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3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evitability and Emergent Problems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cess to Integration
1
作者 刘丽君 陆辛玫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6年第2期247-252,共6页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 The causes an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TI) and inevit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analysed. A series of emergent manager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ystem ISTI (SISTI) are pointed out. Because of 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s enlightenment, a three dimensional logical net diagram in which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based on problem in real world but not on disciplinary logic is drawn. The intelligent group' s need span is great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latively low material level than common groups who have lower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SISTI is composed by multi-rule and intelligent multi-agent behavio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 which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must be considerded for a valid management of SIS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technology (S&T)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S&T innovation(SISTI) complex system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technical logic relationship
下载PDF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2
作者 ZHOU Lei XIE Zhenkai DU Jiaga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2期40-41,共2页
Flexibly in recent years, the army strategy,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talent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type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and ... Flexibly in recent years, the army strategy,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talent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type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and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low levels, pertinence is not strong, the introduction of fewer problems, it has both idea lag, the train of thought is not open, also has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im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 on. We should start from mas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rule, renew the idea, and actively push forwa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to a higher level, the deeper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construction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下载PDF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s and Long-Term Trends of the US Decoupling of China-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Li Zheng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0年第2期44-68,共25页
Since 2018,the US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range of restrictive measures on China-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as it strives for a decoupling strategy against China.This strategy has brought about historic chang... Since 2018,the US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range of restrictive measures on China-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as it strives for a decoupling strategy against China.This strategy has brought about historic change in China-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The US government has set out to obstruct the free flow of technology,data,capital,markets,and tale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reby changing the basic rationale of China-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The US has multiple underlying motiv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is strategy including recognizing the security threats posed by China’s cutting-ed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treating China as a competitor in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plomacy,prompting the backflow of the technological industrial chain,and the strengthened industria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Decoupling is one of the competition strategies of the United States.It is aimed at ensuring a favorable position for thei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particularly in China-US competition.However,the limitations of the decoupling strategy may not allow the US to achieve what it desires.These limitations also provide space for the two countries to ease their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US rel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export surveillance digital economy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the "Fenlong Energy Theory" and Conjecture of the "Fenlong Dark Matter Flow"
4
作者 Benhui WE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2期11-16,共6页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orld’s first new method of farming,the"Fenlong farming technology,"has been systematically clarified,and the"Fenlong body integrating with natural science"has been c...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orld’s first new method of farming,the"Fenlong farming technology,"has been systematically clarified,and the"Fenlong body integrating with natural science"has been created in terms of land resource activation,natural fertilization,natural water management,natural ecological improvement(including climate),and natural indirect activation of river water resources.Moreover,the"theory of Fenlong energy"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its effectiveness.The"theory of Fenlong energy"originates from the"multiplying and incremental util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resources"in production practice.Its application to more than 40 kinds of crops such as rice,corn and wheat in 26 provinces including Guangxi,Xinjiang and Tibet shows that:the yield of arable land increases by 20%to 50%(the quality is improved by 5%),the yield of saline land increases by 20%to 100%,and it can retain 100%of water and resist or ease the disaster.The"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resources","Fenlong science","Fenlong law"are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theory of Fenlong energy".Based on the phenomena that the Fenlong crops have particularly developed root systems,white and more fibrous roots,and tall plants,it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Fenlong farming breaks the confinement of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plow and realizes the holographic penetration of material,energy,and information flows,and there may be the speculation of"Fenlong dark matter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long body integrating with natural science Theory of Fenlong energy Conjecture of Fenlong dark matter flow Fenlong tillage technology New method of farming
下载PDF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的多维转变 被引量:8
5
作者 任保平 豆渊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实现从传统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物质基础实现从实体经济基础向数实融合的经济基础的转变,产业基础实现从工业产业体系向数字化产业体系的转变,技术基础实现从工业技术创新向工业技术创新与数字技术创新结合转变,以及在制度基础方面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要最大程度发挥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技术基础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实现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数实融合 经济技术基础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辽 刘成飞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1,共11页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鲜有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从乡村产业生产、乡村产业延伸、乡村产业功能和乡村产业支撑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和乡村产业振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边际效应呈现明显差异;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缓解经营主体约束和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科技创新 乡村产业融合 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审视与评价机制改革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继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3,共9页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为之提供新质性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但长期以来基于效率取向的高校评价模式束缚...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是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态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为之提供新质性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但长期以来基于效率取向的高校评价模式束缚了高校的生产力和服务力。深化高校评价机制改革,构建质量取向的新评价体系,是高校解放生产力,有效参与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举措。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当务之急是塑立基于“质量与贡献”的评价标准,改革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价,促进高校评价的生态化,强化高校自我评价的发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校评价 产科教一体化 学科交叉融合 效率与质量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发展机理和政策取向 被引量:1
8
作者 任保平 苗新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8,共11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的结果,是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再到宏观社会经济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过程。作为数实融合的基本单元,实体企业与外部数字环境的交互联结及其内部数字化转型共同构成了微观层面...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的结果,是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再到宏观社会经济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过程。作为数实融合的基本单元,实体企业与外部数字环境的交互联结及其内部数字化转型共同构成了微观层面数实融合的主要内容。以实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字环境三个方面明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从实体企业的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过程、研发创新过程、绿色发展过程和供应链过程五个维度解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发展效应。针对效应形成机制和环境制约因素,应加快构建和完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人才生态和治理生态,以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数实深度融合的微观发展效应,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数实融合 数字技术 数据要素
下载PDF
科技审度与新科技文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大椿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60,198,199,共17页
审度科技文化,其要在审时度势,得出恰当的结论,作出必要的抉择。从科技审度的观点看,科学成为主流文化后所滋生的科技文化霸权,已使科学与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宽容文化理念的兴起,在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出现了对话与融合的趋势。当下... 审度科技文化,其要在审时度势,得出恰当的结论,作出必要的抉择。从科技审度的观点看,科学成为主流文化后所滋生的科技文化霸权,已使科学与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宽容文化理念的兴起,在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出现了对话与融合的趋势。当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重新找回科学所失去的文化内蕴,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即所谓新科技文化。寻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乃是科技发展中最主要的价值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审度 科技文化 对话融合 真善美
下载PDF
科教融汇视域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盛昭 郑丹阳 +1 位作者 朱永闯 石磊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关系,开展科教融汇育人探索。沿着“汇什么”“怎么汇”“如何解决融汇难题”的主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团队从育人标准研制、育人平台搭建、育人路径构筑、育人措施实施和...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关系,开展科教融汇育人探索。沿着“汇什么”“怎么汇”“如何解决融汇难题”的主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团队从育人标准研制、育人平台搭建、育人路径构筑、育人措施实施和保障机制构建等多方面进行了科教融汇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此为职业院校提供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
下载PDF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科技布局及评述
11
作者 王振忠 孔聪 +8 位作者 鲁淼 王璐瑶 迟海 卢兵友 董文 李宇飞 孙康泰 张辉 邓小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7,共9页
本文旨在介绍和评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渔业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我国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对重点专项的任务布局、项目经费概况、项目分布情况、承担与参与单位(人员)情况进行详细梳理... 本文旨在介绍和评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渔业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我国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对重点专项的任务布局、项目经费概况、项目分布情况、承担与参与单位(人员)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概括和评述专项实施特点和项目成效。分析显示,该专项具有系统性布局、重点领域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环节差异性布局等特点。在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养护、友好捕捞、流通加工等五大产业需求上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渔业科技创新水平。基于“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的实施成效,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将更加注重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智慧渔业,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提升加工综合水平,加快冷链物流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领域。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优质蛋白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淡水和海洋资源,推动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粮仓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渔业经济 科技布局
下载PDF
科教融汇及思政育人新路径——食品包装技术课程创新实验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琳 马悦 +3 位作者 张悦 陆辉杰 陈子琨 刘宏生 《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133-137,共5页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食品包装技术实验课开设了明胶-淀粉复合膜制备和性能评估实验,引入绿色包装材料最新科研成果,紧贴社会热点环境保护,结合食品专业多学科知识,涵盖产品研发全过程,全方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包括学生自行筛选复...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食品包装技术实验课开设了明胶-淀粉复合膜制备和性能评估实验,引入绿色包装材料最新科研成果,紧贴社会热点环境保护,结合食品专业多学科知识,涵盖产品研发全过程,全方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包括学生自行筛选复合膜配方、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模式实验报告。3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设计创新性强、综合性高、学生认可度高且教学成果丰富,能极大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培养正确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技术 创新性实验 科教融合 课程思政 明胶-淀粉复合膜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服务业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13
作者 孙波 王涛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0期43-48,共6页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加快了国际商贸的数字化进程,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的国际商贸加快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程度逐渐加深,促进了服务业新模式...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加快了国际商贸的数字化进程,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的国际商贸加快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程度逐渐加深,促进了服务业新模式的形成,新时期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实证部分,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数据,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在区域异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对服务业新模式发展的影响,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一定的合理性建议,同时为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向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服务业 数字化 融合发展 科技革命 国际商贸
下载PDF
融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三融三维”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
14
作者 曾芳芳 朱朝枝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耦合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原点,以丰富基于情景融合的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重构基于思专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等三方面融合为方法,构建起具有服务... 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耦合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原点,以丰富基于情景融合的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重构基于思专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等三方面融合为方法,构建起具有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并从建立稳定运行机制、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健全师生激励机制、优化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构建融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卓越农林人才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 情景融合 产教融合 思专融合 卓越农林人才
下载PDF
“多元基础、分路径培养”的物流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15
作者 陈蕾 周丽 姜涛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8期175-178,共4页
该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视角,对大数据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学科专业基础和培养路径做出分析,进而以物流大数据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通过实施文理文工融合改革思路构建物流大数据复合知识体系,... 该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视角,对大数据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学科专业基础和培养路径做出分析,进而以物流大数据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通过实施文理文工融合改革思路构建物流大数据复合知识体系,建设“多专业+多课程+多层次+多要求”的大数据实践实训平台、多学科专业融合互促的泛在化教学体系和深化产教研融合,形成多元基础分路径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并应用实践。通过物流大数据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2021—2023年文理文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认可,教学成果突出,促进学科专业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名师-成果”互促上升的发展路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专业群 多元基础 理工管多学科融合 大数据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必然、实然困境及应然路向
16
作者 李洪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10,共8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由传统生产力质变跃迁而衍生的新质态,是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革命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引擎、以新型技能型劳动者为... 新质生产力作为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由传统生产力质变跃迁而衍生的新质态,是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革命性力量。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引擎、以新型技能型劳动者为压舱石,离不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力支撑,客观上要求加快破除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有机衔接。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成效不显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堵点犹存、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水平亟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为此,应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框架,拓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深度与广度,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新质生产力 科教融汇 科技创新
下载PDF
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和传导路径研究
17
作者 陆敏 任潇洒 周雪含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41,共10页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差异分布格局,并且人才越丰富的省(区、市),数实融合越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在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数实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人才保障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科技社团赋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多元协作机制
18
作者 刘志坚 林佳靖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2期48-51,共4页
科技社团赋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是科技社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大都局限于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工作总结,实践先于理论建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是一个多元合作的过程,但是科技社团赋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又呈现出碎片化困境。基于此,可以从... 科技社团赋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是科技社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大都局限于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工作总结,实践先于理论建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是一个多元合作的过程,但是科技社团赋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又呈现出碎片化困境。基于此,可以从构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科技社团的合作机制、构建科技社团与企业的协作机制、构建科技社团与政府的协作机制、构建科技社团与高校、科研院校的合作机制、构建科技社团与村委会的合作机制等方面来构建科技社团赋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多元协作机制,形成系统的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社团 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多元协作机制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体育消费推进路径研究
19
作者 周结友 刘婉亭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4,共8页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产品、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革新了传统体育市场的供给内容与形式,沉浸式体育消费市场悄然兴起。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与理论分析法,运用“沉浸理论”,对沉浸式体育、沉浸式体育消费概念进行界定;从参与...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产品、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革新了传统体育市场的供给内容与形式,沉浸式体育消费市场悄然兴起。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与理论分析法,运用“沉浸理论”,对沉浸式体育、沉浸式体育消费概念进行界定;从参与体验内容与形式、目的两个方面对沉浸式体育消费进行划分;归纳出沉浸式体育消费的供给特征,包括数字技术集成性、虚拟现实融合性、高度心智具身性和产品聚焦年轻化;提出未来沉浸式体育消费的推进路径,应以纵向研发深化和横向普惠覆盖为主干,朝着制度链、价值链、产业链、区域链、群众链五个战略布局全面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体育 数字技术集成 虚拟现实 沉浸式体育消费 数字经济
下载PDF
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视角
20
作者 吴开俊 朱星谕 黄炳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97,共15页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核心主题。本研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通过考察我国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结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核心主题。本研究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视角,通过考察我国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结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瓶颈是过度指标考核及学术导向,导致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打折扣;行业企业参与联合培养成本高、供需错位,导致动力性不强;专业学位点及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滞后,难以跟上生产实践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松散,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难以支撑“有组织育人”。分类发展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优化政校院企多元主体协同新机制,以教育为主体深化分类培养改革,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科教深度融合,以人才为支点强化人才能力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深化区域产教融合,以制度为保障优化多元主体组织架构,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支撑作用,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需求导向 协同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