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ociation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10 mm Hg and Ankle-Brachial Index
1
作者 Shinji Maeda Yuzo Okumura Naohiko Ha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6年第5期361-369,共9页
Background: In new outpatients, blood pressure should be measured in both arms. A previous study reported that an inter-ar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ΔSBP) of ≥10 mm Hg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Background: In new outpatients, blood pressure should be measured in both arms. A previous study reported that an inter-ar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ΔSBP) of ≥10 mm Hg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mortality. Aim: The aim was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ions with absolute values of ΔSBP (|ΔSBP|) ≥10 mm Hg. Subject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2481 patients. Patients with a body mass index ≥25 kg/m<sup>2</sup> were defined as obese. The group of A was defined as following: ankle-brachial index (ABI) was <0.9 or ≥1.3. ΔSBP was expressed as right arm BP minus left arm BP. |ΔSBP| ≥10 mm Hg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Results: |ΔSBP| ≥10 mm Hg was found in 6.0% of patients and |ΔSBP| < 5 mm Hg in 80.4%.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odds ratios (ORs) of the associations with |ΔSBP| ≥10 mm Hg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ABI and obesity regardless of sex and age. Moreover, the OR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bnormal ABI and obes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bnormal ABI and obesity alone. Conclusion: |ΔSBP| ≥10 mm Hg was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ABI and obesity.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 blood pressure should be actively measured in both arm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ssociations with |ΔSBP| ≥10 mm Hg may be a useful part of screening for abnormal A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Ankle-Brachial Index OBESITY Odds Ratio Combined Effects
下载PDF
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曹启环 苏亦男 +4 位作者 朱颖 董文丽 王羽茜 葛静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究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2020年体检的40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12895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岁)1:1匹配高血压组(n=3584)和非高血压组(n=... 目的:探究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2020年体检的40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12895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岁)1:1匹配高血压组(n=3584)和非高血压组(n=3584),每组再进一步根据sIAD分为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者和sIAD≥10 mmHg者。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s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1.72%vs.27.76%,P<0.001)。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踝臂指数(ABI)<0.9、男性、肥胖、超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大学及以上学历、体育锻炼均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非高血压人群中,ABI<0.9、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年龄增长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青年高血压人群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青年非高血压人群。ABI降低、男性、肥胖、超重、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和体育锻炼是青年高血压人群s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高血压 臂间收缩压差异 检出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丹丹 李茜楠 +1 位作者 王腾玉 田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5期786-789,共4页
锁骨下动脉狭窄在临床诊治上常被忽视,其临床表现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和上肢缺血,使用内乳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常可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血压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确诊。血管内介入支架置入术、外科血管重建手术... 锁骨下动脉狭窄在临床诊治上常被忽视,其临床表现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和上肢缺血,使用内乳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常可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血压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确诊。血管内介入支架置入术、外科血管重建手术为治疗此疾病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收缩压差 支架内再狭窄 远端脑保护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间收缩压差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曾荣 穆以璠 +2 位作者 郑恪扬 闫家富 程文立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683-68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间收缩压差(IADSBP)升高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的4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双上臂IADSBP将患者分为IADSBP正常组(IADSBP<10 mmHg,1mmHg=0.133 kPa)...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间收缩压差(IADSBP)升高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的4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双上臂IADSBP将患者分为IADSBP正常组(IADSBP<10 mmHg,1mmHg=0.133 kPa)和IADSBP升高组(IADSBP≥10 mm Hg)。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和LVMI,分析IADSBP升高与LVMI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IADSBP升高组BMI大、血肌酐更高、饮酒比例少(均P<0.05)。IADSBP升高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及24 h平均心率高于IADSB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日间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中的表现均保持一致(均P<0.05)。IADSBP升高组LVMI显著高于IADSBP正常组[(120.8±28.4)vs.(113.3±28.3)g/m^(2),P=0.044]。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DSBP、BMI、TC是影响LVMI的主要因素。结论:IADSBP升高与LVMI增加相关。应注重双臂血压的测量促进高血压的有效管理,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臂间收缩压差 原发性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左心室质量指数
下载PDF
收缩期二尖瓣反流估测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法望 章芬美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年第8期573-574,共2页
目的探讨根据收缩期二尖瓣反流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收缩期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 dp/dt max值范围:377~1255 mm Hg/s,平均(903.8±293.1)mm Hg/s;左室射血分数(EF):0.112~0.741,平均(0.4... 目的探讨根据收缩期二尖瓣反流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收缩期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 dp/dt max值范围:377~1255 mm Hg/s,平均(903.8±293.1)mm Hg/s;左室射血分数(EF):0.112~0.741,平均(0.447±0.148);左室短轴缩短率(FS):5.29%~43.7%,平均(23.2±8.9)%,dp/dt max和EF、FS呈正相关,和EF、FS一样能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和临床心功能评价基本一致,比EF(FS)能更接近临床综合左室收缩功能评价的分级.结论 dp/dt max和EF、FS同样能较好地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其程度判断更接近临床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期 二尖瓣反流 左室收缩功能 跨瓣压
下载PDF
收缩压负荷对高血压脑出血妇女睡眠的影响
6
作者 茅彦 张灵芝 +1 位作者 李振强 方红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12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妇女收缩压负荷值与睡眠、生活质量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日间收缩压负荷值或夜间收缩压负荷值是否大于50%分为低负荷组43例...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妇女收缩压负荷值与睡眠、生活质量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日间收缩压负荷值或夜间收缩压负荷值是否大于50%分为低负荷组43例和高负荷组55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监测。其中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结果低负荷组夜间熟睡时长大于高负荷组、夜间浅睡时长小于高负荷组(t值分别为2.262、2.424,均P<0.05),两组在日间浅睡时长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日间负荷值、夜间负荷值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日间浅睡时长与日间负荷值相关,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954(0.920~0.987)、1.351(1.085~1.696),均P<0.05;性别(女性为参考)、体质量指数(BMI)、夜间熟睡时长与夜间负荷值相关,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854(1.096~7.439)、1.140(1.025~1.276)及0.732(0.545~0.993),均P<0.05;低负荷组SF-36各维度(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高负荷组(t值分别为-10.651、-6.851、-9.754,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收缩压负荷值与睡眠稳定性、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存在日间和夜间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压负荷 睡眠影响因素 昼夜差异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双臂间收缩压差联合脉搏容积图参数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邓宇 华倚虹 +5 位作者 陈阳 董徽 马文韬 何际宁 邹玉宝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8-593,共6页
目的:评价双臂间收缩压差(IASBPD)联合脉搏容积图(PVR)衍生参数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五病区诊断为弓上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先行同步四... 目的:评价双臂间收缩压差(IASBPD)联合脉搏容积图(PVR)衍生参数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五病区诊断为弓上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先行同步四肢血压和脉搏波测量,随后在3~5天内完成选择性弓上动脉造影。以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金标准,运用ROC曲线计算IASBPD、PVR的脉搏波上行时间(UT)和脉搏波上行时间占比(UTCC)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最佳切点,并分析IASBPD联合UT或UTCC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640条锁骨下动脉),年龄39~84(64.3±8.5)岁,男性248例(77.5%)。135例(42.2%)患者锁骨下动脉狭窄≥50%,其中双侧狭窄34例(25.2%)。IASBPD、UT和UT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76和0.80(P均<0.001),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最佳切点分别为9 mmHg(1 mmHg=0.133 kPa)、202 ms和23.2%。以切点作标准,IASBPD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0%和94.1%。UT与UTCC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一致(72.6%vs.72.6%,P>0.05),但UTCC的特异度更高(72.4%vs.81.1%,P<0.05)。相比IASBPD单一指标,IASBPD联合UT或UTCC的敏感度均增高(P均<0.001),分别为85.2%和78.5%(P>0.05),特异度降低(P均<0.001),分别为67.6%和76.8%(P<0.05)。结论:IASBPD联合PVR衍生参数UT或UTCC是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狭窄 双臂间收缩压差 脉搏波上行时间 脉搏波上行时间占比
下载PDF
双臂间收缩压差值与踝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李璐 王剑利 +4 位作者 王丹 赵秀娟 王娜 吴寿岭 陈朔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双臂间收缩压差值(sIAD)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并于体检当日检测观察对象总胆固醇、... 目的探讨双臂间收缩压差值(sIAD)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并于体检当日检测观察对象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收集双臂收缩压以及ABI。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sIAD与ABI在总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中人群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8976例。在总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中(男性组、女性组)、不同年龄人群中(<60岁组,≥60岁组),校正年龄、性别、基础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sIAD与ABI均呈负向关联(P<0.05)。总人群中sIAD每增加1 mmHg,ABI下降0.006;不同性别人群中(男性、女性)sIAD每增加1 mmHg,ABI分别下降0.006、0.005;不同年龄人群中(<60岁组,≥60岁组)sIAD每增加1 mmHg,ABI分别下降0.006、0.005。结论sIAD与ABI呈负向关联,sIAD增加是ABI下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体格检查 双臂间收缩压差值 踝臂指数
下载PDF
双上肢收缩压差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9
作者 朱伟 邹婷 +2 位作者 孟凡华 袁清华 马翔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阅读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个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5263例患者,所纳入研究根据IADSBP≥15 mm Hg,〈15 mm Hg分为两组,Meta分析显示:IADSBP≥15 mm Hg组与〈15 mm 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67~1.58,P=0.88)。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0.87,95%CI:0.59~1.30,P=0.51)及非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1.13,95%CI:0.55~2.31,P=0.73),其结果亦提示IADSBP≥15mm Hg与〈15 mm 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ADSBP≥15 mm H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暂不能较好的作为冠心病的危险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上肢收缩压差 心血管疾病 META分析
下载PDF
老年住院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绍祥 张乐 +7 位作者 高云涛 代小翠 程冬 王粉 鱼茵 王青 郭利 焦峰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异(IASBP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老年患者1 542例,于病情平稳或相对平稳24 h后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IASBPD值将患者分为0~5 mmHg组570例、...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异(IASBP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老年患者1 542例,于病情平稳或相对平稳24 h后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IASBPD值将患者分为0~5 mmHg组570例、6~15 mmHg组834例、≥16 mmHg组138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其他合并疾病、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IASBPD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总体IASBPD为(8.5±5.4)mmHg,高血压患者与无高血压患者的IASBPD分别为(10.6±5.2)mmHg和(4.3±2.6)mmH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BMI及CRP水平、高血压、高血压家族史、降压药使用、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合并疾病是影响IASBPD的相关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286,95%CI 1.784~2.929)、BMI (OR=1.101,95%CI 1.054~1.150)、高血压(OR=7.726,95%CI 5.575~10.706)、糖尿病(OR=1.701,95%CI 1.125~2.570)、高脂血症(OR=2.182,95%CI 1.660~2.869)及CRP(OR=1.260,95%CI 1.190~1.333)是影响IAS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IASBPD较大,高血压、女性、BMI、糖尿病、高脂血症、CRP是影响IASBP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血压 危险因素 双上肢收缩压差异
下载PDF
心脏收缩期杂音频谱主峰频率的生物力学机理
11
作者 马大风 李也凡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42-43,36,共3页
本文从生物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出发 ,分析了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
关键词 杂音频谱 生物力学 流体力学 心脏病 心脏收缩期 心血管疾病 主峰频率 心脏听诊
下载PDF
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12
作者 刘瑞琦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9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不同用药时间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早晨6点服药,观察组患者于下午6点服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不同用药时间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于早晨6点服药,观察组患者于下午6点服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79.77±5.94)mm Hg、(128.65±10.28)mm Hg、(69.33±10.85)mm Hg,对照组分别为(86.82±6.41)mm Hg、(143.62±11.17)mm Hg、(77.44±11.2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33%,对照组为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早晨6点服药相比,下午6点服用厄贝沙坦更有助于调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厄贝沙坦 不同给药时间 舒张压 收缩压 平均动脉压
下载PDF
臂间收缩压差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闫家富 郑恪扬 +3 位作者 刘茹菲 曾荣 刘傲亚 程文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4029-4035,共7页
背景臂间收缩压差(IASBPD)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这一关系可能由动脉硬化介导。目的探讨IASB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 背景臂间收缩压差(IASBPD)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这一关系可能由动脉硬化介导。目的探讨IASB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68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IASBPD将患者分为三组,以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数值为动脉硬化判定标准,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ASBPD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亚组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根据IASBPD将患者分为IASBPD<5 mm Hg(n=4248)、5 mm Hg≤IASBPD<10 mm Hg(n=1806)和IASBPD≥10 mm Hg(n=780)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位baPWV为1572(1392,1702)cm/s,按照baPWV>1800 cm/s的标准,动脉硬化患者共1043例(15.26%)。多元线性回归分结果析显示,IASBPD是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影响因素,IASBPD每增加1 mm Hg,baPWV增加4.31 cm/s〔B=4.31,95%CI(3.29,5.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BPD≥10 mm Hg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8,95%CI(1.76,2.94),P<0.05〕。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的患者中,IASBPD≥10 mm Hg与动脉硬化风险增加的关系更显著(P=0.021)。结论IASBPD≥10 mm Hg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在LDL-C≥3.4 mmol/L的患者中更显著。IASBPD可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评估动脉硬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臂间收缩压差 臂踝脉搏波速度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大动脉炎患者四肢血压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
14
作者 王倩 蒋雄京 +6 位作者 董徽 李弘武 郑智豪 陈阳 宋雷 张慧敏 邹玉宝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208-6213,共6页
目的 研究大动脉炎患者臂间收缩压差值(sIAD)及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头臂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一处... 目的 研究大动脉炎患者臂间收缩压差值(sIAD)及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狭窄的关联。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头臂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一处或多处直径狭窄≥50%将其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及非颈动脉狭窄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测量四肢血压,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大动脉炎患者中,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80例,检出率为48.5%(80/165);sIAD为8.0(3.0,22.5)mmHg。颈动脉狭窄组82例,非颈动脉狭窄组83例。颈动脉狭窄组女性患者占比、发病年龄、正规治疗年龄、高血压占比、sIAD、ABI、C反应蛋白水平及ba-PWV均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组患者血红蛋白低于非颈动脉狭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AD≥10 mmHg[比值比(OR)=3.440,95%置信区间(95%CI):1.623~7.295,P=0.001]、ABI≥1.4(OR=7.069,95%CI:2.391~20.901,P<0.001)是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动脉炎患者sIAD升高,sIAD≥10 mmHg的检出率增高。sIAD≥10 mmHg及ABI≥1.4是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臂间收缩压差 踝臂指数 脉搏波传导速度 颈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增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颖 曹启环 +6 位作者 董文丽 田琪 穆瑞娲 秦迪 张昕蕾 杨慧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3-359,共7页
目的探究青、中、老年不同年龄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增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年至2020年体检的开滦职工中,接受四肢动脉硬化检测的51428人作为观察对象,按照WHO提出的年龄分段将观察人群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分别在... 目的探究青、中、老年不同年龄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增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年至2020年体检的开滦职工中,接受四肢动脉硬化检测的51428人作为观察对象,按照WHO提出的年龄分段将观察人群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分别在三个年龄组中按照IASBPD值是否增大各分为两组:IASBPD≤15 mmHg组和IASBPD>15 mmHg组。计算各年龄组IASBPD>15 mmHg的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IASBPD>15 mmHg的影响因素。结果全人群IASBPD>15 mmHg的检出率为15.65%,青年、中年、老年人群检出率分别为12.90%、15.28%、20.69%(χ^(2)=343.83,P<0.01)。青年、中年、老年3个阶段人群中,IASBPD>15 mmHg共同的危险因素有踝臂血压指数(ABI)降低、超重肥胖、男性、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高血压。进一步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青年人群IASBPD增大的危险因素(OR=1.02,95%CI 1.00~1.0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中年人群IASBPD增大的危险因素(OR=1.09,95%CI 1.03~1.15),高学历是保护性因素(OR=0.86,95%CI 0.79~0.94);糖尿病(OR=1.29,95%CI 1.16~1.42)和年龄(OR=1.01,95%CI 1.01~1.02)是老年人群IASBPD增大的危险因素,高学历(OR=0.84,95%CI 0.74~0.9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82,95%CI 0.72~0.93)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青年、中年、老年三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IASBPD>15 mmHg的检出率增加。ABI降低、超重肥胖、男性、baPWV、高血压是三个年龄组人群IASBPD增大共同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hsCRP,LDL-C增高,糖尿病和年龄分别是青年人群、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IASBPD增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间收缩压差 检出率 不同年龄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体质量指数与臂间收缩压差的关联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璐 赵秀娟 +6 位作者 刘士贺 王丹 阮春雨 刘嵘 杨慧 吴寿岭 陈朔华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4-240,共7页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臂间收缩压差(IASB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共50 368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IASBPD的关系。根据BMI水...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臂间收缩压差(IASB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10—2018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测量者为观察对象,共50 368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与IASBPD的关系。根据BMI水平将观察对象分成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且以IASBPD<10 mmHg为正常,IASBPD≥10 mmHg为异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分组与IASBPD≥10 mmHg风险的关联。将BMI分组与性别、年龄的交互项带入模型中以检测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敏感性分析中,排除高血压、踝臂血压指数≤0.9的人群后,重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6 191例。校正潜在的混在因素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总人群中BMI与IASBPD呈正相关(β=0.154,P<0.001)。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总人群中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风险高于正常组,OR值(95%CI)分别为1.705(1.580~1.839)、2.759(2.528~3.011)。BMI分组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与年龄不存在交互作用(P=0.96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以BMI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男性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02(1.471~1.743)、2.596(2.354~2.863);女性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风险较高,其OR值(95%CI)分别为2.108(1.783~2.492)、3.376(2.773~4.110);年龄<60岁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716(1.575~1.870)、2.753(2.495~3.093);≥60岁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72(1.422~1.968)、2.684(2.214~3.254)。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BMI正常组作为对照组,非高血压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839(1.662~2.034)、2.945(2.601~3.335);踝臂血压指数>0.9人群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IASBPD≥10 mmHg的OR值(95%CI)分别为1.684(1.555~1.823)、2.749(2.508~3.014)。结论 BMI与IASBPD呈正相关,超重和肥胖是IASBPD增大的危险因素。在女性人群中二者关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体格检查 体质量指数 臂间收缩压差
原文传递
我国年龄≥35岁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雪莲 王馨 +9 位作者 张林峰 陈祚 李苏宁 马明艳 郑聪毅 周好奇 陈露 曹雪 胡继宏 王增武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 了解我国年龄≥35岁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增大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的抽样方法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选择2012—2015年262个城市和农村的常住居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 目的 了解我国年龄≥35岁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增大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的抽样方法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选择2012—2015年262个城市和农村的常住居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选取16个城市和17个农村。剔除信息缺失人数后共获得年龄≥35岁研究对象34 121人进行分析。数据采用问卷收集方式,采用踝臂血压指数测量仪测量双臂血压。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F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用频数和率或构成比表示,各种率及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SBPD增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总人群IASBPD≥10和≥15 mmHg的检出率分别为16.31%、7.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增大、高血压家族史、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高血压、腹型肥胖是IASBPD≥10与≥15 mmHg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我国年龄≥35岁人群IASBPD≥10与≥15 mmHg的检出率分别为16.31%、7.55%,并且年龄、低HDL-C血症、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和腹型肥胖为IASBPD增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间收缩压差 外周血管 危险因素 人群 中国
原文传递
北京社区人群双上臂收缩压差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为 张宝娓 +6 位作者 杨颖 齐丽彤 孟磊 张岩 于扬 朱赛楠 霍勇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人群中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2007年9到12月在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调查,选取研究对象1426人,采用无创疾病筛检仪VP1000进行双上肢血压同步测量。IASBPD定义为左上肢...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人群中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2007年9到12月在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调查,选取研究对象1426人,采用无创疾病筛检仪VP1000进行双上肢血压同步测量。IASBPD定义为左上肢收缩压与右上肢收缩压差值的绝对值,IASBPD≥10 mm Hg定义为IASBPD增高。同时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IASBPD增高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与IASBPD<10mm Hg组(n=1276)相比,IASBPD≥10mm Hg组(n=150)颈动脉IMT最大值(IMT_(max))(0.96比0.90 mm,P<0.05)、颈动脉窦部IMT_(max)(0.91比0.87,P<0.05)以及颈内动脉IMT_(max)(0.66比0.62,P<0.05)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95%CI)为0.42(0.30~0.58),P<0.01]与劲动脉硬化负相关。年龄[1.08(1.07~1.09),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1.80(1.07~3.04),P<0.05]、高血压[1.68(1.27~2.23),P<0.01]、吸烟[1.47(1.05~2.08),P<0.05]与颈动脉硬化正相关。IASBPD≥10mm Hg与颈动脉硬化无关[1.15(0.76~1.73),P=0.52]。结论社区人群中IASBPD增高与颈动脉硬化非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双上肢收缩压差
原文传递
体检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升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雨 孙浩翔 +4 位作者 胡华青 张悦 雷玉婷 张玉玲 赵爽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98-302,共5页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度测试的3600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大量饮酒史、高血压史、...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并完成动脉硬化度测试的3600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大量饮酒史、高血压史、2型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总肌肉、总脂肪、体脂率,计算体质指数;使用中科院动脉硬化度测试仪测量四肢同步血压、踝肱指数(ABI),计算IASBPD值。根据IASBPD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IASBPD<10 mmHg(1 mmHg=0.133 kPa)组和IASBPD≥10 mmHg组,比较两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SBPD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IASBPD≥10 mmHg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肌肉、总脂肪、体脂率、高血压史比例、2型糖尿病史比例、冠心病史比例均高于IASBPD<10 mmHg组[(69.1±11.2)比(65.3±10.8)kg、(25.6±3.4)比(24.4±3.3)kg/m^(2)、(91.3±11.3)比(87.8±10.6)cm、(98.5±10.4)比(96.5±9.8)cm、(139.7±20.0)比(129.7±17.6)mmHg、(80.3±11.6)比(76.7±10.1)mmHg、(47.5±9.1)比(45.3±8.8)kg、(19.4±7.0)比(17.6±6.4)kg、(27.9%±8.5%)比(26.8%±8.1%)、41.1%比29.3%、16.6%比11.7%、13.1%比7.3%](均P<0.05);ABI低于IASBPD<10 mmHg组[(1.15±0.11)比(1.20±0.09)](均P<0.001);两组身高、吸烟及大量饮酒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收缩压、体重、ABI是IASBPD≥10 mmHg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收缩压、体重与IASBPD≥10 mmHg呈正相关,ABI与IASBPD≥10 mmHg呈负相关。结论年龄增长、收缩压升高、体重增加、ABI降低是IASBPD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格检查 臂间收缩压差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臂间收缩压差对原发性青光眼视野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琼 荣敏娜 +4 位作者 邓文 王钦 曹兴 周丹 叶长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讨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损害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9例(69眼),均行5次以上视野检查。根据Humphrey视野计... 目的:探讨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损害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9例(69眼),均行5次以上视野检查。根据Humphrey视野计的青光眼进展引导分析(GPA)结果分为视野进展组和视野无进展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多次双臂序贯血压测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患者34例(34眼),其中视野进展组15例(15眼),无进展组19例(19眼),2组的IASBPD分别为(10.6±9.0)mmHg(1 mmHg=0.133 kPa)、(5.3±2.8)mmHg,视野进展组较无进展组高5.26 mmHg(95%可信区间为0.14~10.3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45)。2组间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期眼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6、-1.118、-1.9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BPD≥10 mmHg是视野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OR=20.310,P=0.022)。将患者分为IASBPD<10 mmHg组(26眼)和IASBPD≥10 mmHg组(8眼),2组的视野进展率分别为30.8%和87.5%,2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展率分别为42.3%和8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30)。结论:IASBPD增大可能是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青光眼 眼压 视野 臂间收缩压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