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facial Structure of Steel-Mushy Al-20Sn Bonding Plate
1
作者 PengZHANG YunhuiDU +3 位作者 HanwuLIU DabenZENG JianzhongCUI LiminB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3-195,共3页
Fe-AI compound at the interface of steel-mushy AI-20Sn bonding plate wa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 of Fe-AI compound at interface and bonding parameters (such as preheat temperature of ste... Fe-AI compound at the interface of steel-mushy AI-20Sn bonding plate wa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 of Fe-AI compound at interface and bonding parameters (such as preheat temperature of steel plate, solid fraction of AI-20Sn slurry and rolling speed) was established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perfect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bonding parameters are 505℃ for preheat temperature of steel plate, 34.3% for solid fraction of AI-20Sn slurry and 10 mm/s for rolling speed, the reasonable ratio of Fe-AI compound corresponding to the largest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bonding plate is obtained. Its value is 72%. This reasonable ratio of Fe-AI compound is a quantitative criterion of interfacial embrittlement, that is, when the ratio of Fe-AI compound at interface is larger than 72%, interfacial embrittlement will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ial structure fe-al compou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下载PDF
Interfacial structure of steel-Al-28Pb bonding plate with semisolid rolling-casting method
2
作者 张鹏 杜云慧 +3 位作者 刘汉武 曾大本 崔建忠 巴立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4年第2期325-329,共5页
Fe-Al compound at the interface of steel-mushy Al-28Pb bonding plate wa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 of Fe-Al compound at interface and bonding parameters such as preheating temperature of s... Fe-Al compound at the interface of steel-mushy Al-28Pb bonding plate was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io of Fe-Al compound at interface and bonding parameters such as preheating temperature of steel plate, solid volume fraction of Al-28Pb slurry and rolling speed, was established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perfect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bonding parameters are 546 ℃ for preheating temperature of steel plate, 43.5% for solid volume fraction of Al-28Pb slurry and 8.6 mm/s for rolling speed, the reasonable ratio of Fe-Al compound corresponding to the largest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bonding plate is obtained as 71.5%. This reasonable ratio of Fe-Al compound is a quantitative criterion of interfacial embrittlement, that is, when the ratio of Fe-Al compound at interface is larger than 71.5%, interfacial embrittlement will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高温结构材料 界面结构 焊接 半固态铸轧
下载PDF
Quantitative Structure-biodegradability Relationship Study about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Some Aromatic Compounds 被引量:1
3
作者 荆国华 李小林 周作明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68-375,共8页
10 quantum chemical descriptors of 21 aromatic compounds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the semi-empirical quantum chemical method AM1.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Biodegradability Relationships (QSBR) studies were performe... 10 quantum chemical descriptors of 21 aromatic compounds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the semi-empirical quantum chemical method AM1.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Biodegradability Relationships (QSBR) studies were performed by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PCR) and 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P-ANN), respectively.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of the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sets of the BP-ANN model are 0.1363 and 0.0244, the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 (MAPE) are 0.1638 and 0.0326, the squar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2) are 0.9853 and 0.9996,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P-ANN model achieved a better prediction result than those of MLR and PCR. In addition, some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omatic compounds quantitative structure-biodegradability relationship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下载PD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 Study of Toxicity of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to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被引量:2
4
作者 荆国华 李小林 周作明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8期1189-1196,共8页
With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based on a series of quantum chemical descriptors and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es,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With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based on a series of quantum chemical descriptors and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es,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 models to predict the acute toxicity(-lgEC50) of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to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were established.Four molecular descriptors that appear in the MLR model,namely,the second order valence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2XV),the energy of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EHOMO),the logarithm of n-octyl alcoh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logKow) and the Connolly molecular area(MA),were inputs of the ANN model.The root-mean-square error(RMSE) of the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sets of the ANN model are 0.1359 and 0.2523,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 is 0.9810 and 0.8681,respectively.The leave-one-out(LOO) cross valida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Q L2OO) of the MLR and ANN models is 0.6954 and 0.6708,respectively.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wo methods are complementary in the calculations.The regression method gave support to the neural network with physical explanation,and the neural network method gave a more accurate model for QSAR.In addition,some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ute toxicity and toxicity mechanism of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cute toxicity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下载PDF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有机化合物爆炸下限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时静洁 赵薇 +1 位作者 陈小林 陈常豪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9-614,621,共7页
运用定量结构-性质关系对458种有机化合物的爆炸下限展开预测研究。首先运用Dragon 2.1软件计算并预筛出708种分子描述符,随后采用遗传算法确定了5个特征分子描述符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最后运用SPSS和MATLAB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线性... 运用定量结构-性质关系对458种有机化合物的爆炸下限展开预测研究。首先运用Dragon 2.1软件计算并预筛出708种分子描述符,随后采用遗传算法确定了5个特征分子描述符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最后运用SPSS和MATLAB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线性模型、支持向量机与人工神经网络两种非线性模型。研究结果为:MLR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387和0.8588;SVM模型的R^(2)分别为0.8569和0.8779;ANN模型的R2分别为0.9284和0.9328。由此表明,无论是训练集还是测试集,SVM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MLR模型,ANN模型的预测效果均优于SVM模型,有机化合物的爆炸下限与其分子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关系。此外,本研究采用内外验证方法及与其他研究的比较对模型性能进行了验证,证实了ANN模型对爆炸下限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绘制Wiliams图分析了模型的应用域,验证了所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通过QSPR方法预测有机化合物的爆炸下限,能为危险化学品的风险管控及安全工艺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 多元线性回归 支持向量机 爆炸下限 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利用ANN法预估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 被引量:7
6
作者 蔡弘华 田德余 +2 位作者 林振天 刘剑洪 洪伟良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9-15,共7页
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一系列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与其分子结构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选用分子结构描述码作为输入特征参数能取得较高的预估精度,预测结果的相对误... 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一系列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与其分子结构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选用分子结构描述码作为输入特征参数能取得较高的预估精度,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一般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学 人工神经网络(ANN) 密度预估 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
下载PDF
一种新的拓扑指数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东 章文军 许禄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3-547,共5页
为了研究羟酸类和氨基酸类手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本实验引进了手性乘积算法:P=(1-b/a)(1-c/b)(1-a/c)(1-a/d),其中a、b、c和d分别为与分子中手性中心碳原子4个不同连接片断手性eAm指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mx的计算值,并考察了所得参数与羟... 为了研究羟酸类和氨基酸类手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本实验引进了手性乘积算法:P=(1-b/a)(1-c/b)(1-a/c)(1-a/d),其中a、b、c和d分别为与分子中手性中心碳原子4个不同连接片断手性eAm指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mx的计算值,并考察了所得参数与羟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手性薄层色谱保留指数的相关性。为了评定所得预测模型的稳定性,文中运用了交叉验证法。结果表明,由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P法)所得数学模型比较稳定,且明显优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化合物 构效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 多元回归分析 交叉验证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法计算非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焓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剑洪 田德余 +4 位作者 赵凤起 洪伟良 洪泽猛 李玲 孙宏元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用误差反向传播(BP)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分子结构描述码作为输入特征参数预测非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焓,研究了网络参数及分子结构描述码的影响,同时按分子结构描述码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到... 用误差反向传播(BP)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分子结构描述码作为输入特征参数预测非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焓,研究了网络参数及分子结构描述码的影响,同时按分子结构描述码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到了0.9977,精度高于文献值。绝大多数相对误差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ANN) 生成焓 分子结构描述码 非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
下载PDF
用人工神经网络法预估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生成焓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芳 刘剑洪 +5 位作者 田德余 陈莉 赵凤起 洪伟良 李翠华 张雪利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7-213,共7页
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学习(BP)的一个双层神经网络,以分子结构中不同基团作为描述码,预估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焓,研究了网络参数及分子结构描述码的影响,同时用分子子图法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到0... 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学习(BP)的一个双层神经网络,以分子结构中不同基团作为描述码,预估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生成焓,研究了网络参数及分子结构描述码的影响,同时用分子子图法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到0.9967),计算结果的绝大多数相对误差在10%范围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生成焓 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 人工神经网络(ANN) 分子结构描述码(MSD)
下载PDF
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色谱保留时间的神经网络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堵锡华 王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15-319,共5页
研究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色谱保留时间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关系,基于分子结构和邻接矩阵,计算了56个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形状指数、电性拓扑状态指数和电性距离矢量,建立挥发性有机物的保留时间与~0X、~1X... 研究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色谱保留时间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关系,基于分子结构和邻接矩阵,计算了56个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形状指数、电性拓扑状态指数和电性距离矢量,建立挥发性有机物的保留时间与~0X、~1X、~2X、~3X、K_1、E_(43)和M_(91)指数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性(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QSRR)模型。将这7种结构参数作为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法的输入变量,采用7∶4∶1的神经网络结构,建立了令人满意的QSRR预测模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总为0.999 1,利用本模型计算得到色谱保留时间的预测值与相关实验值相对平均误差2.17%,吻合度较为理想。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色谱保留时间与7种结构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对快速评价水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保留时间 挥发性有机物 人工神经网络 分子结构参数 定量结构-保留相关
下载PDF
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金属间化合物三元填隙D88结构形成条件的判别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煜东 许伟杰 陈念贻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B280-B283,共4页
将Kohonen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金属间化合物三元填隙D88结构形成条件的判别上。对65种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性能好,可望成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有效辅助手段。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神经网络 自组织模型 三元填隙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有机磷酸酯类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琴 黄保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087-2089,共3页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35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作为输入、对家蝇的急性毒性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模...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35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作为输入、对家蝇的急性毒性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模型的稳定性,所构建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9 9、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995 8、标准偏差为0.114 1、残差绝对值≤0.40,应用于外部预测集,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86 0。而多元线性回归(MLR)法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76 0、标准偏差为0.256 8、残差绝对值≤0.57,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75 8。结果表明,ANN模型获得了比MLR模型更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地下水挥发性有机物定量结构-色谱保留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琴 张永青 +1 位作者 黄保军 王淑敏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456-3458,共3页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以分子电性距离适量和保留时间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建立了地下水26个挥发性有机物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关系模型(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QSRR),所构建...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以分子电性距离适量和保留时间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建立了地下水26个挥发性有机物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关系模型(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QSRR),所构建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8 5,留一交叉检验应用于训练集,其相关系数为0.998 3,该模型应用于外部预测集,其相关系数为0.979 5;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法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49 2,留一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897 8。结果表明,ANN模型具有较准确的预测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模型 地下水 挥发性有机物 保留时间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取代芳烃的定量构效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保军 蔡金阳 何琴 《广州化工》 CAS 2012年第18期41-43,共3页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建立了24种取代芳烃的结构与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24种取代芳烃的量子化学参数作为输入,急性毒性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分析和...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建立了24种取代芳烃的结构与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24种取代芳烃的量子化学参数作为输入,急性毒性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模型的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所构建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34、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9780、标准偏差为0.11、残差绝对值≤0.33,应用于外部预测集,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955;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法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786、标准偏差为0.12、残差绝对值≤0.36,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904。结果表明,ANN模型获得了比MLR模型更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芳烃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 发光菌
下载PDF
香水百合头香成分色谱保留指数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艳 瞿翠玲 闫远方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9-253,共5页
基于分子拓扑学理论计算了香水百合头香成分35个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Xi、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j和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_k。采用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确定了最佳变量组合X_1,E_9,M_9和M_(10),并用这4个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单元,建立... 基于分子拓扑学理论计算了香水百合头香成分35个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Xi、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j和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_k。采用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确定了最佳变量组合X_1,E_9,M_9和M_(10),并用这4个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单元,建立了香水百合头香成分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RI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该模型对RI值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接近,平均相对误差为1.165%。该方法成功预测了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对于探索色谱保留机理、选择合适的分离条件等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水百合 头香成分化合物 色谱保留指数 人工神经网络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香水百合香气成分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琴 张丹 朱蕾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39-43,共5页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中的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35种香水百合头香成分的三种结构与色谱保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其中两个为一维定量模型(分别是结构与色谱保留时间一...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中的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35种香水百合头香成分的三种结构与色谱保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其中两个为一维定量模型(分别是结构与色谱保留时间一维定量模型、结构与Kovats保留指数一维定量模型),另一个为二维定量模型(结构与保留时间和Kovats保留指数同时预测的二维定量模型).以量子化学参数作为网络输入、以保留时间和Kovats保留指数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办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BP-ANN模型稳健性与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模型相当,但外部预测集拟合效果BP-ANN优于MLR.另外,BP-ANN构建的一维和二维模型相当,而二维模型更加节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 香水百合 香气成分 保留时间 Kovats 保留指数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BP网络用于香梨酒香气成分的QSRR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琴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1,共6页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建立54种香梨酒香气成分的结构与色谱保留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54种香梨酒香气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分子形状属性指数作为输入,色谱保留时间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方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模...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建立54种香梨酒香气成分的结构与色谱保留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54种香梨酒香气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分子形状属性指数作为输入,色谱保留时间作为输出,采用内外双重验证的方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模型的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所构建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8、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997、标准偏差为0.289、残差绝对值≤1.12,应用于外部预测集,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84;而多元线性回归(MLR)法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51、标准偏差为1.33、残差绝对值≤3.08,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53.结果表明:ANN模型获得了比MLR模型更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酒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 香气成分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玫瑰花挥发性有机物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琴 李各各 朱蕾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75-79,共5页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中的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Error Back Propagation,BP)方法,以40种玫瑰花挥发性成分的4个拓扑指数作为输入,以保留时间作为输出,建立其定量结构-色谱保留时间(Quantitative Structure ...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中的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Error Back Propagation,BP)方法,以40种玫瑰花挥发性成分的4个拓扑指数作为输入,以保留时间作为输出,建立其定量结构-色谱保留时间(Quantitative Structure Chromatographic retention Relationship,QSRR)相关模型.采用留一交叉检验和外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得到的留一交叉相关系数为0.986 6;外检验时,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992 6;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MLR)法所得相关系数为0.954 5.结果表明,ANN模型比MLR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 人工神经网络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相关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BP网络用于枣香味成分的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保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27-1930,共4页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了63种大枣香味成分的结构与色谱保留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QSRR)。以63种大枣香味成分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为输入参数,色谱保留时间为输出参数,采用内外双重验证法分析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外部预测...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了63种大枣香味成分的结构与色谱保留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QSRR)。以63种大枣香味成分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为输入参数,色谱保留时间为输出参数,采用内外双重验证法分析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所构建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8 9,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998 9,标准偏差为0.959,残差绝对值低于3.844,应用于外部预测集,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98 9;而多元线性回归(MLR)法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1 9,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982 0,标准偏差为3.697、残差绝对值低于9.264,外部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86 1。结果表明,ANN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ML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 香气成分 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QSRR) 人工神经网络(ANN)
下载PDF
自组织神经树用于金属间化合物三元填隙D88结构形成条件的判别
20
作者 蔡煜东 许伟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1-56,共6页
本文将自组织神经树应用于金属间化合物三元填隙D88结构形成条件的判别上,对65种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树方法性能良好,可能成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有效辅助手段。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D88结构 神经网络 神经树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