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3D-RA图像的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
1
作者
张建华
刘新科
+1 位作者
赵岩
杨旭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8期950-956,共7页
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低、破裂后致死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性脑血管疾病。针对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在动脉瘤诊断中对先验知识利用不足问题,基于3D-RA序列图像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光流可变形卷积的颅内动脉瘤检测算法。采用...
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低、破裂后致死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性脑血管疾病。针对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在动脉瘤诊断中对先验知识利用不足问题,基于3D-RA序列图像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光流可变形卷积的颅内动脉瘤检测算法。采用稠密光流算法获取序列图像之间的光流信息作为先验知识,结合光流信息改进二维卷积计算过程,提出光流可变形卷积模型,从而建立序列图像间的像素级联系。此外,结合光流可变形卷积和标准卷积组成编码模块,实现图像重要特征提取。以北京天坛医院360例临床3D-AR颅内血管造影数据为样本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正确率为0.9787、精确率为0.9836、召回率为0.9747、F1分数为0.9791、AUC为0.9924、mAP为0.9822;与传统网络U-net、Attention U-net相比,该网络对颅内动脉瘤检测更准确;与原有可变形卷积模型相比,光流可变形卷积模型利用光流作为先验知识,提高了网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
ra
图像
先验知识
光流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铃
刘进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
10
3
作者
黄强
张世龙
+3 位作者
孙永权
李锦平
王剑锋
翟仁友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之间共63例患者接受了急诊三维旋转DSA检查,并确诊为脑动脉瘤。根据DSA检查结果对患者计划并实施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之间共63例患者接受了急诊三维旋转DSA检查,并确诊为脑动脉瘤。根据DSA检查结果对患者计划并实施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将三维旋转DSA结果与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记录和分析患者临床结果、随访结果。结果通过三维旋转DSA检查,在63例患者中发现脑动脉瘤66个并进行了外科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接受外科手术夹闭的外科组19例患者中,三维DSA结果与外科术中所见吻合;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介入组44例患者(47个动脉瘤)均接受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随访中介入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介入组1例患者因微导管插管未到位而致栓塞失败,转入外科组成功进行了动脉瘤夹闭术。外科组技术成功率100.0%,介入组技术成功率97.7%;随访中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外科组为0.0%。术后10例外科组和19例介入组患者有CTA或DSA复查资料。本研究随访中没有动脉瘤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结论三维旋转DSA提供了高质量的多方位图像,有利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多学科合作基础的三维旋转DSA技术用于此类患者的急诊首选检查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DSA
脑动脉瘤
外科夹闭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董蔚蔚
李新星
+1 位作者
刁宏宇
刘云会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309-1312,1316,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1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均为同一术者实施手术...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1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均为同一术者实施手术,其中13例患者行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8例患者行纵裂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出院GO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裂入路对比翼点入路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纵裂入路是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外科学
额/外科学
大脑前动脉/病理学
原文传递
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
5
5
作者
杨帆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18-421,共4页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和后交通动脉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长径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瘤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比较,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通过CT血管成像共检出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瘤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达79.41%,而后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仅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63.24%,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右侧或左侧(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59.21%.两组患者CT血管显像(CTA)检查结果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A1段纤细、缺如以及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关系较为紧密,而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3D-RA图像的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
1
作者
张建华
刘新科
赵岩
杨旭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8期950-95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03128)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0JCYBJC00610)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F2020202053)。
文摘
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低、破裂后致死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性脑血管疾病。针对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在动脉瘤诊断中对先验知识利用不足问题,基于3D-RA序列图像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光流可变形卷积的颅内动脉瘤检测算法。采用稠密光流算法获取序列图像之间的光流信息作为先验知识,结合光流信息改进二维卷积计算过程,提出光流可变形卷积模型,从而建立序列图像间的像素级联系。此外,结合光流可变形卷积和标准卷积组成编码模块,实现图像重要特征提取。以北京天坛医院360例临床3D-AR颅内血管造影数据为样本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正确率为0.9787、精确率为0.9836、召回率为0.9747、F1分数为0.9791、AUC为0.9924、mAP为0.9822;与传统网络U-net、Attention U-net相比,该网络对颅内动脉瘤检测更准确;与原有可变形卷积模型相比,光流可变形卷积模型利用光流作为先验知识,提高了网络性能。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
ra
图像
先验知识
光流
卷积神经网络
Key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3D-
ra
image
priori knowledge
optical flow
convolutional neu
ra
l network
分类号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TP391.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铃
刘进康
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
出处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326-328,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Key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ra
Tomog
ra
phy,Spi
ra
l Computed
Angiog
ra
phy
分类号
R651.122 [医药卫生—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
10
3
作者
黄强
张世龙
孙永权
李锦平
王剑锋
翟仁友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介入治疗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介入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3年第1期51-53,共3页
文摘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之间共63例患者接受了急诊三维旋转DSA检查,并确诊为脑动脉瘤。根据DSA检查结果对患者计划并实施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将三维旋转DSA结果与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记录和分析患者临床结果、随访结果。结果通过三维旋转DSA检查,在63例患者中发现脑动脉瘤66个并进行了外科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接受外科手术夹闭的外科组19例患者中,三维DSA结果与外科术中所见吻合;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介入组44例患者(47个动脉瘤)均接受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随访中介入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介入组1例患者因微导管插管未到位而致栓塞失败,转入外科组成功进行了动脉瘤夹闭术。外科组技术成功率100.0%,介入组技术成功率97.7%;随访中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外科组为0.0%。术后10例外科组和19例介入组患者有CTA或DSA复查资料。本研究随访中没有动脉瘤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结论三维旋转DSA提供了高质量的多方位图像,有利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多学科合作基础的三维旋转DSA技术用于此类患者的急诊首选检查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三维旋转DSA
脑动脉瘤
外科夹闭
血管内治疗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angiog
ra
phy(3D-
ra
)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ical clipp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分类号
R739.4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董蔚蔚
李新星
刁宏宇
刘云会
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神经外科
出处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309-1312,1316,共5页
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02840)
文摘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1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均为同一术者实施手术,其中13例患者行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8例患者行纵裂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出院GO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裂入路对比翼点入路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纵裂入路是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之一。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外科学
额/外科学
大脑前动脉/病理学
Key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
Forehead/SU
Anterior cereb
ra
l artery
/pa
分类号
R651.1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
5
5
作者
杨帆
机构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出处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18-421,共4页
文摘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的变异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血管造影资料,根据所有患者动脉瘤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前交通动脉瘤组和后交通动脉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长径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瘤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比较,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通过CT血管成像共检出1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瘤体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达79.41%,而后交通动脉瘤组中A1段纤细或缺如率仅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63.24%,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右侧或左侧(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率59.21%.两组患者CT血管显像(CTA)检查结果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A1段纤细、缺如以及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关系较为紧密,而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病理学/放射摄影术
Keywords
Circle of willis
/pa
/ra
Tomog
ra
phy,X-
ra
y compu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pa/ra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816.1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3D-RA图像的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
张建华
刘新科
赵岩
杨旭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胡铃
刘进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维旋转DSA作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首选检查的临床价值
黄强
张世龙
孙永权
李锦平
王剑锋
翟仁友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3
10
原文传递
4
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董蔚蔚
李新星
刁宏宇
刘云会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
4
原文传递
5
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临床探讨
杨帆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