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机性访谈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雅丽 武玮微 +2 位作者 董佳丽 谭杨 张银平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889-891,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手术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2022年3月~2022年6月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3例,干预组27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血栓预防,干预组在此基...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手术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2022年3月~2022年6月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3例,干预组27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血栓预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2周和术后4周时开展4次动机性访谈,比较两组病人下肢静脉栓事件发生率、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干预组在术后第2周和第4周的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累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术后4周在心理、社会、生理、环境、独立性、生活信念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术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病人术后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性访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肌间静脉血栓
下载PDF
动脉灌注溶栓治疗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跃京 韩松辉 +5 位作者 李彦州 赵敏 李渡江 刘锋伟 孔凡国 王文举 《微创医学》 2019年第6期729-731,786,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溶栓治疗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观察组给予股动脉插管动脉...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溶栓治疗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观察组给予股动脉插管动脉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比较两组的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腓肠肌疼痛程度、小腿周径和肌间静脉最大口径。结果观察组尿激酶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小腿周径及肌间静脉最大口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渗血,观察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动脉灌注溶栓治疗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用药量更少,疗程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注溶栓 小腿 肌间静脉 血栓
下载PDF
小腿肌肉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原因及临床异同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晨 王秀平 +2 位作者 张岩 刘建 王彬 《血栓与止血学》 2016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分析小腿肌肉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原因,探讨小腿肌肉血肿和DVT临床鉴别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22例小腿DVT和7例小腿肌肉血肿,回顾性分析二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 目的分析小腿肌肉血肿误诊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原因,探讨小腿肌肉血肿和DVT临床鉴别方法。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22例小腿DVT和7例小腿肌肉血肿,回顾性分析二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的结果。结果 22例DVT中20例临床表现以肿胀为主,疼痛和活动受限程度较轻,为先肿后疼,经抗凝或/和溶栓治疗后19例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或消失;7例肌肉血肿则均以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诉,为先疼后肿,其中4例出现皮肤瘀斑,5例误诊为DVT的肌肉血肿经抗凝或/溶栓治疗后1例症状无缓解、4例症状出现加重,进一步行CT或超声检查明确了血肿诊断,改为止血、穿刺抽吸、改善微循环、理疗等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疼痛和肿胀程度及其先后次序是鉴别小腿肌肉血肿和DVT重要的临床特征,结合CT和软组织超声检查可以有效避免肌肉血肿误诊为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血肿 深静脉血栓 误诊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姗姗 伏媛 +2 位作者 郭璇 周瑜 秦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分组,对照组术后未发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分组,对照组术后未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观察组术后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5例(观察组),未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71例(对照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04%(25/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APTT、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均是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APTT、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均是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而降低各类术后血栓的发生率,提升手术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肺栓塞 高龄 风险预测 手术时间
下载PDF
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不同抗凝治疗时限的中、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郭媛媛 李敏 +1 位作者 郭丰勇 金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05-160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所有患者均经血管彩超确诊,抗凝治疗时限1个月52例,3个月48例,6个月54例,均联合压力袜治疗。治疗后6个月随访彩超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全组无肺栓塞发生,出血事件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2例;停止抗凝后6~18个月复发或发生深静脉血栓共14例。结论:不同时限抗凝治疗对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中、短期疗效相似,但长期疗效须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静脉血栓 肌间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的临床应用及超声监测价值初探
6
作者 王俊红 赵亮 +2 位作者 陈书连 王志伟 纪海续 《医药论坛杂志》 2020年第3期9-14,18,共7页
目的探讨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疗效及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47例。随机分成... 目的探讨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疗效及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47例。随机分成3组:①零干预组10人接受常规药物抗凝治疗;②干预组(37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功率踏车运动干预[A组(18人)接受正向干预,B组(19人)接受正、反向交替干预)]。8周后,比较三组不同时段Villatal改善率(临床疗效指标)、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瓣膜功能不全率、血管内膜异常率及管腔内回声异常率(病变血管形态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作相关性分析。采用QOL评价干预后效果。结果均获6~8个月随访。三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8周后,与干预前组内对照,零干预组Villatal score改善不显著(P>0.05),A、B组存在明显改善(P<0.05);与A组对照,B组改善显著(P<0.01)。半年随访:与8周对照,零干预组有加重趋势(P<0.05),A组改善不显著(P>0.05),B组则仍有继续改善趋势(P<0.05)。8周多普勒追踪对比:零干预组时相性动态监测形态学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A、B组出现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瓣膜功能不全率明显变化(P<0.05),B组出现血管内膜、管腔内异常率也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与患者病情存在正相关:r病变部位血管内径=0.791,P<0.001;r血流速度=0.802,P<0.001。瓣膜功能不全率、血管内膜异常率及管腔内回声异常率与患者病情存在负相关:r瓣膜功能不全率=-0.758,P<0.001;r血管内膜异常率=-0.799,P<0.01;r管腔内回声异常率=-0.819,P<0.01。8周后,零干预组QOL改善不明显(P>0.05),A、B组均得到改善(P<0.05);6月后随访,与干预8周对照,0干预组、A组无继续改善(P>0.05),B组仍存在继续改善(P<0.05)。零干预组随访期间,新增DVT1例,病情轻度恶化2例;A组出现肌筋膜炎(MPS)、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2例,B组1例,无新增DVT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小功率双向交替踏车训练能系统化、集束化改善PTS患肢静脉回流障碍;CDUS动态监测对PTS病情转归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车运动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负压梯度 肌内压训练 CDUS动态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