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细胞增殖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建军 刘勇 +4 位作者 张蓬勃 陈新林 郭振宇 张建水 杨蓬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n=19)和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n=19)和Bromodeoxyuridine(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21)。立体定向注射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ICH模型。脉冲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ICH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分别行行为学检测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为学评分采用前肢放置实验、Berderson评分法及角落转向实验;对SVZ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计数。结果:ICH后第2天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神经功能在4周内逐渐恢复;大鼠ICH后第2天双侧SVZBrdu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7d时达高峰,14d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28d时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结论:大鼠ICH后神经功能与SVZ细胞增殖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SVZ细胞可能参与ICH后组织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行为学 室管膜下区 增殖
下载PDF
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建军 刘勇 +5 位作者 张蓬勃 陈新林 郭振宇 张建水 杨蓬勃 师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22-2025,2029,共5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规律。方法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脑出血模型。脉冲法或连续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脑出血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对...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规律。方法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脑出血模型。脉冲法或连续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脑出血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对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记数。结果脉冲法Brdu标记,大鼠脑出血后第2天双侧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Brdu阳性细胞数增加,第7天时达高峰,第14天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连续法Brdu标记,在脑出血后第14天时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可见较多Brdu阳性细胞,第28天时室管膜下区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但血肿周围仍可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可诱导双侧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增加;室管膜下区增殖细胞可能向血肿周围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细胞增殖 室管膜下区
下载PDF
凝血酶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SVZ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关景霞 解燕春 +3 位作者 张少锋 袁振华 黄婷婷 卢祖能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年第4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预处理(thrombin preconditioning,TPC)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侧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TPC组、ICH组、对照组。每组分为3、7... 目的探讨凝血酶预处理(thrombin preconditioning,TPC)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侧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细胞迁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TPC组、ICH组、对照组。每组分为3、7、14、21、28 d亚组;应用IV型胶原酶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脑出血模型,应用Brdu标记新生的SVZ细胞;进行脑片培养,应用时间间隔显微系统动态观察Dil标记的SVZ细胞在活体脑片上的迁移;为了评估迁移至损伤区的SVZ细胞是否具有与其他细胞形成突触的能力,进行Brdu和突触蛋白Ⅰ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结果在时间间隔显微系统下观察Dil标记的SVZ细胞向纹状体迁移,动态观察12 h,TPC组3 d SVZ细胞迁移的速度是(4.23±0.25)μm/h,7 d的速度是(6.53±0.37)μm/h,14 d的速度是(8.23±0.47)μm/h,21 d的速度是(7.05±0.31)μm/h,28 d的速度是(5.29±0.20)μm/h,在各个时间点TPC组的迁移速度明显快于脑出血组(P<0.01)。TPC组同侧纹状体Brdu和突触蛋白Ⅰ双标阳性细胞3 d明显增加,14 d达高峰,持续至21 d,然后逐渐减少。脑出血组3 d未见Brdu和突触蛋白Ⅰ双标阳性细胞,7 d可见少数阳性细胞,14 d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各个时间点双标阳性细胞与脑出血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PC使突触蛋白I的表达出现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结论 TPC能够促进脑出血后SVZ细胞的迁移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侧脑室下带 凝血酶预处理
原文传递
凝血酶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关景霞 张少锋 +2 位作者 袁振华 黄婷婷 卢祖能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年第5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预处理(thrombin preconditioning,TPC)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的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组和TPC组,每组分为3、7、14、21、28 d亚组。应用胶原酶脑内立体... 目的探讨凝血酶预处理(thrombin preconditioning,TPC)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的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组和TPC组,每组分为3、7、14、21、28 d亚组。应用胶原酶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脑出血模型。TPC组首先将1U凝血酶立体定向注入右侧纹状体,1 d后再制作脑出血模型。所有大鼠应用Brd U腹腔注射在体标记再生的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rd U阳性细胞。结果脑出血后3 d同侧SVZ和基底节Brd U阳性细胞开始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 d时Brd U阳性细胞数增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4 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28 d时Brd U阳性细胞虽然仍有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TPC组3 d时Brd U阳性细胞数目开始增加,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14 d达高峰,一直持续至21 d,28 d时Brd U阳性细胞虽然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酶预处理能够增强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再生,可能为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再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凝血酶预处理 脑室下带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头针影响脑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菶 刘昊 +1 位作者 李孟 孙晓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观察"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Shh通路在此过程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激动剂组,每组18只。采用自体血注入右侧大脑尾状核制备... 目的:观察"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Shh通路在此过程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激动剂组,每组18只。采用自体血注入右侧大脑尾状核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针刺组予"百会"透"曲鬓"针刺法,激动剂组予腹腔注射Shh通路激动剂purmorphamine(1 mg/kg),两组均每天干预1次,连续7 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ederson评分,HE染色法观察出血区脑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SVZ BrdU^+/Nestin^+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底节部Shh通路相关因子Shh、Gli1的表达。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模型组、针刺组、激动剂组Bederson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01);与空白组比较,治疗前模型组、针刺组、激动剂组Bederson评分显著升高(P<0.001),治疗后模型组Bederson评分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激动剂组Bederson评分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脑出血组织周围红细胞浸润,有水肿带形成;针刺组和激动剂组可见陈旧性出血灶形成,组织结构排列紊乱。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基底节部Shh、Gli1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激动剂组SVZ BrdU^+/Nestin^+细胞数明显增多(P<0.001),基底节部Shh、Gli1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01)。结论:"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可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这可能与其激活Shh通路,继而促进SVZ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出血 神经干细胞增殖 SHH信号通路 侧脑室下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