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Implications for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s
1
作者 Hanlu Yan Yuqing Lin +6 位作者 Qiuwen Chen Jianyun Zhang Shufeng He Tao Feng Zhiyuan Wang Cheng Chen Jue Ding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61-169,共9页
Interbasin water-transfer schemes provide an engineering solution for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demand and availability.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which brings great uncertainties to water resource ... Interbasin water-transfer schemes provide an engineering solution for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demand and availability.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which brings great uncertainties to water resource distribution,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water–food–energy nexus.However,the transfer of water resources simultaneously changes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water bodies,affecting biotic communities accordingly.Compared with high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puts water-transfer projects require,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water-transfer schemes have been inadequately addressed.This work selects the largest water-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SNWD)Project,to critically review its eco-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donor and recipient basins,as well as on regions along the diversion route.The two operated routes of the SNWD Project represent two typical water diversion approaches:The Middle Route uses an excavated canal,while the East Route connects existent river channels.An overview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two routes is valuable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future water-transfer mega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Water resources ECOSYSTEM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al impacts
下载PDF
Interbasin exchanges and their roles in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A study based on 1 400 years' spin up of MOM4p1 被引量:2
2
作者 ZHU Yaohua WEI Zexun +2 位作者 FANG Guohong WANG Yonggang GUAN Yup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23,共13页
A global prognostic model based on MOM4p1,which is a primitive equation nonBoussinesq numerical model,has been integrated with 1 400 years from the state of rest based on the realistic topography to study the long-ter... A global prognostic model based on MOM4p1,which is a primitive equation nonBoussinesq numerical model,has been integrated with 1 400 years from the state of rest based on the realistic topography to study the long-term pattern of combined wind-driven and thermodynamically-driven general circulation.The model is driven by monthly climatological mean forces and includes 192×189 horizontal grids and 31 pressure-based vertical levels.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the mass and heat transports at interbasin passages and their compensations and roles in the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under equilibrium state of long-term spin up.The kinetic energy analysis divides the spin up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the quasi-stable state of wind driven current,the growing phase of thermodynamical circulation and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It is essential to spin up over a thousand years in order to reach the thermohaline equilibrium state from a state of rest.The Arctic Throughflow from the Bering Strait to the Greenland Sea and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 are captured and examined with their compensations and existing data.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slope structures of sea surface height are the dynamical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Pacific-Arctic-Atlantic throughflow and ITF.The analysis denotes,in spite of O(1.4×106m3/s) of the southward volume transport in the northern Atlantic,that there is still O(1 PW) of heat transported northward since the northward currents in the upper layer carry much higher temperature water than the southward flowing northern Atlantic deep water(NADW).Meridional volume and heat transports are focused on the contributions to NADW renewals and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Quantitative descriptions of the interbasin exchanges are explained by meridional compensations and supported by previous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volume and heat exchanges on the interbasin passage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manifest their hub roles in the Great Ocean Conveyo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modeling global ocean interbasin exchange meridional transport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下载PDF
水网布局下黄河流域应对极端枯水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煜 彭少明 +1 位作者 郑小康 尚文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变化环境下极端气象水文事件频发,长江、黄河面临同枯风险。在国家水网建设背景下,为提高长江、黄河同枯的极端不利情景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分析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识别了变化环境下大型流域... 变化环境下极端气象水文事件频发,长江、黄河面临同枯风险。在国家水网建设背景下,为提高长江、黄河同枯的极端不利情景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分析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识别了变化环境下大型流域枯水遭遇—水危机形成—跨流域调水潜力—多线路成网互济—极端枯水下水资源安全保障中亟需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构建了水网布局下黄河流域应对极端枯水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该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变化环境下长江、黄河极端枯水遭遇规律与空间变异机制,水危机风险多链路传导与复合影响定量评估,极端枯水下跨流域调水挖潜增供,长江和黄河跨流域联合调配与多线路互济精细化调控、极端枯水下流域水资源韧性提升优化调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枯水 枯水遭遇 水危机 跨流域水资源调配 水资源系统韧性 南水北调 黄河 长江
下载PDF
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绩效分析及生态调度方案评估
4
作者 杜勇 冯平 +3 位作者 袁红琳 李建柱 刘兴旺 周娜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2-921,共10页
为分析生态补水对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满足程度,以永定河流域三家店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流量历时曲线法计算了不同需求条件下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明确了现状水文条件下的河道生态缺水程度,评估了2019年和2020年生态补水过程中河道主... 为分析生态补水对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满足程度,以永定河流域三家店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流量历时曲线法计算了不同需求条件下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明确了现状水文条件下的河道生态缺水程度,评估了2019年和2020年生态补水过程中河道主要断面收水率及沿途损耗的空间分布规律,定量评估了生态补水对官厅水库入库流量的贡献,构建了生态水量调度模拟模型,通过对不同生态补水情景河道生态水量调度过程模拟分析,推荐了合理的生态补水调度方案.结果表明:现状永定河山区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水量处于较为严重的亏缺状态,尤其是山区总控制站三家店缺水率达97%,沿途输水损耗率变化范围为(0.94%~5.38%)/10 km,且呈现上游至下游河段依次减少的规律,收水率与上游补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构建的生态水量调度模型在两个断面率定期和验证期纳什效率系数为0.67~0.96,能够反映永定河河道生态补水过程的水流运动.根据不同情景河道生态水量调度过程模拟结果,为达到低生态流量需求目标,可采用生态补水情景方案4;为达到高生态流量需求目标,可采用生态补水情景方案5.研究成果对认识跨流域调水影响下中国北方季节性河道的生态流量恢复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可为面向生态水量恢复目标的永定河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内生态补水方案制定等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北方季节性河流 永定河流域 径流模拟 生态补水 绩效分析
下载PDF
Interbasinal marker intervals——A case study from the Jurassic basins of Kachchh and Jaisalmer, western India 被引量:3
5
作者 PANDEY Dhirendra Kumar FüRSICH Franz Theodor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2期1924-1931,共8页
The Kachchh Basin and the Jaisalmer Basin are two neighboring Mes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Indian craton. The Jurassic succession of the Kachchh Basin is more complete and more fossiliferou... The Kachchh Basin and the Jaisalmer Basin are two neighboring Mes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Indian craton. The Jurassic succession of the Kachchh Basin is more complete and more fossiliferous than that of the Jaisalmer Basin. Consequently, intrabasinal correl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units has been possible in the Kachchh Basin, but not in the Jaisalmer Basin. However, some marker beds existing in the Kachchh Basin can be recognized also in the Jaisalmer Basin. Ammonit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y are time-equivalent. The following four units form marker intervals in both basins: (1) the pebbly rudstone unit with Isastrea bernardiana and Leptosphinctes of the Kaladongar Formation (Kachchh Basin) and the Isastrea bernardiana-bearing rudstone of the Jaisalmer Formation (Jaisalmer Basin) both represent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deposits dated as Late Bajocian; (2) bioturbated micrites with anomalodesmatan bivalves within the Goradongar Yellow Flagstone Member (Kachchh Basin) and bioturbated units in the Fort Member (Jaisalmer Basin) represent maximum flooding zone deposits of the Middle to Late Bathonian; (3) trough-crossbedded, sandy packto grainstones of the Raimalro Limestone Member (Kachchh Basin) and the basal limestone-sandstone unit of the Kuldhar section of the Jaisalmer Formation (Jaisalmer Basin) correspond to Late Bathonain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deposits; and (4) ferruginous ooid-bearing carbonates with hardgrounds of the Dhosa Oolite member (Kachchh Basin)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Jajiya Member (Jaisalmer Basin) are Oxfordian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deposits. The fact that in both basins similar biofacies prevailed during certain time intervals demonstrates a common control of their depositional history. As the two basins represent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the most likely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the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produced by eustatic processes, a common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Indian craton, and the paleo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RASSIC interbasinal correlation MARKER BEDS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dia
原文传递
THE INTERBASIN TRANSPORT OF ATMOSPHERIC MOISTURE EVALUATED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6
作者 周天军 张学洪 王绍武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0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oviding a relatively accurate and complete diagram,the global scale interbasin transport of atmospheric mois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80 to 1994 is eva...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oviding a relatively accurate and complete diagram,the global scale interbasin transport of atmospheric mois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80 to 1994 i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zonal vapor flux for the Pacific,the Atlantic and the Indian Oceans is 0.25 Sv,—0.68 Sv and —0.29 Sv respectively.The marking differences in the zonal moisture budget among individual basins are speculated as the reason that dominat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alinity between the Pacific and the Atlantic Oceans.Though current evaluation on the net zonal moisture flux for the Atlantic basin is generally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 estimate,quantitative discrepancy is found to exist.According to current statistics, the tropical easterlies carry water vapor of 0.43 Sv from the Atlantic basin across Central America into the Pacific,and the northern westerlies allow water vapor of 0.25 Sv to escape from the Pacific. Quantitative analyses also reveal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net zonal vapor flux for the Pacific and the Indian Oceans is stronger than that for the Atlantic,which may be favorab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high salinity feature of the Atlant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LUATION interbasin transport atmospheric moisture
原文传递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生态安全:优先研究领域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全发 苏荣辉 +1 位作者 江明喜 李思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1,共5页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黄河上游径流量,并同时减少长江尤其是其上游及汉江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导致两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改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库区上游90 000余km2内的非点源污染和1 300万人口的生...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黄河上游径流量,并同时减少长江尤其是其上游及汉江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导致两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改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库区上游90 000余km2内的非点源污染和1 3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对水质将产生重大影响;调水引起水文节律的改变从而对东线沿途的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黄淮海平原受水区可利用水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盐渍化。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并讨论了其必要性,提出了工程对生物迁移的影响、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优先研究领域,并提出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长期监测来保障工程生态安全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物种迁移 水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亿千瓦级时代中国水电调度问题及其进展 被引量:39
8
作者 程春田 武新宇 +3 位作者 申建建 李刚 廖胜利 刘本希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三峡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开启了中国和世界水电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中国水电取得了1亿千瓦、2亿千瓦和3亿千瓦里程碑成就。截至2017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3.41亿kW,是排名第2美国3倍多,等同于紧随其后世界5个水电大... 三峡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开启了中国和世界水电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中国水电取得了1亿千瓦、2亿千瓦和3亿千瓦里程碑成就。截至2017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3.41亿kW,是排名第2美国3倍多,等同于紧随其后世界5个水电大国总和。中国水电区域电网水电装机规模超过1亿kW,有两个省级电网水电装机规模分别超过了7000万kW、6000万kW,超过排名第5的日本,紧随排名第4的加拿大;十四大水电基地中,有7个干流梯级水电装机容量超过了1000万kW,最大金沙江流域超过了3000万kW;西电东送"南通道"和"中通道"20条特高压直流和8条特高压交流跨省跨区域水电输送能力1.05亿kW。中国水电史无前例的系统规模和发展速度,极大改变了国内外现有的调度管理方式,对传统的水电系统调度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需要全新的调度方法。本文概述了中国水电发展历程,总结了水电系统新变化和面临的三大水电问题,梳理了最近10多年中国水电突出的理论和方法进展,最后指出未来需要开展能源结构转型中的中国水电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电东送工程 干流梯级水电站群 特高压直流水电输送 跨流域梯级水电站群 跨区域协调
下载PDF
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Agent混合结构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倪建军 王建颖 +2 位作者 马小平 徐立中 李臣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1,共5页
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多Agent建模方法以及系统仿真框架,提出了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Agent混合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构造了基于知识的协调控制器,通过它来协调慎思式过程和反应式过程.最后,结合跨流域调水管理这一复杂过程,对跨流域调... 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多Agent建模方法以及系统仿真框架,提出了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Agent混合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构造了基于知识的协调控制器,通过它来协调慎思式过程和反应式过程.最后,结合跨流域调水管理这一复杂过程,对跨流域调水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Agent结构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 AGENT建模 系统仿真 跨流域调水管理 水资源配置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经过河流水质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佳 李思悦 +1 位作者 谭香 张全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3-698,共6页
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沿线的19条河流,对其水环境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每条河流的污染因子和污染源类型,在此基础上,由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知,河南的赵河、贾鲁河、河北的孟良河,北京的琉璃河水质... 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沿线的19条河流,对其水环境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每条河流的污染因子和污染源类型,在此基础上,由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知,河南的赵河、贾鲁河、河北的孟良河,北京的琉璃河水质为Ⅳ类中度污染;河南的卫河、河北的洨河、天津的北运河水质为Ⅴ类重度污染,天津的独流碱河水质为劣Ⅴ类严重污染。评价Ⅳ类、Ⅴ类、劣Ⅴ类河流水质指标污染分担率确定污染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总体来看,水质沿工程总干渠由南到北逐渐恶化,污染类型也由农业型转向工业型。研究结果可为中线工程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沿线河流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跨流域调水 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强 黄薇 桑连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3,共5页
在我国跨流域调水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全、原则不明”问题的基础上,较全面分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各方面问题,并绘制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问题树。借鉴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经验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对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进行了探讨,... 在我国跨流域调水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全、原则不明”问题的基础上,较全面分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各方面问题,并绘制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问题树。借鉴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经验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对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进行了探讨,重点在跨流域调水的管理机制与体制、规划期管理、取水管理、用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 跨流域调水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柴国荣 冯家涛 +2 位作者 周志星 张发民 张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由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突出特点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从水资源的经济特点出发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市场供求、成本收益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工程成本 机会成本 经济效益 生态 效益 工程 水资源 跨流域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 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学 利益分配机制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爱军 王慧敏 彭世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4年第6期21-23,30,共4页
分析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管理模式、机构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南四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解决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北调水量和水质,必须改变南四湖水资源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流域统一... 分析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管理模式、机构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南四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解决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北调水量和水质,必须改变南四湖水资源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流域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成立流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跨流域调水 南四湖流域 水资源管理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供水风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常福宣 陈进 张洲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8-102,117,共6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跨流域调水影响区供水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对其影响区——汉江中下游干流区供水风险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风险源识别辨析了汉江中下游干流区供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随机模拟、长序列水库...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跨流域调水影响区供水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对其影响区——汉江中下游干流区供水风险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风险源识别辨析了汉江中下游干流区供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随机模拟、长序列水库调算、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方法,分析计算了汉江中下游干流区供水风险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来水量、中下游需水量、外调水量3个主要影响因素中,汉江中下游干流区水资源系统的缺水风险指数对中下游需水量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来水量,最后才是外调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中下游 跨流域调水 敏感性分析 供水风险
下载PDF
南水北调山东段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杜芙蓉 董增川 范群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85-489,共5页
针对南水北调沿线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以东线山东段为研究对象,研究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是一个涉及多水源,多用途,不同区域的复杂问题。本文运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建立水资源优化调... 针对南水北调沿线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以东线山东段为研究对象,研究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是一个涉及多水源,多用途,不同区域的复杂问题。本文运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运用优化技术对模型进行求解,给出了优化决策算法的程序框架图,合理解决了多水源、多目标、多用户、多保证率的水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同类问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系统分解协调 优化配置 跨流域调水 多目标供水
下载PDF
美国跨流域调水管理借鉴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强 唐纯喜 桑连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2-87,共6页
我国还处于跨流域调水管理的初期阶段,跨流域调水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完善,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美国是世界上跨流域调水管理措施和经验较为全面和丰富的国家,参考了美国学术委员会的跨流域调水推荐法案报告和美... 我国还处于跨流域调水管理的初期阶段,跨流域调水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完善,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美国是世界上跨流域调水管理措施和经验较为全面和丰富的国家,参考了美国学术委员会的跨流域调水推荐法案报告和美国东部5个州跨流域调水法令的相关管理措施,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特点,提出了我国在跨流域调水管理中需要加强的有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水资源管理 水权制度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及技术关键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忠静 王学凤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80-189,共10页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跨流域调水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的生态补偿问题探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嵘 王群 +1 位作者 刘宁 陆根法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7年第2期39-41,共3页
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建立是目前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更为重要。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例,探讨了跨流域调水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并根据多种计算方法的加和,提出了建立南水北调... 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建立是目前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更为重要。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例,探讨了跨流域调水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并根据多种计算方法的加和,提出了建立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生态功能保护区 流域生态补偿
下载PDF
跨流域调水重要影响区生态补偿研究——以湖北汉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陶 赵霞 汤鹏飞 《中国水利》 2014年第2期8-10,25,共4页
跨流域调水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但对整个流域带来的重大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实施生态补偿是必要措施。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影响区——湖北汉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分析调水对其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当前已经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和... 跨流域调水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但对整个流域带来的重大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实施生态补偿是必要措施。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影响区——湖北汉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分析调水对其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当前已经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汉江中下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重要影响区 生态补偿
下载PDF
长距离调水工程最优控制数学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延成 高学平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2-66,共5页
为了降低输水成本,利用电网峰荷期和基荷期不同的电价及最优化原理,提出了一种针对长距离复杂调水工程的最优输水控制方法。建立了在一个运行周期内,使整个渠道输水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的最优输水控制控制模型。算例结果表明,较传统的渠... 为了降低输水成本,利用电网峰荷期和基荷期不同的电价及最优化原理,提出了一种针对长距离复杂调水工程的最优输水控制方法。建立了在一个运行周期内,使整个渠道输水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的最优输水控制控制模型。算例结果表明,较传统的渠道控制方法,用本优化模型控制渠道运行,可大量减少输水成本,减少泵站开停机次数,且能保持渠道内水流稳定,保证渠道安全运行,是一种较理想的远距离复杂渠道输水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输水 渠道 最优化控制 自动化 调水工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