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di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Kumble Seetharama Madhusudhan Shivanand Gamanagatti +1 位作者 Deep Narayan Srivastava Arun Kumar Gupta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6年第5期518-529,共12页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is commonly caused by gall bladder carcinoma, cholangiocarcinoma and metastatic nodes.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ing these patients. Biliary drainage, whic...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is commonly caused by gall bladder carcinoma, cholangiocarcinoma and metastatic nodes.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ing these patients. Biliary drainage, which forms the major bulk of radiological interventions, can be pal iative in inoperable patients or pre-operative to improve liver function prior to surgery. Other interventions include cholecystostomy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e present here the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radiological intervention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ary OBSTRUCTION biliary MALIGNANCY biliary drainage CHOLECYSTOSTOMY biliary interventions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下载PDF
Percutaneous imaging-guided interventions for acute biliary disorders in high surgical risk patients
2
作者 Ragab Hani Donkol Nahed Abdel Latif Khaled Moghazy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0年第9期358-367,共10页
AIM: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imagingguided bili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biliary disorders in high surgical risk patient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 two patients underwent 139 pe... AIM: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imagingguided bili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biliary disorders in high surgical risk patient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 two patients underwent 139 percutaneous imaging-guided biliary intervention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09.The patients included 73 women and 49 men with a mean age of 61 years(range 35-90 years).Fifty nine patients had acute biliary obstruction,26 patients had acute biliary infection and 37 patients had abnormal collections.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under computed tomography(CT)-(73 patients),sonographic-(41 patients),and fluoroscopic-guidance(25 patients).Success rate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determined.The χ2 test with Yates' correction for continuity was applied to compare between these procedures.A P value < 0.05 was considered significant.RESULTS:The success rates for draining acute biliary obstruction under CT-,fluoroscopy-or ultrasoundguidance were 93.3,62.5 and 46.1,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P values(P = 0.026 and 0.002,respectively).In acute biliary infection,successful drainage was achieved in 22 patients(84.6).The success rates in patients drained under ultrasound-and CT-guidance were 46.1 and 88.8,respectively and drainage under CT-guid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 = 0.0293).In 13 patients with bilomas,percutaneous drainage was successful in 11 patients(84.6).Ten out of 12 cases with hepatic abscesses were drained with a success rate of 83.3.In addition,the success rate of drainage in 12 cases with pancreatic pseudocysts was 83.3.The reported complications were two deaths,four major and seven minor complications.CONCLUSION:Percutaneous imaging-guided biliary interventions help to promptly diagnose and effectively treat acute biliary disorders.They either cure the disorders or relieve sepsis and jaundice before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ary drainage biliary OBSTRUCTION biliary sepsis CHOLECYSTOSTOMY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汁内外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伟 孙立军 +4 位作者 贺洪德 李保华 王亚奎 李振武 钱澍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第29期14-15,共2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皮肝穿胆汁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经皮肝穿胆汁内外引流术治疗,其中胆管癌12例,胰头癌8例,肝癌伴肝门淋巴结转移:6例,胆囊癌:4例。内外引流18例,外引流1例,失败1例... 目的评价经皮经皮肝穿胆汁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经皮肝穿胆汁内外引流术治疗,其中胆管癌12例,胰头癌8例,肝癌伴肝门淋巴结转移:6例,胆囊癌:4例。内外引流18例,外引流1例,失败1例。结果 PTCD成功率96.67%,血清总胆红素及转氨酶均明显下降,临床黄疸症状逐渐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C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恶性梗阻性 黄疸 胆道引流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国兵 伏树奇 +2 位作者 张德志 张爱萍 李章钧 《肝胆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12例梗阻性黄疸,其中9例恶性梗阻(胆管癌4例、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5例)采用PTCD姑息性引流;3例高危良性梗阻采用PTCD进行术前胆道减压。结果4例患者行内外引...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12例梗阻性黄疸,其中9例恶性梗阻(胆管癌4例、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5例)采用PTCD姑息性引流;3例高危良性梗阻采用PTCD进行术前胆道减压。结果4例患者行内外引流术,8例行外引流术。经1~3周引流,8例血清总胆红素降至近正常,3例下降不满意,且例无效。3例高危良性梗阻者于引流减压后安全地进行了手术,7例恶性梗阻者于PTCD后1周~3个月死亡,另2例已无黄疸生存4个月。主要并发症为轻度胆道出血、菌血症和逆行感染各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PTC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对于高危良性胆道梗阻则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胆道引流 介入疗法
下载PDF
胆管引流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3
5
作者 于平 马展宏 +2 位作者 魏宝杰 戴定可 翟仁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分析胆管引流术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7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胆管癌32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瘤23例,胰腺癌和壶腹癌2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6例。全部患者给予保肝、支... 目的分析胆管引流术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7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胆管癌32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瘤23例,胰腺癌和壶腹癌2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6例。全部患者给予保肝、支持、抗炎治疗,并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术或胆管引流术。观察组同时联合应用UDCA10~15mg.kg-1.d-1,疗程1个月。结果76例中46例行胆管内支架置入术,18例行胆管内外引流术,12例行胆管外引流术。观察组在术后7天、14天及30天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下降,术后14天与术后30天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梗阻解除后,随着血清胆红素的下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也随之下降,术后14天、30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2例合并胆系感染者,胆管炎控制时间(9±2.1)天,对照组19例胆管炎控制时间(12±1.6)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胆管引流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联合应用UDCA,可加强胆汁排泌,加快降黄速度,保护肝细胞,从而增强保肝降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梗阻性黄疸 介入放射学 胆管引流术 熊去氧胆酸
下载PDF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玉娥 李志波 +2 位作者 唐文恒 张婧娴 戴苏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外引流、内外引流或胆道内支架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胆红素水平、一般症状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引流成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外引流、内外引流或胆道内支架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胆红素水平、一般症状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引流成功,单纯外引流14例、内外引流31例、置入金属支架内引流34例。术后患者一般症状、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的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放射学 介入性 胆道引流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介入治疗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名安 黄明声 +5 位作者 姜在波 钱结胜 李征然 张有用 庞鹏飞 单鸿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道病变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1
8
作者 封光华 蔡阳 +5 位作者 杨德琪 陈虎 金慧成 余强宏 朱玮 王楚雄 《临床外科杂志》 2002年第5期270-271,共2页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 (PTBIE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进行了PTBIED治疗 ,其中肝门部转移癌 14例 ,胆囊癌 8例 ,胆管癌 8例 ,胰头癌 13例。结果 PTBIED成功率为 90 %。 40例血...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 (PTBIE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进行了PTBIED治疗 ,其中肝门部转移癌 14例 ,胆囊癌 8例 ,胆管癌 8例 ,胰头癌 13例。结果 PTBIED成功率为 90 %。 40例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 ,3例下降不满意。术后 1个月内死亡 4例 ,6个月内死亡 2 0例 ,生存超过 12个月 13例。并发症为胆道活动性出血 8例 (18.6% ) ,败血症 10例 (2 3 .3 % ) ,胆道逆行感染 6例 (14 .0 % ) ,胆汁性腹膜炎 1例(2 .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 胆道内外引流 治疗 恶性梗阻性黄疸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明全 王爱红 +2 位作者 贠秀俐 贾军琪 宋有惠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4-55,共2页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其中胆管癌7例,胰头癌12例,胆囊癌2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癌7例;胆总管结石1例,肝血管瘤介入术后1例。内引流8...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其中胆管癌7例,胰头癌12例,胆囊癌2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癌7例;胆总管结石1例,肝血管瘤介入术后1例。内引流8例,外引流21例。结果PTCD成功率为96.7%。血清总胆红素及转氨酶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有效的和安全的方法,特别是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 放射学 梗阻性黄疸 胆道引流
下载PDF
恶性梗阻性黄疸PTBD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东坡 李建军 +2 位作者 戴定可 于平 翟仁友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第4期23-27,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比较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同引流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3月-2007年2月应用PTBD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91例,男57例,女34例,年龄30-81岁,平均(60.4±11.6...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比较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同引流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3月-2007年2月应用PTBD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91例,男57例,女34例,年龄30-81岁,平均(60.4±11.6)岁。行PTIEBD(内外引流)的患者随机入组:IED-A组(餐后关闭引流2小时)20例、IED-B组(日间关闭引流)20例、IED-C组(持续关闭引流)15例;行PTEBD(外引流)患者36例。对术前3天内、术后2-4天、术后8-10天、术后1个月外周血总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及TH/TS、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术前3天内各组各免疫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TC、TH及TH/TS水平IED-B组>IED-A组>ED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IgG、IgA水平ED组>IED-A组>IED-B组,IED-B组与E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较术前TC、TH及TH/TS、IgG、IgA水平IED-A组、IED-B组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D-C组TC、TH及TH/TS、IgG、IgA水平术后2-4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ED-A组、B组术后梗黄患者免疫功能可明显恢复,其中IED-B组效果较好;ED组及IED-C组梗黄患者免疫功能无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梗阻性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放射学/介入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名安 姜在波 +6 位作者 钱结胜 黄明声 李征然 刘涛 庞鹏飞 张有用 单鸿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同时对狭窄部位配合球囊扩张,胆道引流持续6个月。支架选用胆道塑料支架(内涵管,18例)或金属管(5例),支架术后继续放置引流管行胆道引流1周。结果 23例患者中治愈14例(61%),复发9例(39%)。其中置入胆道内涵管18例,12例治愈(67%);置入金属支架5例,2例治愈。7例吻合口狭窄患者,6例治愈;6例肝门区狭窄患者,4例治愈;10例多发性狭窄患者,4例治愈。结论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是一种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可使大部分胆管狭窄患者脱离引流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胆管狭窄 支架置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细针粗管法经皮肝胆道引流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李冲 谢群仙 +1 位作者 高焱明 梁志鹏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2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目的探讨细针微导丝一步穿刺法置粗管经皮肝胆道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阻塞性黄疸病人,恶性梗阻31例,良性梗阻6例。使用微穿刺套,经腋中线或剑突下入路。22G针进入胆管后造影,引入微导丝并扩张后置5F导管,利用超滑导丝越过阻塞后换... 目的探讨细针微导丝一步穿刺法置粗管经皮肝胆道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阻塞性黄疸病人,恶性梗阻31例,良性梗阻6例。使用微穿刺套,经腋中线或剑突下入路。22G针进入胆管后造影,引入微导丝并扩张后置5F导管,利用超滑导丝越过阻塞后换入硬导丝,扩张器及球囊扩张,导入12F根据需要剪出侧孔的引流管。结果34例置管成功,其中3例置入双管。建立内-外引流28例,外引流6例。术后胆道出血2例。5例引流管移位或脱落须重新放置。结论细针微导丝法置管可避免再用套管针穿刺造成肝脏损伤。球囊法扩张有助于即时置入大腔引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针粗管法 经皮肝胆道引流 介入性放射学 阻塞性黄疸 球囊扩张
下载PDF
MRCP实时影像融合技术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莉明 张勇学 +6 位作者 梁志会 李亮 陈静 王辉林 张艳伟 崔进国 谢永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2100-2103,共4页
目的探讨MRCP实时影像融合技术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ngial drain,PTCD)的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联合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联... 目的探讨MRCP实时影像融合技术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ngial drain,PTCD)的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联合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联合组采用MRCP与DSA影像融合技术行PTCD治疗,对照组在常规DSA透视引导下行PTC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目标胆管穿刺次数、手术时间、X线辐射剂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均成功实施PTCD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次数〔联合组(1.6±0.5)次vs对照组(2.8±0.8)次〕;手术时间〔联合组(25.3±5.4)min vs对照组(40.8±6.7)min〕;X线辐射剂量〔联合组(325.7±54.1)mGy vs对照组(624.6±45.7)mGy,P<0.05〕;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胆道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MRCP与DSA实时影像融合技术引导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安全可行,可减少术中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量,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胆管癌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磁共振胆道水成像 影像融合技术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胆道双金属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艳 徐文海 +4 位作者 王勇 徐浩 顾玉明 祖茂衡 许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7期1183-1187,1191,共6页
目的探讨胆道双金属支架联合^(125)II粒子条植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0年1月我院诊治的67例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38例行胆道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为联合组,29例行胆道双支架植入为对照... 目的探讨胆道双金属支架联合^(125)II粒子条植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0年1月我院诊治的67例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38例行胆道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为联合组,29例行胆道双支架植入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间术后引流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双金属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及支架通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 胆道支架 ^(125)I粒子条 胆道引流 介入性放射学
下载PDF
DSA联合MRCP融合导航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曹莉明 张勇学 +6 位作者 崔进国 刘佩 陈静 赵红恩 王敏 刘珊 康志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联合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影像融合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联合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影像融合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60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引导方式不同分为常规PTCD组30例和影像融合PTCD组30例。比较两组间靶胆管穿刺成功次数、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剂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常规PTCD组共行穿刺引流42次,其中肝左叶胆管引流14次,肝右叶胆管引流28次;影像融合PTCD组共行穿刺引流40次,肝左叶胆管引流14次,肝右叶胆管引流26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PTCD组与影像融合PTCD组胆管穿刺次数、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剂量及时间分别为(3.6±0.5)vs(1.7±0.4)次,(98.5±21.3)vs(45.7±16.5)ml,(548.2±63.5)mGy vs(298.5±50.8)mGy,(56.5±6.2)min vs(30.4±5.2)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融合PTCD组优于常规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融合PT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常规PTCD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RCP与DSA影像融合导引实施PTCD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可行,可指导介入治疗医师减少胆管穿刺次数、缩短X线辐射时间及曝光剂量,减少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胆管癌 肝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胆道内支架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附12例报告) 被引量:43
16
作者 徐克 金春元 +5 位作者 张汉国 王鹤令 韩铭钧 赵钟春 张曦彤 王长龙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笔者对12例胆道梗阻病人进行了非手术治疗。其中,采用自制“Z”型自张式金属支架(EMS)成功地实施经皮经肝或经“T”型管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MBE)治疗者8例。8例中,胆道良性梗阻,“T”型管引流术后2例,胆道恶性梗... 笔者对12例胆道梗阻病人进行了非手术治疗。其中,采用自制“Z”型自张式金属支架(EMS)成功地实施经皮经肝或经“T”型管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MBE)治疗者8例。8例中,胆道良性梗阻,“T”型管引流术后2例,胆道恶性梗阻6例。EMBE后,行“T”型管引流者当日即停止外引流;梗阻性黄疸病人症状迅速消失,黄疸逐日消退。术后随访观察1~16个月。胆道发生再闭塞2例(1例经再置入一组EMS及局部放疗后获得再通)。术后3个月无黄疸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无黄疸生存。其中1例已16个月无复发。本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副作用。笔者认为EMBE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疗效显著,是一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比较理想的非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胆汁淤积 胆道引流
原文传递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36
17
作者 牛洪涛 翟仁友 +3 位作者 王剑锋 黄强 于平 戴定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64-968,共5页
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d内胆道感染... 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d内胆道感染发生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胆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前20个潜在的与PTBD术后胆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肝功能分级、引流方式、是否存在未引流胆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等进行分析。20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应用Student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54例患者中55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35.7%),即胆道感染组;99例术后未发生胆道感染,即非胆道感染组。胆道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2.6%(4/154)。154例患者中131例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胆道感染组45例,26例为阳性;非感染组86例,17例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7,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0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糖尿病(X^2=10.470,P〈0.01)、肝功能分级(X^2=36.324,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X^2=9.540,P〈0.01)、内外引流(X^2=9.856,P〈0.01)、ERCP或胆肠吻合史(X^2=14.196,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t=-3.288,P〈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t=-2.099,P〈0.05)、丙氨酸转氨酶(t=-2.112,P〈0.05)、凝血时间(t=-3.648,P〈0.01)、血白蛋白含量(t=-2.071,P〈0.05)、白细胞计数(t=2.022,P〈0.05)、高位胆道梗阻(X^2=6.190,P〈0.05)、肝硬化病史(X。=5.439,P〈0.05)13个因素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这13个因素继续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093,P〈0.01)、肝功能分级(OR=13.412,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OR=3.348,P〈0.05)、内外引流(OR=3.168,P〈0.05)、ERCP或胆肠吻合病史(OR=8.330,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肝功能分级、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为3个相关的患者因素,内外引流和存在未能引流胆管为2个与手术相关的因素。结论PTBD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术前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改变引流方式、充分引流等,能够降低PTBD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胆道感染 介入放射学
原文传递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3
18
作者 钱晓军 戴定可 翟仁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52-75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人233例。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用以解除胆管梗阻。临床观...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人233例。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用以解除胆管梗阻。临床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BUN等生化指标改变,并观察生存时间、引流有效时间。结果全部病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成功。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492±1556mmol/L降至1789±1412mmol/L(t=1790,P=0000)。术前合并感染62例,术后控制23例,术后新发胆道感染27例,胸部感染2例,术后存在感染68例。30d内死亡30例,死亡组与非死亡组比较,术前术后胆红素差异显著,年龄差异显著,并与蛋白相关,与术后ALT、Cr相关、与HBDH、BUN相关,术后51例出现再梗阻,7例引流管脱落。全组生存中位时间73个月,通畅中位时间140个月。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可有效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病人应慎重,术后应及时控制感染,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放置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介入治疗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 胆道造影 金属内支架
原文传递
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杜玉清 董礼阳 周为中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10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放置胆道引流管或支架:B超导向改良PTCD术40例,X线导向改良PTCD术26例,常规PTCD...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10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放置胆道引流管或支架:B超导向改良PTCD术40例,X线导向改良PTCD术26例,常规PTCD术41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变化,比较三种方法肝脏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内引流或支架植入例数、引流有效时间。结果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均下降,B超导向改良PTCD术肝脏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短于X线导向改良PTCD术(t=6.2338,P<0.05;t=32.7243,P<0.05)和常规PTCD术(t-7.3598,P<0.05;t=-34.4050,P<0.05),内引流或支架植入,改良PTCD术优于常规PTCD术(x2=61.4960,P<0.05)。结论改良PTCD术可有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简单、实用、安全、经济,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PTCD 金属支架 介入放射学
原文传递
经皮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名安 吴春 +5 位作者 罗骏阳 王皓帆 李征然 钱结胜 黄明声 姜在波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65-171,共7页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应用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127例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胆道并发症包括胆漏1...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应用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127例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胆道并发症包括胆漏1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8例,肝门区胆管狭窄30例,肝内多发性胆管狭窄51例,胆脂瘤7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27例患者首次PTBD成功率为97.6% (124/127).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 (48/127)、44.9%(57/127)和17.3%(22/127).其中,胆漏组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胆管吻合口狭窄组治愈18例(64.3%),好转10例(35.7%),治疗有效28例(100%);肝门区胆管狭窄组治愈12例(40.0%),好转16例(53.3%),无效2例(6.7%),治疗有效28例(93.3%);肝内多发性胆管狭窄组治愈7例(13.7%),好转28例(54.9%),无效16例(31.4%),治疗有效35例(68.6%);胆汁瘤组好转3例(3/7),无效4例(4/7).胆漏组疗效最佳,胆汁瘤组疗效最差(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2.4% (34/105)及81.8% (18/22)(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手段,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肝移植术后合并胆脂瘤的患者介入疗效有限,建议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术.胆道外引流方式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道并发症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