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峰 井山泉 +3 位作者 刘建峰 侯凯 李鹏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4229-4231,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进行临床分级,Fisher分级对患者入院时蛛...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进行临床分级,Fisher分级对患者入院时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进行分级,脑血管造影(DSA)评价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1)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36例,Ⅲ级27例,Ⅳ级14例,Ⅴ级3例。Hunt-Hess分级中Ⅰ~Ⅱ级、Ⅲ级、Ⅳ~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Ⅳ~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Ⅲ级和Ⅰ~Ⅱ级患者(χ2值分别为4.14和12.51,P<0.05)。(2)Fisher分级:1级16例,2级36例,3级27例,4级17例。Fisher分级3~4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1~2级患者(χ2=10.27,P<0.01)。(3)DSA检查结果:左侧后交通动脉瘤5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45例;单发后交通动脉瘤86例,多发后交通动脉瘤10例;动脉瘤直径<5 mm者23例,5~15 mm者51例,16~25 mm者20例,>25 mm者2例;无狭窄者56例,轻中度狭窄者31例,重度狭窄者9例,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狭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χ2值分别为19.98和21.80,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越高、Fisher分级越高、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越重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疾病特征
下载PDF
DSA对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体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慧 何文龙 常祖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与体积的诊断,统计各型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直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5-01我院120例经CTA、MRA、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CTA、MRA确诊者再行DSA检查,根据颅内动...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与体积的诊断,统计各型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直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5-01我院120例经CTA、MRA、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CTA、MRA确诊者再行DSA检查,根据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大小,总结各型的检出率。结果根据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分型:囊状动脉瘤(包括圆形、椭圆形、球形、葫芦形、漏斗形、哑铃型、分叶形、多角形、腊肠形、不规则形)检出率94.0%,梭形动脉瘤检出率4.2%,夹层动脉瘤检出率0.8%。根据颅内动脉瘤大小:小动脉瘤(直径<0.5cm)检出率47.9%,一般动脉瘤(0.5cm≤直径<1.5cm)检出率42.2%,大型动脉瘤(1.5cm≤直径<2.5cm)检出率7.7%,巨型动脉瘤(直径≥2.5cm)检出率2.2%。结论 DSA对动脉瘤形态与体积作出准确诊断与直观显现,为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DSA 形态 体积 诊断
下载PDF
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平根 李美华 李义云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16-1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Beta-连环蛋白(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及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脑动脉瘤标本中Beta-catenin的表达,同时将5例正常脑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Beta-catenin在... 目的通过观察Beta-连环蛋白(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及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脑动脉瘤标本中Beta-catenin的表达,同时将5例正常脑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Beta-catenin在正常脑动脉壁表达阳性,平均分值3.0±0.0;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稍弱,平均分值2.1±0.3;破裂动脉瘤壁表达最低,平均分值1.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壁表达下降,在破裂动脉瘤壁仅有少量表达。Beta-catenin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BETA-CATENIN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晓雯 王明泽 赵继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2323-2326,共4页
目的 探索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与住院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性,提出临床诊疗的指导方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病例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从... 目的 探索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与住院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性,提出临床诊疗的指导方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病例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从前瞻性颅内动脉瘤队列中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在院破裂出血病人(破裂组),按破裂组:对照组=1:2比例随机抽样配对(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队列共有住院动脉瘤病人4429例,其中符合入排标准的破裂组12例,匹配对照组24例,男:女=5:7.院前动脉瘤破裂是动脉瘤在院破裂的危险因素(Fisher精确检验,OR=8.333,95%可信区间1.480-46.936,P=0.011);动脉瘤形状不规则(Fisher精确检验,OR=10.133,95%可信区间1.941-52.902,P=0.005)与流入角〈60°(Fisher精确检验,OR=41.800,95%可信区间4.311-405.335,P=0.000)与动脉瘤在院破裂相关.结论 院前动脉瘤破裂病史、形态不规则和流入角〈60°是动脉瘤在院破裂的危险因素.发生动脉瘤在院破裂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诊疗一体的复合手术技术能够缩短动脉瘤病人术前等待手术时间,降低动脉瘤在院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住院病人 危险因素 配对比较研究 流入角 一站式复合手术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程美雄 张天 +3 位作者 谭海斌 李自立 黄光富 王震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1...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12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1例,多发动脉瘤1例,共1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11.5~28.0 mm,平均(18.6±5.1)mm。13个动脉瘤均采用PED覆盖瘤颈,其中6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12例患者的13个动脉瘤共置入13枚Pipeline支架,均成功置入PED。其中单纯置入PED 7个,联合弹簧圈治疗6个。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治疗结果: Raymond分级Ⅱ级4例,其余均为Raymond分级Ⅲ级。1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获得影像学随访,2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显影且远端血管通畅;8例(9个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2例,1分10例。末次随访的mRS评分0分9例,1分3例。无致残和致死的患者。 结论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结果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