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胸肌间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勇 李娟 麻丽珍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胸肌间淋巴结(IPNs)清扫对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长期随访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7例患者,其中61例术中行IPNs清扫,66例未行IPNs清扫,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胸肌间淋巴结(IPNs)清扫对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长期随访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7例患者,其中61例术中行IPNs清扫,66例未行IPNs清扫,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6年6月,比较近期和远期预后。结果清扫组患者切缘阴性率为96.72%,未清扫组为9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1%,未清扫组为2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组3年、5年、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52%、72.77%、63.93%,未清扫组分别为77.27%、62.12%、53.03%,清扫组患者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08%、81.97%、72.13%,未清扫组分别为83.33%、69.70%、59.09%,清扫组均高于未清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组患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84%、26.23%,均低于未清扫组的19.70%、3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IPNs清扫可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提示应重视IPNs,并建议术中常规清扫IPNs,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胸肌间淋巴结清扫 预后 影响
下载PDF
乳腺癌肌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凯 宁连胜 曹旭晨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 :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癌肌间淋巴结转移 (Interpectorallymphnodesmetastases;IPNmetas tase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427例检出肌间淋巴结的女... 目的 :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癌肌间淋巴结转移 (Interpectorallymphnodesmetastases;IPNmetas tase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427例检出肌间淋巴结的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肌间淋巴结的检出率和转移率分别为27.3 %和8.4 %。单因素分析结果:IPN转移和IPN无转移患者在术前淋巴结状况、肿瘤直径、肿瘤临床分期、术后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 (P=0.016;相对危险度=1.901)和术前淋巴结状态(P=0.006;相对危险度=1.766)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肌间淋巴结转移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IPN转移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 (55.3 % ;30.3 % )明显低于IPN无转移患者 (81.7 % ;58.3% ) ,P=0.000。结论 :肿瘤直径和术前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肌间淋巴结转移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原发乳腺癌IPN转移患者的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癌肌间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3
作者 谢小红 顾锡冬 赵虹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844-84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782例患者(均行IPN切除)的资料,选择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分子分型、Ki-67共8个乳腺癌内乳淋巴... 目的探讨乳腺癌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782例患者(均行IPN切除)的资料,选择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分子分型、Ki-67共8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IPN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全组患者IPN检出率21.0%,转移率6.9%;单因素分析显示,IPN的转移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Ki-67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位置及分子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是IPN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均P<0.01),其中腋窝淋巴转移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Ki-67是乳腺癌IPN转移的危险因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与否是影响IPN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高危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