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作者 刘波 凌亮 +4 位作者 魏大源 贾飞 王孟樵 张刚 张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2022年1—3月于同一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568例作为验证集,纳入标准与训练集相同,通过R语言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训练集中有197例(8.7%)产妇出现产时发热;验证集中有46例(8.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95%CI 0.660~0.732),敏感性为83.2%,特异性为47.9%。验证集中通过R语言进行外部验证,预测模型的AUC为0.703(95%CI 0.634~0.772),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71.3%。结论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保护性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分娩镇痛前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
2
作者 徐晓义 殷艺娜 黄云波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足月、单胎、头位、年龄20~35岁、ASAⅠ或Ⅱ级的384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自愿接受硬膜...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足月、单胎、头位、年龄20~35岁、ASAⅠ或Ⅱ级的384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250例)和对照组(134例)。镇痛组产妇宫口扩张至3 cm时于L2~L3间隙置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泵内含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记录基础体温、体重指数(BMI)、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宫颈检查次数、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情况和新生儿体重。采集产前和产后24 h的产妇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对产时体温≥37.5℃的产妇进行胎盘病理学分析。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进行配对筛选,镇痛组112例,对照组112例。主要结局指标为产妇产时体温≥37.5℃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绒毛膜羊膜炎比率、羊水污染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镇痛组产妇产时体温≥37.5℃的发生率升高(P<0.05);两组产妇绒毛膜羊膜炎比率、羊水污染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7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增加产妇产时发热的发生率,潜在机制可能是非感染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发热 分娩镇痛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下载PDF
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对子痫前期孕妇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静 钟美琴 +3 位作者 渠银平 沈洪艳 周霞 张青林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对子痫前期孕妇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 前瞻选取2021年1月~6月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待产的120例子痫前期孕妇,所有孕妇均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采用随机数表法为PE组(罗哌卡因推注)和PE+...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对子痫前期孕妇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 前瞻选取2021年1月~6月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待产的120例子痫前期孕妇,所有孕妇均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采用随机数表法为PE组(罗哌卡因推注)和PE+D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每组60例。所有孕妇在硬膜外间隙推注负荷量0.062 5%罗哌卡因7~10 ml,PE+D组在硬膜外间隙推注负荷量的同时,静脉入壶地塞米松10 mg。采取患者自控镇痛模式。记录两组孕妇在硬膜外镇痛前和镇痛后各时点的白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记录产时发热、剖宫产和产钳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 与PE组相比,PE+D组在镇痛后各时点的IL-6、IL-10和TNF-α水平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镇痛前相比,PE组镇痛后各时点的IL-6、IL-10和TNF-α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D组镇痛后30 min时的IL-6、IL-10和TNF-α水平最高;镇痛后60 min已经回复到镇痛前水平;镇痛后24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PE组相比,PE+D组孕妇的产时发热发生率、剖宫产率和产钳率要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对子痫前期孕妇的炎性反应和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子痫前期 地塞米松 炎性反应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伟华 朱艳 滕薇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118-1121,共4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8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是否出现产时发热分为产时发热组589例与无产时发热组2241...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8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是否出现产时发热分为产时发热组589例与无产时发热组2241例。采用χ^(2)检验对临床资料实施单因素分析,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羊水污染、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使用缩宫素、硬膜外镇痛时宫口扩张、总产程、镇痛时间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前使用抗菌药物、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使用缩宫素、硬膜外镇痛时宫口扩张、总产程、镇痛时间为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产前使用抗菌药物、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使用缩宫素、硬膜外镇痛时宫口扩张、总产程、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硬膜外分娩镇痛 镇痛期间 产时发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危险因素模型构建及防范策略
5
作者 刘伟武 曾伟兰 +3 位作者 徐敏兰 徐秀英 周树强 杜政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1期38-42,共5页
目的构建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模型,并提出针对性防范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的产妇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产时发热(母体口腔体温峰值≥38℃)分为发生产时发热组32例和未发生产时发热组... 目的构建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模型,并提出针对性防范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的产妇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产时发热(母体口腔体温峰值≥38℃)分为发生产时发热组32例和未发生产时发热组170例。比较2组产妇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腰硬联合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优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2组使用球囊促宫颈成熟、羊水污染、分娩镇痛时间、产程时间、产前白细胞(WBC)计数、产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球囊促宫颈成熟、羊水污染、产程时间>9 h、分娩镇痛时间>5 h、产前WBC>10×10^(9)/L、产前CRP水平>10 mg/L是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根据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95%CI:0.815-0.912),说明模型预测价值良好。当最佳截断值>13.2时,敏感度为78.12%,特异度为85.29%,显著性水平P<0.001,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使用球囊促宫颈成熟、羊水污染、分娩镇痛时间>5 h、产程时间>9 h、产前WBC>10×10^(9)/L、产前CRP水平>10 mg/L是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分娩镇痛 产妇 产时发热 危险因素 防范策略
下载PDF
氢吗啡酮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子瑜 徐世琴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究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并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425例,年龄20~40岁,BMI 20~30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 目的探究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时发热、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并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妇425例,年龄20~40岁,BMI 20~30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n=145)、氢吗啡酮组(H组,n=142)和罗哌卡因+氢吗啡酮组(RH组,n=138)。采用患者硬膜外镇痛(PCEA)行分娩镇痛,R组、H组和RH组镇痛泵药物浓度分别为0.1%罗哌卡因、氢吗啡酮40μg/ml和0.1%罗哌卡因+氢吗啡酮15μg/ml。记录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胎儿娩出即刻及产后1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产时发热例数、阴道检查次数、产程时间、破膜到胎儿娩出的时间、镇痛时间、麻醉药用量、PCEA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取脐动脉血1 ml行血气分析,记录pH、BE值、Lac浓度。记录恶心、呕吐、头晕、寒战、瘙痒、嗜睡、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H组和RH组镇痛后2、3、4、5 h和胎儿娩出即刻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H组产时发热率、脐动脉血pH值、寒战发生率明显降低,PCEA有效按压次数、PCEA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恶心、呕吐、头晕、瘙痒、嗜睡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RH组破膜到胎儿娩出的时间、镇痛时间明显延长,脐动脉血pH值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H组比较,RH组产时发热率、寒战发生率明显升高,破膜到胎儿娩出的时间明显延长,氢吗啡酮用量明显减少,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率低,镇痛效果良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罗哌卡因 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下载PDF
不同途径应用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炎症因子、产时发热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振环 张青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3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应用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炎症因子、产时发热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120例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健康足月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应用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炎症因子、产时发热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120例自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健康足月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硬膜外组和静脉组,每组60例。硬膜外组采取硬膜外间隙推注1%盐酸利多卡因7~10 ml复合地塞米松5 mg,静脉组采取硬膜外间隙推注1%盐酸利多卡因7~10 ml,同时静脉入壶地塞米松5 mg。硬膜外导管连接电子泵采取患者自控镇痛模式。比较两组镇痛前、镇痛后30、60 min和24 h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产时发热率、剖宫产率、产钳率;比较两组胎儿娩出后1、5、10 min Apgar评分。结果因麻醉镇痛失败、即刻剖宫产等原因,硬膜外组剔除8例、静脉组剔除9例。镇痛后30、60 min,硬膜外组IL-6、IL-10、TNF-α水平高于本组的镇痛前;镇痛后24 h,硬膜外组IL-6、IL-10、TNF-α水平低于镇痛后30、6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30 min,静脉组IL-6、IL-10、TNF-α水平高于镇痛前;镇痛后60 min、24 h,静脉组IL-6、IL-10、TNF-α水平低于本组镇痛后3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30、60 min,静脉组IL-6、IL-10、TNF-α水平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24 h,两组IL-6、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产时发热率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gar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可以有效地降低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 分娩镇痛 地塞米松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荣 毕生龙 +4 位作者 李帆 袁经国 袁显平 刘桂荣 肖文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6期7-10,共4页
目的:分析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赣州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30例。分娩镇痛期间,Ⅰ组采用常规液体治疗,Ⅱ组采用目标导... 目的:分析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赣州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30例。分娩镇痛期间,Ⅰ组采用常规液体治疗,Ⅱ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比两组产科指标、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药物用量、鼓膜温度、疼痛评分及产时发热发生率。结果: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结局、新生儿1、5 min时Apgar评分、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镇痛药用量少于Ⅰ组(P<0.05);Ⅱ组镇痛4 h、分娩时鼓膜温度均低于Ⅰ组(P<0.05);两组产时发热发生率比较,Ⅱ组低于Ⅰ组(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中作用理想,可减少产时发热现象的发生及分娩镇痛药物的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产时发热 疼痛
下载PDF
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及产时发热影响
9
作者 林映迎 林岸芸 亓彩霞 《广州医药》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方式对初产妇在产程进展及产时发热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产科分娩产妇535例的基本资料。观察组(285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方式对初产妇在产程进展及产时发热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产科分娩产妇535例的基本资料。观察组(285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照组(250例)选择常规无干预分娩。结果观察组中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比对照组更长,且产后2 h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2组产妇产时发热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且产后2 h的出血量较多,同时也会增加产时发热的概率,存在一定不良反应,故需要密切观察,保证母儿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分娩镇痛 初产妇 产程 产时发热
下载PDF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对分娩情况的影响
10
作者 鲁晓军 韩小伟 高淑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4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0月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临产后是否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分为研究组(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0月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临产后是否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分为研究组(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和对照组(不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各52例。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剖宫产分娩指征、产程时间、产时发热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阴道分娩、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器械助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宫内感染、潜伏期/活跃期延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活跃期停滞、相对头盆不称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潜伏期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时发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会提升产妇器械助产率,延长产程,提高产妇产时发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 分娩结局 产程时间 产时发热 镇痛后并发症
下载PDF
新产程标准下硬膜外镇痛后产时发热的母婴风险临床观察
11
作者 景晨萌 靳日伟 +5 位作者 金伟 王亮 席晶晶 李莉 王敏 朱静洁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下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母婴风险。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7月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经阴道试产并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218例产妇,以产程中最高体温≥38℃的59例产妇为发热组,以全产程体温<38℃的159例产...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下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母婴风险。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7月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经阴道试产并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218例产妇,以产程中最高体温≥38℃的59例产妇为发热组,以全产程体温<38℃的159例产妇为对照组。收集和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的基本资料,镇痛前、镇痛后(4 h、8 h和12 h)、胎儿娩出时和产后(2 h)的腋下体温,新生儿的体质量,Apgar评分(1 min和5 min),脐动脉血pH、娩出时早发型败血症(early onset sepsis,EOS)风险系数评分和EOS风险分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热组产妇BMI较高[(31.62±7.39)kg/m^(2)比(29.29±7.07)kg/m^(2),P<0.05],第一产程时间较长[(1183.19±491.30)min比(814.37±569.88)min,P<0.001],破膜时间超12 h占比较高(66.1%比44.7%,P<0.05),镇痛时间较长[1126(670,1479)min比664(313,1481)min,P<0.05],生殖系统感染病史多见(23.7%比9.4%,P<0.05),抗生素应用比例较高(86.4%比33.3%,P<0.05),顺产率较低(28.8%比65.4%,P<0.01);新生儿的体质量较大[(3527.12±311.39)g比(3281.38±334.28)g,P<0.001],Apgar1 min评分较低[(9.78±0.62)分比(9.95±0.29)分,P<0.05],脐血气pH较低[(7.27±0.07)比(7.29±0.06),P<0.05],EOS风险系数评分增加[(0.88±0.71)分比(0.15±0.16)分,P<0.01],EOS风险分级“提示密切观察”比例较高(30.5%比0.6%,P<0.001);产时最高体温出现时间较晚[(10.34±2.88)h比(7.12±3.50)h,P<0.001]。EOS风险系数评分与分娩方式(r=0.329,P=0.000)、新生儿体质量(r=0.203,P=0.003)和镇痛时间(r=0.153,P=0.024)呈正相关,与Apgar1 min评分(r=-0.254,P=0.000)和脐动脉血pH(r=-0.199,P=0.003)呈负相关。结论产妇BMI高、胎儿体质量大,产程及镇痛时间延长,合并感染病史和产时体温持续时间长提示产时发热可能。产时发热会降低新生儿Apgar 1 min评分和脐动脉pH值,并增加EOS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产程标准 硬膜外镇痛 产时发热 早发型败血症 破膜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产时发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3
12
作者 贾瑞喆 樊晟 +2 位作者 袁红梅 刘晓梅 王吕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2-664,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604例)。记录并对比两组产时发热情况,检测并记录产时发热孕妇发热的时间和在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3.78%(152/4018),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0.82%(5/609)。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的发热率明显高于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P〈0.05)。椎管内分娩镇痛组孕妇产时发热的时间多数出现在椎管内穿刺后3-5小时,尤以4小时时最多,其发热时血白细胞总数为(13.89±3.04)×109/L,C-反应蛋白为(12.52±7.90)mg/L。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是导致孕妇产时非感染性发热的重要因素,发热时多数情况是无需应用抗生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辉 刘昱升 +1 位作者 冯善武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每6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8 ml上述不同混合药液的方式实施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VAS疼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并记录麻醉药物用量、产程及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与镇痛前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后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明显升高(P〈0.05);H组在镇痛后4、5 h的体温明显高于L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两组产妇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8%罗哌卡因或0.1%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行分娩镇痛效果满意,而用较低浓度局麻药产妇在分娩镇痛期间体温的上升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罗哌卡因
下载PDF
分娩镇痛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对中转剖宫产时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娜 李晓光 +3 位作者 汪愫洁 徐涛 白云波 徐铭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339-345,共7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对中转剖宫产时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且中转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以纳入本研究...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对中转剖宫产时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且中转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以纳入本研究的所有产妇分娩镇痛期间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的算术均值(60 mL)为分界值,将其分为高容量组(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60 mL)和低容量组(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60 mL)。中转剖宫产时,通过原分娩镇痛置入的硬膜外导管给予试验剂量的1.5%利多卡因3 mL及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10~20 mL进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硬膜外麻醉失败率及麻醉效果。结果共3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产妇入选本研究。其中高容量组17例、低容量组19例。高容量组硬膜外麻醉失败率明显高于低容量组(23.5%比0,P=0.040)。两组产妇剖宫产术中局部麻醉药用量(P=0.057)、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至切皮时间(P=0.290)、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至术毕时间(P=0.748)均无显著性差异。36例产妇均顺利完成剖宫产术(4例硬膜外麻醉失败者改行腰硬联合麻醉),均无产妇和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Pearson相关法分析显示,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后10 min体表感觉阻滞平面与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明显相关(r=0.509,P=0.003),与单位时间镇痛药液用量无线性相关(r=0.272,P=0.125)。高容量组给予首次麻醉诱导剂量后10 min右侧体表感觉阻滞平面[T9(T6,T9)比T6(T4,T7),P=0.048]及术毕右侧运动阻滞分级[1(0,1)比2(1,3),P=0.034]均低于低容量组。高容量组在切皮后分离肌肉时主诉不适(23.1%比0,P=0.058)和回纳子宫并腹腔探查时主诉不适(30.8%比15.8%,P=0.401)的产妇比率与低容量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接受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且中转剖宫产的产妇,若硬膜外间隙镇痛药液用量增多,不仅增加后续硬膜外麻醉失败风险,且影响硬膜外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 中转剖宫产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永刚 梁浩 +1 位作者 李红霞 杨亚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2期2068-2071,共4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足月、单胎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5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足月、单胎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5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对照组产妇仅给予0.1%罗哌卡因镇痛,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各项指标、产间发热发生率、剖宫产率、鼓膜体温、IL-6水平、感觉阻滞平面及Bromage评分。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破膜至分娩时间、镇痛时间及镇静药物用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开始后4h、5h及分娩后1h,观察组产妇鼓膜体温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romag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可有效降低产间发热率,缩短产程,增加自然分娩率,同时还可减轻运动阻滞,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下载PDF
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京霞 刘东 +3 位作者 汤芹芹 刘翔 段如刚 李远东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12期1300-1303,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机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长短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愿意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潜伏期组(A组,宫口<3 cm)和活跃期组(B组,宫口>3 cm)。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两组首剂给予0.125%...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机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长短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愿意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潜伏期组(A组,宫口<3 cm)和活跃期组(B组,宫口>3 cm)。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两组首剂给予0.12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15 ml,30 min后连接镇痛泵,背景剂量2 ml/h,追加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连续监测呼吸循环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并观察记录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缩宫素使用情况、副作用及产妇满意度。结果两组镇痛后VAS评分均降低,与B组相比,A组潜伏期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器械助产率升高(P<0.05),镇痛满意度升高,下肢麻木发生率升高(P<0.05)。两组产程、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娩早期实施椎管内麻醉镇痛不影响产程和剖宫产率,可提高孕妇对分娩镇痛的满意度,但器械助产率有所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 潜伏期 产程 分娩方式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盛威 杨隽 +2 位作者 蔡贞玉 杨娜 李文影 《新医学》 2020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分娩的120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镇痛组孕产妇55名,非镇痛组孕产妇47名,18名孕产妇因中转为剖宫产或产时失访被排除在外,分别于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分娩的120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镇痛组孕产妇55名,非镇痛组孕产妇47名,18名孕产妇因中转为剖宫产或产时失访被排除在外,分别于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以及第三产程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包括孕产妇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学资料和标准化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比较2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率。结果镇痛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均低于非镇痛组(P均<0.001)。镇痛组在活跃期、第二产程的焦虑情绪障碍发生率及第二产程中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均低于非镇痛组(P均<0.05)。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可以缓解孕产妇产时的焦虑及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焦虑情绪 产时抑郁情绪 初产妇
下载PDF
脉冲波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范灵玲 李勤 +1 位作者 夏燕萍 李笑天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36-438,共3页
目的:研究作用于桡神经、正中神经、T10-L1节段脊髓背根神经的脉冲波疗法的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分娩方式、产程干预、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33例初产妇随机分成镇痛组(75例)与对照组(58例),镇痛组在产程中使用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 目的:研究作用于桡神经、正中神经、T10-L1节段脊髓背根神经的脉冲波疗法的镇痛效果及其对产程、分娩方式、产程干预、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33例初产妇随机分成镇痛组(75例)与对照组(58例),镇痛组在产程中使用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镇痛对母儿的不良反应等。结果:镇痛组镇痛前后的疼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痛组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产程中缩宫素应用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产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母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该法操作简单,产妇易接受,对母儿无影响,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干预,是比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 脉冲波 镇痛效果 产程干预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和产时发热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岳红丽 王雷 +1 位作者 贺淑君 雷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娩镇痛组(n=57)和对照组(n=73)。收集并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孕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破膜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或地西泮等产科情况及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的镇痛时间;产妇进入产房时体温、产程中体温变化值、观察时长(进入产房至胎儿娩出时间)、是否发热(腋温≥37.5℃)、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产前、产后第一天、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等情况。结果除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的孕周略大于对照组[(39.34±0.96)周vs.(38.83±1.41)周]外,两组产妇的年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破膜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安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延长[(505.32±200.15)min vs.(334.73±146.96)min],催产素使用率明显增高(91.2%vs.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入产房时的体温、产前和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胎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及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观察时长[(689.75±254.00)min vs.(392.07±227.95)min]、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0.49±0.46)℃vs.(0.24±0.30)℃]、发热率(17.5%vs.2.7%)、接受感染排查(12.3%vs.0%)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70.2%vs.43.8%)、产后1 d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47±2.96)×10~9/L vs.(13.09±2.7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4±3.7)%vs.(81.7±4.9)%]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比率(12.3%vs.0.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热产妇相比,发热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率增加(83.3%vs.39.8%)、观察时长延长[(680.00±218.36)min vs.(503.31±281.87)min]、接受感染排查(100.0%vs.50.8%)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50.0%vs.0.8%)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的比率(50.0%vs.0.8%)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胎膜早破产妇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增大、产时发热率增加,但该现象与感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硬膜外分娩镇痛 体温 产时发热率
下载PDF
程控间断硬膜外给药复合自控镇痛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春 曾馨莹 陈有万 《医疗装备》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评价程控间断硬膜外给药(PIEB)复合自控镇痛(PCA)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医院行阴道自然分娩并要求分娩镇痛的280名初产妇,按照纳入项目顺序编号,采用自愿结合数字表法随机... 目的评价程控间断硬膜外给药(PIEB)复合自控镇痛(PCA)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医院行阴道自然分娩并要求分娩镇痛的280名初产妇,按照纳入项目顺序编号,采用自愿结合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PG1、PG2、P、G共4组,每组70名。PG1组(0.05%罗哌卡因+0.5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与PG2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实施PIEB复合PCA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分娩,P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实施PIEB复合PCA分娩,G组实施导乐分娩镇痛仪分娩,比较4组分娩镇痛前即刻(T_(0))及镇痛后1(T_(1))、2(T_(2))、3(T_(3))、4(T_(4))、5 h(T_(5))和宫口开全时(T_(6))、产后1 h(T_(7))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分娩过程情况及产妇满意度。结果PG1、PG2、P组T_(3)、T_(4)、T_(5)、T_(6)、T_(7)时的VAS评分均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1、PG2组T_(6)时的VAS评分均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1、G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均低于PG2、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1、PG2、P组自然分娩率和产妇满意度均高于G组,且PG1组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1、PG2组PCA按压次数均少于P组,且PG1组镇痛药物用药总量少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EB复合PCA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初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减轻分娩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药总量和PCA按压次数,提升产妇自然分娩率和满意度,同时可通过降低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物浓度,降低产间发热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程控间断硬膜外给药 硬膜外注射 导乐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