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coal of end slopes 被引量:9
1
作者 CHE, Zhaoxue YANG, Ho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2期266-270,共5页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residual coal from the boundary of a flat dipping open-pit mine,which uses strip areas mining and inner dumping with slope-covering,we propose an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ed mining tech...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residual coal from the boundary of a flat dipping open-pit mine,which uses strip areas mining and inner dumping with slope-covering,we propose an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ed min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coal of end slopes.In the proposal a conveyance road and ventilation conveyance near the slope are built,corresponding to the pit mining area and the surface coal mine dump,as well as an interval haulage tunnel and air-inlet tunnel.The outcome shows that such mining method may reduce the effect to slope stability from underground mining,it does not affect the dumping advance and has a high recovery rate of residual coal resources.The working face is timbered by single hydraulic props,transported by a scraper conveyor and supported by coal walls.This method of mining is one of layered top coal caving,with high resource recovery,low production cost where positive economic benefit can be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end-slope resource recovery economic benefit surface coal mine
下载PDF
Integra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 goaf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周全 黄俊杰 +2 位作者 罗贞焱 汪伟 秦亚光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985-1994,共10页
An integration processing system of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 goaf was developed. It is provided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laser sc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goaf, clo... An integration processing system of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 goaf was developed. It is provided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laser scan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goaf, cloud data de-noising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display and ope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 model editing, profile generation, calculation of goaf volume and roof area, Boolean calculation among model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third party soft ware. Concerning this system with a concise interface, plentiful data input/output interfaces, it is featured with high integration, simpl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s of applications. According to practice, in addition to being well-adapted, this system is favorably reliable and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AF laser scanning visualiz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1 Introduction The goaf formed through underground min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main disaster sources threatening mine safety production [1 2].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goaf detection and accurate acquisition of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the spatial position as well as the actual boundary and volume are important basis to analyze predict and control disasters caused by goaf. In recent years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ffectively applied in goaf detection [3 4]. Large quantities of point cloud data that are acquired for goaf by mean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system are processed relying on relevant engineering software to generate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goaf. Then a general modeling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instrument are introduced to perform subsequent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5 6]. Moreover related development is also carried out in fields such as three-dimensional dete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hazardous goaf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unstable failures in goaf extraction boundary acquisition in stope visualized computation of damage index aided design for pillar recovery and three-dimensional detection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矿产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被引量:6
3
作者 邵安林 刘畅 +3 位作者 岳星彤 王怀远 张兴帆 王连成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共5页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进步的核心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工作备受国家重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开展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是打造绿色、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矿山产业必由之路。梳理...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进步的核心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工作备受国家重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开展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是打造绿色、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矿山产业必由之路。梳理了新时期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智慧矿山本质内涵、建设实质、目标与路径4个方面诠释了其建设体系架构,从源头减碳、过程降碳、储碳增汇3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打造绿色新体系,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需重点突破的主流工艺和关键技术为切入点,指明了我国矿产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重点技术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双碳”战略 智慧矿山 地下采选一体化 悬浮焙烧 固废资源开发 零碳矿山
下载PDF
神东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技术与应用
4
作者 程洋 刘薇 +4 位作者 张娜 李贯杰 刘凯 张成业 李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54,共12页
【背景】干旱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是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前提,对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政府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管要求,分析了神东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的难点,详细论述了“煤-岩-水-土-气-... 【背景】干旱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是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前提,对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立足政府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管要求,分析了神东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的难点,详细论述了“煤-岩-水-土-气-植-碳”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制定了神东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要素、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分析了“天-空-塔-地-室”一体化观测的时空协同关系,设计并实现了神东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在神东采煤沉陷区进行了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实践。【结果和结论】研究表明:(1)提出的“煤-岩-水-土-气-植-碳”要素一体化监测和“天-空-塔-地-室”多观测平台协同的技术体系,统筹考虑了各监管部门的要求和不同观测平台的优势,解决了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协同分析、多部门监测要求协调的问题,满足了多个监管部门对指标覆盖性和监测效率的要求。(2)研发的神东生态环境监测平台集成了多源数据高效组织管理模型、智能决策模型等,解决了多源异构大数据管理与时空协同处理、基于多源监测大数据的生态修复智能决策等问题,助力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与植物日常管护。(3)提出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技术在神东矿区绿色矿山建设中应用,在植物类型与种植密度优化决策、植被长势与土壤墒情研判、修复工程的植株数量与存活率智能监测验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干旱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提供了典型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监测 地下开采 生态环境 多要素一体化 多平台协同 遥感 神东采煤沉陷区
下载PDF
地下开采扰动对露天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5
作者 王晓俊 吕文伟 +1 位作者 韩流 陈祥宸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0,共7页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 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对上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以酸刺沟煤矿及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沉陷规律及其诱发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制,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量进行了预测,并借助FLAC^(3D)软件分析排土场边坡变形及地表塌陷,同时分析了酸刺沟煤矿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哈尔乌素露天矿排土场的位移变化。结果表明:概率积分法预测最大沉陷量为21 m左右,模拟计算最大沉陷量为22 m左右;两者的地表最大沉陷量均随着开采阶段的进行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符合地表沉陷形成移动盆地的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塌陷区位置一致;排土场边坡水平位移量与工作面推进长度呈正相关;工作面走向上,采空区两侧水平位移最大,呈现出向采空区中部滑移的特征,且总体表现为左侧边坡水平位移大于右侧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动 露天边坡 变形机制 地表沉陷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矿水害防治井下物探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6
作者 王浪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131-133,共3页
煤矿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本文介绍了煤矿水害的类型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和瑞利波探测法等井下物探技术在煤矿水害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通过不同物探方法的选择及综合应用,可有效探测含水层、... 煤矿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本文介绍了煤矿水害的类型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和瑞利波探测法等井下物探技术在煤矿水害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通过不同物探方法的选择及综合应用,可有效探测含水层、采空区积水、废弃老窑积水分布和导水断层位置等,为煤矿水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但物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水害 井下物探 探测 综合应用 防治
下载PDF
风光储一体化的煤矿井下电网优化调度策略
7
作者 胡东 胡惊涛 +1 位作者 张文涛 吕飞春 《煤矿机械》 2024年第12期209-212,共4页
深入探讨了煤矿井下电网中风光储一体化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通过高效整合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提升煤矿井下生产的能源自给率、运行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够灵活应对资源波动、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的煤矿井... 深入探讨了煤矿井下电网中风光储一体化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通过高效整合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提升煤矿井下生产的能源自给率、运行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够灵活应对资源波动、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的煤矿井下电网系统,提出了一种风光储一体化的煤矿井下电网优化调度模型。首先,对风光储一体化煤矿井下电网进行了构建,分析了风光储一体化建模;随后,对风光储一体化的煤矿井下电网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经济成本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煤矿井下电网稳定性及可靠性等多个维度。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实现了对风光储资源的精确预测与最优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储一体化 煤矿井下电网 优化调度 粒子群算法
下载PDF
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新技术:原理、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09
8
作者 谢和平 侯正猛 +2 位作者 高峰 周雷 高亚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5-972,共8页
煤炭开采引发矿山灾害、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损害等问题,但同时在地下形成了巨大的可供利用空间。全面阐述了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的概念与技术,对比分析了落差型、活塞抬举型、海洋浮力型和高压风储库蓄能4种非常规蓄能发电技... 煤炭开采引发矿山灾害、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损害等问题,但同时在地下形成了巨大的可供利用空间。全面阐述了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的概念与技术,对比分析了落差型、活塞抬举型、海洋浮力型和高压风储库蓄能4种非常规蓄能发电技术,指出利用废旧煤矿的开采空间(巷道及采空区)的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新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废旧矿井重复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电力调蓄、矿区生态保护等提供了新思路。估算了我国废弃煤矿和现有煤矿的蓄水储能发电总量。进一步提出了煤矿地下水库、矿井水循环利用与抽水蓄能发电一体化技术构想,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巨大的地下空间,实现储水、蓄能发电、矿井水循环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多重目标,并有助于控制地表沉陷、维护生态平衡,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以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并对未来现代化、生态化矿井开拓布局、节能减排、绿色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抽水蓄能发电 地下水库 矿井水循环利用 一体化技术 绿色开采
下载PDF
矿产资源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豁然 毛凤海 +2 位作者 柳小波 安龙 李少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9,共5页
我国地下深部埋藏大量的矿产资源,利用传统常规的开采方法开采这些矿产资源存在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环境干扰突出等缺点。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矿产资源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并研究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重点论述了该系统的... 我国地下深部埋藏大量的矿产资源,利用传统常规的开采方法开采这些矿产资源存在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环境干扰突出等缺点。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矿产资源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并研究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重点论述了该系统的特点和实施效果。提出的矿产资源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是经济合理开发深埋矿体的有效途径,也是矿产资源开发理论与开发方法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矿产资源 地下采选一体化 地下选矿厂 地下充填站
下载PDF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采充平衡临界品位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苑占永 孙豁然 +2 位作者 李少辉 安龙 王志忠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是开采深埋矿产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又能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此外,该系统也适用于人口密集、高寒和对环境要求严格的区域。在此系统中,首先要考虑采充平衡的问题,即选矿所得尾砂能够全部用于充填采...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是开采深埋矿产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又能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此外,该系统也适用于人口密集、高寒和对环境要求严格的区域。在此系统中,首先要考虑采充平衡的问题,即选矿所得尾砂能够全部用于充填采空区。因此,采充平衡临界品位是评价该系统是否完美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了影响采充平衡临界品位的多种因素,推导得出了采充平衡临界品位的一般计算公式,并建立了采充平衡临界品位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根据不同的地质、选矿和充填料配比等条件确定采充平衡临界品位,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临界品位的变化,为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选一体化 采充平衡 临界品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井下煤矸分离与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 被引量:90
11
作者 缪协兴 张吉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4-1433,共10页
在总结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煤矸井下分离的现实需求与意义,并着重综述了煤矸选择性破坏法、重介质选煤法、动筛跳汰法等常用井下煤矸分离方法的技术原理、系统及关键装备,提出了井下煤矸分离与固体充... 在总结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煤矸井下分离的现实需求与意义,并着重综述了煤矸选择性破坏法、重介质选煤法、动筛跳汰法等常用井下煤矸分离方法的技术原理、系统及关键装备,提出了井下煤矸分离与固体充填采煤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唐山煤矿存在"三下"压煤开采、矿区环境保护以及煤矸井下分离的工程案例,介绍了该矿"采煤→煤矸分离→矸石充填→采煤"闭合循环的采分充采一体化开采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离与充填系统设计及实际工程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井下煤矸分离与矸石充填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实现矸石减排、井下洗选以及地表沉陷控制,是实现绿色开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下”采煤 井下煤矸分离 固体充填采煤 充填采煤一体化 绿色采煤技术
下载PDF
深层金属矿原位流态化开采构想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爱祥 王洪江 +1 位作者 尹升华 阮竹恩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我国浅部金属矿资源已趋于枯竭,逐渐转入1000 m以深的开采。深地金属矿床开采面临着高应力、高井温、高井深的特殊开采环境,采用传统的采矿模式难以实现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经济开采。结合深层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趋势,本文提出并阐述深... 我国浅部金属矿资源已趋于枯竭,逐渐转入1000 m以深的开采。深地金属矿床开采面临着高应力、高井温、高井深的特殊开采环境,采用传统的采矿模式难以实现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经济开采。结合深层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趋势,本文提出并阐述深层金属矿产资源的原位流态化开采构想的定义、具体内容与挑战。根据转化方式,将深层金属矿原位流态化开采分为深层金属矿原位溶浸开采和采选充一体化两个方向。基于深层金属矿原位流态化开采构想,阐述了在深层岩体力学、原位溶浸开采理论、采选充一体化装备、开采环境监控及再造、智能高效开采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开采 地下金属矿 原位流态化开采 采选充一体化 原位溶浸
下载PDF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被引量:16
13
作者 孙传尧 宋振国 《矿冶》 CAS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矿产资源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是深部矿山开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该系统是根据深埋矿产资源的开发特点,将选矿厂或部分工序直接建设在地下硐室中,从而实现矿石短距离运输、地下选矿,精矿管道输送到地表、尾砂就近地下充填等一体化的开发... 矿产资源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是深部矿山开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该系统是根据深埋矿产资源的开发特点,将选矿厂或部分工序直接建设在地下硐室中,从而实现矿石短距离运输、地下选矿,精矿管道输送到地表、尾砂就近地下充填等一体化的开发方法。本文总结了当今国内外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的研究、设计及生产实践的现状,分析了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的优势与特点,提出了采选一体化系统应用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采选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 地下选矿厂 深部矿产资源 绿色矿业
下载PDF
地下金属矿山集成化采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国清 胡乃联 +1 位作者 陈玉民 修国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29,共4页
针对地下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需求,规划了包括环境状态安全、人员行为安全、设备运行安全和安全制度保障在内的矿山采场安全管理内容。在此基础上以采场纵投影图为底图,研究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下金属矿山集成化采场安全... 针对地下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需求,规划了包括环境状态安全、人员行为安全、设备运行安全和安全制度保障在内的矿山采场安全管理内容。在此基础上以采场纵投影图为底图,研究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下金属矿山集成化采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规划形成了以采场为基本单元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功能体系,实现了采场安全生产信息的分散管理和集成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生产 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集成 地下矿山
下载PDF
高温深井煤矿降温系统集成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焦习燕 王志远 任一鑫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7-131,共5页
以集成理论、系统优化配置理论为基础,探究了高温深井煤矿降温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对高温深井煤矿降温系统构成单元进行划分,对降温构成单元功能、作用、运行及各单元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提高降温效果为目的、... 以集成理论、系统优化配置理论为基础,探究了高温深井煤矿降温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对高温深井煤矿降温系统构成单元进行划分,对降温构成单元功能、作用、运行及各单元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提高降温效果为目的、以余热利用为辅助的深井降温集成体系。该体系以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作指导,利用热交换、余热利用方法等提取了循环水中的热量并进行利用,节约了冷却和制冷过程使用的能量;利用保温技术减少"冷能"漏失、"热能"散发,通过优化布局、错时利用,实现降温时间安排的科学化,减少"冷能"使用量,提高了降温效果。该方法不仅有利于煤矿提高降温效果、节约能源,对其他降温领域节能也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深井 井下降温 技术集成
下载PDF
矿山工程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及在金川二矿区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谦 杨志强 +1 位作者 伍法权 颜立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97-502,共6页
针对地下矿山工程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金川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研究 ,提出了分项→综合→应用的矿山工程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已经应用于金川二矿区二期工程无矿柱大面积连续开采矿岩突变失稳风险预测 ,取得了重... 针对地下矿山工程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金川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研究 ,提出了分项→综合→应用的矿山工程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已经应用于金川二矿区二期工程无矿柱大面积连续开采矿岩突变失稳风险预测 ,取得了重要成果 ,为二期开拓工程设计及开采顺序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矿山 整体失稳风险预测 工程地质 开拓工程 矿岩 采矿设计
下载PDF
地下铁矿扩界开采地表影响范围计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三平 李长洪 马海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2-45,共4页
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空区造成地表的沉陷。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针对某铁矿采用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预... 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空区造成地表的沉陷。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针对某铁矿采用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预测。在已知该矿9条勘探线矿体形状的基础上,取地表沉陷数值为参考标准计算出地表最大变形区域;以FLAC3D建立矿山的仿真模型,真实反映矿区的三维地理、地质信息和各地层材料的内在属性,模拟开挖过程中地表变形的动态发展,最终确定地表变形等值线图。由此得出矿区开采中心部位沉降值为18mm,生产企业周围沉降值cm级以下,居民住房位于2 mm沉降圈以外,扩界开采带来的影响较小。地表监测数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计算的准确性,扩界开采地表沉降范围计算可以指导矿山生产保证安全,有长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地表沉降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地表监测
下载PDF
ImPact综合通讯系统在地下矿山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东旭 曾庆田 唐飞 《矿业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39-42,共4页
在现代矿山通讯技术综述的基础上,对ImPact综合通讯系统的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介绍。对该系统在云南某铜矿的井下综合通讯系统平台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立基于无线和有线结构网络的ImPact综合井下通讯系... 在现代矿山通讯技术综述的基础上,对ImPact综合通讯系统的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介绍。对该系统在云南某铜矿的井下综合通讯系统平台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立基于无线和有线结构网络的ImPact综合井下通讯系统的可行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通讯系统 地下矿山 视频 数据 传输
下载PDF
地下铁矿扩界开采地表影响范围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三平 马海涛 李长洪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3-128,共6页
矿山开采活动形成的地下空区往往会对地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现根据某铁矿采用下向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预测。在已知该... 矿山开采活动形成的地下空区往往会对地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现根据某铁矿采用下向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预测。在已知该矿9条勘探线矿体形状的基础上,根据图件可得矿体的埋深、倾角、产状等基础资料,对于较薄矿体以及尖灭部位需做适当的处理,提供更为客观正确的计算数据。以地表沉陷数值的大小为参考标准运用概率积分法计算出地表移动边界和需监测范围,并计算倾斜、曲率和水平应变判断地表建筑物是否位于安全区。可得矿区周边房屋均处于安全区内和地表移动边界之外,扩界开采对地表影响较小,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采 地表沉降 充填法 概率积分法
下载PDF
巷道层状围岩介质中稳恒电流场的边界积分解 被引量:4
20
作者 岳建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巷道层状围岩介质中稳恒电流场分布规律是矿井直流电法勘探的理论基础.选取无巷道层状介质模型全空间电位函数为基本解,导出了巷道层状围岩介质中电流场的边界积分方程,为采用边界元法正演计算井下稳恒电流场场分量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巷道 层状围岩介质 稳恒电流场 矿井 边界积分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