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3D-TOF-MRA分析Willis环形态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子航 王月 +3 位作者 蓝天琦 彭静 汪诗瑶 朱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1期26-29,共4页
目的经3D-TOF-MRA观察Willis环形态来探讨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我院所有行脑MRA检查并同时做CTA检查的患者435例,依据颅内动脉瘤的有无分为动脉瘤组173例、非动脉瘤组262例。对各部位动脉瘤进行分组... 目的经3D-TOF-MRA观察Willis环形态来探讨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我院所有行脑MRA检查并同时做CTA检查的患者435例,依据颅内动脉瘤的有无分为动脉瘤组173例、非动脉瘤组262例。对各部位动脉瘤进行分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组46例、大脑中动脉瘤组35例、大脑颈内动脉瘤组41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组51例,并对Willis环分型与动脉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间Willis环Ⅱ型、Ⅲ型、Ⅳ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Willis环分型中的Ⅱ型、Ⅲ型、Ⅳ型所占比例(80.4%)高于非动脉瘤组(40.5%)。大脑后交通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间Willis分型中的Ⅱ型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Willis环分型中的Ⅱ型所占比例(49.0%)高于非动脉瘤组(19.5%)。结论Willis环不对称时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Willis环后部不对称时与大脑后交通动脉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Tof-MRA CTA willis 颅内动脉瘤 发育不良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Willis环变异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洪生 徐新文 +4 位作者 王辉 杨昭伟 王鹏 赵佩林 王阳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刚 李新钢 +3 位作者 宫崧峰 王建刚 刘玉光 徐淑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439-441,共3页
目的:总结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2例前组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65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62个,包裹1... 目的:总结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2例前组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65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62个,包裹1个梭形动脉瘤,2例手术前死亡,失去夹闭机会。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本组62例患者中Ⅰ级4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48例。结论:①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②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避免等待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③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willis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5 位作者 李国文 成侃 卞留贯 孙青芳 濮春华 李云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7,I001,共4页
目的 本文探讨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85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间收治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26例,其中位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6例,大脑中动脉远侧段3例,大脑后动脉远侧段9例,小脑上动脉主干2... 目的 本文探讨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85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间收治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26例,其中位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6例,大脑中动脉远侧段3例,大脑后动脉远侧段9例,小脑上动脉主干2例、小脑前下动脉主干1例,小脑后下动脉主干5例。动脉瘤最大径小于0.5 cm 9个,非囊状动脉瘤6例,合并脑AVM 5例。25例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脑干 AVM者采用γ-刀治疗AVM。结果 出院时临床状况优良者22例(84.6%),轻残者2例,重残者1例,死亡1例。另1例γ-刀治疗者在6个月后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而死亡。结论 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①大脑后动脉(P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远侧动脉瘤发生率高;②非囊状动脉瘤较多;③动脉瘤较小;④合并脑AVM的发生率高;⑤引起脑内血肿多。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合并脑AVM时手术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 诊断 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Willis环形态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关系的CTA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寅波 宋琼 +4 位作者 陈军法 丁小南 蔡学祥 龚向阳 史河水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5期388-393,共6页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探讨Willis环形态与哪些部位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3例受检者的脑血管CTA资料,根据CTA诊断结果,分为动脉瘤组361例,对照组652例,前者检出的450个动脉瘤按发生部位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72...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探讨Willis环形态与哪些部位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3例受检者的脑血管CTA资料,根据CTA诊断结果,分为动脉瘤组361例,对照组652例,前者检出的450个动脉瘤按发生部位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72例、后交通动脉瘤组168例、颈内动脉瘤组100例、大脑中动脉瘤组58例、其他前循环动脉瘤组18例、后循环动脉瘤组34例。定义Willis环"对称性"及"单侧完整性"两种分型方法。对受检者性别、年龄、动脉瘤发生部位、Willis环分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在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别进行Willis环不同分型构成比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脑动脉瘤各亚组中,以前交通动脉瘤组及大脑中动脉瘤组平均年龄最小,分别为50.35岁、52.49岁,且与平均年龄最大的后交通动脉瘤组(56.65岁)间差异显著(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Willis环对称性分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Willis环前部不对称的比例(44.4%)较对照组(12.5%)高;大脑中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单侧Willis环完整性分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Willis环不对称尤其是前部不对称与前交通动脉瘤的产生有关,单侧Willis环完整性可能影响同侧大脑中动脉瘤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颅底动脉环
下载PDF
Willis环完整性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周聪 陈强 +1 位作者 原小军 罗琳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55-59,共5页
目的:通过CTA成像技术研究Willis环完整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在本院行脑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存在动脉瘤分为病例组171例及对照组513例,按照Willis环的完整性... 目的:通过CTA成像技术研究Willis环完整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在本院行脑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存在动脉瘤分为病例组171例及对照组513例,按照Willis环的完整性将其分为I-IV四型,统计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Willis环各分型构成比,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Willis环完整性分型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饮酒史、高血压史、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Willis环前、后循环不完整是影响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饮酒史、高血压史、Willis环变异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willis CTA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对侧支血管的影响
7
作者 张鸿浩 珍美尼布 姜维喜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35-39,共5页
目的探究血流导向装置(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对被覆盖侧支动脉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共4个数据库中截止至2022年7月之前发表的论文,收集应用FDSs治疗位于Willis... 目的探究血流导向装置(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对被覆盖侧支动脉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共4个数据库中截止至2022年7月之前发表的论文,收集应用FDSs治疗位于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并评价FDSs覆盖的侧支血管的通畅率、侧支血管闭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原创性研究。应用STATA 14.0,在随机效应模型下估计合并的率及95%置信区间。结果共7项研究被纳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经FDSs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34%(95%CI,22%—46%)的侧支血管在仍保持通畅;10%(95%CI,5%—16%)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侧支血管闭塞相关并发症;82%(95%CI,69%—95%)的患者颅内动脉瘤被完全治愈,尤其中长期随访治愈率可达88%(95%CI,75%—100%)。结论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效率高,但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覆盖侧支血管,以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willis 侧支血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守森 张辉建 +2 位作者 荆俊杰 魏梁锋 王如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Willis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3例、Ⅴ级1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50例患者共发现57枚动脉瘤,...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Willis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3例、Ⅴ级1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50例患者共发现57枚动脉瘤,其中小型动脉瘤(≤5mm)16枚,一般型(5~15mm)28枚,大型(15~25mm)10枚,巨大型(≥25mm)3枚。采用64排螺旋CT行头部薄层扫描血管造影,数据导入Dextroscope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操作,结合实际手术所见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VR系统具有"身临其境"感和人机交互性,不仅可直观显示三维空间内的解剖结构,还能模拟部分手术操作,其结果与实际手术所见基本符合。对5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责任动脉瘤或主要动脉瘤瘤颈夹闭。结论应用VR技术设计手术方案,能增加手术医生的信心,改善对复杂血管变异的辨识,使手术操作更为便捷,对于动脉瘤外科手术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 颅内动脉瘤 虚拟现实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圻 段传志 +1 位作者 何旭英 李西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6-183,共8页
目的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重建联合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目的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重建联合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DSA检查证实的81例颅内单发AcoA动脉瘤患者(AcoA动脉瘤组),采用3D-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患者的血管构筑特征,判断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同时采用TCCD检查获取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环壁张力大小。选取同期DSA检查结果阴性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血管构筑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结果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在A1优势征分布、双侧大脑前动脉(ACA)-A2段起始部夹角及切应力大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切应力用于判断AcoA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Ⅱ级、Willis环变异(OR=14.152,95%CI:1.006~199.012.P=0.049)和A1优势征(OR=25.048,95%CI:1.438~436.337。P=0.027)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切应力(OR=0.053,95%CI:0.011-0.249,P=0.000)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OR=0.037,95%CI:0.007,4).211,P=0.000)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Willis环变异、A1优势征、切应力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影响着AcoA动脉瘤的形成,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今后AcoA动脉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willis环变异 血流动力学改变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Willis环变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单发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炘 段传志 +6 位作者 郭慎全 陈运昌 何旭英 李西锋 刘文超 李然 范海燕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Willis环变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影响IA单发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23例单发IA患者(IA组),同...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Willis环变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影响IA单发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23例单发IA患者(IA组),同时纳入同期DSA检查为阴性者为对照组(118例)。所有患者均行三维DSA(3D—DSA)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判断Willis环变异类型;采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检查获取颅内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IA单发的危险因素。结果IA组患者的Willis环变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8.0%(174/223)、11.9%(14/118),P〈0.001]。IA组患者的Willis前环变异率高于后环[分别为63.8%(111/174)、36.2%(63/174)],且Willis前环变异更多见于左侧[左、右侧分别为46.O%(80/174)、17.8%(31/174)]。IA组患者的切应力(WSS)和环壁张力(CW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WSS分别为(8.74-2.7)dyne/cm2、(7.9±1.6)dyn·Jcm2,P=0.007;CWT分别为(3.84-1.1)dyne/cm2、(3.5±1.0)dyne/cm2,P:0.01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970,95%C1:1.010-3.870,P=0.048)、高血压Ⅱ级(OR=2.830,95%CI:1.160-86.880,P:0.022)、Willis环变异(OR=29.680,95% CI:10.280—85.680,P〈0.001)和WSS增高(0R=1.530,95% CI:1.140-2.070,P=0.005)是影响IA单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Willis环变异好发于IA患者,且左侧的Willis前环变异更多见。女性、高血压Ⅱ级、Willis环变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IA单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影响因素分析 血流动力学 willis环变异
原文传递
内镜辅助下翼点入路Willis环前循环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11
作者 赵冬 刘褀 +4 位作者 姬云翔 许晖 冯洪涛 袁磊 王业忠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神经内镜下颅底Willis环前循环血管结构的解剖特点,探讨内镜辅助显微镜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对8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灌注的头颈部标本Willis环前部动脉及其穿支在内镜下解剖观测.经翼点入路开颅行内镜辅助显微镜夹闭...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神经内镜下颅底Willis环前循环血管结构的解剖特点,探讨内镜辅助显微镜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对8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灌注的头颈部标本Willis环前部动脉及其穿支在内镜下解剖观测.经翼点入路开颅行内镜辅助显微镜夹闭动脉瘤治疗颈内动脉瘤患者68例.结果:通过不同角度内镜及解剖间隙,能够观察到前循环血管和穿支 68例患者中,治愈49例、好转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例.结论:神经内镜可以多角度全景式观察Willis环结构,临床应用可以在微距牵拉的前提下充分了解载瘤血管结构,为安全有效地夹闭动脉瘤提供保障,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willis 动脉瘤 解剖
原文传递
颅底Willis环前部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12
作者 张建党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总结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手术及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6例患者中15例行单侧翼点入路,1例纵裂入路(胼周动脉的动脉瘤),手术夹闭动脉瘤16枚。结果术后因脑积水行 V-P... 目的总结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手术及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6例患者中15例行单侧翼点入路,1例纵裂入路(胼周动脉的动脉瘤),手术夹闭动脉瘤16枚。结果术后因脑积水行 V-P 分流2例。3例出现精神症状,1周后消失。1例偏瘫,经康复治疗后3个月后遗留轻度偏瘫,生活可自理。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翼点入路是处理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很好入路,充分的术前准备,耐心细致地解剖脑池显露载瘤动脉和动脉瘤,控制性降压,适当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及术后有效防治脑血管痉挛可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willis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超 燕鹏 +3 位作者 张宇鹏 梁飞 梁世凯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疗的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置入PED 10例,联合弹簧圈4例。14例均为单发动脉瘤;11例为初次治疗,3例为复发性动脉瘤。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14个动脉瘤)共置入17枚PED,手术均成功。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为前交通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大脑中动脉(MCA)Ml段夹层动脉瘤],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1例MCA Ml段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9 h发生动脉瘤破裂,治疗后死亡。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mRS为0~1分)者11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mRS为3分)者2例。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3.0-6.0(4.7±1.4)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者11例,1分者1例;造影复查显示,12例患者的12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9个(OKM分级D级),瘤颈残余3个(OKM分级C级)。3例复发者术后6个月随访动脉瘤均为完全闭塞。结论PED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大部分安全有效,治疗MCA动脉瘤的风险可能较高。对于复发的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再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环 远端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帆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18-421,共4页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和后交通动脉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长径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瘤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比较,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通过CT血管成像共检出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瘤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达79.41%,而后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仅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63.24%,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右侧或左侧(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59.21%.两组患者CT血管显像(CTA)检查结果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A1段纤细、缺如以及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关系较为紧密,而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双源CT血管成像在Willis环区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国鑫 庾君毅 +1 位作者 史跃 王安明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Willis环区动脉瘤的诊断、分型及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采用DSCTA检查筛选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33个).采用Seldinger技术,在DSA引导下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Willis环区动脉瘤的诊断、分型及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采用DSCTA检查筛选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33个).采用Seldinger技术,在DSA引导下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测量瘤颈及瘤体直径 再根据不同的解剖学形态选用不同的介入栓塞方法治疗.结果:术前DSCAT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状显示一致.26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完全栓塞18个,占54.54% 栓塞程度在95%以上12个,占36.36% 不完全栓塞3个,占9.09%.结论:DSCTA检查和DSA全脑血管检查可提供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影像解剖学资料,为动脉瘤的临床分类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 动脉瘤 影像解剖学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江汉强 宋冬雷 +4 位作者 倪伟 冷冰 徐斌 顾宇翔 陈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514例住院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造影,通过DSA影像学资料分析颅内动脉瘤与先天解剖特点...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514例住院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造影,通过DSA影像学资料分析颅内动脉瘤与先天解剖特点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①514例住院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1例,其中共含动脉瘤200个;其他脑血管病323例,分别为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颅内血管狭窄及其他疾病,或DSA正常。②发现先天解剖特点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颅内血管281支,其中颅内动脉瘤167支,其他脑血管病114支;颅内动脉瘤中85/200个(42.5%)动脉瘤伴有与之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③前交通动脉瘤中41/56例(73.2%)合并A1优势征,OR值为10.43(95%CI:5.52~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交通动脉瘤中颈动脉供血型或混合供血型27/46例(58.7%),OR值为11.43(95%CI:6.15-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A1优势征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成、Willis后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后交通动脉瘤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改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A1优势征 willis后环
原文传递
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玉栋 张楠 +6 位作者 范承哲 王力峰 郭旭 李生 薛哲 武琛 孙正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BOT)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评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15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1例)应用超选... 目的:探讨超选择球囊闭塞试验(BOT)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评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15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1例)应用超选择BOT评估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闭塞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BOT后出现神经功能减退认定为阳性结果。依据造影结果计算闭塞动脉远端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采用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血流分级系统对侧支血流代偿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试验结果选择手术方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16例患者均无试验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试验结果为阳性,余13例为阴性。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供血区皮质动脉显影的延迟时间为0.5~2.5(1.4±0.7)s。试验中侧支血流代偿ASITN/SIR分级不良4例(1级或2级,包括2例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良好12例(3级或4级)。3例阳性患者采用动脉瘤孤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1例出现左上肢肌力下降;13例阴性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或开颅夹闭载瘤动脉,术后3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障碍。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0~6.0(4.6±1.2)个月,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结论:超选择BOT是预测闭塞载瘤动脉耐受性的有效方式,初步应用安全可靠,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其客观评估价值仍需更多病例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环 远端 球囊闭塞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