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purposing Loperamide as an Anti-Infection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Pathogens
1
作者 Hongtao Liu Siqi Li +8 位作者 Le Deng Zhenxu Shi Chenxiao Jiang Jingyan Shu Yuan Liu Xuming Deng Jianfeng Wang Zhimin Guo Jiazhang Qiu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80-193,共14页
Infections caused by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pathogens are difficult to treat since most antibiotics have low cell permeability and undergo rapid degradation within cells.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ant... Infections caused by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pathogens are difficult to treat since most antibiotics have low cell permeability and undergo rapid degradation within cells.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strains have exacerbated this dilemma.With the increasing knowledge of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especially bacterial strategies for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within host cells,host-directed therapy(HDT)has attracted increased interest and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antiinfection method for treating intracellular infection.Herein,we applied a cell-based screening approach to a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pproved drug library to identify compounds that can inhibit the intracellular replication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S.Typhimurium).This screening allowed us to identify the antidiarrheal agent loperamide(LPD)as a potent inhibitor of S.Typhimurium intracellular proliferation.LPD treatment of infected cells markedly promoted the host autophagic response and lysosomal activity.A mechanistic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e in host autophagy and elimination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 were dependent on the high expression of 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induced by LPD.In addition,LPD treatment effectively protected against S.Typhimurium infection in Galleria mellonella and mouse models.Thus,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LPD may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caused by intracellular bacterial pathogens.Moreover,LPD may serve as a promising lead comp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infection drugs based on the HD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ellular bacteria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pproved drugs Drug repurposing LOPERAMIDE AUTOPHAGY 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下载PDF
Antibiotic-loaded lactoferrin nanoparticles as a platform for enhanced infection therapy through targeted elimination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
2
作者 Wei Wang Wanying Mo +4 位作者 Xue Xiao Manying Cai Songfu Feng Yupeng Wang Dongfang Zhou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24年第4期115-127,共13页
Intracellular bacteria can multiply inside host cells and manipulate their biology,and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antibiotic drug therapy for intracellular bacteria is limited by inadequate drug accumulation.Fighting... Intracellular bacteria can multiply inside host cells and manipulate their biology,and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antibiotic drug therapy for intracellular bacteria is limited by inadequate drug accumulation.Fighting against these stealthy bacteria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challenge.Here,a system of stimuli-responsive lactoferrin(Lf)nanoparticles is prepared using protein self-assembly technology to deliver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rifampicin(Rif)(Rif@Lf NPs)for enhanced infection therapy through targeted elimination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Compared to Rif@BSA NPs,the Rif@Lf NPs can specifically target macrophages infected by bacteria,thus increasing the accumulation of Rif within macrophages.Subsequently,Rif@Lf NPs with positive surface charge further displayed targeted adherence to the bacteria within macrophages and released Rif rapidly in a redoxresponsive manner.Combined with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Lf and Rif,the Rif@Lf NPs showed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abilities to intracellular bacteria and biofilms.As a result,the Rif@Lf NPs with high safety exhibited excellent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he disease models of subcutaneous infection,sepsis,and bacterial keratitis.Taken together,the antibiotic-loaded Lf nanoparticles present a promising platform to combat pathogen infections through targeted elimination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ellular bacteria Lactoferrin nanoparticles Infection therapy Targeted elimination Redox-responsive drug release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reezing and Freeze Drying on In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and Autolytic Properties of Some Lactic Acid Bacterial Strains 被引量:5
3
作者 S. Kandil M. El Soda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5年第6期371-382,共12页
Lactic acid bacteria possess several interesting properties of great economic importance. Improve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se industrially important features are an active research area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obj... Lactic acid bacteria possess several interesting properties of great economic importance. Improve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se industrially important features are an active research area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ar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eezing and freeze-drying on the survival rate, autolytic activity and in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of the main spec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the dairy industry. The article focused on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not well covered in the past. The obtain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preservation method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viability, autolytic activity and in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After six months of storage we found that frozen cultures exhibited higher survival rate, higher rate of in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and lower rate of autolysis. The impact of conservation treatments was only strain specific in the case of survival rate. The results obtained lead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 preservation method for the selected cultures based on survival rate, autolytic activity and in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E-DRYING FREEZING intracellular Enzymes LACTIC Acid bacteria VIABILITY AUTOLYSIS
下载PDF
纳米药物载体用于治疗胞内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巨晓洁 宋婉璐 +4 位作者 周宸宇 沈秋彤 廖雨田 龚珏颖 褚良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3-1166,共14页
胞内菌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并在宿主细胞内正常生长繁殖,比起胞外细菌更难清除,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感染。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药物无法突破宿主细胞膜的屏障,并且容易引起较强的毒副作用和多药耐药性。优良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 胞内菌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并在宿主细胞内正常生长繁殖,比起胞外细菌更难清除,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感染。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药物无法突破宿主细胞膜的屏障,并且容易引起较强的毒副作用和多药耐药性。优良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易于修饰,有望通过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抗菌药物的细胞膜穿透性和胞内菌靶向性,在治疗胞内菌感染上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介绍了目前可用于治疗胞内菌感染的各种纳米颗粒,归纳总结了增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效果的机制和方法,阐述了目前在使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胞内菌感染时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构建更优良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胞内菌感染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载体 胞内菌 细菌靶向 抗菌策略
下载PDF
嗜酸铁氧化细菌生物矿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5
作者 周祎 王军 +7 位作者 刘洋 杨宝军 邬柏强 李辉莹 刘红昌 于世超 刘仕统 廖蕤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6,共8页
重点介绍嗜酸铁氧化细菌的胞内胞外矿化研究进展,概述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内矿化产物性质和影响矿化产物合成的因素,整理现阶段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机制;对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外矿化产物的合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最后总结嗜酸铁氧化细菌... 重点介绍嗜酸铁氧化细菌的胞内胞外矿化研究进展,概述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内矿化产物性质和影响矿化产物合成的因素,整理现阶段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机制;对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外矿化产物的合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最后总结嗜酸铁氧化细菌矿化产物的应用前景,并指出当下磁性纳米颗粒研究的不足。针对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依赖分子生物学解析胞内矿化机制并拓展其应用范围的新思路,该研究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嗜酸铁氧化细菌胞内胞外矿化及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铁氧化细菌 胞内矿化 胞外矿化 黄钾铁矾 施氏矿物 磁小体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菌的分布及其与miR-23b和自噬相关蛋白ATG12表达的关系
6
作者 李琴 娜菲莎·阿里木 +2 位作者 席庆 哈晓丹 雷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29-1334,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菌的分布及其与miR-23b和自噬相关蛋白ATG12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例病理诊断明确、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样本,匀浆后细菌培养,采用16SrDNA扩增...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菌的分布及其与miR-23b和自噬相关蛋白ATG12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例病理诊断明确、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样本,匀浆后细菌培养,采用16SrD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与远端正常组织菌群组成,qPCR检测具核梭杆菌(Fn)、miR-23b以及自噬相关蛋白ATG12的表达量。结果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类杆菌门是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组织部位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且癌组织中的变形菌门、类杆菌门数量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在属水平上,副杆菌属、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链球菌属、维氏菌属、镰刀菌属、拟杆菌属是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组织部位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且癌组织中的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镰刀菌属、拟杆菌属数量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而链球菌、维氏菌属的数量显著低于远端正常组织。qPCR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内F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23b mRNA(P<0.001)和ATG12 mRNA(P<0.0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远端正常组织。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菌群数量的差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具核梭杆菌是对结直肠癌有较大影响的差异菌属,并且可能与miR-23b、结直肠癌细胞自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胞内菌 细菌分布 自噬
下载PDF
抗菌肽PR39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和抗菌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文阳安 郭金英 +5 位作者 余晓林 岑东 陈彦 张键 罗淼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44-2046,共3页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观察PR39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拼接PCR法合成抗菌肽PR39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中,经鉴定后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RT-PCR和...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观察PR39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拼接PCR法合成抗菌肽PR39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中,经鉴定后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抗菌肽PR39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GFP/PR39,并能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抗菌肽PR39。表达抗菌肽PR39的巨噬细胞杀灭和清除胞内菌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抗菌肽PR39基因能够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并发挥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R39 真核表达载体 巨噬细胞 胞内菌
下载PDF
携抗菌肽PR39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抗胞内伤寒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文阳安 杨细媚 +1 位作者 李朴 涂植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活性。方法PCR扩增抗菌肽PR39成熟肽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经PmeI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通过细菌... 目的构建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及抗菌活性。方法PCR扩增抗菌肽PR39成熟肽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经PmeI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pAd-PR39)。重组腺病毒载体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PR39)。利用重组腺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检测。结果先后构建了携抗菌肽PR39基因的穿梭载体和重组病毒载体,包装出重组腺病毒,并成功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感染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能有效表达抗菌肽PR39。与对照(10.8±2.1CFU/cell)相比,感染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具有更强的杀灭胞内伤寒菌的能力(7.2±1.8CFU/cell)。结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能够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并发挥抗菌作用,为抗菌肽PR39在胞内菌感染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R39 腺病毒载体 胞内菌 巨噬细胞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YL001细胞内代谢产物抑菌作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8
9
作者 刘霞 李骞 +2 位作者 许贤 王永宏 张兴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5-98,共4页
以生物活性跟踪法测定了菌株代号为YL001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细胞内代谢产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其不同馏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YL001细胞内代谢产物的乙醇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均高于石油醚提取物... 以生物活性跟踪法测定了菌株代号为YL001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细胞内代谢产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其不同馏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YL001细胞内代谢产物的乙醇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均高于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前两种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72h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在0.4mol/mL浓度时抑制率均达100%。乙醇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洗出液合并后收集得到8个馏分。测定了各馏分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馏分F6的抑菌活性最高,在0.5mol/mL浓度时,96h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96.09%;提取物的活性段主要集中在馏分F6、F7和F8。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表明,其乙醇提取物在10mg/mL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效果为64.81%,治疗效果为6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共生菌 细胞内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一种从感染的培养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红 董杰 +1 位作者 刘墨青 金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75,共4页
病原菌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是阐明其致病机理的必要的基础 ,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然而由于难于从感染的组织中快速固定并分离细菌RNA ,从而极大的制约了该研究的进展。介绍一种从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 病原菌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是阐明其致病机理的必要的基础 ,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然而由于难于从感染的组织中快速固定并分离细菌RNA ,从而极大的制约了该研究的进展。介绍一种从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冷酸酚法 ,其主要特点是 :(1)使用可以破碎真核细胞但不影响细菌细胞完整性的SDS浓度 ,实现了从感染的细胞中快速分离完整的细菌 ,减少了宿主细胞RNA的污染 ;(2 )在将细菌从细胞中分离的同时即利用苯酚 乙醇混合液将其总RNA快速固定 ,既减少了RNA的降解 ,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细菌在哺乳细胞内原有的表达模式 ;(3)可以从 10 8个菌体中提取到至少 30 μg的总RNA ,足够用于反转录等其他研究。该方法将为利用DNAMicroarray技术进行的病原菌表达谱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氏菌 胞内细菌 RNA提取 冷酸酚法
下载PDF
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雪梅 文阳安 +4 位作者 李朴 孔飞飞 陈光辉 邱欣欣 涂植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1-204,209,共5页
旨在构建由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检测目的基因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PCR扩增巨噬细胞启动子/抗菌肽PR39成熟肽基因序列,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中,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SP/PR39)... 旨在构建由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检测目的基因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表达。PCR扩增巨噬细胞启动子/抗菌肽PR39成熟肽基因序列,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中,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SP/PR39)与腺病毒骨架(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pAd-SP/PR39)。pAd-SP/PR39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SP/PR39)。Ad-SP/PR39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经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R39的靶向表达特异性。成功构建了由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抗菌肽PR39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包装出的重组腺病毒仍然能感染小鼠巨噬细胞且高效表达抗菌肽PR39。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能够在巨噬细胞中表达抗菌肽PR39基因,为靶向表达抗菌肽在胞内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PR39 腺病毒载体 胞内菌
下载PDF
外周血指标联合检测对胞内与胞外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秀瑜 张利军 +3 位作者 黄勇 吴倩 瞿渝佳 王云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7期932-935,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临床患者终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胞内菌组和胞外菌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PCT、CRP和WBC 3项炎...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临床患者终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胞内菌组和胞外菌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PCT、CRP和WBC 3项炎性指标对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计算PCT、CRP和WBC等3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阳性的检出率。结果胞内菌组中血PCT、CRP和WBC均低于胞外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WBC诊断胞内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5~0.7,低于胞外菌感染。PCT、CRP和WBC 3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的阳性检出率为93%,单独的PCT指标及PCT+WBC 2项指标联合对胞内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3%。结论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时炎性指标WBC、PCT和CRP有较大差异,PCT和WBC对胞内菌感染诊断效果不理想。PCT正常值并不预示一定不存在感染,临床医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指标,考虑是否有胞内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胞内菌 胞外菌
下载PDF
巨噬细胞极化特点及其在胞内菌感染中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智伟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554-2558,共5页
巨噬细胞是抵抗胞内菌感染的重要固有免疫细胞之一。根据外部环境和刺激物的不同,巨噬细胞通过极化为不同亚型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特点以及在胞内菌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总结,为更好地控制胞内菌感染和炎症性... 巨噬细胞是抵抗胞内菌感染的重要固有免疫细胞之一。根据外部环境和刺激物的不同,巨噬细胞通过极化为不同亚型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特点以及在胞内菌感染中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总结,为更好地控制胞内菌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胞内菌 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胞内感染病原体与细胞自噬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琦 苏舒 王立新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细胞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或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同时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或细胞结构的再循环提供原料。自噬作用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细胞... 细胞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或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同时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或细胞结构的再循环提供原料。自噬作用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及对环境应激的应答方面极为关键。在胞内感染细菌和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自噬一方面能促进感染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另一方面,胞内感染病原体通过某些机制逃避细胞的自噬作用,与胞内感染的致病机制有关。作者对近期关于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与细胞自噬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胞内感染细菌 病毒 致病机制 综述
下载PDF
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感染 被引量:9
15
作者 钟敏 沈佐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2-737,共6页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细胞内共生菌 ,它属于原细菌的α亚类 ,能够通过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而促进其在寄主种群中的扩散。通过对wsp基因的克隆及PCR_RFLP分析确定了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存在 ,并发现...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细胞内共生菌 ,它属于原细菌的α亚类 ,能够通过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而促进其在寄主种群中的扩散。通过对wsp基因的克隆及PCR_RFLP分析确定了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存在 ,并发现有 2种Wolbachia菌系的感染 ,命名为wEvaA和wEvaB。经过克隆分离得到了这 2种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 ,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AY3 90 2 79和AY3 90 2 80 ,并由基于wsp基因的聚类树中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细胞内共生菌 感染 广赤眼蜂 WSP基因 RFLP
下载PDF
4种乳酸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刘洋 郭宇星 潘道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29,共5页
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实验对发酵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嗜酸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4种乳酸菌发酵上清液和胞内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乳酸菌的具有不同... 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实验对发酵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嗜酸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4种乳酸菌发酵上清液和胞内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乳酸菌的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瑞士乳杆菌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相对较高,乳酸乳球菌和嗜酸乳杆菌清除O-2.能力相对较强,发酵乳杆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为最强。实验还初步研究乳酸菌的抗氧化机理,显示乳酸菌存在SOD和GSH-Px,这可能与乳酸菌的抗氧化作用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上清液 胞内提取物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纳米技术提高抗菌药物治疗胞内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凯翔 李超 +1 位作者 王晓芳 谢书宇 《中国兽药杂志》 2018年第3期58-66,共9页
对胞内菌感染性疾病常规治疗所面临的难题、纳米技术治疗胞内菌感染的优势以及纳米药物对不同胞内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了纳米技术提高抗菌药物进入细胞能力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针对纳米抗菌药物在治疗胞内菌感染疾病... 对胞内菌感染性疾病常规治疗所面临的难题、纳米技术治疗胞内菌感染的优势以及纳米药物对不同胞内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了纳米技术提高抗菌药物进入细胞能力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针对纳米抗菌药物在治疗胞内菌感染疾病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纳米抗菌药物在胞内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抗菌药物 胞内菌 入胞机制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发酵酸肉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胆固醇作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丁苗 刘洋 +2 位作者 葛平珍 王丹 周才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3-207,共5页
采用不同培养基筛选发酵酸肉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结果从发酵酸肉中分离出18株降胆固醇乳酸菌,其中菌株SR10降胆固醇能力最强,胆固醇降低率达33.78%,对应降胆固醇的量为68.49g/mL。经对筛选菌株SR10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指标鉴定及16S rRN... 采用不同培养基筛选发酵酸肉中降胆固醇乳酸菌,结果从发酵酸肉中分离出18株降胆固醇乳酸菌,其中菌株SR10降胆固醇能力最强,胆固醇降低率达33.78%,对应降胆固醇的量为68.49g/mL。经对筛选菌株SR10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指标鉴定及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乳酸菌为消化乳杆菌;并初步研究了该消化乳杆菌SR10的降胆固醇作用机理,发现SR10降胆固醇酶主要来源于胞内,胞内酶比活力是胞外酶的8.7倍,在降胆固醇作用中胞内酶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酸肉 降胆固醇乳酸菌 筛选 鉴定 胞内酶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胞内外蛋白的提取及杀虫活性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保军 杨怀文 +2 位作者 刘峥 杨秀芬 袁京京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通过超声波破碎、硫酸铵盐析等方法从10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出各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测定各蛋白样品含量及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生长抑制毒性,并用Native-PAGE和SDS-PAGE对各粗蛋白组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菌... 通过超声波破碎、硫酸铵盐析等方法从10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出各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测定各蛋白样品含量及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生长抑制毒性,并用Native-PAGE和SDS-PAGE对各粗蛋白组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菌株的胞内和胞外蛋白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生长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生长活性。其中以嗜线虫致病杆菌3个菌株CB6、All和Bw活性最强,其胞内蛋白的活性分别达97.1%、97.9%、97.2%,胞外蛋白分别达95.8%9、6.3%、88.6%。不同菌株胞内胞外蛋白产量各不相同。电泳图谱表明,不同菌株间及同一菌株胞内胞外蛋白有差异,但近缘菌株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 胞内蛋白 胞外蛋白 毒性 棉铃虫
下载PDF
自然杀伤T细胞抗胞内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孔晓明 刘勇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是免疫细胞中一类具有特定标记的T细胞亚群,能特异性识别由抗原呈递细胞表面CD1d分子所呈递的糖脂类抗原。活化后的NKT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还能直接杀伤靶细胞,具有效应... 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是免疫细胞中一类具有特定标记的T细胞亚群,能特异性识别由抗原呈递细胞表面CD1d分子所呈递的糖脂类抗原。活化后的NKT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还能直接杀伤靶细胞,具有效应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NKT细胞在抗胞内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T细胞 CD1D 胞内菌 抗感染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