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成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重度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志红 杨改清 +1 位作者 李彩霞 徐志强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976-978,1061,共4页
目的:探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重度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70例,根据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情... 目的:探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重度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70例,根据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重度扩张组(n=32)以及非重度扩张组(n=38)。查阅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是否存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共存、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糖、血脂等指标。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展开分析研究,将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评估上述因素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相关性。结果:重度扩张组与非重度扩张组患者血糖水平、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回归分析结论中,高龄、存在高血压病史、同时合并颅内外两种动脉狭窄、入院NIHSS高于3分的患者出现重度EPVS的病例占比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存在高血压病史、入院NIHSS高于3分是造成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重度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存在高血压史、入院NIHSS评分偏高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重度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
2
作者 顾聪颖 杜岳武 +1 位作者 陈鸿 谢国民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 基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 目的 基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非狭窄组(无狭窄或轻度狭窄)161例和狭窄组(中重度狭窄)74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TCD参数,分析颈动脉超声、TCD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 狭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的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以及MCA、VA、ACA、PCA、BA的PI和R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s=0.579~0.817,均P<0.05)。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对照,颈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OR=3.584、1.065,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正向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当两种因素共存时,冠状动脉狭窄风险是非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者的7.262倍(S=1.347,RERI=3.613,AP=49.75%)。结论 颈动脉超声及TCD参数IMT、PI、RI可作为临床定量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且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具有正向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科 李强 +4 位作者 贾叶华 李爽 胡岩芳 王丽云 王文胜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3期3539-354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是否与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19例住院3 d内发生的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CysC水平。采用CTA或DSA行头颈...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是否与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19例住院3 d内发生的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CysC水平。采用CTA或DSA行头颈部血管检查,计算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ysC水平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219例患者(平均年龄70.2岁),有大动脉粥样硬化78例(35.6%)。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部位分别是颅外段椎动脉28例,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35例(椎动脉8例,基底动脉25例,椎动脉+基底动脉2例)和串联狭窄15例(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比较,颅外段狭窄患者CysC水平更高(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CysC与颅外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Cys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高水平的CysC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颅外段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后循环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段 颅外段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俞明明 崔敏 +2 位作者 李瑞 尹泽钢 周华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689-1691,共3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etS诊断标准将736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住院患者分为MetS组(n=216)和非MetS组(n=520),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外...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etS诊断标准将736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住院患者分为MetS组(n=216)和非MetS组(n=520),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并分析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MetS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MetS组(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仅与颅内动脉狭窄独立相关(P<0.01),而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独立相关性(P=0.58)。结论 MetS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狭窄 颅外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附38例报告)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青峰 王国芳 +1 位作者 周志国 禹书宝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584-58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伴血管迂曲患者38例,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36例支架成功置入,2例失败。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9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伴血管迂曲患者38例,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36例支架成功置入,2例失败。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90.23%±6.73%下降至5.46%±1.78%,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显著(P<0.05)。本组无死亡病倒。术后随访1月~4年,2例4年后复查DSA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给予支架置入治疗;2例支架内轻度狭窄,给予药物治疗。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路径血管迂曲,支架到位困难时,影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支架、支撑力不同的导丝以及一定的技术调整,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迂曲 动脉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继来 孔亮 +1 位作者 王引明 胡玲玲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 目的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 μmol/L]和年龄(73.57±11.83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 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董丹 张春梅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4期2875-2879,共5页
缺血性脑梗死是危害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其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外动脉... 缺血性脑梗死是危害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其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缺血性脑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患病年龄逐渐降低,而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发展能显著降低其患病率。随着医学影像学科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方法不断进步,检查仪器不断更新,超声新技术因安全、经济、准确,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死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学
下载PDF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艺兰 李睿 +2 位作者 崔园园 郑卓肇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vs (1.9±0.4)mm,P<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vs4.3(2.6~6.3)mm,P<0.001]大于颅内动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18.8%(10.8%~30.5%),P<0.001]重于颅外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vs21.3%,P<0.001),而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vs13.5%,P=0.027).结论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斑块负荷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玉红 代瑞宁 傅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将脑梗死组180例脑梗死患者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LAA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小动脉闭塞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将脑梗死组180例脑梗死患者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亚型分类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LAA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SAA组)、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SOE组)组、不明原因脑梗死(SUE组);按头颈CT血管造影(CTA)颅内外动脉狭窄结果分为无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各狭窄组进一步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及重度狭窄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D4+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AA组和SAA组CD4+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而CD8+T细胞水平呈相反表现(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CD4+T细胞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呈负相关。无狭窄组CD4+T细胞水平低于各狭窄组,CD8+T细胞水平高于各狭窄组(P<0.05),而各狭窄组间T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检测血T细胞亚群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兰琴 荣良群 +3 位作者 刘海艳 龚爱平 李志宁 魏秀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21期2369-2374,共6页
目的 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ACI患者96例,脑梗死发病后7 d内完善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及颈动脉彩色... 目的 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ACI患者96例,脑梗死发病后7 d内完善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外动脉病变情况;第(8±2)天完善多导睡眠图(PSG)和抽血等生化指标检查,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 HI)分成ACI不伴OSA(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no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ACI-NOSA)组 、ACI伴OSA(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obstructive sleep apnea,ACI-OSA)组,后者分为轻(ACI-LOSA)、中(ACI-M OSA)、重(ACI-HOSA)3组.结果 96例ACI患者中,68.75%(66/96)合并OSA,其中ACI-LOSA 18例,ACI-M OSA 35例,ACI-HOSA 13例.ACI-OSA组高血压发生率(71.2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1.70±17.36)μmol/L]均高于ACI-NOSA组[46.67% 、(12.49±8.90)μmol/L](P<0.05),2组间体重指数(BMI)、血糖 、纤维蛋白原(FIB)、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在ACI-OSA患者中占61.29%,在ACI-NOSA患者中占14.29%;颈动脉粥样硬化在ACI-OSA患者中占67.74%,在ACI-NOSA患者中占35.71%.结论 脑梗死患者合并OSA时高血压发病率及Hcy水平明显升高;OSA增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且OSA程度越重,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危险因素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管超声综合评估T2DM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勤鹏 何光智 +3 位作者 杨晓丽 徐锡虎 姚锦天 欧柱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1期162-165,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超声综合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T2DM患者117例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非T2DM患者117例为对照组,行血管超声检查以评估颅内外动... 目的观察血管超声综合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T2DM患者117例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非T2DM患者117例为对照组,行血管超声检查以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颅外动脉指颈总动脉)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血管超声IMT增厚、粥样斑块、血管狭窄率,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分析诊断一致性。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粥样斑块、血管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颅内与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内、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者6例,行DSA检查后6例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100%。结论在T2DM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综合评估中,应用血管超声综合评估可有效帮助临床作为辅助的判断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超声综合评估 T2DM患者 颅内外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下载PDF
白质高信号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雪 吴连爽 +1 位作者 唐茜 尹昌浩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期193-195,198,共4页
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lesions,WML)为脑小血管病中的一类特殊分型,常见于皮层下白质,偶见于小脑及脑干。影像学表现为CT中皮质下白质异常密度,头部MRI中T2WI及FLAIR序列相对对称斑片状高信号。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尿便障碍、认知... 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lesions,WML)为脑小血管病中的一类特殊分型,常见于皮层下白质,偶见于小脑及脑干。影像学表现为CT中皮质下白质异常密度,头部MRI中T2WI及FLAIR序列相对对称斑片状高信号。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尿便障碍、认知障碍及痴呆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重要发病机制为小动脉及微动脉等小血管病变。人体血供由大、小血管系统构成,两者之间存在结构及功能的极大相关性。近来随着小血管病变研究深度不断被突破,人们逐渐倾向对于大、小血管之间的联系及交互作用的研究。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损害最典型标志,同一个体各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可存在较大差异。现本文就WML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性做以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高信号 颅内外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应用价值研究
13
作者 苏文静 《智慧健康》 2020年第19期1-2,共2页
目的深入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检测的应用价值,并且对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归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本次... 目的深入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检测的应用价值,并且对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归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研究条件,对全部患者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100例患者中,有80例为单纯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15例为单纯的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例为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占比为80.00%显著多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15.00%,经过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进行确定,从而为疾病治疗提供准确依据,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比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性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及短期疗效分析
14
作者 杨冬旭 郝晓宽 +3 位作者 刘子琪 王禧龙 周震宇 王嵘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7-922,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的ICA或MC...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的ICA或MC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20例(120侧手术)。根据术后14 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应用1∶2倾向评分匹配方法筛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CT灌注加权成像(CTP)分期的差异。结果120例患者术后共19例(15.83%)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死5例(4.17%),脑出血2例(1.67%),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12例(10.00%)。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并发症组患者手术侧别为左侧的占比高,术前收缩压及红细胞比容高,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高(OR=1.06,95%CI:1.01~1.11,P=0.022),术后第1天NLR高(OR=1.14,95%CI:1.04~1.24,P=0.006),手术侧为左侧(OR=12.87,95%CI:2.68~61.70,P=0.001)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应用1∶2倾向评分匹配的并发症组(15例)与无并发症组(25例)患者比较,术后3~6个月mRS及CTP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收缩压高、术后第1天NLR高、手术侧为左侧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或MCA闭塞患者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后并发症的预警因素;术后新发生并发症对患者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颅内外血运重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