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肛周深间隙脓肿不同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的研究
1
作者 秦永罡 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肛周深间隙脓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并按照接受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外括约肌外手术入路组(25例)、经括约肌间手术入路组(30例)进行...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肛周深间隙脓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并按照接受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外括约肌外手术入路组(25例)、经括约肌间手术入路组(30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肛周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肛周深间隙脓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脓肿深度、术后VAS评分、创面渗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术后换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脓肿复发率、肛瘘形成率等情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经外括约肌外组与经括约肌间组患者在治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术后并发症、脓肿复发率、肛瘘形成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外括约肌外组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换药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均小于经括约肌间组(P<0.05)。经括约肌间组在术后1d创面渗液量、术后3d疼痛评分、术后白细胞计数下降程度、降钙素原水平、创面瘢痕长度等方面均优于经外括约肌外组(均P<0.05)。结论:经外括约肌外、经括约肌间手术入路在术中、术后多方面因素中各有利弊,但均能有效治疗肛周深间隙脓肿,降低脓肿复发及成瘘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深部间隙 括约肌间入路 疗效
下载PDF
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兴华 郭修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484-1488,共5页
目的观察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0月—2021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初次住院手术的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括约肌间入... 目的观察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0月—2021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初次住院手术的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脓肿Ⅰ期根治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Ⅰ期治愈率、创面疼痛VAS评分、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5%(50/52),对照组为80.43%(37/4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Ⅰ期治愈率为94.23%(49/52),对照组为76.09%(35/4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肛门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脓肿复发率、肛瘘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括约肌间入路隧道式拖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可以减轻术后疼痛,缩短创面愈合周期,有效保护肛门功能,降低脓肿复发率、肛瘘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蹄形肛周脓肿 括约肌间入路 隧道式拖线引流
下载PDF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结合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填塞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冯静娟 向锋 +1 位作者 程健 苟晔荔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结合瘘管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EM)填塞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66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行LIFT和AEM)和对照组(行肛瘘... 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结合瘘管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EM)填塞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66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行LIFT和AEM)和对照组(行肛瘘切开术或切开挂线术),每组各33例。主要观察指标:创面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3、6、12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和总有效率。患者术后1个月至门诊复诊,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问卷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创面愈合情况、肛门控便能力及治愈情况。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6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无肛门失禁。对照组30例患者中,21例行肛瘘切开术,9例行切开挂线术。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少于对照组。肛门失禁评分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FT结合AEM治疗经括约肌肛瘘与传统肛瘘切开术疗效相当,而且创面愈合时间短,肛门功能保护良好,无肛门失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括约肌肛瘘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 括约肌保留术
下载PDF
腹腔镜下完全经腹入路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保祥 周燕 +9 位作者 解萧宇 孙孔亮 洪云天 刘波 喻学桥 刘韦成 陈文豪 丁召 钱群 江从庆 《腹部外科》 2019年第4期250-256,共7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全经腹入路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completely abdominal approach parti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肿瘤安全性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实施CAPISR及完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全经腹入路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completely abdominal approach parti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肿瘤安全性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实施CAPISR及完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tot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ISR)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包含手术学指标、肿瘤学指标及肛门功能评分等。结果53例病人纳入研究,CAPISR组31例,TISR组22例,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TISR组相比,CAPISR组手术更快(P=0.003)、术中失血量更少(P=0.000)、住院时间更短(P=0.038),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2.6%比72.7%,P=0.000)。所有病例术后标本远、近切缘、环周切缘的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两组术后标本在肿瘤远切缘长度、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阳性率及TNM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CAPISR组在随访期内无局部复发及转移;TISR组有2例出现转移,总生存率为90.9%。术后肛门功能与术前相比,两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时的每日平均排便次数及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TISR组相比,CAPISR组术后3、6、12个月时的每日排便次数更少,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更低(P<0.05)。术后12个月的Kirwan分级表明,两组病人术后1年肛门功能逐渐恢复,控便功能良好,无1例因严重肛门失禁(KirwanⅤ级)行永久性造瘘。CAPISR组病人术后肛门控便能力较TISR组更好(P=0.015)。结论腹腔镜CAPISR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可使低位直肠癌病人在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最大化保留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经腹入路 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肛门功能
下载PDF
Simple instruments facilitating achievement of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in male patients 被引量:1
5
作者 Chang Xu Hua-Yu Song +3 位作者 Shao-Liang Han Shi-Chang Ni Hu-Xiang Zhang Chun-Gen Xi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31期5798-5808,共11页
AIM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a modified approach with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using simple customized instruments in male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115 male patients with ... AIM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a modified approach with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using simple customized instruments in male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115 male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from December 2006 to August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ll patients had a bulky tumor(tumor diameter ≥ 40 mm). Forty-one patients(group A) underwent a classical approach of transabdomi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 and transan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 and the other 74 patients(group B) underwent a modified approach with transabdominal TME,transanal ISR, and ta TME. Some simple instruments including modified retractors and an anal dilator with a papilionaceous fixture were used to perform ta TME. The operative time, quality of mesorectal excision, 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local recurrence, and postoperative survival were evaluated.RESULTS All 115 patients had successful sphincter preservation. The operative time in group B(240 min, range: 160-330 mi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 A(280 min, range: 200-360 min; P = 0.000). Co m pa r e d w it h g r o up A, m o r e c o m p le t e d is t a l mesorectum and total mesorectum were achieved in group B(100% vs 75.6%, P = 0.000; 90.5% vs 70.7%, P = 0.008, respectively). After 46.1 ± 25.6 mo followup, group B had a lower local recurrence rate and highe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compared with group A, but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5.4% vs 14.6%, P = 0.093; 79.5% vs 65.1%, P = 0.130). CONCLUSION Retrograde ta TME with simple customized instruments can achieve high-quality TME, and it might be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alternative for male patients with bulky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l neoplasm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ransanal approach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Longterm outcome Local recurrence
下载PDF
经肛内镜入路对比腹腔镜下完全经腹入路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乃吉普·阿不都艾尼 徐玺谟 +6 位作者 宋海勤 程兮 张森 李健文 郑民华 蔡正昊 冯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65-570,共6页
目的对比经肛内镜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transanal end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aEISR)与完全经腹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completely transabdominal approach fo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TA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围... 目的对比经肛内镜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transanal end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aEISR)与完全经腹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completely transabdominal approach fo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TA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肿瘤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TaE-ISR或CTA-I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TaE-ISR,16例行CTA-ISR。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毗邻脏器损伤、保护性造口、留置肛管)、术后恢复及并发症、肿瘤学结果(包括环周切缘阳性率、远端切缘长度、淋巴结获取数目等)。结果TaE-ISR组患者的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比CTA-ISR组更低[4.0(3.4,4.5)cm vs 4.9(4.1,5.9)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 E-ISR组的手术时间更长[(177.18±37.24)min vs(146.25±38.86)min]、留置肛管率更高[97.4%(37/38)vs 56.3%(7/16)]、保护性造口率更高[94.7%(36/38)vs 12.5%(2/16)],经肛取标本率更高[92.1%(35/38)vs 0%(0/16)],术后首次半流质饮食时间更快[4(3,5)d vs 6(5,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E-ISR组未发生毗邻脏器损伤,而CTA-ISR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毗邻脏器损伤(0%vs 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远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标本远端切缘均充足、环周切缘均为阴性。结论TaE-ISR与CTA-ISR均可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两者相比TaE-ISR在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较近时可能是一种较CTA-ISR更为合理的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括约肌间切除术 完全经腹入路 经肛内镜手术
原文传递
不同入路LIFT手术治疗低位括约肌间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守龙 吴佳 +3 位作者 谢俊 曹俊 朱俊飞 唐怡心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7年第8期43-44,共2页
为探讨不同入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低位括约肌间瘘的临床效果,将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拟行LIFT治疗的30例低位括约肌间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例.A组经括约肌间沟入路进行手术,B组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入路进行手术... 为探讨不同入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低位括约肌间瘘的临床效果,将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拟行LIFT治疗的30例低位括约肌间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例.A组经括约肌间沟入路进行手术,B组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入路进行手术.对比2组手术指标及复发率.结果表明,2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深度、术后疼痛程度、切口感染率、切口处成瘘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括约肌间沟入路与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入路行LIFT均安全有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肛门括约肌间瘘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入路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俊兴 许建华 +7 位作者 林建安 康文贵 钟文进 吴楚营 王金填 王鹏程 陈延鑫 叶凯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9-787,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8例,女32例;年龄为...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8例,女32例;年龄为(60±9)岁。90例患者中,60例行经盆腔入路腹腔镜辅助ISR,30例行混合入路(经腹和经肛门)腹腔镜辅助ISR。观察指标:(1)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3)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术后3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3~5年每半年随访1次,术后5年后每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性别(男、女)分别为34、26例和24、6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分别为(4.5±0.5)cm和(3.5±0.5)cm,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5,t=8.35,P<0.05)。(2)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分别为(187±9)min、50(20~200)mL、(3.4±0.7)cm和(256±12)min、100(20~200)mL、(2.6±0.7)cm;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9,Z=-2.48,t=4.67,P<0.05)。两者均无远切缘阳性患者。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3.3%(56/60)和90.0%(27/30)。60例经盆腔入路患者中,3例因吻合口并发症未行造口还纳,1例未到造口还纳时间;30例混合入路患者中,2例因吻合口并发症未行造口还纳,1例未到造口还纳时间。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行造口还纳后1个月、3个月Wexner评分分别为15(12~17)分、12(10~14)分和16(14~18)分、14(12~16)分;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7,-5.49,P<0.05)。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行造口还纳后6个月Wexner评分分别为10(9~12)分和11(8~12)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9,P>0.05)。(3)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分别为16例和9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两种入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肠梗阻、切口感染、尿潴留、盆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疝、乳糜瘘、腹盆腔脓肿分别为5、2、1、7、0、1、5、3、1、1、1例和6、3、2、2、2、1、2、3、1、1、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例患者可合并多种术后并发症。(4)随访情况。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6~62)个月。60例经盆腔入路患者随访时间为27(8~62)个月;30例经混合入路患者随访时间为28(6~53)个月。60例经盆腔入路患者中,3例局部复发、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30例混合入路患者中,1例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均带瘤生存;均无死亡患者。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7%和87.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05)。结论经盆腔入路和混合入路行腹腔镜辅助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均安全、可行。与混合入路比较,经盆腔入路腹腔镜辅助ISR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 手术入路 并发症 肛门功能 疗效
原文传递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6
9
作者 汤坚强 陈贺凯 +2 位作者 刘军广 丁西平 汪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70,共8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端直肠离断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或行姑息切除患者;(2)其他手术入路的患者;(3)直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患者;(4)在研究期间合并其他肿瘤需额外治疗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行远端直肠离断的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骨盆和标本径线测量数据及术后短期疗效。优势角度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实际切割线与模拟传统TME入路切割线之间角度。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_(R))表示。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和经肛手工吻合。中位手术时间193(8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58)ml。所有患者均R0切除,远切缘距肿瘤中位距离1.7(0.4)cm,吻合口距肛缘中位距离2.0(0.1)cm。远端直肠单个钉仓离断率52.0%(26/50),两个钉仓离断率48.0%(24/50),切割线长度6.6(1.5)cm。经闭孔神经前入路通路构建中位时间8.0(6.0)min,4.0%(2/50)的患者发生临近血管副损伤,无闭孔神经损伤发生。经闭孔神经前入路与模拟传统入路的骨盆入口宽度分别为(9.9±1.3)cm和(7.2±1.1)cm(t=24.781,P<0.001),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优势角度(15±2)°,标本中线及右侧线的远切缘距离较模拟传统入路离断位置低0.6(0.2)cm和1.0(0.2)cm。本组1例(2.0%)于术后17 d因肺部感染死亡;二次手术率4%(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8.0%(14/50),包括吻合口漏14.0%(7/50)、术后尿潴留12.0%(6/50)、盆腔感染4.0%(2/50)和小肠梗阻4.0%(2/50)。术后住院时间12(6)d。结论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离断技术安全有效,在肥胖、骨盆狭窄、极低位直肠癌等困难状态下更具优势,可作为低位直肠离断方式的一个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 经闭孔神经前入路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