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ults of Dynamic Interlock Nailing in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1
作者 Wasudeo Gadegone Yogesh Salphale Vijayanand Lokhande 《Surgical Science》 2015年第7期317-326,共10页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dult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dynamic mode on union, implant failure and incidence of malalignment in patients who sustained an extra-artic...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dult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dynamic mode on union, implant failure and incidence of malalignment in patients who sustained an ex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tibia.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December 2013,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of distal tibia that involved the distal 6 cm of the tibia were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with 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with use of two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s and one proximal screw in dynamic mode. The augmentation was done with poller screws whenever it was necessary. The nailing of fibular fractures was done in 27 cases. There were 85 males and 27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0.9 (range: 20 to 72). Eighty fractures were closed whereas 32 were grade 1 open fractures.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to union of the closed fracture was 15.4 weeks (range: 12 – 28 weeks). The healing times for the primarily nailed compound Grade I averaged 17.8 (range: 15 - 34 weeks). After minimum follow-up of one year, rate of primary union was in 97.32%. One case of broken nail required revision surgery. There were three cases of delayed union and two cases of non union. In one case there was deep infection which required exchange nailing with antibiotic impregnated nail. There was breakage of interlocking screws in three cases but fracture had united. In twenty two cases acceptable malalignment of the tibia was observed after union. The outcome was determined at a minimum of one year in our study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Johner and Wruhs. Out of 112 patients, 79 patients had excellent results, 29 had good results and 4 had fair results. Conclusions: The dynamic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tibia by interlocking nail and judicious use of poller screws i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interlocking nail dynamic OSTEOSYNTHESIS Poller Screws Screw intramedullary nail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唐为永 王友兵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交锁髓内钉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交锁髓内钉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下肢功能分数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以及骨性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肢功能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确切,治疗后患者骨折愈合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能改善下肢功能,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 并发症 临床效果 愈合时间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下肢骨折患者患肢功能及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梅洪亮 吕宁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下肢骨折患者患肢功能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以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 目的研究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下肢骨折患者患肢功能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以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患肢功能优良率、骨密度及骨再生因子、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功能优良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患者为72.50%(29/40)(P<0.05)。患者术后3个月时骨密度(BMD)、骨形成蛋白6(BMP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患者为25.00%(10/40)(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患肢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和骨再生因子,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交锁髓内钉 早期动力化 骨折愈合 骨密度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威 樊峰 +1 位作者 陈阳 袁柳松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7期146-149,共4页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水平、治疗优良率、术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和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黏度]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浆黏度、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6/50),低于对照组的36.0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优良率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骨折 四肢创伤 开放性骨折 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运动功能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闵竞 何盛江 +1 位作者 郑华 屈一鸣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2988-2990,共3页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永川医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62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永川医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62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干预,观察组则于早期进行动力化治疗,后将两组患者Johner-wruch标准评分、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Johner-wruch标准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较佳,且其对骨折愈合相关因子也有较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早期动力化治疗 下肢骨折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被引量:12
6
作者 宋文奇 陈宇杰 +4 位作者 陈东 于晓雯 罗从风 张长青 曾炳芳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对21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均为简单类型骨折,首次治疗均使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并随访骨折愈合情况、肢体长短和有无旋转畸形。结果21例中1...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对21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均为简单类型骨折,首次治疗均使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并随访骨折愈合情况、肢体长短和有无旋转畸形。结果21例中15例骨折愈合(71.4%),4例骨折不愈合(19.0%),2例发生交锁髓内钉断裂(9.5%),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愈合平均(5.6±1.9)月。初次手术切开治疗6例愈合4例(66.7%),闭合复位治疗15例愈合11例(73.3%),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距初次手术6个月内使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愈合率(86.7%)明显高于距初次手术6个月后动力化治疗的愈合率(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干骨折愈合患者股骨短缩平均(5.6±1.5)mm;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后无旋转畸形。结论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6个月内简单类型的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延迟愈合 交锁髓内钉 动力化
下载PDF
关节镜下逆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疗效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金波 王维山 +5 位作者 史晨辉 王永明 刘维钢 李宽新 朱卫国 胡有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本院共收治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46例,采用关节镜下逆行带锁髓内钉(GSH钉)内固定28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18例.结果: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18个月...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本院共收治股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46例,采用关节镜下逆行带锁髓内钉(GSH钉)内固定28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18例.结果: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定标准,其中髓内钉组优良率89.2%;动力髁组优良率72.2%.结论:关节镜引导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关节部位解剖与功能的完整性,不仅对膝关节损伤小,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膝关节内的损伤或病变,治疗结果优于动力髁螺钉,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股骨远端骨折 带锁髓内钉 动力髁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尹承慧 符臣学 +3 位作者 徐皓 林松庆 叶永平 陈宗雄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3期1816-1818,共3页
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支架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其差异。方法对胫骨151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根据AO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使用x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计算两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 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支架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其差异。方法对胫骨151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根据AO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使用x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计算两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经过8~19个月的随访,带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总体优良率为93.2%,平均愈合时间为4.3个月;动力外固定支架组总体优良率和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7.5%和4.1个月;在分型组内两种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差别统计学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指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DAF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相似,但DAF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创伤更小,更符合微创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髓内钉 动力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入可吸收螺钉治疗胫骨骨折 被引量:8
9
作者 董方 张蓓蓓 +3 位作者 徐宁 朱安礼 李广义 刘德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入可吸收螺钉与锁入金属锁钉静力型固定在治疗胫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入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25例胫骨骨折患者(试验组),检测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锁入金属锁钉静力型固定28...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入可吸收螺钉与锁入金属锁钉静力型固定在治疗胫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入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25例胫骨骨折患者(试验组),检测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与同期锁入金属锁钉静力型固定28例胫骨骨折(对照组)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试验组为13~16(14.28±0.94)周,对照组为14~18(15.89±1.1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入可吸收螺钉比锁入金属锁钉静力型固定更有利于胫骨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可吸收螺钉 动力化固定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120例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敏 李斯明 +2 位作者 陈文雄 陈玉书 唐盛辉 《广州医药》 2012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干骨折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8岁。车祸伤36例,跌伤32例,坠落伤27例,重物砸伤2...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干骨折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8岁。车祸伤36例,跌伤32例,坠落伤27例,重物砸伤25例。根据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带锁髓内钉组和加压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率、优良率、Johner-wruh功能评价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率。结果术后随访7~45个月,平均19个月。带锁髓内钉组和加压钢板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97±3.20)个月和(11.13±3.17)个月,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1,P<0.05);髓内钉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加压钢板组(P<0.05);皮肤坏死、骨不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加压钢板组(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更符合力学原理,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低,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内固定 带锁髓内钉 加压钢板
下载PDF
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洪涛 冷重光 赵江涛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30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针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差异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1月间收治的6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加压钢板组和带锁髓内针组。分别对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进... 目的探讨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针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差异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1月间收治的6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加压钢板组和带锁髓内针组。分别对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期为3~23个月,平均11个月;带锁髓内针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3.1d,加压钢板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36.2d;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带锁髓内针组优于加压钢板组(P<0.05)。结论带锁髓内针是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理想材料,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加压钢板 带锁髓内针 疗效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华兵 尹金铭 田华强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4期58-61,共4页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对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38例。甲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乙组...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对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38例。甲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乙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近期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期间感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乙组(P〈0.05);甲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乙组(P〈0.05);甲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膝关节功能得分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 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近、远期疗效都更好,且患者恢复更快,感染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 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 股骨干骨折 骨不连
下载PDF
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单纯胫骨骨折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方 徐宁 +1 位作者 李广义 刘德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旋转移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3(8.5±3.1... 目的探讨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旋转移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3(8.5±3.1)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时间12~16(14.2±1.0)周。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旋转移位、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26例,良6例。结论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单纯胫骨骨折减少了锁钉断裂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的愈合,但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动力化固定
下载PDF
新型动态加压交锁髓内针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刚 刁鑫伟 +1 位作者 李长青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989-1993,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动态加压交锁髓内针影响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及骨痂内Ⅰ型胶原和骨钙素的表达变化。方法 2周岁青山羊15只,制作双侧股骨干中段横断骨折模型,实验侧以新型动态加压交锁髓内针固定,旨在骨折断端形成持续性动态压应力条件,对照侧... 目的探讨新型动态加压交锁髓内针影响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及骨痂内Ⅰ型胶原和骨钙素的表达变化。方法 2周岁青山羊15只,制作双侧股骨干中段横断骨折模型,实验侧以新型动态加压交锁髓内针固定,旨在骨折断端形成持续性动态压应力条件,对照侧以普通髓内针固定。于术后第7、14、30、60、90天在骨折愈合处取材,行组织病理学和RT-PCR等检测。结果组织学检测示实验组骨折间隙内软骨痂基质的钙化、软骨内成骨及编织骨的改建均快于对照组。RT-PCR检测示2组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表达均在骨折术后上升,分别于术后14、30 d时相点达到峰值,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动态加压交锁髓内针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和软骨内成骨,从而有效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针 骨折愈合 动态压应力 Ⅰ型胶原 骨钙素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江涛 宫云昭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8期2869-2870,共2页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带锁髓内钉组和加压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率、Johner-Wruh功能评...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带锁髓内钉组和加压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率、Johner-Wruh功能评价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率。结果术后随访7~45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患者骨性愈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及Johner-Wruh功能评价结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更符合力学原理,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内固定 带锁髓内针 加压钢板
下载PDF
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德美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7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43例患者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GSH)进行内固定,B组43例患者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进行内固定。观察两...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43例患者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GSH)进行内固定,B组43例患者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进行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02%,与B组的86.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2例,膝关节疼痛4例,膝关节僵硬2例;B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2例,感染3例,膝关节僵硬2例,P>0.05。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均适合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两种方法疗效相当,但是各具优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交锁髓内钉 动力髁螺钉 股骨远端骨折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鸿鸣 吴树华 +1 位作者 王树金 孔丹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34期75-76,133,共3页
目的评价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30例股骨和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患者采用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18例,胫骨干骨折1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评价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30例股骨和胫骨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患者采用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18例,胫骨干骨折1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其中8例患者(26.67%)需植骨、更换髓内钉的再次手术,其他22例患者(73.33%)在治疗后均获得愈合。结论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是治疗股骨和胫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一项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应该综合考虑骨折的类型、随访的情况,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髓内钉动力化
下载PDF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雄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8期26-27,29,共3页
目的观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3.1个月)呈现骨性愈合,在术后12个月左右取出剩余髓内钉和锁钉;2例患者术后依然感觉骨折处疼痛,2例对负重有恐惧感,4例膝关节僵硬,其余22例未见功能异常;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断钉、感染、关节损伤病例。结论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满意,在治疗时需要注意科学判断手术时机,合理选择锁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 骨折 延迟愈合 交锁髓内钉 静力型 延期动力化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余雷 王碧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6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并对有效率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0例,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加压钢板固定组与带锁髓内钉治疗组,加压钢板固...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并对有效率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100例,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加压钢板固定组与带锁髓内钉治疗组,加压钢板固定组采取动力加压钢板固定的治疗方式,带锁髓内钉治疗组选择带锁髓内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加压钢板固定组与带锁髓内钉治疗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加压钢板固定组与带锁髓内钉治疗组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可知,带锁髓内钉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优于加压钢板固定组的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带锁髓内钉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加压钢板固定组的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加压钢板固定 带锁髓内钉 四肢创伤骨折 骨不连 肢体功能 并发症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具有限深套管的股骨带锁髓内钉尾端扩孔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20
作者 吴健 袁伟 +3 位作者 吴立华 方健 孙国荣 陈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46-48,共3页
目的改良设计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降低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本课题组于2007年逐步改进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的设计,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用... 目的改良设计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降低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本课题组于2007年逐步改进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的设计,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21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应用获得专利的带有限深套管的髓内钉钉尾扩孔器,所有21例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时间缩短至45~55min,平均为48min。随访5~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6个月。无一例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发生因钉尾扩孔不理想及髓内钉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术中医源性骨折、髓内钉钉插入困难、术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新型股骨带锁髓内钉钉尾扩孔器装置的改良可以提高手术效率,使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锁髓内钉 交锁髓内钉 髓内钉 扩孔器 实用新型专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