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limb and intra-limb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quadruped robots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华师 韩宝玲 罗庆生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5年第4期478-486,共9页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table rhythmic motion of quadruped robots (QRs), the locomotion control method of QRs based on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was explored. In tradi- tional control strategies base...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table rhythmic motion of quadruped robots (QRs), the locomotion control method of QRs based on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was explored. In tradi- tional control strategies based on CPG, few CPG models care about the intra-limb coordination of QRs, and the durations of stance phase and swing phase are always equal. In view of these deficien- cies, a new and simpler multi-joint coordinated control method for both inter-limb and intra-limb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 layered CPG control network to realize the locomotion control of QRs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modified Hopf oscillators.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s among hip joints of all limbs and between hip joint and knee joint within a limb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co-simulation method of ADAMS and MATLAB/Simulink, various gait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igned control network was test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 posed control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QRs and can meet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QRs' gaits with different duty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uped robot locomotion control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inter-limb co-ordination intra-limb coordination Hopf oscillator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a Unilateral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 Intervention on Inter-Limb Asymmetry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ale Amateur Soccer Players
2
作者 Francesco Bettariga Luca Maestroni +3 位作者 Luca Martorelli Paul Jarvis Anthony Turner Chris Bishop 《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CSCD 2023年第4期328-339,共12页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a)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unilateral training program in reducing inter-limb asymmetry in male soccer players;(b)to explore such effects on measures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unil...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a)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unilateral training program in reducing inter-limb asymmetry in male soccer players;(b)to explore such effects on measures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unilateral inter-limb asymmetry.Twenty-four soccer players,randomly assigned to a 6-week unilateral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UNI)(n=12)or a control group(CON)(n=12),performed single countermovement jump(SLCMJ),single leg broad jump(SLBJ),single leg drop jump(SLDJ),10-m sprint,and 505 change of direction(COD)speed test.Raw jump scores revealed small to large improve-ments in SLCMJ,SLBJ,and SLDJ reactive strength index(RSI)(g=0.46 to 1.66)in the UNI group,whereas negligible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CON group(g=−0.31 to 0.33).Asymmetry indexes showed a moderate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SLDJ(RSI)and in the SLDJ stiffness(K)(g=1.00 to 1.11)in the UNI group.The between-group comparison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SLDJ(RSI)and in the SLDJ(K)(g=1.01 to 1.07)in favour of the UNI group.Thus,a unilateral training program seems to be able to reduce between-limb imbalances and foster improvements in jump performance,without any detrimental effects on linear or COD speed times.Given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soccer,it is suggested that unilateral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 are incorporated into strength training routines for players of all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limb asymmetry Training program intervention Between-limb differences Resistance training PLYOMETRICS FOOTBALL Physical performance
原文传递
基于被试间相关性探究针刺治疗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的群体脑效应
3
作者 钱勋琦 陈星 +6 位作者 贾卫华 马燕红 宋蕾 吕秋艺 彭景 单之彧 张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对2组受试者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并在扫描时进行针刺干预,分别采集静息态、针刺任务态和留针态3种状态下的血氧依赖水平数据,运用fMRIPrep、BrainIAK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被试间相关性(ISC),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2组受试者各脑区的ISC值。结果针刺治疗显著降低麻木VA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下,2组受试者ISC值均未出现显著变化。针刺条件下,患者组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脑区ISC值显著升高。留针条件下,对照组两侧中央前回部分脑区出现轻微负激活。患者组针刺态较静息态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前扣带回ISC值显著升高。结论针刺能改善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并能在患者中引起一种特异性的群体激活模式,该模式涉及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丘脑、岛叶、前额叶、扣带回等区域。针刺可能通过激活感觉运动网络和皮质-丘脑-皮质环路增强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调节中央执行网络和下行疼痛控制通路促进疼痛症状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丘脑卒中 肢体麻木 功能核磁共振 被试间相关性 群体脑效应
下载PDF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nter-Limb Coord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The JUMP-ACL Study
4
作者 Benjamin M.Goerger Stephen W.Marshall +3 位作者 Anthony I.Beutler J.Troy Blackburn John H.Wilckens Darin A.Padua 《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2020年第3期265-271,共7页
Purpose Inter-limb coordination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why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ve sur-gery(ACLR)have an increased risk for futur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 Purpose Inter-limb coordination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why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ve sur-gery(ACLR)have an increased risk for futur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inter-limb coordination prior-to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injury and following ACLR.Methods Un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biomechanics during a double-leg jump landing were collected prior-to ACL injury(baseline)and after ACLR,rehabilitation,and return to physical activity(follow-up).Sixty-nine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analysis:31 participants suffered an ACL injury since baseline:12 injured the leg tested at baseline[ACLR-injured leg(ACLR-INJ),n=12]and 19 injured the leg that was not tested at baseline[ACLR-uninjured leg(ACLR-UNINJ)n=19];38 participants served as matched controls.Inter-limb coordination-calculated as the mean coupling angle-between the hip and knee were measured in the respective leg of each defined group and compared amongst groups at baseline and follow-up.Results We observ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sagittal or frontal plane inter-limb coordination amongst groups or across time(P>0.05).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inter-limb coordination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from baseline and follow-up was observed but limited to the ACLR-INJ group(P=0.016).Conclusion The primary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inter-limb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hip and knee in the sagittal and frontal plane is unchanged by ACL injury and ACLR.This may help explain previous observations of changes in kinemat-ics at both the hip and knee in this population.Our observation of alterations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but may provide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potential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arthritis in ACLR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KNEE Injury inter-limb coordination
原文传递
下肢两侧功能表现差异预测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318例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追踪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管延飞 杨欢 姜芹先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64,共9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动态平衡能力两侧差异与踝关节非接触性扭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8名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9.03±2.02)岁]进行单腿下蹲跳高度、单腿跳距离、单腿三连跳距离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并计... 目的:探讨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动态平衡能力两侧差异与踝关节非接触性扭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8名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9.03±2.02)岁]进行单腿下蹲跳高度、单腿跳距离、单腿三连跳距离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并计算每项测试中下肢两侧的表现差异。随后,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观察,记录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的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追踪期间,共有23人出现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增大显著增加了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每增大1%,校正后OR=1.050;95%CI:1.016~1.084;P=0.003)。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14.16%被确定为预测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的最佳临界点(差异≥14.16%vs.<14.16%:校正后OR=5.089;95%CI:1.996~12.974;P=0.001)。结论: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可应用于评估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单腿跳、单腿三连跳距离测试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的两侧表现差异尚不适合应用于青少年运动员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 踝关节扭伤 跆拳道 两侧差异 青少年
下载PDF
肢体间不对称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干预手段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丹阳 程序 +1 位作者 阙怡琳 倪丽丽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100,共7页
肢体间不对称是当前国际体能训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梳理国际权威研究成果,厘清肢体间不对称的概念和内涵,探究肢体间不对称与运动表现的关系、肢体不对称的评估方式、肢体间不对称的干预方法。主要结论第一,肢体间不对称主要是指身... 肢体间不对称是当前国际体能训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梳理国际权威研究成果,厘清肢体间不对称的概念和内涵,探究肢体间不对称与运动表现的关系、肢体不对称的评估方式、肢体间不对称的干预方法。主要结论第一,肢体间不对称主要是指身体左右两侧肢体结构、动作模式、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差异;第二,肢体间不对称直接影响爆发力输出、多向速度、离心—向心能力、平衡能力,潜在影响运动经济性、动作模式及专项运动技能的发挥;第三,肢体间不对称的干预方式为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双侧和单侧)、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核心区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等。建议在训练实践中应将肢体不对称与基础力量、爆发力等测评结合起来,以优化精英运动员的评估体系;应对运动员的肢体间不对称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控,探索肢体间不对称与多种运动能力、神经肌肉疲劳等多种能力的交互影响,为调控训练计划提供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间不对称 单侧训练 双侧训练 体能训练 运动表现
下载PDF
糖尿病足患者细菌感染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1
7
作者 王小静 吴翔 +5 位作者 李英莎 何洪波 赵志钢 杨丽琴 祝之明 闫振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2-986,共5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感染学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4年我科收治的糖尿病足伴感染患者103例。住院期间所有患者行双下肢CTA或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按照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rans-Atlantic Inter-...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感染学特征及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4年我科收治的糖尿病足伴感染患者103例。住院期间所有患者行双下肢CTA或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按照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级(A^D级)把患者分为4组。收集足溃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运用多样本χ2检验分析不同TASC组间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是否存在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明确TASC组间的临床基本情况(如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等)、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如ABI、TB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百分数、血脂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TASC分级各组间比较年龄、糖尿病病程、ABI、TBI、中性粒百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分别为0.000、0.001、0.000、0.006、0.039)。所有足溃疡中轻度感染例38例(36.9%),中度感染46例(44.7%),重度感染19例(18.4%)。感染类型中单一革兰阳性菌感染占29.6%、革兰阴性菌感染占27.1%、真菌感染占4.8%;混合感染占38.5%。培养出139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17.3%);铜绿假单胞菌17株(12.2%);粪肠球菌10株(7.2%),分列前3位。TASC组间比较中,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混合感染比例逐渐提升,混合感染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04),在D级患者中混合感染例数占66.7%。结论混合感染与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程度明显相关,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混合感染比例逐渐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细菌 感染 TASC分级 下肢血管病变
下载PDF
青少年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的实证效度研究——以往返横跨测试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林辉杰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9,共9页
现阶段,青少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效度论证往往源自设计者的理论分析,对其实证效度不清楚。这已成为此类测试方法的一个共性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及应用。基于基础研究领域中前沿的UCM运动协调理论与方法,以往返横跨测试方法为例,以... 现阶段,青少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效度论证往往源自设计者的理论分析,对其实证效度不清楚。这已成为此类测试方法的一个共性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及应用。基于基础研究领域中前沿的UCM运动协调理论与方法,以往返横跨测试方法为例,以两侧下肢肌肉活动间协调指数作为效标,通过实验检测了该测试中此效标水平及其与测试成绩间关联度,并且,观察了设置跨高条件后它们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高与低跨往返横跨测试中,两侧肢体肌肉活动间协调系数整体表现分别为0.65与0.5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2)高与低跨往返横跨测试中两侧肢体肌肉活动间协调系数整体表现分别与测试成绩具有高度负相关(r=-0.80,P<0.05;r=-0.71,P<0.05),前者明显较高。研究认为:UCM理论与方法能较好地被应用至对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实证效度的检验中。在基于此对往返横跨测试的检验中,该测试展现了对两侧肢体间动作协调能力较高的反映程度及区分度,在增设跨高条件后其这两方面表现更佳。今后,该理论与方法在各种各类动作协调能力测试方法的甄选、改进以及创新中具有广宽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横跨测试 动作协调能力 青少年
下载PDF
肢体间不对称与运动能力 被引量:2
9
作者 喻伯海 张仁祥 +1 位作者 常健康 余洲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第35期13-14,16,共3页
肢体间不对称可能潜在地对损伤风险,以及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通常制定训练计划以减少这些左右差异。双边和单侧力量、跳跃、平衡和核心训练均可以用来减少肢内差异。但是,尚不清楚是否降低肢体间差异可以提高运动成绩,需要进一步研... 肢体间不对称可能潜在地对损伤风险,以及运动表现产生负面影响。通常制定训练计划以减少这些左右差异。双边和单侧力量、跳跃、平衡和核心训练均可以用来减少肢内差异。但是,尚不清楚是否降低肢体间差异可以提高运动成绩,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因此,在减少肢体间非对称性问题时,训练计划应考虑每个小周期的目标,以及项目需求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非对称性 功能测试 运动成绩
下载PDF
骨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干预策略 被引量:17
10
作者 唐小华 张明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7期49-52,共4页
目的对骨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别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手术后且符合纳... 目的对骨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别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手术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52例,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及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其中未发生DVT的患者173例为对照组,累计确诊为并发下肢DVT的患者79例为病例组,分析与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其干预策略。结果患者的年龄因素、是否合并慢性基础病、使用机械通气情况、病情等为下肢DVT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骨外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因素主要与住院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合并慢性病或肺内感染、术后制动时间等相关。应在识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及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外科 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素识别 干预策略
下载PDF
上肢不同部位丙泊酚静脉注射疼痛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燕 秦元玲 张迎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3期166-168,共3页
目的进行上肢不同部位在丙泊酚静脉注射时疼痛的比较性研究与预防。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447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实施上消化道内镜诊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肘正中静脉组(EI组)、桡静脉组(RI组)及手背静脉组(HI组),每组149例。EI组... 目的进行上肢不同部位在丙泊酚静脉注射时疼痛的比较性研究与预防。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447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实施上消化道内镜诊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肘正中静脉组(EI组)、桡静脉组(RI组)及手背静脉组(HI组),每组149例。EI组在无痛上消化道内窥镜诊疗下于肘正中静脉缓慢匀速注射丙泊酚注射液;采用同样方法对RI组与HI组注射,除常规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三组除记录麻醉药物用量和辅助用药情况,均需连续监测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等内容。结果丙泊酚推注可使局部出现刺激性胀痛与放射性疼痛,HI组与RI组较EI组疼痛明显,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I组局部疼痛减轻,但放射痛仍然存在。实施护理干预、缓慢诱导、匀速注射及复合利多卡因等预防注射痛效果明显。结论上肢不同部位丙泊酚静脉注射痛比较显示,肘正中静脉、桡静脉与手背静脉疼痛依次递增,采取复合利多卡因的方法则能有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注射液 上消化道内窥镜诊疗 上肢 注射痛 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下肢间血压差值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12
作者 于世凯 张毅 徐亚伟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6期1310-1315,共6页
下肢间血压差值(inter-leg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LBPD)指下肢动脉间血压差的绝对值,是近年引起重视的血压相关指标。研究显示其与心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显著相关,并且当被加入到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模型中,能增加对心... 下肢间血压差值(inter-leg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LBPD)指下肢动脉间血压差的绝对值,是近年引起重视的血压相关指标。研究显示其与心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显著相关,并且当被加入到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模型中,能增加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间血压差值 靶器官损害 心血管风险 病死率
下载PDF
掷铁饼单腿支撑旋转阶段下肢关节间运动协调对运动水平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梁海丹 潘慧炬 林辉杰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在掷铁饼动作单腿支撑旋转阶段中各肢体环节运动较为复杂,特别体现在下肢各环节运动中。研究应用vector coding方法对该阶段中各下肢关节间运动协调方式进行量化,从而探讨其对运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水平掷铁饼运动员在两侧... 在掷铁饼动作单腿支撑旋转阶段中各肢体环节运动较为复杂,特别体现在下肢各环节运动中。研究应用vector coding方法对该阶段中各下肢关节间运动协调方式进行量化,从而探讨其对运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水平掷铁饼运动员在两侧踝关节间、两侧髋关节屈伸间、左踝与左髋展收间、左膝与左髋展收间、右踝与右膝间、右膝与右髋屈伸间部分运动协调方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这些运动协调方式更加有助于单腿支撑旋转阶段中获得人体在水平面内的角动量和线动量等运动任务的实现,从而促进运动水平的提升。建议将这些作为优秀运动员掷铁饼动作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掷铁饼动作 单腿支撑旋转阶段 下肢 肢体运动协调
下载PDF
上海老年人四肢血压差别异常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7
14
作者 盛长生 黄绮芳 +2 位作者 黄剑峰 李燕 王继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研究上海市老年人群中四肢血压差别异常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2016—2018年,整群抽取上海青浦区赵巷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收集一般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等,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血肌酐... 目的·研究上海市老年人群中四肢血压差别异常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2016—2018年,整群抽取上海青浦区赵巷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收集一般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等,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并使用动脉硬化检测仪同时测量四肢血压,计算踝臂指数、双臂间收缩压差值和双踝间收缩压差值等指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四肢血压差别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4 09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8.5±7.6)岁,其中男性占44.6%。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占60.1%和8.6%;踝臂指数≤0.90、双臂间收缩压差值≥15 mmHg(1 mmHg=0.133 kPa)及双踝间收缩压差值≥15 mmHg的患病率分别为2.7%、1.9%和8.4%。在纳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是3个四肢血压差别指标异常的相关因素;踝臂指数≤0.90的相关因素还包括糖尿病、总胆固醇及吸烟;双臂间血压差值≥15 mmHg的相关因素还包括BMI;双踝间血压差值≥15 mmHg的相关因素还包括BMI及糖尿病。结论·四肢血压差别异常在上海老年人群中较常见,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肥胖、吸烟等是上海老年人四肢血压差别异常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压 踝臂指数 双臂间血压差值 双踝间血压差值 老年人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树贵 孙渊 咸如良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11期1178-1179,共2页
目的正确掌握和运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对下肢长骨干骨折进行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方法对100例下肢长骨干骨折的患者施行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除2例为股骨干延迟愈合外,其余均为股骨干或胫腓骨新鲜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正确掌握和运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对下肢长骨干骨折进行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方法对100例下肢长骨干骨折的患者施行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除2例为股骨干延迟愈合外,其余均为股骨干或胫腓骨新鲜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国产带瞄准器的交锁髓内钉。6例横断性骨折为闭合复位,其余均为切开复位。结果术后摄X线片显示骨折均为解剖对位,骨折端无成角畸形或碎骨块游离。未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和骨筋膜室综合征,无全身感染情况。除1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外,其余未出现延迟愈合现象,患肢膝关节屈曲功能恢复至90°~13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使骨折的固定更加牢靠。提高了患者伤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下肢长骨干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基于多状态模型的变压器绕组早期故障保护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邓祥力 朱慧 +2 位作者 杨梅 吴文强 刘世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704-6714,共11页
针对变压器传统差动保护在绕组发生变形或轻微匝间短路等早期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动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压器多运行状态模型的变压器早期故障保护新策略。首先建立三相三柱式变压器正常运行、各种区外故障以及空载合闸工况下的状态空... 针对变压器传统差动保护在绕组发生变形或轻微匝间短路等早期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动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压器多运行状态模型的变压器早期故障保护新策略。首先建立三相三柱式变压器正常运行、各种区外故障以及空载合闸工况下的状态空间方程,并利用离散迭代法对状态方程进行精确求解;把模型预测电流波形和和实测电流波形转换为灰度图像,分别计算图片前景和背景最优分割值,求取差值并和保护门槛值比较,形成变压器早期绕组故障保护的新方案。该方案仅采集变压器端口的电压和电流,不用安装额外的传感器,可灵敏检测出变压器绕组变形和轻微匝间故障。最后,通过仿真和动模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三柱式变压器 多状态模型 偏差信号 匝间故障 绕组变形
下载PDF
小儿盆和下肢血管的解剖学研究(Ⅱ)下肢血管的观察和测量
17
作者 曹福余 狄荣科 吴永沐 《镇江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461-463,共3页
采用从初生到身长为150cm的童尸180具,按身长分为六组,分别观察了小儿下肢血管的分布状况.测量了下肢血管的长度和外径,着重反映小儿下肢血管主要形态特征随身长(年龄)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填补有关方面的空白和供临床应用参考。
关键词 下肢血管 组间差 年龄 儿童 解剖学
下载PDF
小儿上肢动脉的解剖学研究(Ⅲ)──肱、桡、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和测量
18
作者 毛泽夫 狄荣科 吴永沐 《镇江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21-222,224,共3页
本文为小儿脉管系形态学研究课题之一,采用从初生到身长为150cm的童尸180具,分为六个组,对小儿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和测量,并讨论了不同身长(年龄)小儿肱、桡、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形态... 本文为小儿脉管系形态学研究课题之一,采用从初生到身长为150cm的童尸180具,分为六个组,对小儿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和测量,并讨论了不同身长(年龄)小儿肱、桡、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形态特征和年龄变化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动脉 儿童 解剖学
下载PDF
四肢血压影像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初夏 郭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6期634-637,共4页
随着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四肢血压的测量衍生出了踝臂指数、臂间血压差异、踝间血压差异及趾肱指数等指标。目前的研究发现四肢血压除了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密切之外,其对影像学方面的反应日益突出。因此,通过对影像学作用的深入了... 随着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四肢血压的测量衍生出了踝臂指数、臂间血压差异、踝间血压差异及趾肱指数等指标。目前的研究发现四肢血压除了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密切之外,其对影像学方面的反应日益突出。因此,通过对影像学作用的深入了解将进一步增进对四肢血压价值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血压 踝臂指数 臂间血压差异 踝间血压差异 趾肱指数 影像学
下载PDF
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C和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佳佺 施娅雪 +2 位作者 叶猛 张纪蔚 张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2486-2490,共5页
目的 评价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C型和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上海仁济医院TASC C型、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95例(98条患肢)施行经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目的 评价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C型和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上海仁济医院TASC C型、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95例(98条患肢)施行经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应用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9%,围手术期死亡率4.2%,截肢率5.1% 患肢足背和胫后动脉ABI分别由治疗前的0.42±0.17和0.45±0.18提高至治疗后的0.78±0.19和0.7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症下技缺血(CLI)的患肢数由治疗前的73.5%减少至治疗后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例84条患肢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7)个月,随访保肢率96.4%,随访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ABI分别为0.58±0.22和0.60±0.21,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期重症下肢缺血的患肢数占16.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 动脉 腔内治疗 重症下肢缺血 保肢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