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8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FNA2 versus 95 Degree Condylar Blade Pl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1
作者 Piyush Gadegone Wasudeo Gadegone +1 位作者 Vijayanand Lokhande Virender Kadian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2期93-104,共12页
Purpose: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s known to have advantages in enhancing the anchorage ability of internal fixation in elderly unstable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However... Purpose: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s known to have advantages in enhancing the anchorage ability of internal fixation in elderly unstable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However whether it is superior to condylar blade fixation is not clear.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ich treatment has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in older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60 with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in the past 3 weeks,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conducted from June 1, 2018, to May 31, 2021. All th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AO/OTA classification. Among them, 4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A2) with or without an augmentation screw, and 4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In addition, th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postoperative weight-bearing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Harris score of hip function, Kyle’s criteri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ean duration of surgery for the PFN group was 66.8 minutes (on average), whereas for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it was 99.30 minutes (on average). The PFNA2 group experienced less blood loss (average of 80 mL) compared to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average of 120 mL). Union and partial weight-bearing occurred earlier in the PFNA2 group (14.1 weeks and 10.6 week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18.7 weeks and 15.8 weeks). In two patients from the PFNA2 group, screw backing out and varus collapse complications were encountered;however, these patients remained asymptomatic and did not require revision surgery. In two other patients, screw cut out and breakage of the nail at the helical screw hole leading to non-union of the proximal femur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nine-month follow-up, necessitating revision surgery with prosthetic replacement. Among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three patients experienc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blade breakage at the blade and plate junction. In two cases, the fracture united in varus, and in one case, the blade cut through, resulting in non-union of the femoral head, which required revision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Harris hip score and Kyle’s criteria, a good-excellent outcome was observed in 92.85% of cases in the PFNA2 group and 90.90% of cases in the condylar blade plate group. Conclusion: Both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2 and Condylar blade plate are effective impla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The intramedullary implant promotes biological healing and allows for early ambulation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s. Similarly satisfactory restoration of anatomy and favorable rad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biological fixation provided by the 95-degree condylar blade plate. However, the use of PFNA2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 has the advantage of less trauma in elderly patients than the 95-degree condylar blade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Condylar Blad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STEOPOROTIC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PFNA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被引量:1
2
作者 Lu Wanqing Xiang Qingtian +2 位作者 Yu Yajun Wang Chunhua Wang Jiafe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18年第2期23-26,共4页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with PFNA internal fix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Results:The time of operation,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in the study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study group(3.23%)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7.2%).Data comparison shows P<0.05.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treated by PFNA internal fixation are more id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therapeutic effect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PFNA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3
作者 Lu Wanqing Xiang Qingtian +2 位作者 Yu Yajun Wang Chunhua Wang Jiafe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18年第3期7-9,共3页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 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 The study group is treated with PFNA internal fix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Results The time of operation,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in the study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study group(3.23%)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7.2%).Data comparison shows P<0.05.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treated by PFNA internal fixation are more ide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femur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therapeutic effect
下载PDF
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 被引量:10
4
作者 蔡春元 董伊隆 +1 位作者 黄益奖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45岁,平均34.2岁;左侧6例,右侧7例。按Letenneur分型:股骨外髁,Ⅰ型3例,Ⅲ型2例;股骨内髁... 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45岁,平均34.2岁;左侧6例,右侧7例。按Letenneur分型:股骨外髁,Ⅰ型3例,Ⅲ型2例;股骨内髁,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3例。根据骨折类型,按不同入路应用松质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等并发症。术后半年根据Letenneur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可3例。术后半年X线片示骨折骨性愈合,未发现空心螺纹钉松动、断裂及骨折不愈合等。结论: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骨折线的位置及骨折块的大小等因素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股骨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采用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Letenneur Ⅲ型外侧Hoffa骨折 被引量:9
5
作者 连霄 曾云记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入路采用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经后外侧入路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12例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入路采用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经后外侧入路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LetenneurⅢ型外侧Hoffa骨折12例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2~66岁,平均42岁;左侧5例,右侧7例。术前和术后随访均拍摄X线片及CT以评估骨折的位置和骨折愈合的情况。临床评价采用Letenneur评分标准。结果:12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32周,平均17.2周。术后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及股骨髁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8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Letenneur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后外侧入路暴露容易,采用meta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坚强可靠、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锻炼早、关节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可吸收钉与股骨内髁解剖钢板修复内侧髁Hoffa骨折:钢板贴附较好固定牢靠 被引量:6
6
作者 邱长茂 刘宏智 +3 位作者 张银光 刘兆杰 田维 贾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00-1404,共5页
背景: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常伴有关节面粉碎,如治疗不当可出现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很难实现粉碎骨折块整体化,固定强度欠佳;另外普通钢板用于内侧髁Hoffa骨折时往往需要术中进行不断塑形,且对螺钉固... 背景: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常伴有关节面粉碎,如治疗不当可出现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很难实现粉碎骨折块整体化,固定强度欠佳;另外普通钢板用于内侧髁Hoffa骨折时往往需要术中进行不断塑形,且对螺钉固定方向有一定限制,影响复位后骨折块的稳定性。目的:探讨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损伤特点并分析应用可吸收钉结合股骨內髁解剖钢板修复此类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天津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可吸收钉结合股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修复股骨内侧髁Hoffa骨折1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67岁,平均42岁。治疗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及CT、MRI检查。12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可吸收钉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骨折,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膝关节屈曲范围为110°-135°,按膝关节Letenneu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可见可吸收钉固定可实现关节面粉碎骨块的整体化,再结合股骨內髁解剖钢板治疗内侧髁Hoffa骨折,可进一步坚强固定骨折,操作方便,钢板贴附较好,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修复效果好等优点,可为临床修复此类骨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内侧髁Hoffa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解剖钢板 可吸收钉 膝关节活动范围
下载PDF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超 蔡楠 +3 位作者 罗太君 赵尧平 郑少强 王庚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探讨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 目的 探讨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IFF患者60例,随机分为P组和F组,每组各30例。P组采用PENG阻滞,F组采用FICB。两组患者均接受椎管内麻醉进行手术,术后均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1,神经阻滞前;T2,神经阻滞后30 min;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静息和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术后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PCI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0例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65~85岁,平均(70.6±6.0)岁。两组T2~T5时点静息和运动时VAS均低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静息和运动时所有时点VAS、术后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PCI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G阻滞与FICB均可缓解老年IFF患者PFNA内固定术的镇痛,且镇痛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 髂筋膜间隙阻滞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有限元分析
8
作者 薛晓峰 魏永康 +7 位作者 乔晓红 杜玉勇 牛建军 任立新 杨慧峰 张治民 郭媛 陈维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2-867,共6页
背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由于患肢短期内常常不能负重,且高刚度的内植物对骨折断端存在应力遮挡效应,易导致患肢出现骨质疏松,股骨近端生物力学分布发生变化,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较高,目前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 背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由于患肢短期内常常不能负重,且高刚度的内植物对骨折断端存在应力遮挡效应,易导致患肢出现骨质疏松,股骨近端生物力学分布发生变化,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较高,目前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对股骨近端及空心钉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骨质疏松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影响,探究生物力学因素在股骨头坏死进程中的作用。方法:获取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9.0、3-Matic、UG 11.0、Hypermesh 14.0、Abaqus软件建立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股骨近端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分析1种术后股骨近端无骨质疏松、3种术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有限元模型,测量分析4种模型不同部件的应力、接触压力、位移峰值及云图,对比分析股骨头内部应力变化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股骨头及下前空心钉的应力、接触压力随骨质疏松程度变化较大,4种模型的位移峰值随着骨质疏松程度加重而缓慢增长。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程度对不同部件的应力、接触压力、位移峰值无显著性影响,股骨头内部应力分布随骨质疏松发生相应变化,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环境变化对股骨头坏死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股骨颈骨折 空心钉 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股骨头坏死 生物力学 有限元
下载PDF
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王挺 王华磊 郭雄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284-1287,共4页
目的分析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的10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 目的分析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的10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切开或有限切开复位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骨折复位质量、术后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开始负重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66%(3/53)]较对照组[18.87%(10/53)]低(P<0.05)。结论采用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轻对机体的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顶棒支撑法 复位 髓内钉固定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对比
10
作者 李逸群 吴昊 向奎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 目的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置换组(52例)和固定组(52例),置换组患者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固定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髋关节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固定组(t=5545、5150,P均<0001),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固定组无明显差异(t=1933、1619,P=0056、0109)。术后12个月,置换组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8077%,明显高于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6154%(χ^(2)=4685,P=0030);置换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36(SF-36)中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固定组(t=3062、2868、3028、3440,P=0003、0005、0003、0001)。置换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明显低于固定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115%(χ^(2)=5283,P=0022)。结论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相比,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虽会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但能够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骨折 老年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作者 王亚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进行PFNA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中关节功能、畸形、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Barthel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IFF效果更佳,可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BI评分及BBS评分,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高龄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尨珂 曹晓芳 李正国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对比鞘内注射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高龄股骨粗隆骨折近端股骨钉抗旋(PFNA)内固定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108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对比鞘内注射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高龄股骨粗隆骨折近端股骨钉抗旋(PFNA)内固定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108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4例与常规组54例。研究组采用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常规组采用鞘内注射芬太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镇痛时间、术后6 h、1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镇痛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且两组术后12 h VAS评分低于术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芬太尼,舒芬太尼在高龄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中的镇痛作用显著,能缓解术后疼痛,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粗隆骨折 近端股骨钉抗旋 内固定术 全身麻醉 舒芬太尼 芬太尼 镇痛作用
下载PDF
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亚洲人群转子间骨折髓内钉突出程度的比较
13
作者 王安全 陈昊 +5 位作者 华兴一 卢晓林 周剑 崔益亮 李光宇 尹宗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1-1906,共6页
背景:因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设计与亚洲人群的不匹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股骨转子近端的髓内钉突出,突出长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定量测量PFNA-Ⅱ内固定后髓内钉股骨转子近端突出长度,分... 背景:因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设计与亚洲人群的不匹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股骨转子近端的髓内钉突出,突出长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定量测量PFNA-Ⅱ内固定后髓内钉股骨转子近端突出长度,分析突出长度对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68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内在髋关节X射线前后位片上定量测量股骨大转子近端髓内钉外突值,按照是否存在股骨大转子近端髓内钉突出分为突出组与非突出组。采集患者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使用的髓内钉长度、直径、螺旋刀片在股骨颈的位置及大转子近端髓内钉突出长度等数据,术后6个月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判断术后疗效,观察PFNA-Ⅱ大转子近端突出对手术疗效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突出组及非突出组患者性别特征存在明显差异(P=0.001);②按AO/OTA分类,两组患者的骨折类型无明显差异(P=0.289);③两组患者使用的髓内钉直径、长度特征均无明显差异(P=0.067,P=1.000);④患者身高与使用的髓内钉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510),但与突出长度有明显相关性(P=0.034);螺旋刀片位置与突出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968);⑤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73),但突出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高于非突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⑥结果提示PFNA-Ⅱ在治疗亚洲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大转子近端经常发生髓内钉突出;当髓内钉伸入大转子近端软组织时,患者主诉大转子近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高于非突出组;为了更好地适应亚洲人群骨骼特点,建议对PFNA-Ⅱ进行改良,进一步缩短近端钉端,以获得更好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Ⅱ 髓内钉突出 内固定 疼痛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14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下载PDF
关节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比
15
作者 朱睿智 曲强 +3 位作者 崔鹏飞 刘栋 张永涛 王昌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9-1874,共6页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Gamma3组62例,采用Gamma3内固定系统治疗;关节置换组40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信息、住院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Gamma3组和关节置换组在负重时间(P<0.001)、住院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01),手术时长(P<0.001)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关节置换组平均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闭合复位内固定的Gamma3组短;Gamma3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长均优于关节置换组;②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项百分制髋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26,0.788,0.228);③提示关节置换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使患者实现早期负重和功能锻炼;谨慎选择适合的患者和假体类型进行关节置换会使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 关节置换 骨质疏松 闭合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燚 严建军 +1 位作者 崔胜宇 崔志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1988-1993,共6页
背景:近年来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已经成为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Vancourver B1型骨折因为股骨柄假体稳定同时无明显骨缺损,目前多主张积极行内固定治疗。目的:探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 背景:近年来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已经成为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Vancourver B1型骨折因为股骨柄假体稳定同时无明显骨缺损,目前多主张积极行内固定治疗。目的:探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Synthes线缆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18例全髋关节置换后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女10例,男8例;年龄45-80岁,平均(62.67±8.67)岁。治疗后第1,3,6个月复诊,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70分为差。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8例获得随访6-43个月,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9.06±4.04)周。18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22.3±3.6)分,治疗后第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提示Synthes线缆系统能最大程度恢复股骨正常解剖结构,操作简便,损伤小,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是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Synthes线缆系统 Vancouver分型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Harrris评分 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髓内钉治疗后营养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17
作者 张强 李大伟 +3 位作者 刘凝昊 李倩茹 郑颖洁 张志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80-3384,共5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期间可能存在营养风险,根据营养评估工具建立临床预测模型。目的: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的列线图,并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期间可能存在营养风险,根据营养评估工具建立临床预测模型。目的: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的列线图,并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2月至2022年7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且符合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法建立模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度分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Calibration plot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评价。使用Nomogram图将模型可视化。结果与结论:①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6例患者,经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估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80%;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7岁、体质量指数<22.80 kg/m^(2)、上臂围<25.01 cm、血红蛋白<98.51 g/L、白蛋白<31.61 g/L、前白蛋白<138.56 g/L是术后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该模型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为0.919(95%CI:0.843-0.994);④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营养风险预测价值较高;⑤提示所构建的营养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营养风险评估的参考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营养风险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小切口复位临时固定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18
作者 王浩然 张文杰 +3 位作者 郑宏瑞 何斌 王云华 范磊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临时固定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复位临时固定辅助PFNA治疗2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临时固定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复位临时固定辅助PFNA治疗2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后无切口感染情况发生。术中出血量95~110(100.5±8.0)ml,手术时间45~57(50.5±4.5)min。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20例,功能复位5例,复位不良3例。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67~95(88.32±8.07)分,其中优20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25/28。26例骨折愈合,时间3~4个月,其中1例术后髋内翻畸形,无螺钉松动,应患者要求未做特殊处理;1例术后螺旋刀片向外侧切出、1例术后骨折不愈合,考虑二次行翻修手术治疗。结论小切口复位临时固定辅助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影响PFNA操作,可辅助增强牵引床的牵引作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顶棒 克氏针 复位钳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动力髁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内固定断裂
19
作者 徐维臻 罗德庆 +4 位作者 刘晖 张金辉 蔡弢艺 丁真奇 吴进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29-29,共1页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采用动力髁钢板固定治疗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内固定断裂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2~79岁。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9~14个月因患肢疼痛至我院就...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采用动力髁钢板固定治疗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内固定断裂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2~79岁。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9~14个月因患肢疼痛至我院就诊,均诊断为术后骨不连合并内固定断裂。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侧卧位。于患侧股骨近端外侧自股骨大转子向骨折远端做长约12 cm的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不连 内固定断裂 动力髁钢板 翻修
下载PDF
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
20
作者 彭琪琪 向运旭 +2 位作者 陈国邹 李萧朋 刘洋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45-345,共1页
2020年4月~2022年6月,巫山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2~76岁。均为新鲜闭合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左侧5例... 2020年4月~2022年6月,巫山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2~76岁。均为新鲜闭合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左侧5例,右侧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an髓内钉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