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IP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王圣桃 王新庄 +1 位作者 高铭 韩大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蛋白1(BRIP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GEO数据库GPL570平台选取三个BRIP1基因表达谱芯片(GSE4290、GSE50161和GSE74195)分析胶质瘤BRIP1的表达情况。使用TC⁃GA下载有关胶质瘤BRIP...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蛋白1(BRIP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GEO数据库GPL570平台选取三个BRIP1基因表达谱芯片(GSE4290、GSE50161和GSE74195)分析胶质瘤BRIP1的表达情况。使用TC⁃GA下载有关胶质瘤BRIP1表达、生存率和临床特征的数据,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胶质瘤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RIP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基因富集分析胶质瘤BRIP1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结果胶质瘤BRIP1表达水平相比于正常样本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RIP1高表达(HR=1.250;95%CI:1.056~1.480;P<0.001)是胶质瘤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相较于BRIP1低表达组,BRIP1高表达组胶质瘤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RIP1表达水平预测胶质瘤1年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4,最佳截断值为0.302,敏感性为0.832,特异性为0.528;预测3年不良预后的AUC为0.801,最佳截断值为0.420,敏感性为0.696,特异性为0.809;预测5年不良预后的AUC为0.767,最佳截断值为0.420时,敏感性为0.593,特异性为0.842。基因富集分析显示BRIP1基因主要富集于DNA复制、同源重组、错配修复和细胞周期等信号转导通路。结论BRIP1在人脑胶质瘤表达上调,与胶质瘤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乳腺癌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蛋白1(BRIP1) 预后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RNA传感器IFIH1对HPV阳性的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
作者 喻琳 罗莹 +1 位作者 吴迪 洪世垣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651-1660,共10页
目的探讨RNA传感器干扰素诱导的解旋酶C结构域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helicase C domain protein 1,IFIH1)对人乳头瘤病毒18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8,HPV18)阳性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 目的探讨RNA传感器干扰素诱导的解旋酶C结构域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helicase C domain protein 1,IFIH1)对人乳头瘤病毒18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8,HPV18)阳性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IFIH1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FIH1在C33A和HeLa细胞中的表达。将HPV18基因组转染到正常上皮细胞HaCaT中,并利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检测IFIH1的表达水平。利用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和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STAT3和磷酸化STAT3的蛋白表达和定位。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IFI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相比于C33A细胞,HeLa细胞中IFIH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HaCaT细胞相比,转染HPV18的HaCaT细胞中IFIH1的表达增加(P<0.01);与阴性对照相比,敲低IFIH1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过表达IFIH1则促进C33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敲低IFIH1后,磷酸化STAT3蛋白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IFIHI在被HPV感染的宫颈癌细胞中表达增加,这将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可能与激活STAT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IFIH1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维吾尔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与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军 董朝 +2 位作者 孙刚 单美慧 马斌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BACH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新疆维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用直接测序法及Snapshot技术分别对新疆80例维族乳腺癌(年龄≤40岁)和240例维族健康女性(年龄≤40岁)进行BACHl...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BACH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新疆维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用直接测序法及Snapshot技术分别对新疆80例维族乳腺癌(年龄≤40岁)和240例维族健康女性(年龄≤40岁)进行BACHl基因外显子检测分析。结果在维族乳腺癌组和对照组,rs4986764、rs4986765和C.587A〉G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1,P=0.049),rs4986764位点TC[优势比(OR)=0.086]、Cc(OR=0.044)和显性模型Tc+CC(OR=0.058)的改变均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rs4986765位点GG(OR=5.617)、显性模型AG+GG(OR=4.254)和C.587A〉G位点AG(OR=7.590)、显性模型AG+GG(OR=7.590)均能够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同时,显性模型TC+CC、AG+GG间的交互作用可降低约0.4%的乳腺癌发病风险(OR=0.996)。结论BACHl基因rs4986764位点的SNP变化降低新疆维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rs4986765、c.587A〉G位点变化均增加维族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维吾尔族 乳腺癌
原文传递
新疆汉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与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军 王晓丽 +1 位作者 孙刚 马斌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66-196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l(BRCAl)交互作用蛋白1(BRIPl)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早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用直接测序法及Snapshot技术分别对新疆80例汉族乳腺癌(年龄≤40岁)和240例汉族健康女性(年龄≤40岁)进行外显子基因检测分...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l(BRCAl)交互作用蛋白1(BRIPl)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早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用直接测序法及Snapshot技术分别对新疆80例汉族乳腺癌(年龄≤40岁)和240例汉族健康女性(年龄≤40岁)进行外显子基因检测分析。结果(1)rs4986764似点CC[优势比(OR)=0.094]、显性模型TC+CC(OR=0.130)均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P〈0.(15),此位点的保护作用在无肿瘤家族史者中更明显(P〈0.01,OR=0.079)。(2)rM986765、n587A〉G位点突变在病例、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IPl基因rs4986764突变降低新疆汉族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无肿瘤家族史可增加此位点的保护作用;rs4986765、c.587A〉G位点突变与新疆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1交互作用蛋白1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早发性乳腺癌
原文传递
5种生物标志物对ARDS预后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婷 张实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目的 分析5种生物标志物干扰素诱导的解旋酶C域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helicase 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IFIH1)、基因干扰素调节因子1(gene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1, IRF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 目的 分析5种生物标志物干扰素诱导的解旋酶C域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helicase 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IFIH1)、基因干扰素调节因子1(gene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1, IRF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1)、鸟苷结合蛋白1(guanylate binding protein 1, GBP1)、干扰素诱导蛋白与四肽重复序列3(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3, IFIT3)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预后的预测。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6例ARDS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行芯片检测,提取5种生物标志物IFIH1、IRF1、STAT1、GBP1、IFIT3表达量。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5种生物标志物和ARDS严重程度与28 d累积病死率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联合模型。结果 5种生物标志物表达与ARDS患者28 d累积病死率相关(P<0.05),ARDS严重程度和28 d累计病死率不相关(P>0.05):IFIH1[HR 2.309 95%CI(1.162, 4.590)];IRF1[HR 3.152 95%CI(1.043, 9.528)];IFIT3[HR 1.793 95%CI(1.103, 2.917)];GBP1[HR 2.342 95%CI(1.087, 5.047)];STAT1[HR 2.492 95%CI(1.388,4.474)];ARDS严重程度[HR 1.665 95%CI(0.598, 4.628)]。5种生物标志物及ARDS严重程度预后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3、0.833、0.900、0.925、0.908、0.625。联合模型对28 d预后预测性为0.950。结论 对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5种生物标志物优于柏林标准ARDS严重程度。5种生物标志物构建的模型选出预后不佳的ARDS患者,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程度 预后 干扰素诱导的解旋酶c域蛋白1 基因干扰素调节因子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