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Sub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s Using a Drilling Database: A Case Study for an Intra-Arc Basin, the Osaka Plain, Southwest Japan 被引量:1
1
作者 Minao Sakurai Fujio Masud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2期39-43,共5页
Subsurface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s of 0 - 200 m depth were constructed using a dense drilling database of the Osaka Plain in the intra-arc Osaka Basin of the Japan island arc, an active plate margin. The cross secti... Subsurface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s of 0 - 200 m depth were constructed using a dense drilling database of the Osaka Plain in the intra-arc Osaka Basin of the Japan island arc, an active plate margin. The cross sections revealed the sub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metry of folding and faulting in the bas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structed subsurface cross sections and the seismic sections of the basement and basin fills at a depth of 1500 - 2000 m showed that the basement and shallow subsurface structures are similar;however, the shallow cross sections were of higher resolution than the deep seismic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arc BASIN SUB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BASEMENT STRUCTURE Drilling Database
下载PDF
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宝力高庙组浅变质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岩建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之晟 高天栋 +3 位作者 王洪志 郭恒飞 马振宇 于兵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宝力高庙组为一套以沉积碎屑岩、安山岩为主的陆相沉积-火山岩系,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后转变为低绿片岩相。笔者对宝力高庙组浅变质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岩性岩相学和变质变形特征,试图恢复其原... 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宝力高庙组为一套以沉积碎屑岩、安山岩为主的陆相沉积-火山岩系,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后转变为低绿片岩相。笔者对宝力高庙组浅变质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岩性岩相学和变质变形特征,试图恢复其原岩建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背景。结果表明,阿尔山地区变质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12.1±1.2)Ma,地质时代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将其厘定为宝力高庙组,原岩组合属典型的滨湖相陆源中酸性火山-沉积建造,沉积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内盆地,与区域上二连—贺根山蛇绿—增生杂岩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期的构造环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力高庙组 锆石U-PB定年 原岩建造 弧内盆地 阿尔山地区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北缘早新元古代俯冲增生过程的岩浆记录
3
作者 吴鹏 张少兵 +3 位作者 郑永飞 张小菊 徐争启 施泽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30,共15页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 华南早新元古代俯冲相关岩浆作用记录为揭示罗迪尼亚超大陆边缘陆块的聚合及增生过程提供了重要制约。本文聚焦华南扬子陆块西北缘出露的早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记录,总结梳理了其年代学框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其源区性质和岩石学成因、并探讨了不同阶段岩浆记录所对应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扬子陆块西北缘约1.0~0.9 Ga岩石具有与新生岛弧岩浆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强不相容元素的含量略低于大陆弧,并且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和略低于地幔值的锆石δ~(18)O值,这些特征指示约1.0~0.9 Ga岩浆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相比之下,约0.9~0.83 Ga岩浆岩具有与平均上地壳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富集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且具有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锆石δ^(18)O值与地幔值相当或略高,指示其可能形成于大陆弧环境。此外,镁铁质岩石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随年龄的长期变化趋势揭示了地幔源区性质周期性地富集和亏损,这可能是由于俯冲带间歇性地前进和后撤引起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的不断交替所致。本文结果为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和俯冲增生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活动大陆边缘弧 早新元古代 罗迪尼亚 扬子陆块 华南
下载PDF
光学体表监测系统引导VMAT技术在全身放射性治疗的应用
4
作者 李壮玲 钟鹤立 +8 位作者 高艳 李隆兴 史亚滨 邓小年 付鑫 张定 郑芳 陈洪涛 陈伟思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1070-1077,共8页
目的: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引导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应用于全身放射性治疗(TBI)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放疗前分次间辅助摆位和放疗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接受OSMS引导V... 目的: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引导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应用于全身放射性治疗(TBI)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放疗前分次间辅助摆位和放疗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接受OSMS引导VMAT-TBI的白血病患者15例,CT模拟定位,分别在头先进仰卧位(HFS)和脚先进仰卧位(FFS)采集全身图像数据,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融合、多中心VMAT放疗计划设计及剂量验证,处方剂量为800 cGy/4F,一天两次。放疗前采用OSMS辅助摆位,CBCT进行位置验证,治疗中应用OSMS监控,通过分析离线日志文件获得OSMS实时监测的分次内误差。结果:HFS模式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和覆盖率分别为(905.4±19.0)cGy和(93.0±2.8)%;危及器官肺和肾脏平均剂量分别为(603.7±55.7)cGy和(600.4±49.6)cGy;晶体最大受照剂量为(393.9±58.9)cGy。FFS模式计划靶区的平均剂量和覆盖率分别为(888.5±58.9)cGy和(94.0±3.2)%;衔接处的最大剂量为(1148.9±72.9)cGy。单次放疗实施时间为(75.1±15.1)min。放疗前OSMS辅助摆位,CBCT三维矢量总偏差在平移方向和旋转方向分别为(2.71±1.96)mm和(0.91±0.90)°。在放疗中OSMS监测的分次内运动幅度平移方向三维矢量偏差为(1.95±1.88)mm,其中偏差在1 mm以内的在LNG、LAT和VRT方向上占比分别为57.5%、79.7%和62.1%;旋转方向三维矢量偏差为(0.76±0.72)°,其中偏差在1°以内在Rtn、Pitch和Roll方向上占比分别为93.1%、85.7%和94.3%。结论:VMAT简化TBI流程,同时提高靶区的覆盖率并较好地保护危及器官;采用OSMS可减少位移误差特别是旋转误差,为保障TBI精确实施和患者的安全性,有必要联合OSMS进行辅助摆位和分次内位置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体表监测系统 容积旋转调强技术 全身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分次内运动
下载PDF
调强放疗与容积弧形调强放疗技术对乳腺癌患者分次内位移误差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黄文峥 林海涛 +3 位作者 孙航标 贺旭伟 李凤 胡群超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8期44-48,共5页
目的比较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在应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中的分次内位移误差大小,并研究体位固定时增加腹部热塑膜能否减少分次内位移... 目的比较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在应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中的分次内位移误差大小,并研究体位固定时增加腹部热塑膜能否减少分次内位移误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的6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技术不同将其随机分为IMRT组(n=30)和VMAT组(n=30);在2组中各随机选取15例患者在体位固定时增加腹部热塑膜,按照固定附件是否采用腹部热塑膜分为常规组和腹膜组;以计划靶区为主要配准区域,应用锥形束CT灰度配准算法分别比较IMRT组与VMAT组、常规组与腹膜组的分次内位移误差大小。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VMAT组的治疗时长显著小于IMRT组[(4.17±0.86)min vs.(9.69±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Wilcoxon秩和检验,VMAT组的患者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分次内位移误差均小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独立样本t检验,常规组的治疗时长与腹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Wilcoxon秩和检验,腹膜组患者在x、y方向分次内位移误差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z方向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使用VMAT相比于IMRT,患者的分次内位移误差更小,在体位固定环节增加腹部热塑膜可减少患者x和y方向的分次内位移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分次内位移误差 调强放射治疗 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
下载PDF
准噶尔洋洋内弧岩浆作用:西准噶尔百口泉早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尧 刘希军 +4 位作者 张治国 宋宇嘉 刘鹏德 田昊 宋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32,共19页
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的构造-岩浆作用被广泛认为与准噶尔洋的洋内俯冲有关。然而,对于重建洋内俯冲历史的弧相关岩浆活动,缺乏可靠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本文对西准噶尔百口泉包古图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全... 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的构造-岩浆作用被广泛认为与准噶尔洋的洋内俯冲有关。然而,对于重建洋内俯冲历史的弧相关岩浆活动,缺乏可靠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本文对西准噶尔百口泉包古图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研究,旨在为西准噶尔中部早石炭世构造演化提供约束。通过对代表性玄武安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年龄为342.2±1.0 Ma,表明其形成于早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百口泉火山岩具有钙碱性特征,SiO_(2)含量为48.38%~54.45%,具有高Al_(2)O_(3)含量(19.19%~19.78%),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并显示富集LILE(如Rb、Ba、Sr),亏损HFSE(如Nb、Ta、Zr、Hf),与典型岛弧火山岩特征相似。根据Sm/Yb-Sm与Sm/Yb-La/Sm模拟计算模型,表明百口泉火山岩是由尖晶石+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亏损地幔源发生部分熔融(熔融程度约为10%~20%),并由俯冲岩石圈释放的流体改造而成。同时样品具有低(^(87)Sr/^(86)Sr)i值(0.704593~0.704852),正ε_(Nd)(t)值(6.4~6.8)和ε_(Hf)(t)值(8.7~14.9),与西准噶尔中部早石炭世岛弧火山岩和达尔布特蛇绿岩类似,表明其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百口泉火山岩形成与洋内俯冲的岩浆作用有关,是晚古生代西准噶尔洋盆西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百口泉 火山岩 洋内弧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下载PDF
柴北缘托莫尔日特地区滩间山群碎屑岩组沉积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万淑敏 曹俊 王启蒙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柴北缘构造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带内滩间山群因发育以锡铁山为代表的多个金属矿床而备受关注。前人对柴北缘滩间山群火山岩组做过大量的研究,但对碎屑岩组的研究相对薄弱。选取托莫尔日特地区滩间山群碎屑岩组的硅质岩... 柴北缘构造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带内滩间山群因发育以锡铁山为代表的多个金属矿床而备受关注。前人对柴北缘滩间山群火山岩组做过大量的研究,但对碎屑岩组的研究相对薄弱。选取托莫尔日特地区滩间山群碎屑岩组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讨论硅质岩成因及其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托莫尔日特地区滩间山群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70.39%~82.47%,均值为75.99%,属低硅质硅质岩;Al/(Al+Fe+Mn)值介于0.40~0.80,均值为0.58;∑REE值为22.51×10^(-6)~81.33×10^(-6),均值为41.02×10^(-6);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具左倾、弱正Eu异常、弱负Ce异常特征,均指示了硅质岩的热水沉积成因。托莫尔日特地区滩间山群形成时代应为寒武纪—早奥陶世,其中碎屑岩组发育有硅质岩,判断其形成于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它们可能代表了一套缺乏陆源碎屑来源、以洋内岛弧为主要沉积物源区的弧前沉积组合。这些特征表明,托莫尔日特地区滩间山群碎屑岩组具有弧前盆地充填物的结构和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间山群 硅质岩 岩石地球化学 洋内岛弧 柴北缘
下载PDF
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贝义西组的构造环境: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英利 王宗起 +1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库鲁克塔格位于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接合部,保留相对较完整的地层记录。其中新元古代贝义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组合序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Rodinia裂解产物。本文通过对该套组合中的沉积岩(主要是细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并对该套组合的物... 库鲁克塔格位于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接合部,保留相对较完整的地层记录。其中新元古代贝义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组合序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Rodinia裂解产物。本文通过对该套组合中的沉积岩(主要是细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并对该套组合的物源区特征和形成构造环境进行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贝义西组砂岩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硬砂岩和岩屑砂屑岩,SiO2为68.58%~72.97%,K2O/Na2O比值低(0.58~1.13),(Fe2O3T+MgO)为4.01%~7.50%。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弱Eu、Ce负异常特征。砂岩风化蚀变指数为46~50,Th/U比值为4.10~6.15,表明砂岩物源区经历了相对较弱的风化作用。Zr/Sc和Th/Sc比值共同表明贝义西组的碎屑组成不具备"沉积再旋回"的特征,说明其为近源沉积,具有较差的分选性。砂岩物源区组成判别图研究表明,贝义西组砂岩的物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火山岩。古水流资料表明该物源区位于北侧。砂岩形成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特征指数分析表明,贝义西组主要形成于大陆岛弧相关沉积盆地。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贝义西组为弧间盆地充填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义西组 物源区 构造环境 弧间盆地 库鲁克塔格 新疆
下载PDF
内蒙朝克山蛇绿岩地球化学:洋内弧后盆地的产物?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树庆 许继峰 +1 位作者 刘希军 侯青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69-2879,共11页
朝克山蛇绿岩是内蒙贺根山地区出露最好的蛇绿岩之一,可能形成于中晚石炭世。朝克山蛇绿岩中的基性岩具有 LREE 亏损、类似 N-MORB 的稀土配分模式,而相对 N-MORB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 Nb、Ta 等高场强元素又类似岛弧火山岩的成分特... 朝克山蛇绿岩是内蒙贺根山地区出露最好的蛇绿岩之一,可能形成于中晚石炭世。朝克山蛇绿岩中的基性岩具有 LREE 亏损、类似 N-MORB 的稀土配分模式,而相对 N-MORB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 Nb、Ta 等高场强元素又类似岛弧火山岩的成分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朝克山蛇绿岩应形成于弧后盆地。将朝克山蛇绿岩的基性岩与现代 Mariana 洋内弧后盆地和 Okinawa 陆缘弧后盆地的玄武岩及同属中亚造山带的、形成于洋内弧后盆地的新疆库尔提蛇绿岩对比,朝克山蛇绿岩更类似于 Mariana 玄武岩和库尔提蛇绿岩,因此其很可能形成于洋内弧后盆地而不是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弧后盆地 洋内岛弧 朝克山 内蒙
下载PDF
北疆地区阿尔曼太蛇绿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44
10
作者 肖文交 BF WINDLEY +6 位作者 阎全人 秦克章 陈汉林 袁超 孙敏 李继亮 孙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7,共6页
东准噶尔带阿尔曼太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阿尔曼太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9组测试数据给出了较好的206Pb/238U年龄503±7... 东准噶尔带阿尔曼太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阿尔曼太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9组测试数据给出了较好的206Pb/238U年龄503±7Ma(MSWD=1.2)。结合相关大地构造解剖与前人的年龄数据,本文认为阿尔曼太蛇绿岩是古亚洲洋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残余,与岛弧火山岩组成洋内弧。该洋内弧向北拼贴到阿尔泰地体南缘,形成科迪勒拉型俯冲边缘。东准噶尔带是阿尔泰南缘在古生代向南增生的弧碰撞-增生造山带,对大陆侧向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蛇绿岩 锆石SHRIMP年龄 东准噶尔 中亚
下载PDF
识别洋陆转换的岩石学思路——洋内弧与初始俯冲的识别 被引量:63
11
作者 肖庆辉 李廷栋 +7 位作者 潘桂棠 陆松年 丁孝忠 邓晋福 冯益民 刘勇 寇彩化 杨琳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1-737,共17页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由特征的类似洋中脊的洋内弧前弧玄武岩类构成。大陆的形成...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由特征的类似洋中脊的洋内弧前弧玄武岩类构成。大陆的形成过程如下:从地幔中生长出洋壳,从洋壳中的洋陆转化生长出不成熟的弧陆壳,最后从弧陆壳底侵的壳幔转化中长出成熟的陆壳。这样,地壳的生长和形成主要通过岩浆增生作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初始俯冲 大陆生长 洋陆转换 前弧 壳幔转化
下载PDF
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吴福元 王建刚 +3 位作者 刘传周 刘通 张畅 纪伟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共15页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是地质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因而它们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依据应力性质的不同,地球上板块的边界类型有扩张的洋中脊、汇聚的俯冲带和调节板块运动差异的转换断层三种。就汇聚型板块边界而言,它又...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是地质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因而它们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依据应力性质的不同,地球上板块的边界类型有扩张的洋中脊、汇聚的俯冲带和调节板块运动差异的转换断层三种。就汇聚型板块边界而言,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洋-洋俯冲的大洋或洋内岛弧带(Intra-oceanic arc)、洋-陆俯冲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带和陆-陆接触的大陆碰撞带三种。相对而言,大洋岛弧的研究程度最低。传统认为最典型的大洋岛弧——日本诸岛,已不再被认为是洋-洋俯冲的产物,因为已有研究显示它是从亚洲大陆裂解的碎块。根据目前的调查,现今的大洋岛弧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以太平洋与菲律宾板块间的Izu-Bonin-Mariana弧和太平洋-澳大利亚间的西南太平洋岛弧为代表。大洋岛弧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洋洋之间如何产生了俯冲。目前多倾向于认为:大洋中的转换断层可使不同时代的大洋岩石圈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较老的岩石圈由于冷却时间较长而密度相对较大,因而可下沉而俯冲到较年轻的岩石圈之下。这一模型也被誉为蛇绿岩形成的初始俯冲定律(Subduction Initial Rule,简称SIR)。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全球还没发现有转换断层转变为俯冲带的实例。更何况,全球大洋中发育如此众多的转换断层,但为何只在西太平洋发育大洋岛弧?本文通过对资料的总结还发现,这些大洋岛弧基本都是从亚洲或者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裂解的碎块,只是后期的弧后扩张作用使裂解的碎块发生强烈的改造,形成具有类似大洋岩石圈的特点。目前提出的洋-洋自发形成俯冲带的模型并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际地质事实的支持。但在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和阿留申地区,大洋岛弧的出现与洋底高原诱发的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有关。因此,板块构造理论中的洋洋初始俯冲模式需要进一步资料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岛弧 洋-洋俯冲 洋-陆俯冲 弧后扩张 蛇绿岩
下载PDF
藏南侏罗纪残留洋弧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莉 曾令森 +2 位作者 高利娥 唐索寒 胡古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1-1754,共14页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残留一系列中生代洋弧,厘定这些洋弧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性质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的消减过程、确定南拉萨地体的组成和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泽当微地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主要由...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残留一系列中生代洋弧,厘定这些洋弧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性质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的消减过程、确定南拉萨地体的组成和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泽当微地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主要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角闪岩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位于泽当西部的花岗闪长岩(简称泽当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57.5±1.4Ma,与东部的英云闪长岩形成时代相近。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泽当花岗闪长岩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较高的SiO2(64.4%~68.4%)和Al2O3(16.9%~18.4%);(2)较高的Na2O/K2O比值(>2.1),显示富钠的特征;(3)富集LREE,亏损HREE,从Ho到Lu稀土分布样式上翘((Ho/Yb)N=0.69~0.90)和明显的Eu负异常;(4)较低的Y(<7.19×10-6)和Yb(<0.88×10-6),较高的Sr/Y>119.7和La/Yb>22.4,在Sr/Y-Y和La/Yb-Yb图解中,泽当花岗闪长岩都落入埃达克岩区域内;(5)87Sr/86Sr(t)(0.704065~0.704439)值较低,εNd(t)(+5.1~+6.1)值较高,显示其来自亏损地幔的特征;(6)亏损Zr、Hf、Ti和Y等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显示了岛弧岩浆岩的典型特征。上述数据表明,泽当花岗闪长岩不仅具有明显的岛弧岩浆岩的特征,而且具有显著的埃达克质特征,可能是在来自地幔楔部分熔融体的板底垫托作用下,新生基性下地壳重熔的产物。泽当微地体是一个残留的晚侏罗纪洋弧系统,是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系统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当花岗闪长岩 俯冲作用 埃达克岩 残留洋弧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西藏南部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中元古代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任光明 庞维华 +7 位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孙志明 尹福光 崔晓庄 王冬兵 邓奇 任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51-2165,共15页
对扬子陆块西缘会理关河—通安地区菜子园蛇绿混杂岩进行了厘定。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主要以强烈剪切变形的基质和洋板构造岩块混杂堆积为特征。基质主要有变质粉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片岩、千枚岩等。洋板构造岩块由蛇纹岩、辉长岩、玄... 对扬子陆块西缘会理关河—通安地区菜子园蛇绿混杂岩进行了厘定。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主要以强烈剪切变形的基质和洋板构造岩块混杂堆积为特征。基质主要有变质粉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片岩、千枚岩等。洋板构造岩块由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硅质岩、大理岩等组成,部分地区玄武岩保留枕状构造,各岩块之间为构造接触关系。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中桃树湾辉长岩和玄武岩具有轻稀土元素亏损、类似N-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于N-MOR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高场强元素,极低的Nb/U(9.74)、Nb/Th(3.02)和V/Ti(0.1)平均值,具典型MORB-like玄武岩(前弧玄武岩-FAB)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桃树湾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辉长岩的年龄为1375±7Ma(MSWD=1.2,n=21),可能代表菜子园-通安洋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通安群(通安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缘古—中元古代地层系统、地质演化、岩浆作用、构造定位,重新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以及探索全球Columbia超大陆裂解到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演化过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子园蛇绿混杂岩 中元古代 洋内弧 初始俯冲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扬子陆块西缘
下载PDF
陕西商县-丹凤地区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79
15
作者 张旗 张宗清 +1 位作者 孙勇 韩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3-54,共12页
丹凤祥变质玄武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LREE富集型的钙碱性玄武岩,另一类是LREE平坦型的拉斑玄武岩。LREE富集型的变质玄武岩[(Ce/Yb)N为5~20]贫Ti、Nb、Ta,Th>Ta,Nb/La<0.8,Hf/... 丹凤祥变质玄武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LREE富集型的钙碱性玄武岩,另一类是LREE平坦型的拉斑玄武岩。LREE富集型的变质玄武岩[(Ce/Yb)N为5~20]贫Ti、Nb、Ta,Th>Ta,Nb/La<0.8,Hf/Th>8,Zr/Y<3,表明其形成于消减带之上的洋内岛弧环境。该玄武岩的εNd(t)=+4.9~+7.3,εSr(t)=3.0~+32,可能是亏损地幔端元(DMM)与第二类富集地幔端元(EMⅡ)混合形成的。大多数玄武岩的(206Pb/204Pb)i比值(16.5~17.6)较低,(208Pb/204Pb)i和(207Pb/204Pb)i比值(分别为36.2~36.9和15.3~15.5)较高,ε18O变化较大(5.5‰~9.2‰)。因此,根据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源区可能包括下述组分:1)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2)富集地幔(EM);3)洋内岛弧下地壳(镁铁和超镁铁质岩);4)消减带岩片带入的组分。而LREE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具MORB的特征,Th/Ta和La/Ta比值近似等于1,TiO2=1.65%,Ti/V=22,指示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玄武岩 微量元素 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洋内俯冲与成矿:来自苏云河钼矿区Ⅰ~#含矿花岗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猛 王居里 +1 位作者 王建其 刘存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3-533,共11页
新疆西准噶尔苏云河地区发育有斑岩型(铜-)钨钼共生矿床,通过对矿区内I^#含矿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h年代学研究,探讨岩浆起源、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结果表明:(1)岩体高SiO2、A12O3,中等富碱且相对富钠,A... 新疆西准噶尔苏云河地区发育有斑岩型(铜-)钨钼共生矿床,通过对矿区内I^#含矿岩体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h年代学研究,探讨岩浆起源、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结果表明:(1)岩体高SiO2、A12O3,中等富碱且相对富钠,A/CNK=1.08-1.28,б=1.52-1.81,属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含量较低(∑REE=33.77×10^-6~92.91×10^-6),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且富集轻稀土((La/Vb)N=5.13-9.69),具弱Eu负异常(бEu=0.62-0.92);相对富集Rb、Th、u、K等LILE和LREE,亏损Ba、Sr、P、Ti、Nb、Ta和HREE等;(2)锆石LA-ICP-MSU.Pb定年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308.8±4.1Ma,岩体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3)岩体具有正的8Nd值(PNd=3.64~6.33)、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Isr=0.704009~0.705313)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0.52-0.70Ga),形成于晚石炭世洋内俯冲背景下、有俯冲流体及少量洋盆陆源碎屑沉积物参与的晚元古代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4)苏云河地区晚石炭世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同时是一期重要的斑岩型(铜-)钨钼成矿事件,I^#岩体深部及巴尔鲁克断裂以西石嶷纪中酸性岩体的含矿性值得做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源区性质 洋内弧 斑岩型矿床 西准噶尔苏云河
下载PDF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区上侏罗统—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成矿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勇民 姚鹏 李金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4-589,共6页
位于西藏冈底斯带的甲马弧内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岛弧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主要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海绵礁灰岩构成。在上侏罗统至白垩系中,基于Ⅰ类和Ⅱ类层序界面及其他关键界面性质的确定,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1个Ⅰ类层序和6... 位于西藏冈底斯带的甲马弧内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岛弧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物,主要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海绵礁灰岩构成。在上侏罗统至白垩系中,基于Ⅰ类和Ⅱ类层序界面及其他关键界面性质的确定,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1个Ⅰ类层序和6个Ⅱ类层序,建立了矿区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并初步探讨了层序地层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高水位体系域中所发育的相对厚的海绵礁灰岩是成矿最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海绵礁 弧内盆地 甲马矿区 冈底斯带 西藏 侏罗统 白垩系 成矿作用 铜多金属矿区
下载PDF
西藏雄村矿集区含矿斑岩成因及构造意义:来自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郎兴海 郭文铂 +6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杨宗耀 谢富伟 李壮 张忠 姜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05-2123,共19页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南缘,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集区。近年来,相继在该矿集区发现了1、2、3号矿体。为了全面厘定矿集区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和深化对新特提斯洋壳早期...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南缘,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集区。近年来,相继在该矿集区发现了1、2、3号矿体。为了全面厘定矿集区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和深化对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3号矿体含矿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3号矿体含矿斑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 9±1. 4Ma)。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雄村矿集区存在两期矿化作用,早期矿化事件发生在约172Ma,与早侏罗世(181~175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2、3号矿体;晚期成矿作用发生在161. 5Ma,与中侏罗世(167~161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1号矿体。雄村矿集区含矿岩体显示出高的εNd(t)(> 4. 5)值类似于马里亚纳大洋岛弧岩浆岩,结合雄村矿集区侏罗纪砂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而非陆缘弧环境。Sr-Nd-Pb-Hf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岩体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源区同时受到了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和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拉萨地体南缘具有强亏损Nd-Hf同位素组成(εHf(t)> 10、εNd(t)> 4. 5)的侏罗纪斑岩体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化,寻找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相关的斑岩型矿床的重点区域应该是侏罗纪岩体被同期火山岩覆盖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雄村 斑岩型矿床 新特提斯洋 大洋岛弧
下载PDF
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勇 李廷栋 +3 位作者 肖庆辉 张克信 朱小辉 丁孝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93,共15页
中国存在多个时代、多种类型的造山带,发育了多种多样的俯冲增生杂岩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洋陆转换过程,如何揭示包括洋内演化和洋陆转换等的造山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提出了洋板块地质研究,试图通过对造山系... 中国存在多个时代、多种类型的造山带,发育了多种多样的俯冲增生杂岩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洋陆转换过程,如何揭示包括洋内演化和洋陆转换等的造山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提出了洋板块地质研究,试图通过对造山系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洋岩石圈地质建造、结构构造进行系统研究,再造洋岩石圈从洋中脊形成到海沟俯冲消亡、转换成陆的地质作用全过程。本文介绍了洋板块地质提出到现今主要的研究进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格架,洋板块地质的研究包括俯冲增生杂岩的物质组成、蛇绿岩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洋板块沉积组合和洋板块地层、岛弧火成岩组合、洋陆转换的过程和机制、洋-陆转换过程与成矿作用等重要内容。二是,识别出北山牛圈子—马鬃山、嘉荫—依兰、陈蔡、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鹰扬关、大洪山、甘孜—理塘、新余神山—新干神政桥等中国陆域62条主要的俯冲增生杂岩带/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是认识、理解造山系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的关键。三是,在祁连地区识别出较为完整的洋内弧岩石组合。洋盆演化形成大陆过程中的洋内俯冲带是大陆的诞生地,洋内俯冲作用形成的洋内弧是洋盆演化形成大陆的初始弧。洋内弧火成岩组合序列的发现为研究洋陆转换过程提供了岩石学依据。祁连造山带是洋板块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研究显示,当金山出露完整的洋内弧岩石组合,这些岩石记录了洋内弧从初始俯冲到发育成熟的全过程,为探讨祁连造山带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四是,制定了洋板块地质构造图编图方案,编图内容主要包括俯冲增生杂岩带、岩浆弧、高压-超高压带、俯冲期和碰撞期构造形变要素和构造演化等。编图单元分为三级:一级为俯冲增生杂岩带;二级为岩片;三级包括基质和岩块。编图过程中需要明确岩浆弧的性质和归属,明确图面上某一岩浆弧与哪个蛇绿混杂岩或大洋配套。图面上对于构造要素的表达重点是区分俯冲和碰撞阶段。通过构造变形的时态、相态、位态研究,识别俯冲期和碰撞期的构造变形形迹。这是洋板块地质初步的研究成果,以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研究为基础,探讨特提斯洋等大洋的演化、中国东部古太平洋/太平洋转换与中新生代成矿关系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是洋板块地质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目前,洋板块地质的研究还处于试点阶段,洋板块地质与成矿的成因联系等重大地质问题尚需今后更深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 造山带 蛇绿岩 俯冲增生杂岩带 洋内弧 洋内初始俯冲 弧前火山岩组合 洋板块地质构造图
下载PDF
浙江“陈蔡增生杂岩”中洋内弧型变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董学发 余盛强 +5 位作者 唐增才 肖庆辉 袁强 陈忠大 周宗尧 吴小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7-828,共12页
文章报道了浙江"陈蔡增生杂岩"中新发现一类特殊的变质基性火山岩组合,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岩组成,岩石具有低Ti高Mg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平均为25.46×10^(-6),轻... 文章报道了浙江"陈蔡增生杂岩"中新发现一类特殊的变质基性火山岩组合,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岩组成,岩石具有低Ti高Mg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平均为25.46×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及(La/Yb)_N比值较小,平均分别为1.87和1.30,δEu平均为0.97,稀土配分与N-MORB及T-MORB类似,而微量元素显示为富集相容元素Cr、Ni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Zr、P、Ti。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与玻安质岩石十分相似,微量元素比值及图解判别均指示该套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大洋岛弧(洋内弧)环境。该洋内弧型变基性火山岩的发现表明原定陈蔡群极有可能为新元古代中期至早古生代含有古大洋地壳残片的俯冲增生杂岩,而不是华夏古陆块的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变基性火山岩 陈蔡增生杂岩 地球化学 浙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