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on Functional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with Limited Ambulation Due to Leg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
作者 Weerasinghe Mudiyanselage Sujeewa Weerasinghe Thunpaththu Mudiyanselage Upul Sanjeewa Thunpaththu +4 位作者 Weerasinghe Mudiyanselage Sandali Anjana Weerasinghe Weerasinghe Mudiyanselage Shalindu Thushen Weerasinghe Pahala Walpola Gamarallage Shirani Walpola Dissanayaka Mudiyanselage Tharanga Padmini Dissanayaka Angelo Karunaratne 《Health》 2021年第10期1145-1169,共25页
<strong>Background and Purpose:</strong> Walking difficulties are defined as any reduction in speed, balance, or change of gait, causing limited ambulation. These difficulties are a common problem in older... <strong>Background and Purpose:</strong> Walking difficulties are defined as any reduction in speed, balance, or change of gait, causing limited ambulation. These difficulties are a common problem in older adults and may greatly affect their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restrict their 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on lower leg pain, walking capacity, functional mobility, ankle range of motion (AROM), and QOL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 walking difficulties. <strong>Methods:</strong> 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4 eligible participants with self-reported lower limb pain and limited ambulation were randomized either to the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ntervention group (IPCIG) or static compression control group (SCCG). The IPCIG and SCCG were trained to receive IPC and SC respectively for both lower legs and instructed to continue the application independently at home for 15 minutes per session, 2 sessions a day, 7 days per week for 4 weeks independently at the home. Outcome measures of lower leg pain, AROM, walking capacity,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were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at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weeks after randomization.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trong>Results and Discussion:</strong> IPCIG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e SCCG at the post-interventional stage for QOL and all the subscal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80% improved QOL” is 53% high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PC than with SC for 4 weeks. The IPCIG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6-minute walk test (6 MWT) at the third and fourth weeks compared to the SCCG. A pairwise comparison of mean values of 6 MWT over 4 weeks within the IPCIG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ll the weeks. Pairwise comparisons between groups at each time point showed that the IPCIG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timed up and go (TUG) test at the third and fourth weeks compared to the SCCG. Pairwise comparison of mean values of TUG test within the IPCIG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ver 4 weeks, except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weeks, fourth week, and third and fourth weeks. The IPCIG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ower leg pain between all weeks except the first week compared to the SCCG. Pairwise comparison of mean values of lower leg pain over 4 weeks within the IPCIG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ll weekly outcomes except between 1 and 2 weeks. The IPCIG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eft and right ankle dorsiflexion ROM at the third and fourth weeks compared to the SCCG. <strong>Conclusions:</strong> The IPC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lower leg pain and increasing the AROM and improving the walking capacity, functional mobility level, and QOL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 walking disabilities. Walking disability in old age is a common condition requiring physical therapy.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can be used as a physical therapy modality for this patient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Functional Level Quality of Life Older Adults Limited Ambulation Leg Pain
下载PD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Venous Leg Ulcer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2
作者 Ali Kordzadeh Attila Jonas Yiannis P. Panayiotopoulos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14年第9期513-517,共5页
Introduction: The benefi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lymphedema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PC plays a ... Introduction: The benefi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lymphedema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PC plays a beneficial role in circulation, hemodynamic peripheral pump,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arterial skin perfusion. Despite such evidence, the use of IPC in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and chronic venous leg ulcer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practice. Case Presentation: We would like to report the case of successfully treated chronic and bilateral venous leg ulcer in an obese patient with IPC application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sults: The use of IPC as an adjuvant therapy to the traditional multilayered compression therapy permitted significant resolution of the ulcers, reduced secondary infection incidence and prevented ulcer recurrence. Conclusion: In obese, minimally mobile patients with venous ulcers not responding to the traditional multilayered compression therapy application of IPC, an adjuvant therapy is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CHRONIC VENOUS LEG ULCERS Bilateral VENOUS LEG ULCER Management compression Therapy OBESE Patient Follow-Up
下载PDF
术前使用IPC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绮 吴映红 +2 位作者 董玉慧 陈春霞 李倩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403-140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术后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和低分子肝素钠。结果试验组共发生1例DVT,发生率2.5%;对照组共发生7例DVT,发生率17.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53)。结论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静脉血栓形成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单次最佳使用时长的临床试验研究
4
作者 周琪 窦晨浩 +4 位作者 丁俊琴 张秀果 李宝丽 耿倩 何丽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7期1807-1811,1819,共6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单次最佳使用时长。方法便利抽取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0例,术后24~48 h内无时间上...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单次最佳使用时长。方法便利抽取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0例,术后24~48 h内无时间上限地让患者持续接受IPC治疗,直到患者因任意原因要求停止。在开始前静息状态(基线)、每隔30 min、结束时测量患者术侧股总静脉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PV)和心理接受度1次;基线、每隔1 h、结束时观察伤口渗血量各1次。对时长和血峰值流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IPC平均耐受时长为(80.42±3.31)min,87.5%的患者可耐受60 min,96例(71.1%)患者因影响翻身和其他活动是患者要求停止;IPC任意时长时的PV与静息的P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耐受IPC 30 min与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时P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耐受IPC 60 min与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时P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3、P=0.031);其他各耐受时长间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不同使用IPC同时一定要做踝泵运动,使用时长均未额外增加伤口渗血。结论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兼顾考虑患者耐受性和对静脉血液流速的促进作用,建议单次使用IPC的时长为60~90 min,可增加每日的使用的频次或使用间歇期间进行踝泵运动。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可考虑指南中建议的每天18 h的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使用时长 股总静脉峰值血流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脑卒中病人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高世林 刘常清 +3 位作者 刘逸文 代小蓉 许勤宸 李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5,共5页
从间歇充气加压泵用于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应用评价3个方面展开综述,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以期为脑卒中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临床实践指导。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充气加压泵 深静脉血栓 机械预防 综述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对血清sTREM-1和骨膜蛋白的影响
6
作者 马留学 陈治川 +1 位作者 李鑫 王瑜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974-1979,共6页
目的研究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对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和骨膜蛋白(perios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20例病人... 目的研究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对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和骨膜蛋白(periost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20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方法,每次使用30 min,每天2次,持续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10 d。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炎症因子、sTREM-1和骨膜蛋白水平。结果治疗期间,对照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1.67%;观察组有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sTREM-1和骨膜蛋白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能降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sTREM-1和骨膜蛋白水平,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间歇充气加压 红花注射液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骨膜蛋白
下载PDF
物理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现状
7
作者 侯金君 李雪萍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60-364,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以及死亡的首位病因,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可能...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以及死亡的首位病因,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猝死。目前已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可预防DVT形成,主要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其中物理因子治疗中的梯度压力袜和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的预防效果较好。与药物预防相比,物理治疗的预防作用可以降低出血率,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文从脑卒中DVT发生的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物理预防方案及其适应证、优缺点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DVT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梯度压力袜 间歇性充气加压泵
下载PDF
IPC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VTE的护理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碧瑜 陈兰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4期189-191,共3页
目的分析在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护理+间歇充气加压(IPC)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10—12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患者(125例)作为分析对象,以入院顺序分甲组与乙组,甲组患者为63例,乙组患者为62例。此次研究... 目的分析在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护理+间歇充气加压(IPC)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10—12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患者(125例)作为分析对象,以入院顺序分甲组与乙组,甲组患者为63例,乙组患者为62例。此次研究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甲组加用IPC治疗,对患者的VTE发生情况、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进行总结。结果乙组VTE的发生率大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静脉血流峰速度与平均速度都小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护理+IPC可降低VTE发生的风险,并改善静脉血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 重症患者 护理 间歇充气加压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下载PDF
VAC联合IPC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10例疗效分析
9
作者 宋大宇 廖忠友 +1 位作者 何龙江 李建生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辅助愈合(VAC)联合空气波压力(IPC)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疗效。方法将24例糖尿病足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均给予降糖、抗炎、改善微循环、抗凝等治疗,对照组每日予以常规清创换药;治疗组在对... 目的探讨负压辅助愈合(VAC)联合空气波压力(IPC)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疗效。方法将24例糖尿病足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均给予降糖、抗炎、改善微循环、抗凝等治疗,对照组每日予以常规清创换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VAC联合IPC治疗。观察两组显效时间和创面半程修复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显效时间和创面半程修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VAC联合IPC治疗能显著缩短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负压辅助愈合治疗 空气压力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联合保温预防肺癌胸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杨光 殷其凡 刘会宁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6期2488-2490,2494,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联合保温预防胸腔镜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行胸腔镜肺癌手术的464例患者资料,根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取保温联合间歇加压... 目的探讨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联合保温预防胸腔镜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行胸腔镜肺癌手术的464例患者资料,根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取保温联合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比较2组术前、术后10 min、20 min、30 min患者体温情况,统计并比较2组术前3 d和术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和术后1 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2组术前体温无差异(P>0.05),术后10 min、20 min、30 min观察组患者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时,试验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PT)长于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癌术后患者中,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联合保温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保持患者体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间歇加压充气装置 保温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1
作者 赵飞燕 鲁怡 +1 位作者 董丹丹 徐耀凯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8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防治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84)与IPC组(n=... 目的 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8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防治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84)与IPC组(n=84)。比较两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症状指标、LDVT发生率及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产妇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IPC组产妇上述指标均高于常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IPC组产妇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产妇,D-D、FIB均低于常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大腿围差值、小腿围差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IPC组产妇上述指标均低于常规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产妇LDVT总发生率为1.19%(1/84),低于常规组产妇的11.90%(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出血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能够改善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凝血功能,增强下肢静脉血流回流功能,从而降低其产后L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维护管理实践
12
作者 刘莎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4年第2期50-53,共4页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各医院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维护维修对于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着保障作用。当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维修缺乏相应的指导资料,该文对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梳理解决思路,形成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案,...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各医院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维护维修对于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着保障作用。当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维修缺乏相应的指导资料,该文对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梳理解决思路,形成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案,旨在为工程师维护设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故障 维护 维修
下载PDF
LMWH与IPC在妇科术后预防VTE风险分级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13
作者 曾德筠 吴小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31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机械性预防(IPC)在妇科术后VET风险分级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因妇科疾病在我院接受手术、风险分级为中危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机械性预防方法,给予观察组低...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机械性预防(IPC)在妇科术后VET风险分级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因妇科疾病在我院接受手术、风险分级为中危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机械性预防方法,给予观察组低分子肝素抗凝方法。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VTE发生率为0。观察组凝血指标PT、APTT、TT凝血指标长于对照组,PLT、PSV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大腿周径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无并发症,观察组注射部分皮肤溃烂2例,注射时明显疼痛者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术后风险分级中危患者VET预防中LMWH抗凝、IPC方法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LMWH抗凝可优化凝血指标,但有注射部位皮肤溃烂、出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间歇性充气加压 VTE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14
作者 任霞 陈黎黎 《医疗装备》 2024年第5期16-18,23,共4页
目的探讨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踝泵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踝泵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治疗,两组治疗均>7 d。比较两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术后7 d内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 d,两组下肢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两组血清APTT水平较治疗前上升,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血清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内,试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用于乳腺癌术后,不仅可加快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医用周期性充气加压(IPC)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15
作者 闻春敖 《机电工程》 CAS 2006年第6期51-53,共3页
在阐述医用周期性充气加压装置工作原理基础上,描述了医用周期性充气加压装置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该控制系统经医院临床使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等特点。
关键词 AT89C52单片机 周期性充气加压 深静脉血栓 压力传感器
下载PDF
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仿生物电治疗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爽 王驰 崔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7-360,365,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42例)。比较3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情况以及DVT发生率。结果NMES+IPC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NMES组和IPC组(P<0.05),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DVT发生率明显低于NMES组和IPC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NMES联合IPC治疗,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全身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间歇性气压治疗 仿生物电治疗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间歇性充气加压用于成人重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证据总结
17
作者 徐博 赵振华 +2 位作者 邢星敏 季翠玲 袁萍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年第12期1-5,共5页
目的通过检索、评价并总结间歇性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用于成人重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相关文献,为临床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如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英国... 目的通过检索、评价并总结间歇性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用于成人重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相关文献,为临床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如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Registered Nurses′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美国临床指南网(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 System,SinoMed)、美国血液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等。检索其中关于间歇性充气加压用于成人重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防治方面相关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对证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再按照主题提取与汇总证据资料。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出12篇文献,通过阅读、提取和汇总,整理了关于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使用前评估患者、使用适应证、使用禁忌证、启动时机、实施前准备、充气方法、使用时长、停止时机、过程观察、并发症观察和文件记录11个主题的19条证据。结论通过证据总结,可帮助一线护理人员更高效地获取并理解和掌握证据,从而进一步规范IPC的临床使用,促进建立标准化IPC使用管理流程,提高IPC干预效果,防止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血栓,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间歇性充气加压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下载PDF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琪 丁俊琴 +1 位作者 张秀果 窦晨浩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1期34-38,共5页
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卧床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防治,严重者可威胁生命。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DVT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是临床常用的机械预防措施之一。本文从IPC对DVT的预防机制以及IPC的最佳使用时间方面进行综述... 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卧床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防治,严重者可威胁生命。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DVT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是临床常用的机械预防措施之一。本文从IPC对DVT的预防机制以及IPC的最佳使用时间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IPC的使用提供参考,为DVT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深静脉血栓 使用时间 综述
下载PDF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1
19
作者 龚雪 宋慧娟 +2 位作者 廖少娜 杨晨 黄文嫣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51-57,共7页
目的 检索并整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及指南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 目的 检索并整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及指南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整合。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2篇、指南6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6篇和系统评价5篇。从风险评估与筛查、应用时机、设备选择与维护、实施策略、教育与培训5个方面汇总了23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了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和临床实际情境,审慎选择和应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 证据总结
下载PDF
间歇式充气压力联合OBE干预对肝肿瘤介入患者预防DVT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梅钦 曾丽玉 俞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9期173-177,共5页
目的观察间歇式充气压力联合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干预模式对肝肿瘤介入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莆田市第一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肝肿瘤介... 目的观察间歇式充气压力联合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干预模式对肝肿瘤介入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莆田市第一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肝肿瘤介入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间歇式充气压力预防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OBE干预模式。干预1周后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凝血功能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式充气压力联合OBE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肝肿瘤介入术后患者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式充气压力 OBE干预模式 肝肿瘤介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 睡眠质量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