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Pension Issues for Rural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产业 对外交流 中国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2
作者 Chunhui ZHENG Longtao G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9期134-137,共4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策略 新媒体 环境 数字通信 传播过程 信息特征 信息传递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知识图谱
3
作者 吴凡文 岳翠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6期57-62,98,共7页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始终处于关键、核心地位,为了进一步梳理其发展脉络,现使用CiteSpace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非遗...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始终处于关键、核心地位,为了进一步梳理其发展脉络,现使用CiteSpace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非遗传承人文献研究大体经历3个阶段,整体趋于稳步发展;(2)该领域研究者之间日益呈现出地域性交叉合作的研究态势;(3)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逐渐由单一化向动态多元化协同发展;(4)非遗传承人热点关键词归类为传承类、保护类和衍生类;(5)未来研究方向可概括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并与先进技术手段紧密结合。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将非遗传承人研究领域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更为切实的学术支持和科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传承人 传承与保护 四元主体模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图谱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 被引量:3
4
作者 汤书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 “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特定民族非遗在物理小区域传承传播的传统,在中华民族整体的新文化叙事空间中,能让“独特性”通过多民族共同体建设出协同参与的新文化。二是获得虚拟空间全球开放传播福利的同时,按照数字媒介空间规则,如何再造传统小族群、小地域非遗在新世界中的发声机制,实现多民族文化内生的多样性在虚拟世界里的创新再造。探究全球流通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数字技术如何被传播再造者利用,首先是实现非遗数字化活态的基本策略,可以让非遗在数字化时代寻找海内外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全球化推广的一种生存模式。其次,观察这些数字化活态的形成过程如何催生出新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可以在创新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对于多民族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介空间里的重新诠释与扩散,则能够通过传播新技术与数字叙事的构建,营造出有利于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生存 民族文化 叙事空间 传播生态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古街巷文化空间保护和重构策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解爱华 陈翠云 梁美清 《建设科技》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出了基于传统建筑保护和陈列展示空间建设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策略以及围绕点状、线性...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出了基于传统建筑保护和陈列展示空间建设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策略以及围绕点状、线性和区块文化空间构建的重构策略,旨在促进“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为当地非遗产业规划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保护与重构 运河古街巷
下载PDF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6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谈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7
作者 刘托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4期73-79,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元性、多样性、共享性,使非遗的保护传承获得广泛的响应。非遗保护的核心任务是对人而非物的保护,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负有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本文对非遗传承人制度、传承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多元性、多样性、共享性,使非遗的保护传承获得广泛的响应。非遗保护的核心任务是对人而非物的保护,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负有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本文对非遗传承人制度、传承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提高传承人地位、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跨界合作等措施,破解当前非遗传承所面临的瓶颈,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讨论了培育传承环境和鼓励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法律法规建设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非遗工作方针 传统营造技艺 传承人制度 传承机制
下载PDF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实施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8
作者 宋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93,共3页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是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参与相关计划实施的院校应从政治政策、法治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研究创新成果课程资源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新时代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的非...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是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参与相关计划实施的院校应从政治政策、法治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研究创新成果课程资源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新时代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研培计划 非遗传承人
下载PDF
非遗文化传承的川菜餐饮空间设计构建——以渠县刘氏竹编为例
9
作者 邓贵艳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刘氏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但在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中却鲜有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刘氏竹编介入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刘氏竹编在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中遵循的设计原则... 刘氏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但在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中却鲜有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刘氏竹编介入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刘氏竹编在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中遵循的设计原则,总结归纳其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构建方法,拓展川菜餐饮空间设计新路径,营造特色文化餐饮空间,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延续,也探寻到餐饮空间设计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川菜 餐饮空间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冯旭芳 寿泉洪 王佳桐 《当代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40-49,共10页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通过对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扎根理论分析,探究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其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动机、行动能力、环境氛围、发...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通过对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扎根理论分析,探究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其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动机、行动能力、环境氛围、发展机会和考核激励5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20个子范畴。其中,成就动机与行动能力是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内部驱动因素;环境氛围、发展机会和考核激励是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外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可直接影响非遗传承人的成长,也可通过内部驱动因素间接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基于此,非遗传承人成长可以从激发非遗传承人内在成就动机、提升个人行动能力、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四个方面着力,通过关注其情感需求、培育其工匠精神、挖掘其发展潜力、激发其创新活力来促进其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 扎根理论
下载PDF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江敏 张佳泋 郝婧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非遗 旅游活态传承 空间生产 地方认同
下载PDF
反思与建构:论我国乡村非遗传承人群的“再教育”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起源、传承、发展于乡村,一代代乡村非遗传承人群通过不断努力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非遗传承人群也面临着老龄化现...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起源、传承、发展于乡村,一代代乡村非遗传承人群通过不断努力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非遗传承人群也面临着老龄化现象严重、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问题。乡村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群和新乡贤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创新传承教育方式,建设“非遗工坊”,培育“乡村工匠”,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乡村非遗传承人群“再教育”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非遗传承人群 “再教育”
下载PDF
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评
13
作者 朱德明 叶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1-145,178,共6页
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介绍了传统医药非遗的申报条件及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现阶段传统医药非遗存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目偏少且分类不清,单位和个人对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乏力,传... 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介绍了传统医药非遗的申报条件及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现阶段传统医药非遗存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目偏少且分类不清,单位和个人对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乏力,传承人才缺乏,软硬传播平台和数字化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传统医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考核与评估,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快软硬传播平台、数字化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非遗 非遗传承 非遗保护 传承人
下载PDF
天津市非遗“双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路
14
作者 蒲娇 张航 谷鑫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想与举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厚,但其中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想与举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厚,但其中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内生动能与精神引导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因此,基于非遗的原真性、地域性、传播性、综合性、学术性等深入阐释其内在发展逻辑,将有助于推动“双创”理念融入当下非遗项目科学保护、传承人能力提升以及管理人群全面发展的现实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创” 乡村振兴 传承人 发展理路
下载PDF
近20年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回归到“人”的探索
15
作者 周春雨 孙正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非遗保护语境中进行的学术研究,并不能有效激发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今后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可以进入传承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传承人对传统医药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传承人对传统医药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的把握,以推动传承人现代化与非遗创造性转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 传承人保护 口述志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女性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身份建构:以高平绣活传承人为例
16
作者 冯叙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6,I0012,共7页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高平绣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翠林为个案,从其作品风格转变、职业发展路径和自我身份塑造三个方面,考察新时期女性传承人的个人职业调适和身份建构过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分析女性传承人这一群体对非...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高平绣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翠林为个案,从其作品风格转变、职业发展路径和自我身份塑造三个方面,考察新时期女性传承人的个人职业调适和身份建构过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分析女性传承人这一群体对非遗延续做出的贡献,能够对未来非遗传承中的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非遗传承人 职业发展 身份建构 高平绣活 赵翠林
下载PDF
5G时代广西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设计与推广研究
17
作者 谭小凤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0-490,共11页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京族非遗传承人 虚拟形象 设计与推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阐释及其展示体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认知与实践
18
作者 郭艺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8,135,共12页
伴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认知、发展与建设十分关注。与实物、特定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性相比,“非物质性”是其核心特征和鲜明特色。同时,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履行保护传承非物质... 伴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认知、发展与建设十分关注。与实物、特定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性相比,“非物质性”是其核心特征和鲜明特色。同时,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履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发挥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拓展和助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由于集中存放于建筑物理空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的展示充满特殊性与挑战性,导致其展示内容和方式必须跳出博物馆原有展示展览的窠臼。建设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实践就是不断突破认知的过程,从空间建构到观众与场馆关系等均构成了场馆特质,并形成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特性的展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传承 非遗展示
下载PDF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的逻辑机理
19
作者 李文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同步启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在实践层面取得显著成效。从深层理论角度探究,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后发外生型”特征是其内在原因,历史条件所致的“中学为体,... 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同步启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在实践层面取得显著成效。从深层理论角度探究,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后发外生型”特征是其内在原因,历史条件所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华民族的新发展时期亟待凝聚民族经验、民族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外在契机。在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活态化传承原则,邀请传承人进课堂是有效途径与重要抓手。传承人的“具身性”特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性知识”是根本原因,也是原则方法,同时构成双重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高校职能 课堂教学 活态传承
下载PDF
“差序格局”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策略——基于宜兴紫砂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
20
作者 王拓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55-63,共9页
基于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现象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构成的特殊社会圈层中亦有普遍性体现。它突出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师徒关系”也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呈水波纹式向周围扩散并形成社会“圈... 基于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现象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构成的特殊社会圈层中亦有普遍性体现。它突出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师徒关系”也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呈水波纹式向周围扩散并形成社会“圈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个体既要通过积极“拜师”的“关系实践”与“核心传承人”建构起利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人际关系网络,又要通过“人情”运作的方式实现与“核心传承人”在社会资源方面的利益互惠。“拜师”既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集体意向性”行为和心理观念,也成为社会资源有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普遍行动策略。作为当下一种“社会实在的建构”方式,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情境中理性、适度地运用和防范“关系资本”的异化性发展,学界要有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生存策略 宜兴紫砂 口述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