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疗效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9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熊云宇 毕航川 刘源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5例,对照组)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cage组男8例,女15例,年龄9~79岁(48.35±14.38岁);对照组男6例,女19例,年龄21~69岁(47.84±13.51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 to id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评估侧块关节cage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复位满意,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cage组手术时间133.04±34.04min、术中出血量119.13±54.77mL、住院时间14.74±6.10d,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253.20±53.98min、181.20±45.40mL、23.96±5.47d)。cage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33±1.13分、7.31±3.05mm、9.47±3.32mm、122.89°±12.58°、122.02°±12.50°,术后分别为13.04±2.17分、2.18±0.67mm、0.89±1.00mm、148.81°±5.43°、146.70°±9.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89±1.17分、2.09±0.69mm、0.83±0.86mm、149.10°±5.11°、146.89°±8.95°;对照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76±1.21分、7.70±0.97mm、10.56±1.99mm、121.53°±4.87°、123.77°±8.95°,术后分别为13.26±1.32分、1.89±0.50mm、1.13±1.08mm、151.40°±6.15°、149.86°±5.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2±0.88分、1.87±0.44mm、0.87±1.39mm、149.48°±4.06°、149.94°±6.61°,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JOA、ADI、DOCL、CMA及CA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JOA评分与末次随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ADI、DOCL、CMA及CAA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组仅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3例切口感染(口咽2例,后路1例),1例脑脊液漏。两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cage组关节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相比疗效相当,但增加了植骨融合位点,能更有效融合,避免了经口手术,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 侧块关节 植骨融合 融合器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下载PDF
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5
3
作者 宗睿 卢乐年 +1 位作者 余新光 乔广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 :评价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Goel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复位固定的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关... 目的 :评价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Goel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复位固定的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关节支撑组),以采用单纯Goel技术内固定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影像学上寰齿间隙(ADI)、颅底陷入值(BI)、斜坡椎管角(CCA)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平均随访时间和术前JOA评分、ADI、BI、CCA均无统计学差异。关节支撑组中14例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内植入皮质骨块,2例单侧植入皮质骨块(均为单侧脱位病例,在脱位侧植入)。关节支撑组有1例发生单侧骨块沉陷入关节突内,其余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关节支撑组术后JOA评分为15.2±1.1分,ADI为2.4±1.5mm,BI为5.8±3.9mm,对照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1.6分,ADI为2.9±2.7mm,BI为5.7±2.6mm,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支撑组术前CCA为123.1°±16.3°,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8.1°±11.2°,对照组术前为125.6°±14.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16.6°±10.5°,两组末次随访时C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实现枕颈间骨性融合。结论:寰枢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安全可行,有助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并可以改善术后斜坡椎管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上颈椎固定技术 关节内植骨
下载PDF
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义城 田乃宜 +4 位作者 刘华 张武全 靳西勇 员科 李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163-1164,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3例,其中3例均为男性,年龄2856岁,车祸伤2例,砸伤1例,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关节脱位2例。按Dickman等根据横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分型:ⅠA型2例,ⅡB型1例。观察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与术前X线相比,侧块椎弓根螺钉及固定钛缆无断裂、松动及脱落征象。结论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即提供了坚强的内固定,减少了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又给了植骨块一个很好的固定,更好的促进了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寰椎侧块 枢椎椎弓根螺钉 钛缆 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5
作者 符波 林明侠 +2 位作者 沈宁江 王先安 王广积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及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采用后开窗椎管减压,椎体自体骨植骨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26例。Ⅰ度滑脱48例,Ⅱ度滑脱78例,术后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随访16~48个月,平均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及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采用后开窗椎管减压,椎体自体骨植骨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26例。Ⅰ度滑脱48例,Ⅱ度滑脱78例,术后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随访16~48个月,平均22.8个月,椎体间融合率为97.5%,JOA评术后改善率为92.5%,椎间高度平均由术前4mm恢复至11.2mm。结论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可以和维持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椎弓根内固定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
下载PDF
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义 祁磊 李牧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探讨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脱位后路固定手术的操作方式、注意问题及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1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探讨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脱位后路固定手术的操作方式、注意问题及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1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7~95个月不等,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骨性融合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结果 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后路手术出血量100~200 mL,平均出血量140 mL,手术时间170~220 min;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改善,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减轻;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及再脱位情况,全部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未出现头晕头痛等脑缺血症状及与该手术操作可引起的其他相关症状。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钩钢板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钩钢板侧块螺钉 内固定 骨性融合
下载PDF
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治疗颈脊髓压迫症
7
作者 许鹏雍 凌尚准 +1 位作者 陈俊 陆晓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年第7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02-2008—06采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1~67岁,平均58岁。26例中有22例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 目的探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02-2008—06采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1~67岁,平均58岁。26例中有22例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或3个节段以上),其中10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动力性椎管狭窄症,3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为外伤性);4例为颈椎管内肿瘤。随访9个月-2年2个月,平均1年8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优8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或内固定物断裂并发症,1例脊膜瘤因肿物过大术后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表现,经积极治疗好转,生活可自理。结论该法适用于需要从后方人路进行减压的颈脊髓压迫症,疗效肯定。其优点是手术相对安全,在彻底减压的同时进行坚强的内固定,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颈脊髓压迫症 外侧块螺钉 内固定 植骨
下载PDF
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高书涛 徐韬 +6 位作者 买尔旦·买买提 郭海龙 甫拉提·买买提 盛军 荀传辉 王婷 盛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7.4±13.9岁(13~69岁),随访时间为54.7±29.4个月(25~131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通过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正中矢状位CT上测量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top of odontoid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在颈椎MRI上测量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通过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36.1±29.0min(95~210min),出血量为189.7±85.0mL(100~455mL)。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06±1.21分、2.35±0.76分、1.24±0.81分、1.12±0.90分,JOA评分分别为9.26±2.24分、14.05±2.01分、15.05±1.57、15.16±1.42分;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DI分别为9.63±1.93mm、1.21±1.10mm、1.16±1.09mm、1.26±1.02mm,DOCL分别为11.47±3.93mm、2.53±3.30mm、2.32±3.20mm、2.26±2.73mm,CMA分别为114.31°±11.00°、144.16°±9.33°、145.31°±8.83、143.42°±9.1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ADI、DOCL和CMA均显著性改善(F=41.05,P<0.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10.3±2.7个月(5~15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椎间融合器 侧块关节植骨融合
下载PDF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建辉 王正雷 +2 位作者 张杰 张文进 齐琦 《黑龙江医学》 2014年第3期244-245,共2页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
10
作者 王洪 唐光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9年第24期23-24,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7~2006年间收治腰椎滑脱32例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复位、融合、客观疗效评...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97~2006年间收治腰椎滑脱32例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复位、融合、客观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3~72个月,X线片示全部患者滑脱椎体复位、植骨融合良好,一过性下肢痛1例,远期并发下腰痛1例。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可取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植骨融合良好,有利于恢复腰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减少并发症发生并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椎弓根钉 植骨融合 并发症
下载PDF
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在下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飞 谢梦琦 +3 位作者 郭明明 孟令志 张怡光 王琪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80-685,共6页
目的评估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在下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0例,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术中... 目的评估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在下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0例,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术中门轴侧植骨、开门侧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对照组患者行术中门轴侧植骨、开门侧侧块表面植骨。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患者骨性融合率为100%,且术后未见内固定失效发生。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JO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成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植骨方法,可为关节突关节间融合器的设计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关节内植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下颈椎减压融合 颈椎侧块螺钉 侧块表面植骨
下载PDF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术式探讨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鑫营 陈子华 +3 位作者 李志忠 刘丹 钟鑫 方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451-145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6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9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4例,D级8例。根据骨折类型、脱位程度、脊髓受压评估情...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6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9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2例,C级14例,D级8例。根据骨折类型、脱位程度、脊髓受压评估情况、是否存在关节突骨折及交锁或者前后复合体损伤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4例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术前经颅骨牵引可复位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7例颈椎脱位伴小关节骨折或脱位但不伴明显前中柱损伤者采用后路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例颈椎椎体骨折、椎间盘损伤、椎小关节脱位交锁、术前经大重量颅骨牵引不能复位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估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4~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而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多于前路手术组(P<0.05);除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2级。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均能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应根据颈椎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 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 前后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