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与CNS相关疾病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凤 陈长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53-156,共4页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对CNS相关疾病(帕金森病、脑卒中、Alzheimer's病、多发性硬化、抑郁症等)的发病和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与CNS疾病...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对CNS相关疾病(帕金森病、脑卒中、Alzheimer's病、多发性硬化、抑郁症等)的发病和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与CNS疾病的相关性,以提高临床医师的对疾病新的认识,为CNS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菌群失调 cnS疾病
下载PDF
Graft dilatation and Barrett’s esophagus in adults after gastric pullup and jejunal interposition for long-gap esophageal atresia
2
作者 Eleonora Sofie van Tuyll van Serooskerken Gabriele Gallo +10 位作者 Bas L Weusten Jessie Westerhof Lodewijk AA Brosens Sander Zwaveling Jetske Ruiterkamp Jan BF Hulscher Hubertus GM Arets Arnold JN Bittermann David C van der Zee Stefaan HAJ Tytgat Maud YA Lindeboo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23年第9期553-563,共11页
BACKGROUND Esophageal replacement(ER)with gastric pull-up(GPU)or jejunal interposition(JI)used to b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long-gap esophageal atresia(LGEA).Changes of the ER grafts on a macro-and microscopic lev... BACKGROUND Esophageal replacement(ER)with gastric pull-up(GPU)or jejunal interposition(JI)used to b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long-gap esophageal atresia(LGEA).Changes of the ER grafts on a macro-and microscopic level however,are unknown.AIM To evaluate long-term clinical symptoms and anatomical and mucosal change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fter ER for LGEA.METHODS A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all LGEA patients≥16 years who had undergone GPU or JI between 1985-2003 at two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s in the Netherlands.Patients underwent clinical assessment,contrast study and endoscopy with biopsy.Data was collected prospectively.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JI and GPU patients,and associ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outcome measur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Fisher’s exact test for bivariate variables and the Mann-Whitney U-test for continuous variables.Differences with a P-value<0.05 were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RESULTS Nine GPU patients and eleven JI patients were included.Median age at follow-up was 21.5 years and 24.4 years,respectively.Reflux was reported in six GPU patients(67%)vs four JI patients(36%)(P=0.37).Dysphagia symptoms were reported in 64%of JI patients,compared to 22%of GPU patients(P=0.09).Contrast studies showed dilatation of the jejunal graft in six patients(55%)and graft lengthening in four of these six patients.Endoscopy revealed columnar-lined esophagus in three GPU patients(33%)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was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in two patients(22%).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eflux symptoms and macroscopic anomalies or intestinal metaplasia.Three GPU patients(33%)experienced severe feeding problems vs none in the JI group.The median body mass index of JI patients was 20.9 kg/m^(2) vs 19.5 kg/m^(2) in GPU patients(P=0.08).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GPU patients had reflux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22%.The majority of JI patients had dysphagia and a dilated graft.Follow-up after ER for LGEA is ess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gap esophageal atresia Jejunal interposition Gastric pull-up Barrett’s esophagus intestinal metaplasia Esophageal replacement
下载PDF
分析矩形瓣用于大鼠胆道闭锁术对肠造瘘肠液引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3
作者 樊珈榕 梁鹏 +5 位作者 周南南 马柱 刘辉 艾尼娃·克然木 梁挺 李万富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研究矩形瓣用于SD大鼠胆道闭锁术对肠造瘘肠液引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级SD大鼠30只,随机将SD大鼠均分为矩形瓣组和非矩形瓣组,两组各15只;矩形瓣组SD大鼠均行肝门空肠Roux.Y吻合,矩形瓣组行空肠胆支防返流瓣成形术、... 目的研究矩形瓣用于SD大鼠胆道闭锁术对肠造瘘肠液引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级SD大鼠30只,随机将SD大鼠均分为矩形瓣组和非矩形瓣组,两组各15只;矩形瓣组SD大鼠均行肝门空肠Roux.Y吻合,矩形瓣组行空肠胆支防返流瓣成形术、非矩形瓣组不做改良矩形瓣,两组均做近端空肠造瘘造口接引流管,收集反流液,比较两组术后30 d引流量;于术后第30天时取胆支段肠壁组织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特征,采用RDP Classifier贝叶斯算法对测序数据包括物种的多样性、组成和样本比较进行分析,并根据香浓指数和观测物种指数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种类和丰度,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种类、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差异;大鼠胆支段肠壁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矩形瓣组每日引流量及30 d总引流量均显著低于非矩形瓣组(t=9.918,P<0.001;t=14.212,P<0.001);矩形瓣组厚壁菌门丰度、梭菌纲丰度、梭菌目丰度、链球菌科丰度高于非矩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矩形瓣组肠道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丰度、腈基降解菌目、立克次体目、消化球菌科低于非矩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矩形瓣组弯曲菌属、厌氧螺菌属丰度高于非矩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形瓣可明显减少SD大鼠胆道闭锁术中肠造瘘肠液引流量,并影响肠道菌群丰度,对预防术后肠内容物反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矩形瓣 肝门空肠吻合术 肠造瘘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组织STAT3和血清STAT3 mRNA,IL-12p40,IL-13Rα2水平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董彦清 牛会忠 +4 位作者 张鹏举 任慧 陈盼 张治广 牛波波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40,46,共7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肠闭锁(congenital intestinal atresia)患儿组织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血清STAT3 mRNA,IL-12p40及IL-13Rα2水平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 目的探究先天性肠闭锁(congenital intestinal atresia)患儿组织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血清STAT3 mRNA,IL-12p40及IL-13Rα2水平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术中切除的100例肠闭锁病变组织、正常肠管组织及术前血清样本,根据Grosfeld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Ⅰ型39例,Ⅱ型22例,Ⅲ型30例和Ⅳ型9例。根据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78)和预后不良组(n=22);并选取93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TAT3在组织中阳性表达及定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血清中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先天性肠闭锁患儿血清STAT3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预后的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AT3水平对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TAT3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先天性肠闭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6%)显著高于正常肠管组织(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628,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TAT3在先天性肠闭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1.59±0.21)显著高于正常肠管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0.81±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67,P<0.05)。qPCR法结果显示先天性肠闭锁组患儿血清STAT3 mRNA(2.13±0.56),IL-12p40(0.89±0.13ng/ml)以及IL-13Rα2(6.42±1.86n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6±0.11,0.37±0.08ng/ml,1.35±0.4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101,33.170,25.708,均P<0.05)。随着患儿分型的增加,STAT3 mRNA及IL-12p40,IL-13Rα2水平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666,160.300,25.8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先天性肠闭锁患儿血清STAT3 mRNA与炎症因子IL-12p40,IL-13Rα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496,0.564,均P<0.001)。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预后不良组血清STAT3 mRNA(3.01±0.7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1.88±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1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AT3 mRNA,IL-12p40,IL-13Rα2水平以及低出生质量均是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可知血清STAT3评估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2%,88.46%,当血清STAT3 mRNA水平高于2.47时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几率较高。结论STAT3在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STAT3对患儿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肠闭锁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下载PDF
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分析
5
作者 杜伟 王涛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9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伤口造瘘口的有效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新型护... 目的:探讨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伤口造瘘口的有效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新型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儿瘘口情况、排泄及感染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排泄不佳率、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相较于传统护理方法,新型护理方案在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伤口造瘘口护理中的优势显著,能够有效缩短瘘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排泄情况,减轻患儿瘘口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继发性肠狭窄 闭锁 造瘘口 护理 感染
下载PDF
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杯状细胞和黏蛋白2 表达的组织学观察
6
作者 叶茂 何峰 +4 位作者 宋岩彪 高鹏 崔钊 王欢 刘雪来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分布和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组),共收集组织标本9例。患儿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分布和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组),共收集组织标本9例。患儿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一患儿术中行肠切除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的正常肠壁组织为对照组。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eff staining,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半定量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隔膜组织具备正常肠道的基本结构,绒毛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黏膜肌层不规则,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增生。隔膜组小肠绒毛间杯状细胞数量(36.6±2.6)个较对照组(72.5±3.7)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5,P=0.001)。PAS染色显示,杯状细胞内糖蛋白分泌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隔膜组黏膜层内MUC2光密度值(0.0850±0.0054)较对照组(0.1156±0.0144)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2,P=0.014)。结论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与正常肠壁相比,其结构紊乱、绒毛减少,发育具有不完善性;隔膜组织由杯状细胞介导的黏膜防御功能较正常肠壁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闭锁 隔膜 黏膜层 杯状细胞 黏蛋白2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新生儿肠闭锁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7
作者 冯小娟 苑春杰 +4 位作者 贾锰 鲁美苏 周志南 李宁 刘思雨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381-338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新生儿肠闭锁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肠闭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3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将2020...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新生儿肠闭锁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2例肠闭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3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32例新生儿设为ERAS组。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措施,ERAS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新生儿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术后胃管拔除时间、首次经口喂养时间、全静脉营养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RAS组新生儿术后胃管拔除时间、首次经口喂养时间、全静脉营养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新生儿肠闭锁围术期护理中,可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减少新生儿住院费用,促进新生儿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ERAS) 新生儿肠闭锁 围术期 护理
下载PDF
新生儿肠闭锁手术治疗进展
8
作者 鲁金鹏 付悦 +3 位作者 张恩召 陈远会 王朝龙 牛会忠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0,共4页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外科常见消化道畸形,不同分型、不同位置肠闭锁患儿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不尽相同。本文就不同部位及不同分型肠闭锁的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肠闭锁 外科手术 预后 研究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复杂性肠闭锁营养管理及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9
作者 乔奇 张志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肠闭锁患儿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及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日龄、是否早产、出生体重... 目的探讨复杂性肠闭锁患儿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及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日龄、是否早产、出生体重、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出院诊断、病理结果、预后等信息,以结合胆红素34.2μmol/L(2 mg/dl)作为诊断胆汁淤积的标准,将患儿分为胆汁淤积组和非胆汁淤积组,分析导致复杂性肠闭锁患儿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复杂性肠闭锁患儿,31例为产前检查发现存在肠管异常,14例为生后出现症状就诊;32例合并胎粪性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等;ⅢB型肠闭锁12例,Ⅳ型肠闭锁10例,ⅢB型合并Ⅳ型肠闭锁5例;34例闭锁部位位于回肠(34/45,75.56%),10例位于空肠(10/45,22.22%),1例位于十二指肠(1/45,2.22%)。开奶时间为(11±4.57)d,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使用时间为(12.82±5.41)d。14例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单因素分析发现,早产、产前发现肠管异常、闭锁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使用TPN时间长的患儿更容易发生胆汁淤积(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前发现肠管异常(OR=1.021,95%CI:1.001~1.042)、早产(OR=1.005,95%CI:1.000~1.011)、闭锁部位位于空肠及十二指肠(OR=4.423,95%CI:3.876~5.212)、TPN使用时间长(OR=6.798,95%CI:6.191~7.794)是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长时间使用TPN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最大风险因素。结论长时间慢性不全肠梗阻、使用TPN时间长等因素是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改良术式、缩短肠外营养时间是防止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肠闭锁 围术期 管理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端端180°旋转吻合术在新生儿肠闭锁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琨尧 杨伟巍 +2 位作者 雷映菡 高秉钧 庄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先天性小肠闭锁主要的手术方式为肠切除肠吻合术,探讨端端180°旋转肠吻合术在新生儿肠闭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新生儿肠闭锁进行用端端180°旋转肠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进行的25例传统的端端吻... 目的:先天性小肠闭锁主要的手术方式为肠切除肠吻合术,探讨端端180°旋转肠吻合术在新生儿肠闭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新生儿肠闭锁进行用端端180°旋转肠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进行的25例传统的端端吻合术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进行6~12月随访,端端180°旋转吻合术患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传统端端吻合患儿(P<0.05)。结论:端端180°旋转吻合术操作简单,吻合端两侧血管重建均等,吻合口成角较小,与传统端端吻合术相比其术后胃肠功能术后恢复快,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肠闭锁 肠吻合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生长发育和肠道微生态的现况调查
11
作者 何薇薇 陆晔峰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调查胆道闭锁患儿在肝移植术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肠道微生态的现状,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例肝移植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法对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14 d的患儿粪便标本。同时收集... 目的调查胆道闭锁患儿在肝移植术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肠道微生态的现状,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例肝移植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法对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14 d的患儿粪便标本。同时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及个人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的平均月龄为(6.1±1.5)m,平均身长为(65.8±3.7)cm,平均体重为(6.7±1.1)kg,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为15.1±1.6。性别:男性10例(33.3%),女性20例(66.7%);血型:A型10例(33.3%),B型7例(23.3%),O型9例(30.0%),AB型4例(13.4%)。手术当天,生长发育正常组和异常组患儿的体重、BMI、体重Z值以及BMIZ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项数据均为正常组高于异常组。而在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儿的身长和体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项数据均为正常组高于异常组。两组患儿手术时的肠道菌群门和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时的肠道菌群的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生长发育正常组患儿术前术后肠道菌群的门和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长发育异常组患儿术前术后肠道菌群的门和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能改善胆道闭锁患儿的生长发育,肠道菌群和生长发育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肝移植 生长发育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围术期循证护理的作用及对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聪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4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明确循证护理在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儿在围术期接受循证护理,对照组50例患儿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 目的:明确循证护理在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儿在围术期接受循证护理,对照组50例患儿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的二次手术率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各指标组间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循证护理方案对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展开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对患儿实施二次手术治疗,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同时有助于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肠闭锁 围术期 循证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对高位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内营养的影响
13
作者 张钰琪 乔春玲 +3 位作者 刘丰丽 孙丽 周玉洁 缪雨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15,120,共4页
目的评价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高位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入住新生儿外科的96例高位肠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住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入住的4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021年1... 目的评价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高位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入住新生儿外科的96例高位肠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住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入住的4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入住的48例分为观察组。两组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48 h后遵医嘱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喂养期间根据喂养耐受情况调整喂养方式。观察组术后即进行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24 h后若肠道血氧饱和度≥0.77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喂养期间持续监测肠道血氧饱和度,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全量经口喂养时间、体质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期间体质量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全量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肠道血氧饱和度监测指导高位肠闭锁患儿术后肠内营养,更有利于缩短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道血氧饱和度 肠内营养 经口喂养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喂养不耐受 护理
下载PDF
40years’ review of intestinal atresia
14
作者 侯大为 张金哲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7期7-9,共3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40 years' experience of intestinal atresia and to introduce a new design of longoblique anastomosis for disproportional loop s of the intestine Methods A total of 449 cases of congenital...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40 years' experience of intestinal atresia and to introduce a new design of longoblique anastomosis for disproportional loop s of the intestine Methods A total of 449 cases of congenital atresia of the small intesti ne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embryopathology: high grou p (145 cases), including duodenal and high jejunal atresia; middle group (288), including ileojejunal atresia; and low group (16), including terminal ileal at resia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rate and mode of treatment, we assigned the cases into 3 gr oups according to the year of admission: 1) 1956-1969 (173 cases), under the gen eral pediatric surgical care; 2) 1970-1985 (147), under the specialty neonatal s urgical care; and 3) 1986-1996 (129), with additional use of total parenteral nu trition Results The ileojejunal atresia group (middle group) had the highest m ortality rate (476%) 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decreased as the time went b y, dropping from 647% in the early years down to 186% in the recent years, a nd no hospital death occurred in the recent couple of years Conclusion Besides the improvement of neonatal surgical techniques, sel ecting a proper surgical procedure according to the embryopathology is essential to the r eduction of mortality The longoblique anastomosis is particularly acceptable in China at present for marked disproportional lo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atresia longoblique anastomosis embryopathology
原文传递
小儿外科畸形早期外科干预新途径—产房外科的可行性 被引量:32
15
作者 施诚仁 蔡威 +5 位作者 王俊 杨祖菁 王捍平 葛莉 张弛 潘伟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外科畸形早期外科干预的一种新途径 ,即产房内外科纠治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及对近期开展的2例临床外科纠治病例的治疗进行可行性分析。例1 :1例巨大脐膨出儿孕妇产前34周经B超及MRI得到明确诊断 ,因预估脐膨出腹壁... 目的探讨小儿外科畸形早期外科干预的一种新途径 ,即产房内外科纠治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及对近期开展的2例临床外科纠治病例的治疗进行可行性分析。例1 :1例巨大脐膨出儿孕妇产前34周经B超及MRI得到明确诊断 ,因预估脐膨出腹壁缺损范围达7cm ,故产房剖腹产后即行全身评估 ,同时插胃管及渐加压将脱出内脏回纳腹内 ,2h后I期手术修补成功。例2 :34周孕妇产前B超诊断胎儿腹部有巨大囊肿 ,36周胎儿囊肿缩小 ,腹水增加 ,阴囊增大、积水5cm×5cm ,提示囊肿破裂。遂决定37周行剖腹产终止妊娠 ,患儿体重3800g,经全身评估后剖腹探查发现回肠闭锁 ,近端肠管穿孔 ,弥漫性胎粪腹膜炎 ,但未形成钙化灶 ,右阴囊积液。行部分肠段切除 ,近端小肠造瘘 ,远端Bishop术式端侧肠吻合 ,囊肿壁切除 ,阴囊及腹部引流。结果2例患儿均手术成功。结论①产房内外科纠治畸形手术是可行的。②产房外科优点在于外来感染机会少 ,属零转运 ;胃肠道气体少对腹壁缺损关闭有利 ;及早干预去除病因 ,中断了病理状态进一步发展 ;越早手术切口疤痕反应小 ,及早纠治畸形消除了家长精神上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畸形 产房外科 脐膨出 肠闭锁
下载PDF
先天性小肠闭锁134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伏雯 夏慧敏 +1 位作者 余家康 钟微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探讨各型小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134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7例,空肠闭锁26例,回肠闭锁71例;Ⅰ型45例,Ⅱ型22例,Ⅲa型53例,... 目的总结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探讨各型小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134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7例,空肠闭锁26例,回肠闭锁71例;Ⅰ型45例,Ⅱ型22例,Ⅲa型53例,Ⅲb型(Appel-Peel)4例,Ⅳ型10例。根据小肠闭锁部位及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13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进行了第2次手术,原因包括吻合口梗阻7例,吻合口漏5例,遗漏多发性闭锁1例,切口裂开3例。全组治愈124例,治愈率92.5%。死亡7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小肠闭锁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Ⅰ型闭锁宜采用肠侧侧菱形吻合术或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Ⅱ型、Ⅲ型闭锁病例可采用近端扩张肠管切除、肠端端或端斜吻合术,或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TPN、围手术期综合管理及改进手术材料能显著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 患者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113例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吴典明 崔旭 +1 位作者 林宇 张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的部位、病理分型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肠闭锁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3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死亡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排便时间及进食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的部位、病理分型的发生率,分析影响肠闭锁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3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对其死亡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排便时间及进食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肠闭锁部位为十二指肠26例(23.0%),空肠30例(26.5%),回肠53例(47.0%),结肠4例(3.5%)。按 Grosfeld 病理分型标准:Ⅰ型42例(37.2%),Ⅱ型18例(15.9%),Ⅲa 型27例(23.9%),Ⅲb 型7例(6.2%),Ⅳ型19例(16.8%)。死亡率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与闭锁部位、闭锁类型相关(P <0.05),与肠吻合方式无明显相关(P >0.05),术后排便及进食时间与肠闭锁部位有关(P <0.05)。结论随着新生儿监护治疗技术的发展,先天性肠闭锁的死亡率逐步下降,肠闭锁的部位、病理分型、术后并发症(肠梗阻、短肠综合征)、合并严重的畸形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梗阻 预后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20年治疗回顾(附66例报告)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强 马继东 +1 位作者 张晓伦 马汝柏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各类型肠闭锁、肠狭窄的适用手术方式 ,并对疗效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总结我院近 2 0年经手术治疗的 6 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总治愈率为 77.2 7% ,其中前 1 0年治愈率为 6 7.4 4 % ,后 1 0年... 目的 探讨各类型肠闭锁、肠狭窄的适用手术方式 ,并对疗效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总结我院近 2 0年经手术治疗的 6 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总治愈率为 77.2 7% ,其中前 1 0年治愈率为 6 7.4 4 % ,后 1 0年治愈率为 95 .6 5 % ,疗效有极明显提高。结论 ①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膜式闭锁或狭窄应首选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 ;②十二指肠闭锁 (除膜式闭锁 )及环状胰腺应首选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 ;③小肠、结肠闭锁 (除膜式闭锁 )应优先选择近端扩张肠管切除、端背吻合术。TPN的广泛应用、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肠闭锁 先天性肠狭窄 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小儿 并发症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1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生 金先庆 +3 位作者 李晓庆 周德凯 向丽 刘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短肠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治愈情况,将随访的40例患儿按照...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短肠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治愈情况,将随访的40例患儿按照术后保留肠管长度分为短肠组及非短肠组,以同年龄段正常儿童平均体重作为对照,将短肠组体重分别与非短肠组及正常组比较。结果手术治疗98例,死亡3例,治愈率96.9%;短肠组患儿体重不仅落后于正常组(P〈0.05),还明显低于非短肠组(P〈0.05)。结论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短肠综合征患儿术后恢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肠梗阻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新生儿肠闭锁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俞钢 葛午平 +4 位作者 朱小春 金龙 肖尚杰 洪淳 劳伟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778-780,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2年2月~2006年11月连续61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肠闭锁患儿进行编号,奇数编入腹腔镜组,偶数编入开腹组,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2组患儿术后存活率(29/31 vs 28/30,x^...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2年2月~2006年11月连续61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肠闭锁患儿进行编号,奇数编入腹腔镜组,偶数编入开腹组,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2组患儿术后存活率(29/31 vs 28/30,x^2=0.001,P=0.973)、术后并发症构成比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x^2=1.298,P=0.862)。腹腔镜组20例经脐孔拖出行肠切除、肠吻合手术患儿术后脐正常,瘢痕无或很小。6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复发小肠结肠炎3例(腹腔组2例,开腹组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粘连性肠梗阻3例(腹腔组1例,开腹组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腹腔镜下治疗新生儿肠闭锁技术简单、安全、几乎无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腹腔镜 新生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