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种间杂交新品种龙小粒豆一号的选育 被引量:25
1
作者 林红 来永才 +2 位作者 齐宁 杨雪峰 姚振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46,共3页
龙小粒豆一号(原代号龙品9777)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采用大豆优良品种与野生大豆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特用极小粒大豆新品种,主要特点是熟期早、产量高;秆强抗倒伏、不炸荚;粒径 5.5mm通过率90%以上;可溶糖含量高、化学品... 龙小粒豆一号(原代号龙品9777)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采用大豆优良品种与野生大豆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特用极小粒大豆新品种,主要特点是熟期早、产量高;秆强抗倒伏、不炸荚;粒径 5.5mm通过率90%以上;可溶糖含量高、化学品质好,符合日本制纳豆、韩国做豆芽对原料的品质要求。并总结了特用小粒大豆品种选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间杂交 新品种 龙小粒豆一号 选育
下载PDF
山核桃×薄壳山核桃花粉直感效应与后代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正加 张斌 +3 位作者 夏国华 黄有军 洪丹丹 黄坚钦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8-913,共6页
以山核桃为母本,薄壳山核桃为父本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对收获果实和种子进行各性状测定,然后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对播种苗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薄壳山核桃花粉对山核桃授粉坐果良好,4个组合均收获大量果实,收获果实颜色、形状发生较大... 以山核桃为母本,薄壳山核桃为父本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对收获果实和种子进行各性状测定,然后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对播种苗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薄壳山核桃花粉对山核桃授粉坐果良好,4个组合均收获大量果实,收获果实颜色、形状发生较大变异,性状测定发现单果质量、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壳厚、壳质量、仁质量等都显著优于山核桃自然授粉果实;播种幼苗表型与母本一致,AFLP和SSR分子标记对后代鉴定发现授粉后代不是真杂种,果实变异为花粉直感效应。山核桃可能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溥壳山核桃 种间杂交 花粉直感效应
下载PDF
杨梅种间杂交及杂种F_1的胚培养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小波 求盈盈 +5 位作者 郑锡良 戚行江 邱立军 黄忠平 王涛 梁森苗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7-510,F0002,共5页
在杨梅属的杨梅种和矮杨梅种之间进行了人工远缘杂交,然后对其杂交F1代成熟种子作了胚培养研究,并用SSR分子标记对杂种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杨梅种和矮杨梅种有着较好的杂交亲和性,以杨梅种为母本、矮杨梅种为父本的F1杂交种中... 在杨梅属的杨梅种和矮杨梅种之间进行了人工远缘杂交,然后对其杂交F1代成熟种子作了胚培养研究,并用SSR分子标记对杂种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杨梅种和矮杨梅种有着较好的杂交亲和性,以杨梅种为母本、矮杨梅种为父本的F1杂交种中,70.5%的种子胚正常发育;以矮杨梅种为母本、杨梅种为父本的F1杂交种中,76.5%的种子胚发育正常。用MS添加0.5mg·L-1的6-BA培养基对矮杨梅种(♀)×杨梅种(♂)和杨梅种(♀)×矮杨梅种(♂)2个F1杂交组合以及杨梅品种晚稻杨梅(WD)、迟色(CS)等4份材料的胚培养中,绿苗诱导率分别为85.0%、28.6%、6.9%、0.0。在1/2MS添加0.5mg·L-1IBA的生根培养基中,矮杨梅种(♀)×杨梅种(♂)和杨梅种(♀)×矮杨梅种(♂)F1绿苗的生根率分别为29.2%和33.3%。SSR分子标记对杨梅种(♀)×矮杨梅种(♂)F1的鉴定表明杂交后代为真杂种。研究结果为杨梅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为杨梅遗传连锁作图研究的群体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矮杨梅 种间杂交 杂种F1 胚培养
下载PDF
陆海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F1群体优势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石玉真 刘爱英 +2 位作者 李俊文 王淑芳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以4个陆地棉品种(系)和3个海岛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12个,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AD)遗传模型,通过对亲本和F1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为:纤维整齐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纤维长度、强度、麦克隆... 以4个陆地棉品种(系)和3个海岛棉品种为亲本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12个,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AD)遗传模型,通过对亲本和F1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为:纤维整齐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纤维长度、强度、麦克隆值及伸长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所有的性状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效应;麦克隆值只受显性效应控制,其它4个性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强度以加性效应为主,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的显性效应值分别大于相应的加性效应值;所有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都很小。长度、强度、麦克隆值和伸长率的广义遗传率都非常高,整齐度的广义遗传率较小。这些结果表明,除纤维强度外陆海杂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中显性遗传效应明显,与陆陆杂种及海海杂种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的结果不同。长度、强度、整齐度和伸长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麦克隆值有显著的负向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通过陆海杂交利用海岛棉的优质纤维性状时,强度宜早代选择,而其它性状的选择不宜太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陆地棉 种间杂交 纤维品质 遗传 利用
下载PDF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与华贵栉孔扇贝(C.nobilis)远缘杂交子代的胚胎发生及幼虫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长森 包振民 +3 位作者 王师 战爱斌 汪小龙 胡景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33,共7页
采用单一自由度独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两个栉-华杂交组合HCH(栉孔扇贝长岛群体×华贵栉孔扇贝)和HJH(栉孔扇贝胶南群体×华贵栉孔扇贝)以及栉孔扇贝种内交配组合ZZ的胚胎发生及幼虫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 采用单一自由度独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两个栉-华杂交组合HCH(栉孔扇贝长岛群体×华贵栉孔扇贝)和HJH(栉孔扇贝胶南群体×华贵栉孔扇贝)以及栉孔扇贝种内交配组合ZZ的胚胎发生及幼虫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种间杂交F1在生长和发育的两个环节上是不一致的,在涉及器官及其功能形成的发育环节上,杂交表现负效应;而在涉及形态变化和增大的生长环节上,杂交表现正效应,存在杂种优势现象。两个杂交组合中,HJH综合效果较好,授精22h平均孵化率达到95.8%,与ZZ基本接近;30日龄平均变态率达61.5%,明显好于组合HCH的42.0%;8日龄幼虫平均大小达143.4μm×123.2μm,表现出更强的生长优势。这些结果为全面评价栉孔扇贝与华贵栉孔扇贝杂交体系应用价值和选配优良杂交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华贵栉孔扇贝 种间杂交 受精 孵化 D形幼虫生长 变态
下载PDF
海湾扇贝与紫扇贝生殖隔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守都 张国范 李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14,共6页
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进行了跨种间的杂交尝试,结果显示两个物种之间正向和反向均可受精和正常发育,没有发现合子前隔离,并且通过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 1(ITS1)标记验证了杂交的... 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进行了跨种间的杂交尝试,结果显示两个物种之间正向和反向均可受精和正常发育,没有发现合子前隔离,并且通过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 1(ITS1)标记验证了杂交的成功。至杂交子一代性成熟时通过对杂合子成熟性腺进行H.E.染色石蜡切片观察发现,雄性性腺明显退化且不能产生有活力的精子,雌性性腺发达且能形成外观正常卵子,但是却不能与亲本进行回交,即表现为典型的合子后隔离:杂种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 种间杂交:ITS1 合子后隔离
下载PDF
美国黑核桃与中国核桃种间杂交试验初报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少雄 孙德祥 《防护林科技》 2007年第5期40-41,共2页
用美国黑核桃中的东部黑核桃和魁核桃为母本,中国核桃中的铁核桃和普通核桃以及它们的混合花粉为父本杂交,6种杂交组合均获得了与双亲出现显著增长差异的优势F1代单株苗木,进一步繁殖无性系开展造林中试,有望获得美国黑核桃与中国核桃... 用美国黑核桃中的东部黑核桃和魁核桃为母本,中国核桃中的铁核桃和普通核桃以及它们的混合花粉为父本杂交,6种杂交组合均获得了与双亲出现显著增长差异的优势F1代单株苗木,进一步繁殖无性系开展造林中试,有望获得美国黑核桃与中国核桃优良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黑核桃 中国核桃 种间杂交 苗期试验
下载PDF
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印度南瓜(C.maxima)种间杂交幼胚培养和杂种真实性鉴定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慧 王迎儿 黄芸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6-1493,共8页
细胞质遗传影响作物正反杂交F1性状。印度南瓜×中国南瓜不存在生殖隔离,而其反交: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存在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制约了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远缘杂交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和中国南瓜优良细胞质基因的转育进程。... 细胞质遗传影响作物正反杂交F1性状。印度南瓜×中国南瓜不存在生殖隔离,而其反交: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存在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制约了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远缘杂交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和中国南瓜优良细胞质基因的转育进程。本研究选用抗病中国南瓜高代自交材料MO与核心印度南瓜亲本MA配置中×印南瓜杂交组合,以幼胚为试材,筛选外植体最佳接种时期、最佳灭菌接种方式,以及最适培养基成分,建立中印南瓜杂种幼胚培养体系,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分子标记真实性鉴定。通过试验,确定中印南瓜MO×MA亚种间杂交胚胎拯救的最佳接种时期为授粉后25 d。果实采收之后,先在室内剥出幼胚,用2%NaClO浸泡5 min,除去内种皮;再将幼胚转移至超净工作台内,先用75%酒精消毒幼胚30 s,无菌水清洗1次,再利用2%NaClO浸泡5 min,之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准备接种。该外植体灭菌流程,幼胚接种后污染率低(39%)、萌发率高(24%)、接种操作方便。幼胚接种于No.8培养基:MS基础培养基+3.0 mg/L 6-BA+0.5 mg/L 2,4-D+0.2 mg/L NAA+20 g/L蔗糖+0.68%琼脂,胚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25%。暗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作用不明显。选择在双亲中显示共显性差异的SSR标记,对再生植株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分别有23个差异引物和8个差异引物在6个E0单株中表现为杂合带型和父本MA带型,表明父本DNA已渗入杂种,6个E0单株为真杂种,为通过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远缘杂交转育中国南瓜细胞质基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瓜 印度南瓜 种间杂交 胚胎拯救 杂种真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