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Limitary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inter-subjective system
1
作者 李文婷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4期121-122,共2页
Throughout the past year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nslators has always been overlooked. The invisibility was even taken as one of the standards of a good translator. However, great change happens, especially after th... Throughout the past year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nslators has always been overlooked. The invisibility was even taken as one of the standards of a good translator. However, great change happens, especially after the"culture turn"in translation study and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s has been laid emphasis on. This kind of sharp change has led to two extreme thoughts on this issue: scholars choose either total invisibility or complete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nter-subjective system, in which the subjectiv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only with constraints. The other subjects in the inter-subjective system contribut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By writing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she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way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refore, no matter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evaluating translation products, people will be more objective towards the role of transl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itary subjectivity INVISIBILITY inter-subjective system
下载PDF
A Survey of Engagemen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2
作者 YU Chao-gu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2期201-206,共6页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ity focus on the non-propositional meaning of discourse, and inter-subjectivit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riter/speaker and his potential readers/addressees. This article fi...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ity focus on the non-propositional meaning of discourse, and inter-subjectivit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riter/speaker and his potential readers/addressee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s of engagemen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n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at the process of engagement is an interaction of speaking subject and his/her potential readers and social behavior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social practice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AGEMENT SUBJECTIVITY DIALOGUE inter-subjectivity
下载PDF
Identity Construction Dis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Inter-Subjectivity-The Case of Address Forms
3
作者 Hongce Wang 《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 2022年第3期45-52,共8页
In daily social communication,people mainly construct their own and others'identities through discourse,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widely used of identity-constructing discourse is address forms.In this paper... In daily social communication,people mainly construct their own and others'identities through discourse,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widely used of identity-constructing discourse is address forms.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the identity-constructing function of address formsand the cognitive collaboration of their subordinate categories at the conceptual level,where different forms of address formshave obvious selection preferences in expressing specific discourse functions.Addressing has a discourse function other than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and inter-subjectivityis its underlying mo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ubjectivity Address Forms Identity Construction Discourse
下载PDF
间性方法论中的美学研究实践--评林季杉的《美学前沿问题研究》
4
作者 荣光启 杨金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作为一种方法论,实现了美学研究方法论和思想意识的同构性,将认识论转向存在论、本质论转向生成论,通过建立独特的美学间性方法论结构,以展开对美学存在之意义的沉思,引领人抵达美学的必然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 方法论 存在论 对象主体 兼性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主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作者 成龙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2,共10页
互主体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根本价值追求,突出表现在对不同主体间相互和合关系、相互敬爱关系、相互平等关系、相互包容关系、相互诚信关系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建构。这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独特的人文基础、地理环境以及社... 互主体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根本价值追求,突出表现在对不同主体间相互和合关系、相互敬爱关系、相互平等关系、相互包容关系、相互诚信关系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建构。这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独特的人文基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主体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互主体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主性和自信心,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互主体思想 逻辑可能
下载PDF
基于被试间相关性探究针刺治疗丘脑卒中后麻木患者的群体脑效应
6
作者 钱勋琦 陈星 +6 位作者 贾卫华 马燕红 宋蕾 吕秋艺 彭景 单之彧 张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8-155,共8页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疗效及群体脑效应。方法招募24例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23名,对2组受试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4周的形神共调针刺治疗,观察针刺前后麻木VAS量表评分变化。对2组受试者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并在扫描时进行针刺干预,分别采集静息态、针刺任务态和留针态3种状态下的血氧依赖水平数据,运用fMRIPrep、BrainIAK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被试间相关性(ISC),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2组受试者各脑区的ISC值。结果针刺治疗显著降低麻木VA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下,2组受试者ISC值均未出现显著变化。针刺条件下,患者组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脑区ISC值显著升高。留针条件下,对照组两侧中央前回部分脑区出现轻微负激活。患者组针刺态较静息态左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前扣带回ISC值显著升高。结论针刺能改善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并能在患者中引起一种特异性的群体激活模式,该模式涉及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丘脑、岛叶、前额叶、扣带回等区域。针刺可能通过激活感觉运动网络和皮质-丘脑-皮质环路增强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调节中央执行网络和下行疼痛控制通路促进疼痛症状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丘脑卒中 肢体麻木 功能核磁共振 被试间相关性 群体脑效应
下载PDF
叙事医学患教会的临床实践及价值探讨
7
作者 唐志敏 杨少杰 +5 位作者 李媛媛 石东梅 代凤娟 顾爱丽 张鹏 朱眉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37,47,共5页
介绍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叙事医学背景下患者教育会的临床实践探索及反思。通过临床“模板化”实践关注、倾听和反思,结合传统患者教育会形式,全面地去了解及掌握患者或家属的想法、观点、身体机能、就医期待等,糅合患... 介绍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叙事医学背景下患者教育会的临床实践探索及反思。通过临床“模板化”实践关注、倾听和反思,结合传统患者教育会形式,全面地去了解及掌握患者或家属的想法、观点、身体机能、就医期待等,糅合患者的主诉与病史,达到医患双方对疾病认知的趋同,发掘出临床工作需重点关注的高频问题,医者在多视角下更好地理解患者或家属,医患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共同完成医疗诊治工作,最终达到临床共情及医患共同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健康教育 共情 医患共同决策 主体间性
下载PDF
素养导向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主体性:必要性、本质与确证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小红 陈滕心 +1 位作者 王克志 刘亚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2,共7页
核心素养作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是对教育旨在培养的人的整体描绘。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政策的引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作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是对教育旨在培养的人的整体描绘。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政策的引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从本质规定性来看,教师主体性表征为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主体行为的能动性和师生主体关系的主体间性。在当前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以学科与跨学科大观念统整教学内容、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变革教学方式、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创新教学评价、以学习为中心转变教学研究范式等路径确证自身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养导向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培育 教师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英语课堂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建构策略研究
9
作者 李嘉捷 杨阳 王若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需要由教师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在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中探索同等关系的最大边界,保障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持续良性发展。微观层面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论述了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堂话语 话语权势 主体间性 教学场域
下载PDF
比较电影学的建构意义、研究原则及路径
10
作者 丁亚平 闫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3,共11页
为研究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应合日益频繁的中外电影交流,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要求,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建构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电影学应向已发展成熟的比较文学学科汲取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研究的... 为研究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应合日益频繁的中外电影交流,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要求,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建构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电影学应向已发展成熟的比较文学学科汲取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研究的本体特色。基于宏观系统、目标与原则,文章从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定义、建构意义、研究原则与研究路径等方面着手,详细论证比较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电影学 电影性 主体间性 宏观系统 数字实证
下载PDF
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伦理向度
11
作者 梁炳辉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4,共5页
高校治理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单元,校园治理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的关键路径。而建设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是优化治理架构、凸显民主公平的现实选择。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起源在于校园各类主体的间性,解决哪... 高校治理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单元,校园治理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的关键路径。而建设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是优化治理架构、凸显民主公平的现实选择。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起源在于校园各类主体的间性,解决哪些主体存在间性的问题催生了伦理差异,解决主体存在何种间性的问题促进了伦理培育,解决主体间性如何缩小的问题实现了伦理共建。公共性则是育人场景中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特性,体现在校园空间内的有机共生、教学关系中的平等共存、风险主体上的责任共担、项目进程中的合作共建等方面。文化性则是文明传承中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内蕴,包括以礼为内核的治理观、以公为基准的仁爱观、以和为框架的辩证观。实践性则是现代高校校园治理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应当立足公共性强化思想理念,立足积极性丰富治理主体,立足信任性深化治理规则,立足平衡性优化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治理 治理共同体 公共伦理 文化伦理 主体间性 公共性 文化性 实践性
下载PDF
何谓叙事医学的哲学基础——基于主体间性的审思
12
作者 邱龙虎 辜美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49-255,共7页
风靡世界的叙事医学大有取代循证医学的态势,其哲学基础是学界急需探讨的重要议题。卡伦提出主体间性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会面临无法解决的三大难题: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主体间性自身的悖论、医患个体的主体抽象化而曲解的医患关... 风靡世界的叙事医学大有取代循证医学的态势,其哲学基础是学界急需探讨的重要议题。卡伦提出主体间性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会面临无法解决的三大难题: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主体间性自身的悖论、医患个体的主体抽象化而曲解的医患关系。只有吸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生命间性,从马克思关于生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分析中完成对主体间性的超越,才是医患共情并共同决策的叙事医学之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主体间性 生命间性 共情 马克思
下载PDF
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13
作者 唐鑫鑫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23,26,共3页
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高校都致力于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容易受到忽视,而且从当前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在面向农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师... 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高校都致力于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容易受到忽视,而且从当前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在面向农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师生关系主体性定位模糊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如何将主体间性理论科学融入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内涵解读和必要性分析,深入思考、探究“教师+学生”双主体型的主体间性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在师生间有效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主体和被教育主体关系,促进师生双方形成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培养出具备较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农学专业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农学专业学生 主体间性 创新创业教育
下载PDF
正当防卫法理基础的个人主义重述
14
作者 安汇玉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4年第1期96-110,共15页
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无需诉诸超个人主义元素,但个人主义既有学说存在难以契合实定法的局限,以个人主义进路阐释正当防卫的困局有赖于方法论的转变。纵向上,援引民法学领域结构分化的利益衡量论,以公民基本权利为核心的法治国基础利益经... 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无需诉诸超个人主义元素,但个人主义既有学说存在难以契合实定法的局限,以个人主义进路阐释正当防卫的困局有赖于方法论的转变。纵向上,援引民法学领域结构分化的利益衡量论,以公民基本权利为核心的法治国基础利益经由正当防卫制度利益约束当事人利益;横向上,在主体间性视阈下,秉持理性存在者相互承认的权利观,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在于对公民间法权关系的肯认。据此,触发防卫权的不法侵害以公民间法权关系受损为核心,作为防卫对象的不法侵害人仅以自由意志支配为必要而不以罪责为条件,防卫权存续时段以法权关系受损且具有即时修复可能性为限。上述观点基本可以解释当前的刑法理论并与实定法契合,在我国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中是较为妥当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个人主义 利益衡量 主体间性 法权关系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
15
作者 蒋方舟 杜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音乐教育 音乐意义 音乐情感
下载PDF
“新人民性”的可能——论梁鸿的“梁庄三部曲”
16
作者 刘东玲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31,123,共14页
从《中国在梁庄》到《梁庄十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对梁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和表现,这种记述和表现既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切身的自我身份的审视,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 从《中国在梁庄》到《梁庄十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对梁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和表现,这种记述和表现既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切身的自我身份的审视,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对农民生存境遇的体察和思考;基于对梁庄农民和农民工的生存境况田野调查式的考察和探求,表达了作者对诸多乡村现实问题和中国农村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梁鸿通过连续十年的实地考察,深度介入到每一个被写作的农民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心理,超越了田野调查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人物不仅仅是样本,而且是无数具体的个体生命形态的呈现,梁鸿“梁庄三部曲”,勾连现实与文学,展示了文学“人民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庄三部曲 田野调查 生存境遇 主体间性 新人民性
下载PDF
间性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之道
17
作者 高卓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重新审视主客关系的结果,这样的思考范式正是建立在间性智慧之上。多元交互的主体间性摆脱了传统的交往范式,赋予人以主观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重新审视主客关系的结果,这样的思考范式正是建立在间性智慧之上。多元交互的主体间性摆脱了传统的交往范式,赋予人以主观能动性,在共在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和对话,使人与自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使主体间性面向世界、改造世界,主体间性在被遮蔽的传统哲学中显现,走向以实践为特质的生活世界。间性智慧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之道,彰显出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的中国决心,是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经过理性思考而作出的回应和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 方法论之道
下载PDF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问题及优化
18
作者 胡航 吴沂骏 《军事高等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30-36,107,共8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之一,当前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育人路径、课程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优化空间。研究对上海10所高校2,708名“00后”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主体间性理论可以有效回应“0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之一,当前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育人路径、课程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优化空间。研究对上海10所高校2,708名“00后”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主体间性理论可以有效回应“0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群体期待,对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创新建设“备课—磨课—讲课—评课”四步骤优化体系,全过程、全方位推动学生主体性的整体提升,进而打造新时代“师生主体间优质互动”型高校思政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形势与政策”课 学生主体性
下载PDF
舞蹈的身体之维--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分析
19
作者 马国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3,198,I0003,共8页
身体是舞蹈的载体和基础,舞蹈最重要的是借助于身体这个媒介来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舞蹈真正以身体的“在世存在”为本源,相反,大多数舞蹈在本质上仅把身体当作通向精神、社会、情感、神灵、个人遭遇等等的工具而进行身体之外的意义的... 身体是舞蹈的载体和基础,舞蹈最重要的是借助于身体这个媒介来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舞蹈真正以身体的“在世存在”为本源,相反,大多数舞蹈在本质上仅把身体当作通向精神、社会、情感、神灵、个人遭遇等等的工具而进行身体之外的意义的表达。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提出了身体现象学理论,他反对将意识作为哲学的起点,而把身体作为认识的中心:“我”在“我”的身体中,“我”就是“我”的身体,身体是身—心的统一;我们通过身体存在于世,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其本质就是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的交织交错、互感互生。而舞蹈正是这种身体哲学的表达形式之一,是人类谋求共生共在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梅洛—庞蒂 身体主体 语言 身体间性
下载PDF
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主体间性探究
20
作者 郑晓娜 王镜欢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基于平等沟通、共建共享,对话开放、双向互动,客观交流、陈情说理,真挚探讨、协同发展的内涵阐释,是聚焦坚守和平发展、坚定文化包容、坚持发挥主动的原则,从软实力与硬实力全方位协同提升、文化自信... 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基于平等沟通、共建共享,对话开放、双向互动,客观交流、陈情说理,真挚探讨、协同发展的内涵阐释,是聚焦坚守和平发展、坚定文化包容、坚持发挥主动的原则,从软实力与硬实力全方位协同提升、文化自信与技术保障有效嫁接、尊重事实与良性互动携手并进、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协力齐心的四个路径,综合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主体间性,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叙事能力,增强中华文明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对外传播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