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变化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1
作者 石汉平 齐德林 盛权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血浆IL-1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复制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改良LAF法及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IL-1及ET。结果:普通SD大鼠30%失血后2~3h及6...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血浆IL-1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复制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改良LAF法及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IL-1及ET。结果:普通SD大鼠30%失血后2~3h及6~10h血浆IL-1活性升高,3h后ET水平显著升高;失血前胃内灌注双岐杆菌或失血后静注rBPI,大鼠血浆ET水平无明显升高,IL-1活性第1峰仍然存在,但第2峰消失。无菌SD大鼠10%失血、灌注LPS后1h血浆ET水平升高,2h后IL-1活性升高。结论: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呈双峰型升高,第1峰与内毒素无关,第2峰为内毒素刺激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白细胞介素1 肠源性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TNF-α、IL-1及IL-6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覃勇华 林世清 +2 位作者 彭思进 刘文养 于颜峰 《现代医院》 2008年第7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时使用6%羟乙基淀粉与乳酸林格氏液对早期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乳酸林格氏液(RL)组和万汶(6%羟乙基淀粉,130/0.4,HES)组,每组15只。Sham组仅动静脉置管...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时使用6%羟乙基淀粉与乳酸林格氏液对早期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乳酸林格氏液(RL)组和万汶(6%羟乙基淀粉,130/0.4,HES)组,每组15只。Sham组仅动静脉置管。RL组和HES组失血性休克后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和6%羟乙基淀粉复苏,复苏2小时后取血测定血浆TNF-α、IL-1及IL-6,并处死动物取肺组织进行肺W/D比值测定和肺病理学检查。结果各实验组休克复苏2小时后血浆TNF-α、IL-1、IL-6以及肺W/D比值均较sham组高(p<0.05),光镜下肺病理损害严重;HES组复苏后维持MAP80~90mmHg所需液体较RL组明显减少(p<0.05);HES组血浆TNF-α、IL-1、IL-6水平及肺W/D比值均较RL组低(p<0.05);HES组肺病理损伤较RL组轻。结论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血浆TNF-α、IL-1、IL-6水平增高,并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6%羟乙基淀粉复苏较乳酸林格氏液复苏能部分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液体治疗 林格氏液 羟乙基淀粉
下载PDF
大鼠出血性休克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TNF、IL-1变化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姚咏明 田惠民 +3 位作者 王亚平 于燕 孙世荣 徐世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本实验采用大鼠出血性休克模型(4.00kPa,90min)动态观察了TNF、IL-1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研究发现:休克组动物休克后门、体循环均出现显著的内毒素血症,门脉系统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外周血TNF一致... 本实验采用大鼠出血性休克模型(4.00kPa,90min)动态观察了TNF、IL-1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研究发现:休克组动物休克后门、体循环均出现显著的内毒素血症,门脉系统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外周血TNF一致,但其峰值早于后者。同时,腹腔巨噬细胞IL-1活性在复苏后6~24h亦持续升高。休克治疗组给予多粘菌素B预防性治疗后,动物门、体循环内毒素含量均迅速下降,TNF、IL-1的产生显著抑制,动物存活率比休克组提高33.4%。结果提示,休克后早发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宿主单核巨噬细胞诱生TNF、IL-1有明显影响。出血性休克初期TNF、IL-1等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释放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IL-1活性呈双峰型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石汉平 徐仁宝 +2 位作者 高瀚 龚肖琦 缪明永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4-446,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及巨噬细胞分泌IL-1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失血后(30%,按体重折算)1h回输失血,不同时间采血或收集腹腔巨噬细胞,用改良LAF法检测IL-1活性。...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及巨噬细胞分泌IL-1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失血后(30%,按体重折算)1h回输失血,不同时间采血或收集腹腔巨噬细胞,用改良LAF法检测IL-1活性。结果:失血性休克后2~3h及24~72h血浆IL-1活性显著升高,1~2h及24~72h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与第1峰相比,第2峰峰值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呈双峰型升高,推测第1峰为应激峰,β-内啡肽、糖皮质激素起重要调控作用;第2峰为炎症峰,肠道内毒素入血及细菌移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 休克 白细胞介素1 血循环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早期白细胞介素1活性升高的机制──内毒素与白细胞介素1 被引量:2
5
作者 石汉平 缪明永 +2 位作者 秦路平 高瀚 徐仁宝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3-177,共5页
本文观察了失血性休克条件下大鼠白细胞介素1(IL-1)与内毒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浆IL-1及ET均明显升高,前者升高在先;无菌大鼠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也升高,但ET无明显变化;预先给大鼠口服乳果糖以清洁肠道,或... 本文观察了失血性休克条件下大鼠白细胞介素1(IL-1)与内毒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浆IL-1及ET均明显升高,前者升高在先;无菌大鼠失血性休克后IL-1活性也升高,但ET无明显变化;预先给大鼠口服乳果糖以清洁肠道,或静注内毒素抗体,休克后血浆IL-1活性仍然明显升高,而血浆ET无明显升高;大鼠失血后1h将失血回输,再灌注后5d血浆IL-1与ET呈平行性变化,乳果糖或抗内毒素抗体治疗后,血浆IL-1活性及ET水平均明显降低。上述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浆IL-1活性升高与内毒素刺激无关,但后期IL-1活性升高与内毒素相关,内毒素主要来源于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内毒素 白细胞介素I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早期白细胞介素1活性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石汉平 黄祥成 +4 位作者 齐德林 徐仁宝 高瀚 徐洁 杨瑞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7-320,共4页
观察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病人IL—1活性变化,大鼠30%失血后,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的能力2h内逐渐升高,随后下降,至4h有明显抑制。血浆IL—1活性于2.5h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无应激大鼠及假处理大鼠IL—1活性均无显著变化。失血性休克... 观察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病人IL—1活性变化,大鼠30%失血后,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的能力2h内逐渐升高,随后下降,至4h有明显抑制。血浆IL—1活性于2.5h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无应激大鼠及假处理大鼠IL—1活性均无显著变化。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入院时血浆IL—1活性也显著升高,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显著,其机制及意义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白细胞介素1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早期β—EP对IL—1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石汉平 徐仁宝 +3 位作者 高瀚 秦路平 黄爱军 王成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21-324,共4页
观察β—EP对失血性休克早期IL—1活性升高的影响,结果表明,30%失血早期大鼠血浆β—EP与IL—1均明显升高,前者先于后者;给失血大鼠静注β—EP抗血清,该大鼠血浆IL—1活性较失血前尽管仍然升高,但却显著低于失血对照组;将不同剂量的β... 观察β—EP对失血性休克早期IL—1活性升高的影响,结果表明,30%失血早期大鼠血浆β—EP与IL—1均明显升高,前者先于后者;给失血大鼠静注β—EP抗血清,该大鼠血浆IL—1活性较失血前尽管仍然升高,但却显著低于失血对照组;将不同剂量的β—EP静注给正常大鼠或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血浆及上清液均呈IL—1活性,且与β—EP有量效关系,β—EP与LPS联合刺激高于两者的单独作用。提示:失血性休克早期β—EP可能是导致IL—1活性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β—EP可直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白细胞介素-1 内啡肽
下载PDF
促红素对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大鼠IL-1β及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雷鹏 张兴超 彭龙锋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促红素对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后继发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同时行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分析S-... 目的探讨促红素对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后继发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同时行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分析S-100β蛋白及IL-1β变化。结果大鼠重型脑损伤伴休克后,IL-1β呈高表达,S-100β表达也增高,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促红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高表达。结论促红素可能通过抑制颅脑损伤后继发的过度炎症反应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休克 失血性 白细胞介素1 S-10013蛋白
原文传递
Toll样受体4在失血性休克小鼠肺组织HO-1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畅 王成夭 +3 位作者 张宗泽 彭勉 刘茂春 王焱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失血性休克并发急性肺损伤(Au)小鼠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48只rILR4基因突变型小鼠C3H/HeJ和野生型小鼠C3H/HeN随机分为2组:①假手术组;②...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失血性休克并发急性肺损伤(Au)小鼠肺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48只rILR4基因突变型小鼠C3H/HeJ和野生型小鼠C3H/HeN随机分为2组:①假手术组;②失血休克复苏组。分别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6h、24h和48h取颈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测肺组织HO-1蛋白和mRNA的表达、肺组织IL-6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失血休克复苏后24hC3H/HeN和C3H/HeJ的肺组织中HO-1mRNA和蛋白含量的表达、IL-6含量、MPO活性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或P〈0.05);与C3H/HeN鼠比较,休克复苏后24hC3H/HeJ鼠的HO-1mRNA和蛋白含量、IL-6含量和MPO活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C3H/HeN鼠休克复苏后24h并发Au并且PaO2/FiO2〈300mmHg。结论rILR4受体激活在失血性休克致Au肺组织HO-1的表达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 急性肺损伤 TOLL样受体4 血红素加氧酶-1 白介素-6
原文传递
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斌 李俊杰 +3 位作者 冯筑生 张宁 胡腾龙 尹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索治疗性低温对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24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假手术组,常温液体复苏(normothermia resuscitation,NR)组,低温液体复苏(hypotherm... 目的探索治疗性低温对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大鼠肺组织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24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假手术组,常温液体复苏(normothermia resuscitation,NR)组,低温液体复苏(hypothermia resuscitation,HR)组。各组通过股动脉放血到平均动脉压达40mmHg(1mmHg=0.133kPa)保持1h建立HS模型,随后NR组和HR组通过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达90mmHg,维持1h,4h后通过放血处死各组大鼠,留取大鼠肺组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损伤程度,使用干湿比重法检测肺组织水肿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IL-1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结果示,与NR组相比,HR组急性肺损伤程度明显较低。(2)肺组织湿/干比重与HR组相比NR组肺水肿显著降低,HR组(5.85±0.10);NR组(6.47±0.17),t=3.14,P〈0.05;(3)与NR组相比,HR组的NLRP-3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4)与NR组相比,HR组的NLRP-3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R组(1.027±0.143),NR组(1.349±0.163),t=4.36,P〈0.05;HR组的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R组(1.623±0.125),NR组(2.388±0.229),t=7.72,P〈0.05。结论治疗性低温能够降低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弱HS诱导的肺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失血性休克 急性肺损伤 肺组织湿/干质量比 炎症小体 CASPASE-1 细胞介素1β
原文传递
高渗盐己酮可可碱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玉 唐季春 +1 位作者 张焰 曾因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 探讨HSPTX(7.5%氯化钠+己酮可可碱)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失血性休克(Sham)组,仅接受动静脉插管操作,不放血及复苏;大容量乳酸钠林格氏液(RL)复苏组,接受32 mL/kg... 目的 探讨HSPTX(7.5%氯化钠+己酮可可碱)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失血性休克(Sham)组,仅接受动静脉插管操作,不放血及复苏;大容量乳酸钠林格氏液(RL)复苏组,接受32 mL/kg RL;小容量高张液(7.5%氯化钠)+PTX复苏组,接受4 mL/kg 7.5%NaCL+25 mg/kg PTX,每组8只.测定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湿/干质量比值,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肺通透性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灌洗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 与RL组相比,HSPTX组PaO2和pH值升高、PaCO2降低(P<0.01),HSPTX组大鼠肺湿/干质量(W/D)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上清中TNF-α、IL-1β含量均低于RL组(P<0.01).结论 HSPTX复苏可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由失血性休克诱发的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高渗盐溶液 失血性休克 肺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原文传递
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泽宇 万进 +1 位作者 管向东 杜嘉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9例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病人(休克组)血清TNF-α和IL-1浓度,与20例择期手术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TNF-α和I... 目的探讨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9例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病人(休克组)血清TNF-α和IL-1浓度,与20例择期手术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TNF-α和IL-1水平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结果休克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休克组血清TNF-α和IL-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ODS组血清TNF-α浓度较非MODS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休克组中死亡病人血清TNF-α浓度较存活病人明显增高(P<0.05),血清IL-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SIRS是较为常见的,并且是导致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TNF-α浓度的高低与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原文传递
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肺组织炎性介质改变及病理过程
13
作者 高永利 韩文强 +2 位作者 尹文 王兆文 黄克斌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年第6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8(IL-8)和内皮素-1(ET-1)活性的变化,探讨急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方法将24只大白鼠随机分为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再灌注损伤组,各...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8(IL-8)和内皮素-1(ET-1)活性的变化,探讨急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方法将24只大白鼠随机分为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再灌注损伤组,各8只。参照Wiggers改良法建立假手术组、休克组和再灌注损伤组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在手术结束时、休克组大鼠在失血后1 h、再灌注损伤组大鼠在休克1 h后经股静脉推注等渗盐水,观察3 h后分别采血,检测血中IL-8、ET-1、PaO2及PaCO2的浓度;采血后分别处死3组动物,检测肺组织MPO、MDA及其含水量。结果3组动物血中IL-8、ET-1、MPO、MDA活性和肺组织含水量,在休克组,其活性或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在再灌注组,其活性或含量明显高于休克组。3组动物血中PaO2、PaCO2含量,在休克组,其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再灌注组PaO2含量明显低于休克组,而PaCO2含量明显高于休克组。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通过中性粒细胞激活及浸润,通过IL-8和ET-1大量生成并释放,其中氧自由基通过膜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同时伴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肺组织造成功能损害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导致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后发生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8 内皮素-1 髓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