翻译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外翻译传播能力构成要素 对外翻译传播人才培养
下载PDF
科技赋能非遗转化与发展路径研究
4
作者 王伟 许鑫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年第1期58-70,共13页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分类别场景分析,探讨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的6类共性关键技术和3层框架体系。结合非遗传统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具体实例,展示现代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促进作用和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和防范现代科技对非遗项目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赋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人工智能 大数据 虚拟现实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探讨——基于政策主导性与文化自觉性的视角
5
作者 王克岭 段玲 黄姝菡 《科学决策》 2024年第8期144-154,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见证,对其开展系统保护和有效传承,不仅有助于提升非遗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自觉性,而且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基于扎根理论,从政府政策主导性及民众文化自觉性两方面,以截至2023年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见证,对其开展系统保护和有效传承,不仅有助于提升非遗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自觉性,而且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基于扎根理论,从政府政策主导性及民众文化自觉性两方面,以截至2023年11月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颁布的非遗保护传承相关政策文本及访谈资料为样本,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及理论饱和度检验,得到279个初始概念,并归集为60个初始范畴及9个主范畴,形成以“行为层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意识层非遗保护传承路径”为核心的完整故事线。结果显示:顶层设计、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支持体系、监督、评估及奖惩是非遗保护传承行为实践的主要影响因素;非遗本体认知、文化主体意识、观念理念、文化自觉是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行为与意识相统一的非遗保护传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路径 政策主导 文化自觉 扎根理论
下载PDF
“要素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
6
作者 彭亮 刘旭青 柯平 《图书馆》 2024年第2期51-59,共9页
随着非遗传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地区结合当地非遗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非遗项目的发展策略,学界和理论界对此也愈加重视。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要素说”视角下的管理、服务和资源三要素来分析全国的代... 随着非遗传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地区结合当地非遗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非遗项目的发展策略,学界和理论界对此也愈加重视。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要素说”视角下的管理、服务和资源三要素来分析全国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发现我国非遗项目主要有文化保护和商业合作两种管理路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助疫、非遗扶智、非遗扶贫和非遗助残等服务形式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但面临着资源方面的困境。面对新发展阶段下非遗传承的转型,文章从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行业及图书馆技术层面探讨了非遗项目的管理、服务和资源的发展策略,以期从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为我国各类型非遗项目的高质量传承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 传承
下载PDF
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中国茶文化非遗的国际传播为例
7
作者 陈巧妃 周昊旻 许鑫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年第6期62-78,共17页
[目的/意义]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方法/过程]本研究以YouTube平台上的中国茶文化视频... [目的/意义]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方法/过程]本研究以YouTube平台上的中国茶文化视频为研究对象,构建“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视频评论的主题聚类分析用户的认知特征,进一步探讨用户的情感反应,并构建国际传播力测量模型,以分析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过程中,还分析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对茶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茶具与茶宠的视频主题、4~20分钟的适中视频时长以及传播主体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了茶文化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而背景音乐、用户对茶艺的认知赞同度则对传播效果产生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遗产 数智赋能 国际传播 文化强国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遗档案抢救与活化利用
8
作者 郑纯子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73,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非遗档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当前我国非遗档案面临传承断档、资料散佚等诸多困境,迫切需要从...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非遗档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当前我国非遗档案面临传承断档、资料散佚等诸多困境,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重视和保护。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从宏观层面探讨抢救和保护非遗档案的基本路径,从微观层面探索非遗档案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档案 活化利用
下载PDF
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非遗数据库建设探索
9
作者 林晓杰 程思远 《丝网印刷》 2024年第2期87-89,共3页
对数字影像技术在非遗数据库中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究,从非遗影像视听库建设与非遗传承人培养两个方面中的作用入手,深入探讨了数字影像技术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影像制作 非遗数据库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的特殊性与创新策略
10
作者 段晓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1期118-122,共5页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档案在传承历史、赓续文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档案部门要不断强化和完善非遗档案管理,让档案更好...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档案在传承历史、赓续文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档案部门要不断强化和完善非遗档案管理,让档案更好地服务非遗保护与传承,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工作价值为切入点,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可再生性、个体差异性、保护传承同步性等档案资源建设特殊性,给出档案资源赋能非遗文化系统性保护、数字化支撑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资源整合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技术创新活化非遗文化大众化宣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创新策略,以期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世界记忆工程 创造性开发 活化 数字支撑 文化思想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 被引量:12
11
作者 萧放 张士闪 +1 位作者 宋俊华 马知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1-15,153,共16页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萧放在总结20年的非遗成绩基础上,解析保护、传承、利用、创新这一组关键词,概括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部理念;张士闪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值得思考的旱涝不均现象、传承团体的认...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萧放在总结20年的非遗成绩基础上,解析保护、传承、利用、创新这一组关键词,概括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部理念;张士闪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值得思考的旱涝不均现象、传承团体的认定制度、项目的分类三个方面的问题;宋俊华认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保护非遗中的精神文化和创造财富的能力;马知遥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认为非遗的存续力是我国非遗保护和发展重要一环,要让非遗传承人拥有牢靠的非遗谋生饭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利用 创新
下载PDF
我国非遗数字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国章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5-82,共8页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非遗传承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传播力的数字化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非遗商业化开发缺乏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必须应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予以解决。拟采取的应对之道包括:切实提高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认识;以数字化传播突破非遗地域发展瓶颈;以传承人为主体扩大数字化传播队伍以弥合代际鸿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主力作用;将数字影音创作和传播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激活非遗商业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非遗传播 数字文化
下载PDF
动漫IP角色设计与非遗项目融合优势与路径探析
13
作者 蒋璐璐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7-79,共3页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遗项目与动漫IP角色设计的融合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领域。在动漫IP角色设计创作中,非遗的文化精神在动漫产业这一载体中得到传承,在创造性设计、融合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内涵。随着非遗项目从博物馆和书本走入...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遗项目与动漫IP角色设计的融合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领域。在动漫IP角色设计创作中,非遗的文化精神在动漫产业这一载体中得到传承,在创造性设计、融合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内涵。随着非遗项目从博物馆和书本走入群众生活,非遗精神也有机融入文化生活并深度嵌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目前,原创动漫IP正在释放巨大的价值和能量,以非遗项目与数字化赋能价值功能为切入点,加强对动漫IP角色设计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创新与非遗项目深度融合发展的途径,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地方非遗项目的传承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漫IP角色 非遗项目 融合传承 发展路径
下载PDF
非遗进校园传播路径探索——以罗泾十字挑花为例
14
作者 唐承鲲 邬之君 +1 位作者 方颖 郑晓蓉 《上海视觉》 2023年第2期43-53,共11页
全球性视角下传统非遗传播模式遭到价值导向冲击,学校成为传承与弘扬非遗的最佳途径。文章聚焦非遗校园传播路径,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进入东华大学作为研究案例,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建立非遗校园传播效果的评价维... 全球性视角下传统非遗传播模式遭到价值导向冲击,学校成为传承与弘扬非遗的最佳途径。文章聚焦非遗校园传播路径,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进入东华大学作为研究案例,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建立非遗校园传播效果的评价维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非遗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正相关,大学生对非遗的情感态度与行动意向正相关;非遗校园传播在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的传播效果最显著,想要在态度层面引起质的改变仍较为困难。由此,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四个方面总结非遗校园传播的经验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进校园 传播路径 罗泾十字挑花
下载PDF
西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济琛 王兴怀 德吉 《武术研究》 2023年第7期91-94,共4页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项目为切入点,采用田野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证考察。从调查...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项目为切入点,采用田野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证考察。从调查中了解西藏自治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状、界定、传承人、困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援藏以及西藏自治区群众对其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非遗项目 传统体育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爽 梁振然 殷敏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3-350,共8页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和聚集程度,提出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两区多核”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2)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和聚集程度,提出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两区多核”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2)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南宁),传统工艺类次之(主要集中在桂林和柳州);3)南宁等6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熵大于1,说明其聚集程度高于广西整体水平;4)少数民族规模和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是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提高非遗等级,区域联动发展”“重视非遗基础,培育重点区域”“分类区域统筹,实现规模效应”的广西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开发策略 广西
下载PDF
基于非遗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振伟 傅淑萍 +1 位作者 贾述涵 肖潇 《湖南包装》 2023年第2期198-200,共3页
在非遗语境下,我国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一直沿用西方包豪斯教育体系,教学理念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成果缺乏本土文化内涵,与新时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呈现“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状况。针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 在非遗语境下,我国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一直沿用西方包豪斯教育体系,教学理念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成果缺乏本土文化内涵,与新时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呈现“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状况。针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面对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提出在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非遗元素,具体措施如下:确定教学“双艺”目标,以“非遗美育”为教学理念,深挖本土非遗与技艺的精髓,通过“三二三”制分层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创建“项目超市”实践站,重构“宽紧适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具有“三创能力”的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同时,让非遗通过设计创新服务重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设计类人才培养 “三二三”制 项目超市 三创能力
下载PDF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非遗传承新模式探索——以衢州学院为例
18
作者 刘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5期185-189,共5页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 活态传承模式 非遗一张网 非遗大IP
下载PDF
手工实用印章的现状考察与传承研究--以广东省非遗项目“印章镌刻技艺”的田野调查为例
19
作者 邹佳升 刘英 丁明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印章镌刻,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手工实用印章制作工艺,在中国印章文化产生的早期,已有雏形,其后,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绵延不绝。印章的使用与镌刻,当起源于中原腹地,后随人口流动南迁,进入岭南地区,再入梅州、潮州,最后落脚汕... 印章镌刻,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手工实用印章制作工艺,在中国印章文化产生的早期,已有雏形,其后,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绵延不绝。印章的使用与镌刻,当起源于中原腹地,后随人口流动南迁,进入岭南地区,再入梅州、潮州,最后落脚汕头地区。本文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章镌刻技艺”为考察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经事实的考察、采访和分析研究,针对“印章镌刻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技术和目前的发展传承情况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并梳理多种历史文献资料,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印章镌刻技艺”传承发展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审美价值等,进行梳理、分析、研究,以期诠释其意义嬗变的历史过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印章 镌刻技艺 非遗项目 田野调查 价值嬗变
下载PDF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与描述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兴旺 卢桥 田清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55,共8页
文本、图像、视频和3D模型等视觉资源已成为非遗数字化体系中重要的信息载体。研究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技术,有助于促进视觉搜索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文章对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大数据环境下非... 文本、图像、视频和3D模型等视觉资源已成为非遗数字化体系中重要的信息载体。研究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技术,有助于促进视觉搜索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文章对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理解与描述方法,并从案例分析角度对相应的视觉搜索和交互模式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视觉资源 大数据 数字图书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