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China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1
作者 Yang Mo Wang Yan 《China Economist》 2022年第1期24-39,共16页
Based on ten rounds of CHNS data from 1989 to 2015,this paper employed dual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elasticity(IGE)of earnings and the income rank association(IRA)coefficient to measure interge... Based on ten rounds of CHNS data from 1989 to 2015,this paper employed dual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elasticity(IGE)of earnings and the income rank association(IRA)coefficient to measur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China.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a’s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wa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1991-2004 and started to increase after 2004.Our study based on income grouping found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immobility decreased after 2004 for all income groups;however,the high-income and low-income groups were far more immobile than other income groups;the middle-income group served as a key driver of the relatively high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China.Furthermore,we investigated China’s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ith a human capital analysis framework.We found that fathers’non-education factors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transmission;under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 non-educ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started to diminish after 2004,significantly contributing to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opportunity inequality URBANIZATION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下载PDF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被引量:17
2
作者 Xuehua Shi Xiaoyun Liu +1 位作者 Alexander Nuetah Xian Xin 《China & World Economy》 SCIE 2010年第2期41-59,共19页
This article uses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d decomposition analyses to assess household income mobility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from 1989 to 2006. The findings indicate ... This article uses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d decomposition analyses to assess household income mobility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from 1989 to 2006.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ouseholds with lower initial income level, higher share of wage income,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of household members, larger number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ed household members and younger heads are more mobile. Moreover, besides initial income, change in the share of wage income, change in the share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ed household members, and change in average year of education of household memb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ccount for income mobility. These findings necessitate more emphasis on policies that promote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to enhance household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OMPOSITION DETERMINANT income mobility rural household
原文传递
Income Mobili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Matthieu Clement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4期608-634,共27页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has argued for a long time that income mobility could attenuate the degree of cross-sectional inequality by offering peopl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i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Using the lon...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has argued for a long time that income mobility could attenuate the degree of cross-sectional inequality by offering peopl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i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Using the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from 1989 to 2011, we measure income mobility as the degree to which longer-term incomes are distributed more or less equally than yearly income. Five main results are emphasized. First, there is strong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that partly offsets yearly income inequality. Second, income mobility has decreased since the 2000s, indicating that income distribution is becoming more rigid. Third, mobility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ransitory income fluctu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two tails of the distribution. Fourth, income mobility has an equalizing effect on income distribution. Fifth, we show that non-agricultural income mobility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over the period and that its equalizing nature has also rece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agriculture sector in rural China was a crucial factor in explaining the increase in rural inequality until the mid-2000s, we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generalisation of such non-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partly accounts for the decline in rural inequality observed since the mid-200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me inequality income mobility rural areas China
原文传递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GUO Congbin MIN Weifa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8年第1期22-44,共23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urvey(CHUHEES)—2004”by Institute of ...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urvey(CHUHEES)—2004”by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of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through such indices as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inheritance and mobility,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explor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through pathanalysis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It also analyzes the changing tendency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market reform in China and tri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empirical results.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there is rather obvious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transmission in urban China,and most children still resort in the same income group with their fathers.As a kind of important mechanism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education is instrumental to promote children of disadvantage group to upgrade of their economic status,showing its strong functions to promote intergenerational upward mobility.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together with appropriate social policy,the role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and social equity is getting stron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CATION incom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原文传递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ncome Inequality and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2003-2013) 被引量:2
5
作者 Chen Yunsong Fan Xiaogu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9年第3期70-88,共19页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CSS)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CGSS)from 2003 to 2013,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 Using a sample of over 90,000 urban and rura1 residents from the Chinese Social Survey(CSS)and China Genera1 Social Survey(CGSS)from 2003 to 2013,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lying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n China.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 these years,such identification has consistently assumed the shape of a bowling pin:those who“identify with a low social status”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respondents,a much higher proportion than in most countries.At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net effect 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of such objective indicators as education,income and occup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small,and lessened over the ten year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mobility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is quite strong,but the upward impetus provided by perceptions of upward mobility weakened over the period.At the macro-level,the tempo of economic growth fail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and income inequality had a markedly negative effect.Our research finding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curbing the income gap and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mobility are important for raising the level of class identific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 identificatio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ome inequality social mobility
原文传递
性别视角下教育代际流动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龚继红 廖梦雪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3,共13页
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映射社会长期流动模式和开放程度,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推进社会公平。本文基于2021年对全国出生于1976-2000年已完成学业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682份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对代际收... 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映射社会长期流动模式和开放程度,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推进社会公平。本文基于2021年对全国出生于1976-2000年已完成学业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682份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明显增强,两性差异日渐消弭;低教育水平家庭的女性实现教育高阶向上流动的比例增加,男性教育代际的顶部传递优势依然显著;父代收入仍对代际收入流动起关键作用,女性的代际收入关联度高于男性;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能有效阻断父代的代内收入差距向个体传递,教育代际向下流动则会加剧代际收入传递固化,且这一影响更多作用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代际流动 代际收入流动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与实践检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胜利 王媛 冯丹宁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在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较多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两个渠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国家和政府在新时期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社会建设、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均等化 收入差距 人口流动 人力资本提升
下载PDF
“低技能排斥”下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产出效应与收入分配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草原 倪修凤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9,共21页
在中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过程中,地方政府针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制定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不少地区基于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方面的考虑,对低技能劳动力采取了排斥的态度。本文在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刻画了高、低技能劳动力差异... 在中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过程中,地方政府针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制定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不少地区基于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方面的考虑,对低技能劳动力采取了排斥的态度。本文在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刻画了高、低技能劳动力差异化的流动特征,使用2005年、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定量分析了“低技能排斥”下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产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与高技能劳动力相比,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所面临的阻碍更大,使得低技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成本高于高技能劳动力。第二,“低技能排斥”下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互补,造成GDP损失。第三,全面破除“低技能排斥”,充分发挥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互补性,将显著缩小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因此,打破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中的技能歧视,引导高、低技能劳动力畅通有序流动,优化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同时还有助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技能排斥 劳动力流动 产出效应 收入分配 量化空间模型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收入变化与社会阶层流动
9
作者 刘林 赵怡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43-149,共7页
文章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家庭收入变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 文章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家庭收入变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作用更大,且主要流向了中等收入阶层,这一影响对高受教育水平、城市及东中部地区的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普及数字设备和提升金融能力对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产生正向调节效应,推动稳定就业和促进社会互动是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收入流动性 社会阶层流动 中等收入群体
下载PDF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基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
10
作者 马九杰 唐溧 邓佩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使用CFPS 2010—2018年5期数据,考察农户参与新农保后收入增长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在期初参与新农保会显著提高其收入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缴纳保险费用后农户预期养老风险的降低,会提高家庭的农业生产投入,促进经营性收... 使用CFPS 2010—2018年5期数据,考察农户参与新农保后收入增长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在期初参与新农保会显著提高其收入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缴纳保险费用后农户预期养老风险的降低,会提高家庭的农业生产投入,促进经营性收入增长。并且,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农保对较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促进效果更大,有利于农村包容性增长。因此,应当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应对养老风险的能力,将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作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 收入增长 收入流动性 包容性增长
下载PDF
消解收入极化与促进共同富裕
11
作者 韩文龙 张瑞生 刘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9,共19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了研究如何制度性消解收入极化的问题,进而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了收入极化“形成-扩大-固化”和中国“消解收入极化”的理论机制,测度了中国居民收入极化水平的变动趋势,并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了研究如何制度性消解收入极化的问题,进而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了收入极化“形成-扩大-固化”和中国“消解收入极化”的理论机制,测度了中国居民收入极化水平的变动趋势,并对收入极化及其消解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2012—2020年中国居民收入极化水平呈“降-升-降”的变动趋势;家庭禀赋、社会环境是收入极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家庭优势积累、地区发展差异导致的马太效应使收入极化出现动态扩大的趋势;收入两端的居民流动性差异则成为收入极化固化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具有消解收入极化的独特制度优势,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均对居民市场收入的极化水平起到了显著调节作用,脱贫攻坚战则提高了贫困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畅通了向上流动通道;中国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健全收入调节机制等消解收入极化问题,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极化 共同富裕 收入流动性 分配制度 脱贫攻坚 城乡区域发展
下载PDF
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基于收入和就业质量的视角
12
作者 徐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59,共9页
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不仅是个人教育的重要选择,也是国家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依据。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更能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和就业质量,其收入约比中等普通教育高7.46%,且农村户籍和家庭处... 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不仅是个人教育的重要选择,也是国家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依据。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更能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和就业质量,其收入约比中等普通教育高7.46%,且农村户籍和家庭处于较低阶层的弱势群体更多的从中等职业教育中获益;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劳动者的收入比普通教育低28.7%。但从普职教育相对回报的历史演变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收入优势随着出生年代的推移不断下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收入劣势不断缩小,甚至出现反超高等普通教育之势。因此,可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建立“双轨制”的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收入水平 就业质量 代际流动
下载PDF
数字鸿沟与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
13
作者 李云峰 阳凯 王镇荣 《珞珈管理评论》 2024年第4期98-115,共18页
收入流动性是理解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视角。本研究以收入排名变化为基础重构收入流动性指标,探究数字鸿沟对居民绝对和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居民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会导致居民收入阶层向... 收入流动性是理解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视角。本研究以收入排名变化为基础重构收入流动性指标,探究数字鸿沟对居民绝对和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居民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会导致居民收入阶层向下流动和不流动,抑制居民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会通过抑制创业和削弱信贷可得性来影响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鸿沟对非老年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本研究深化了数字鸿沟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的认识,为改善与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收入流动性 收入阶层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否降低了家庭金融脆弱性?
14
作者 李胜旗 梁丽华 《金融经济》 2024年第3期48-59,共12页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数据,实证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在低消费家庭和未进行商业保险投保的家庭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的作用更...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数据,实证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在低消费家庭和未进行商业保险投保的家庭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的作用更强。经过替换解释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法及工具变量法等检验,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提升收入、积累社会资本和缓解流动性约束等途径影响家庭金融脆弱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更显著地缓解存在金融脆弱性家庭的相对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家庭金融脆弱性 收入等级提升效应 社会资本积累效应 缓解流动性约束效应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皓 杨月梅 宋平平 《科学决策》 CSSCI 2024年第7期59-72,共14页
探求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效应,对于加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 探求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效应,对于加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移动互联网发展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提出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提升等途径加强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空间演化 溢出效应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下载PDF
中欧班列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红涛 张小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4,共8页
中欧班列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2010-2018年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中欧班列开通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 中欧班列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2010-2018年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中欧班列开通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沿海地区,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地区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强;随着轴辐距离的变大,中欧班列开通对周边地区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正向辐射作用减弱。机制检验发现,促进子代职业向上流动和提高子代的努力程度是中欧班列引发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重要路径。而且中欧班列运行强度越大,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越强。研究对深入挖掘中欧班列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代际收入向上流动 职业流动 努力程度 多期DID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玉兰 贺建风 陈能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4,共8页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基于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并基...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基于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并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且存在地区和年份异质性。同时,数字经济会通过创新人力要素流动提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阈值效应,使倒“U”型拐点右移,也会通过创新资本要素流动削弱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前半段的正向效应和后半段的负向效应,并使拐点向左移。因此,各地区应依据地区特色和优势,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策略;通过加大对农村企业的研发经费补贴等措施完善R&D资本市场;通过制定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创新人才政策等措施加速R&D人才向农村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收入差距 创新要素流动
下载PDF
养育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华磊 汤小庆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男性育儿日益普遍,子女数量增加将挤占男性劳动时间,带来工资收入损失。与此同时,男性也承担更多的育儿经济责任,经济压力可能推动男性努力工作、赚取更多收入。那么养育子女数量究竟对男性工资收入产生何种影响...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男性育儿日益普遍,子女数量增加将挤占男性劳动时间,带来工资收入损失。与此同时,男性也承担更多的育儿经济责任,经济压力可能推动男性努力工作、赚取更多收入。那么养育子女数量究竟对男性工资收入产生何种影响?是“父职惩罚”还是“父职激励”?为回答此问题,本研究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一孩性别为工具变量,探究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影响机制及差异性。研究发现:第一,子女数量每增加1个,男性工资收入增长6.1%,即子女数量越多,男性工资收入越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子女数量增多不仅促使男性提升劳动供给数量,如增加额外工作量,进而提升工资收入,还促使男性提升劳动供给质量,如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职业向上流动,从而实现增收。第三,子女数量对男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在户籍、地区、受教育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性,相较于农村户籍群体,非农户籍群体面临的经济负担更大,他们获得更高工资的动机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非农户籍群体的收入提升作用更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东部地区的劳动者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子女数量对东部地区群体的收入提升作用更强;相比于高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群体,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群体由于人力资本优势更容易进行职业流动、获得高工资,因此子女数量对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更强。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女性,本研究将样本拓展至男性,发现子女数量的增加导致男性工资收入的提升,验证了“父职激励”这一假说;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从劳动供给数量方面解释子女数量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忽视劳动供给质量,本研究进一步拓展,发现子女数量导致男性工资收入增加的原因不仅在于额外工作量的增加,还在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职业的向上流动。这些结论说明全面三孩政策不仅有利于增加未来劳动供给,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当前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工资收入,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职激励 工资收入 工作效率 额外工作量 职业向上流动
下载PDF
子代数字素养提升与代际收入向上流动
19
作者 姜扬 郑怀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2,共14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居民数字素养逐步提升,许多居民将自身数字素养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产生巨大效用,进而对微观福利和社会公平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居民数字素养逐步提升,许多居民将自身数字素养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产生巨大效用,进而对微观福利和社会公平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的微观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子代数字素养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子代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代际收入向上流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进一步将子代数字素养细分为数字化操作、应用和信息素养,发现培育数字化应用素养能够让子代居民从接触数字设备到实现数字化学习、工作、社交等活动,进而促进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聚焦居民个人层面,子代数字素养对年轻群体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具体到居民所在家庭层面,子代数字素养对低等受教育水平家庭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放大到居民所在地区层面,子代数字素养对乡村居民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子代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能够通过充分发挥子代现有人力资本价值、降低受教育门槛和培训成本等方式增加子代人力资本,进而促进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强化并扩大子代社会网络促进子代社会资本积累,减少子代对父代社会资本继承进而促进代际收入向上流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应重视数字技术普及质量,加强居民数字技能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从居民个人角度提出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等政策建议。本研究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数字素养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深化,在现阶段数字技术普及较为广泛,绝大多数居民都拥有一定数字素养的社会背景下,讨论子代数字素养对代际收入向上流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进而为政府促进数字技术发展,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居民从个人角度提高自身数字素养,增强代际流动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代际收入向上流动 社会公平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中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
20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8,共17页
基于CHIP1995—2013年调查数据以及CHFS2015与2017年数据,使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TS2SLS)考察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在较长的时期内均呈现上... 基于CHIP1995—2013年调查数据以及CHFS2015与2017年数据,使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TS2SLS)考察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在较长的时期内均呈现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持续高于城镇家庭;随着子代出生年份的推移,城镇家庭不同出生队列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家庭不同出生队列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父代的非教育因素在城乡家庭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均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农村家庭的影响甚至更大。得益于社会整体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父代的非教育因素在城镇家庭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教育因素的影响则逐渐上升,特别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父代的教育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大幅提高,但父代的非教育因素对农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则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 人力资本 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