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育视域下高校“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1
作者 罗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4期94-96,共3页
在德育视域下,高校“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一门思政课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的英语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 在德育视域下,高校“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一门思政课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的英语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逐渐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此本文将从德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关系出发,对德育视域下高校“互联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视域 高校 “互联网+”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基于Internet的伦理建设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鸣鸣 张艳鸣 《现代情报》 2004年第1期99-100,共2页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网络社会中 ,新的伦理规范形成之前 ,通过法制、道德教育等手段来填补现时网络中无规范的真空 。
关键词 internet 网络伦理 网络道德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互联网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与立德树人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胜男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7-128,131,共3页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建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内容和立德树人有许多重合之处。互联网新时代下,高校融合党建育人和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方式之一,也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建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内容和立德树人有许多重合之处。互联网新时代下,高校融合党建育人和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方式之一,也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下,需要高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特色,搭建立体平台,强化网络载体,推进多元传播,创新内容供给,打造三全育人。以此在目标协同、途径协同和机制协同中融合党建育人和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特色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高校教育 党建育人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三维探析
4
作者 刘金莹 陈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德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呈现出“加速化”、“生活化”、“公平化”“个性化”等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同时网络环境治理、德育课程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 德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呈现出“加速化”、“生活化”、“公平化”“个性化”等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同时网络环境治理、德育课程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给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从目标维度、问题导向、实践路径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对于新时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高校德育 社会化
下载PDF
Internet在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5
作者 范高峰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9-41,共3页
在信息社会,Internet对教育有积极的影响,但Internet并不能取代教育。面对Internet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它,并为我所用。
关键词 internet 教育 智育 德育 素质 修养
下载PDF
出场与匡正:大学生网络道德冷漠的数字化生存境遇
6
作者 邹贵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8-82,95,共6页
随着网络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深度介入,数据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在万物皆数、数智融合、万物智联的大数据语境中,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算法合谋”“感觉新变”“时空转向”不仅引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力弱化、网络道德情感力淡化、... 随着网络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深度介入,数据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在万物皆数、数智融合、万物智联的大数据语境中,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算法合谋”“感觉新变”“时空转向”不仅引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力弱化、网络道德情感力淡化、网络道德行动力软化,而且加重了网络社会的去道德化与网络道德生活的去规范化。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实践场域中克服由网络道德认知上的错乱、网络道德情感上的麻木以及网络道德行动上的逃避引致的网络道德冷漠,亟须实现网络道德认知的数字化转向、网络道德情感的美学化转向、网络道德行动的智慧化转向,从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数字化生存 大学生 网络道德冷漠
下载PDF
Internet平台上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模式探讨
7
作者 王仕民 《现代计算机》 2005年第5期71-73,共3页
利用Internet,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平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效果,对广大德育课教师均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internet平台 《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
8
作者 张晓凤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第8期203-205,共3页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价值观新途径。立德树人乃时代主题。高校需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培养道德素养,育德才兼备新人。该文探讨其重要性,分析影响因素,探索创新策略,发挥互联网作用,推动大学生德育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 高校教育 立德树人 创新策略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
9
作者 崔百霞 《职业技术》 2024年第8期63-68,共6页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备素养。为了解高职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提出培养建议,采用问卷法调查了甘肃几所高职院校633名高职生的网络素养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对高职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和不同高职...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备素养。为了解高职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提出培养建议,采用问卷法调查了甘肃几所高职院校633名高职生的网络素养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对高职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和不同高职生群体网络素养水平差异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高职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整体较低,存在网络媒介特征认知偏差和网络接触习惯不良等突出问题。此外,网络素养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上存在差异。培养高职生的网络素养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教育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素养 网络媒介特征 网络道德安全认知 网络接触习惯与注意力管理 信息获取与评估
下载PDF
《药理学》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渗透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10
作者 任煜 祝凌丽 +2 位作者 刘婷婷 孙加燕 陈玉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4期219-220,231,共3页
当今社会是注重素质教育的社会,当今的教育也是注重德育教育的教育,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就有了非常重要并且现实的意义,互联网的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药理学》课程德育... 当今社会是注重素质教育的社会,当今的教育也是注重德育教育的教育,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就有了非常重要并且现实的意义,互联网的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药理学》课程德育教育的融入,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药理学》德育教育的建设,德育教育的设计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使德育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药理学 德育教育 专业课
下载PDF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社区康复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涛 郑彭 +1 位作者 赵一瑾 黄国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7期1-5,共5页
文章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从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社区康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在线课程新常态的现实需求四个方面分析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指出《社区... 文章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从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社区康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在线课程新常态的现实需求四个方面分析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指出《社区康复学》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互联网+,融合新媒体,进行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社区康复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提升《社区康复学》课程教师思政教育理念、结合临床真实病例、深入社区居家康复实践活动及改善教学方法等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升思政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学人才,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混合式教学 社区康复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超越技术素养的公民品格建构--国际数字公民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德育变革的启示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可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共15页
通过分析联合国、欧盟和部分发达国家近十年相关文献,发现国际社会对数字素养的关注呈现出从重视“技术素养”到提倡“公民素养”的趋势,强调数字化生存、交往、礼仪、道德、伦理、法规、权责等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催生一种新教育模式—... 通过分析联合国、欧盟和部分发达国家近十年相关文献,发现国际社会对数字素养的关注呈现出从重视“技术素养”到提倡“公民素养”的趋势,强调数字化生存、交往、礼仪、道德、伦理、法规、权责等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催生一种新教育模式——数字公民教育。借鉴其理论体系、政策指引、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等经验有望为我国数字时代的德育变革提供创新思路,建议引入“联通主义”视角,开启跨学科研究范式;开发专业配套资源,提供支持型政策文本;采取“超越保护主义”立场,探索参与式课程教学;鼓励多主体共育模式,激活全方位社会服务。数字时代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合格的数字公民,帮助青少年实现“虚拟—现实”生命状态的动态平衡、“线上—线下”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自主建构知情、安全、健康、自律、尊重、包容、积极、负责的数字公民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数字公民身份 数字公民教育 公民品格 互联网+德育
下载PDF
医学生共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13
作者 江婧 赵小彦 +1 位作者 李旸 姚余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584-1588,共5页
目的:探讨医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共情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道德认同量表为测量工具,对791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测医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水平在性别和网龄因素上的差异均有... 目的:探讨医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共情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道德认同量表为测量工具,对791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测医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水平在性别和网龄因素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网络利他行为与共情和道德认同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4、0.196,P<0.01)。道德认同在共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15.01%。结论:共情可以直接正向影响网络利他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认同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共情和道德认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医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利他行为 共情 道德认同 中介效应 医学生
下载PDF
“互联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以H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小娇 马泽霖 《高教学刊》 2023年第3期182-187,共6页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培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及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探索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互联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围绕基础课学习探索“共享学习平台”“课...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培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及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探索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互联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围绕基础课学习探索“共享学习平台”“课堂互动平台”“网络交流平台”和“互联网课程评价体系”的搭建,有机结合课程的教育培养计划使学生产生沉浸式、自主性和可持续的思政课学习模式,搭建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基础课 互联网 思想道德与法治 思政课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春生 《成才之路》 2023年第10期33-36,共4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模式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和完善,表现出更多综合性以及交互性的特征。文章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互联网技...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模式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和完善,表现出更多综合性以及交互性的特征。文章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互联网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的融合应用价值,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明确基本的方向与思路,并结合日常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对互联网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洁 李晶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4期134-139,共6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沉淀形成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及浓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互联网时代...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沉淀形成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及浓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通过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红色文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志愿者实践活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等,立足于学校、课堂、社会、网络等维度,推动红色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效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红色文化 大学生 立德树人 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17
作者 赵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47期85-88,共4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堂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现有文献有非常多的探讨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堂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现有文献有非常多的探讨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是思维的突破、开放和创新。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做的尝试和改革,做一个总结和回顾,也对现在的课程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试图使思政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互联网+”思维 课程改革
下载PDF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研究——以“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教学模式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瑞霞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迎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能在精准识别教学对象的基础上有效拓展教学场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但当前阶段,该课程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在...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迎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能在精准识别教学对象的基础上有效拓展教学场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但当前阶段,该课程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师教学素质、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此,高校及教师应结合“互联网+”便利条件,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角度入手,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教学效果
下载PDF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67
19
作者 马晓辉 雷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8-997,共10页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不算严重,但男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显著多于女生,且网络过激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其中网络攻击性、易怒、敌意和冲突水平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4)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对网络偏差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网络道德情感不能预测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网络道德越积极,表现出来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道德认知 网络道德情感 网络道德意向 网络偏差行为
下载PDF
青少年网络不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道德脱离、责任心、道德同一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吴鹏 刘华山 +1 位作者 鲁路捷 田梦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2-377,共6页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64名青少年进行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教养方式、责任心、道德同一性、道德脱离和网络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拒绝型教养方式通过责任心、道德同一性和道德脱离的中介来间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责...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64名青少年进行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教养方式、责任心、道德同一性、道德脱离和网络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拒绝型教养方式通过责任心、道德同一性和道德脱离的中介来间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责任心可以直接作用于网络不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脱离的中介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只能通过道德脱离来影响不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不道德行为 道德脱离 责任心 道德同一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