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avascular treatment for abnormal catheter positioning of port-a-cath system in the subclavian vein:A single-center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Yong Li Jianxi Guo +1 位作者 Yanfang Zhang Jian Kong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22年第2期103-110,共8页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catheter position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adjustment or removal of abnormally positioned catheters through percutaneous punc...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catheter position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adjustment or removal of abnormally positioned catheters through percutaneous punctures.Materials and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58 patients with abnormal catheter positioning,treated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June 2019.Intravascular adjustment of the migrated catheters and removal of the fractured catheters were performed through percutaneous puncture using a pigtail catheter,cobra catheter,and gooseneck snare.Results:Of the 58 cases,there were 23 cases of catheter migration and 35 cases of catheter fracture.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catheter positioning was 3.0%,corresponding to 1.2%migrations and 1.8%fractures.Among the 23cases of migration,1 case did not require adjustment and another underwent unsuccessful adjustment.The rate of successful adjustment of migrated catheters was 91.3%,whereas the rate of successful removal of fractured catheters was 100%.No surgery-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either immediately or during the 1-month follow-up period.Conclusions: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catheter positioning is low.Intravascular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adjustment or removal of abnormally placed catheters are safe,efficient,and minimally inva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cath system Tip migration Catheter fracture intravascular treatment
下载PDF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using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Analysis of 32 consecutive cases 被引量:3
2
作者 Bin Xu Ziliang Wang +1 位作者 Weixing Bai Tianxiao Li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9年第3期118-122,共5页
Objective:Transarterial and transvenous embolization methods are considered effective and safe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Here.,we report the angioarchitectural... Objective:Transarterial and transvenous embolization methods are considered effective and safe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Here.,we report the angio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CSDAVF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ither the inferior arterial approach(IAA) or the inferior petrosal sinus approach(IPSA).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2 patients with CSDAVF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 from May 2008 to May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routine diagnost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before surgery.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IPSA through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or IAA,based on angioarchitectural features.Results:Of the 32 patients with CSDAVF,24 underwent embolization treatment through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IPSA and 8 patients underwent treatment through IAA.Nineteen patients in the IPSA group experienced mild headache,which improved after specific treatment.The immediate postembolization angiographic results revealed complete occlusion in 26 cases(18 IPSA and 8 IAA) and almost complete occlusion in 6 cases(IPSA).Complication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dure included abducens nerve palsy(n=1,IPSA) and prosopoplegia(n=1,IAA).One patient developed tinnitus,which was diagnosed as anterior cranial fossa new-onset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on DSA,whereas the symptoms of other patients all improved with no recurrence.Conclusions:On the basis of the angio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CSDAVF,IAA can be considered the primary treatment when the blood-supplying artery and fistula are relatively singular,and when the microcatheter can easily reach the fistula through the artery.The venous approach should be selected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when the fistula is indistinguishable and blood is supplied by multiple arteries through small plexiform vessels.Choosing 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may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ravascular CSDAVF surgery and may help avoid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Embolization intravascular treatment
下载PDF
Apo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李俊杰 唐灵 朱佳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血管内治疗的10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 d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得分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血管内治疗的10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 d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得分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n=66)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n=34)。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免疫指标,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记录术后出血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高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外周血甘油三酯(TG)、N末端B型钠尿肽原(BNP)、D-二聚体(D-D)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ApoE基因表型均以ε3/ε3占比为最高,且预后良好组ε3/ε3占比高于预后不良组(77.27%vs 55.88%,P<0.05);两组其他基因表型未见明显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ApoE基因频率均以ε3型占比最高,分别为87.12%和76.47%;但两组间ε2、ε3、ε4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以高龄患者多见,ApoE基因表型以ε3/ε3居多,可能是血管内治疗后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ApoE基因频率以ε3型居多,但与血管内治疗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载脂蛋白E(ApoE)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医源性椎动脉-主动脉内异物介入治疗1例
4
作者 周静文 吴镜强 +1 位作者 练辉 何明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2-814,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主诉:右颈部酸痛不适伴头晕1个月。1个月前曾在外院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1周前行胸片、B超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主动脉内异物,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史... 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主诉:右颈部酸痛不适伴头晕1个月。1个月前曾在外院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1周前行胸片、B超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主动脉内异物,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史。查体:颈部无包块、无压痛,余无特殊。入院后在我院行颈部、胸部CT增强检查,可见右侧椎动脉-升主动脉内金属异物,呈U型成襻于升主动脉根部(见图1(4)(5)),异物两头端分别位于右椎动脉(见图1(1)(3))和右锁骨下动脉开口段,一头端插入右锁骨下动脉血管壁并疑似穿透血管(见图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 血管内异物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以头晕起病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4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陈芸 张硕 杜汉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头晕起病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案、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头晕起病的24例SSS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CT血管造影成... 目的探讨头晕起病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案、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头晕起病的24例SSS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等相关临床资料数据及其锁骨下动脉内治疗情况,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的治疗效果。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SSS的识别及诊断治疗经验。结果24例患者中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13例,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9例,成功置入病变处23枚支架,术中造影可见椎动脉恢复正向血流,术后患侧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患者头晕改善,复查TCD未再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血管内治疗失败1例,究其原因与患者既往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相关。结论以头晕为临床表现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常提示锁骨下动脉盗血。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治疗SSS能快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头晕
下载PDF
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田萌 冯涛 庄卫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观察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EVT)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EVT)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22±5.33)岁,实施常规治疗及EVT;联合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60.61±5.11)岁,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小板活性指标、凝血指标及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内皮素-1(ET-1)[(50.11±10.26)ng/L]、血栓调节蛋白(TM)[(30.61±5.37)μg/L]、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90.25±10.33)%]、β-血小板球蛋白(β-TG)[(15.28±5.17)μg/L]、颗粒膜蛋白CD62P[(56.32±10.41)%]、CD63[(10.44±3.65)%]、D-二聚体(D-D)[(188.45±50.61)μg/L]、凝血因子Ⅱ(FVⅡ)[(122.36±20.61)%]、凝血因子Ⅶ(FVⅦ)[(105.25±20.71)%]均低于对照组[(56.28±10.32)ng/L、(33.49±5.28)μg/L、(96.27±10.15)%、(18.33±5.41)μg/L、(61.55±10.28)%、(12.41±3.62)%、(211.27±50.66)μg/L、(135.44±20.66)%、(120.33±2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4、2.998、3.258、3.197、2.802、3.004、2.498、3.514、4.037,均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联合组治疗3 d、7 d、14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5.22±5.17)分比(28.61±5.47)分、(21.44±5.28)分比(24.19±5.26)分、(18.45±5.33)分比(21.32±5.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2.893、3.037,均P<0.05)。结论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能有效减轻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血小板活性,对改善凝血功能、促进脑神经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常规麻醉药物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7
作者 张小虹 段宇鸿 +1 位作者 杨中贞 牛艳姣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S02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常规麻醉药物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麻醉药物(咪唑安定、... 目的探讨常规麻醉药物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麻醉药物(咪唑安定、顺式阿曲库铵、舒芬太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右美托咪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麻醉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量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量表、Steward苏醒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常规麻醉药物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临床相关指标,促进患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 常规麻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盐酸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富兴 姚晓峰 房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3期2136-2141,共6页
颅脑动脉瘤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向外囊性膨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仅次于缺血性脑血管栓塞和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脑血管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40... 颅脑动脉瘤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向外囊性膨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仅次于缺血性脑血管栓塞和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脑血管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人,且起病突然,致残、致死率高,常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该疾病的治疗,国外学者也在不断进行着更进一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由Serbinenko最先提出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方法,但限于介入材料的高要求及匮乏,直到90年代,Guido Guglielmi发明出可脱性弹簧圈,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材料及技术也不断变化,人们也逐渐了解微创式介入治疗血管内疾病的优越性。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材料及介入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进展
下载PDF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9
作者 邵芳斐 刘飞飞(综述) 杨倩倩(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5期2613-2616,2623,共5页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淋巴瘤,具有早期诊断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IVLBCL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从肿瘤黏附、B细胞受体/核转录因子-κB通路、免疫逃避等方面探讨了IVLBCL发病机制,并对其临床检测、治疗...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淋巴瘤,具有早期诊断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IVLBCL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从肿瘤黏附、B细胞受体/核转录因子-κB通路、免疫逃避等方面探讨了IVLBCL发病机制,并对其临床检测、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发病机制 治疗策略 综述
下载PDF
子宫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例报道及临床分析
10
作者 刘莹 潘汉梅 +2 位作者 汪宏谚 廖兴娅 杨琳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3763-3768,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亦称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ascular leiomyoma,IVL)]的临床病例资料,洞悉该病的核心特点以指导临床。方法:以短期内发现的2例IVL为重点,回顾性分析该院确诊为IVL的12例患者资料,结合相关国内外文...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亦称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ascular leiomyoma,IVL)]的临床病例资料,洞悉该病的核心特点以指导临床。方法:以短期内发现的2例IVL为重点,回顾性分析该院确诊为IVL的12例患者资料,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对该罕见疾病进行综合的分析探讨。结果:包括重点介绍的2例患者,该院共收治IVL患者12例,年龄介于42~55岁之间。从患者高发人群、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情况、术后病理、预后及随访等各方面分析结果。结论:IVL好发于绝经前女性,均合并子宫肌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血管内瘤栓沿着血管分支蔓延,并不依赖于静脉回流方向。手术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IVL术后复发与残留病灶密切相关。保留卵巢的年轻患者,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选择,但是内分泌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维持时间、疗效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血管内平滑肌瘤病 侵犯心脏 误诊 诊断及治疗
下载PDF
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廖伟强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开展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短期疗效、昏迷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短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较好,可缩短患者卧床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昏迷症状和神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治疗时机 颅内破裂动脉瘤 并发症
下载PDF
产后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道
12
作者 黄浩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产后出血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剖宫产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1000 ml,严重时还会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产妇溶血性贫血、休克,甚至死亡... 产后出血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指自然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剖宫产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1000 ml,严重时还会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产妇溶血性贫血、休克,甚至死亡。本文报道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因停经40周+,少量阴道流血>3 h就诊,患者分娩后出现难治性产后出血,并发DIC、腹腔弥漫渗血,病情危重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诊治。现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特点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治产后出血并发DIC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症监护室 治疗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唐军 明德国 +2 位作者 刘作勤 王志刚 李国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分析 82例AVM ,其中表现癫痫 2 0例 ,颅脑出血 5 1例 ,头痛 18例 ,其他 8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 6 6例 ,基底节 6例 ,小脑半球 7例 ,脑干 3例。畸形血管团属巨大型 2 3...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分析 82例AVM ,其中表现癫痫 2 0例 ,颅脑出血 5 1例 ,头痛 18例 ,其他 8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 6 6例 ,基底节 6例 ,小脑半球 7例 ,脑干 3例。畸形血管团属巨大型 2 3例 ,中型 5 0例 ,小型 9例。栓塞剂为NBCA6 4例 ,IBCA 12例 ,手术丝线 4例 ,手术丝线 +IBCA 2例。结果 完全解剖治愈 2 7例 ;畸形血管团减少80 %以上 15例 ;减少 5 0 %~ 80 %者 2 8例 ;小于 5 0 %者 12例。栓塞后手术切除 5例。生活工作正常者5 2例 ,症状明显改善者 2 0例 ,症状无改善者 8例 ,加重 2例 ,无死亡病例。并发症血管痉挛 7例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3例 ,导管断裂 3例 ,误栓 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 ,对某些病例可达到解剖治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栓塞 脑血管畸形
下载PDF
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特点与治疗决策选择 被引量:16
14
作者 倪祝华 杨新春 +4 位作者 王乐丰 邹阳春 王红石 葛永贵 佟子川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特点 ,选择治疗决策。方法 应用血管内超声仪检查 3 8例血管造影狭窄程度 40 %~ 60 %患者的 43处冠状动脉病变 ;测量管腔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结果  4...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超声特点 ,选择治疗决策。方法 应用血管内超声仪检查 3 8例血管造影狭窄程度 40 %~ 60 %患者的 43处冠状动脉病变 ;测量管腔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结果  43处病变中 ,脂质斑块为 3 0处 ,纤维、钙化、混合斑块分别为 4、2、5处 ,2处未发现明显病变或仅轻度内膜增生 ;其中 4处可见明显血栓影。 41处粥样硬化斑块中偏心斑块 3 6处 ( 87.8% ) ,向心斑块 5处 ( 12 .2 % )。 3 0处脂质斑块大部分可见薄的纤维帽 ,其中 5处 ( 16.7% )明显的纤维帽不完整。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 ( 4 0 .73± 13 .2 1) % ;面积狭窄百分比 ( 5 6.75± 12 .68) %。对IVUS示面积狭窄 >5 0 %的 2 5处、<5 0 %的 1处 ( 60 .5 % )且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变行进一步介入治疗 ,对IVUS示面积狭窄 <5 0 %的 17处 ( 3 9.5 % )病变未行进一步介入治疗。结论 IVUS可进一步明确血管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程度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内超声 血管造影术 IVUS 急性期
下载PDF
左锁骨下动脉闭塞行腔内再通术中医源性B型主动脉夹层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锦林 李云松 +4 位作者 郭跃辉 王伟 陈硕飞 王海峰 李春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5-256,共2页
患者男,51岁,半月前出现左上肢无力,活动后头晕;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左挠动脉、肱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双上肢收缩压差45mmHg。经颅多普勒检查:左椎动脉血流反向;CTA: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伴明显纡曲,闭塞段长约14mm(图1)。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治疗 动脉瘤 夹层 医源性
下载PDF
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宇轩 韩小宪 +1 位作者 张庆诗 林雪梅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23-525,共3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旨在提高对椎动脉损伤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 2例椎动脉损伤病例 ,结合文献就椎动脉损伤的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1例为椎动脉横断 ,1例为假性动脉... 目的 探讨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旨在提高对椎动脉损伤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 2例椎动脉损伤病例 ,结合文献就椎动脉损伤的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1例为椎动脉横断 ,1例为假性动脉瘤 ,分别采用手术结扎及血管内治疗方法 ,疗效满意 ,术后无神经受损表现。结论 椎动脉损伤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诊断 ,快速急救 ,选择适当的方法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损伤 假性动脉瘤 椎动脉造影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的综合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曹向宇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综合血管内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方案1),3...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综合血管内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方案1),3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溶栓合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56例患者接受单纯颈动脉溶栓(方案3),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99例患者中有94例颅内压降至300 mm H_2O, 75例患者静脉窦实现再通,93例患者循环时间降至11 s以下。结论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动脉瘤栓塞剂醋酸纤维素的重新估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新健 吴中学 +6 位作者 王忠诚 李佑祥 唐军 孙异临 王涛 刘朝霞 尹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对醋酸纤维素(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CAP)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病理反应等方面进行重新估价。方法 CAP栓塞 30只大鼠的右侧颈动脉,在栓塞后 4月内的 7个时间阶段各取 2只栓塞后的血管标本行病理检查。采用静...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对醋酸纤维素(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CAP)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病理反应等方面进行重新估价。方法 CAP栓塞 30只大鼠的右侧颈动脉,在栓塞后 4月内的 7个时间阶段各取 2只栓塞后的血管标本行病理检查。采用静脉移植的方法建立犬动脉瘤模型 15枚,以 CAP栓塞 12枚模型,栓塞后 1周、 2周、 2月行造影复查,并随机抽取 1只动物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方法包括 HE染色、 VIII因子染色和透射电镜扫描 。结果 CAP栓塞动脉瘤模型后,在 2个月的观察期内, 12枚动脉瘤中,只有 5枚动脉瘤完全栓塞或部分栓塞而载瘤动脉通畅; 1枚动脉瘤载瘤动脉的 1个分支狭窄; 1枚动脉瘤栓塞后残腔扩大;有 2枚栓塞后 4 d和 5 d动脉瘤破裂; 3枚 1~ 2周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发现载瘤动脉闭塞。病理检查发现: CAP引起被栓塞血管组织的急性损伤,包括内皮细胞和基膜破坏、脱落,内弹力层裸露附着血栓,纤维细胞和肌细胞严重变性;栓塞后 2月,血栓和 CAP机化,动脉瘤开口被新生的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所代替。 结论 CAP具有急性化学腐蚀作用,严重者可以造成栓塞后动脉瘤模型的破裂。此外, CAP栓塞后可以诱发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鉴于以上缺陷,在临床使用前应经过更多的调整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醋酸纤维素 血管内治疗 栓塞剂 介入疗法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贵军 尹琳 王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于术后3个月时行脑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栓塞效果及有无再通发生。评价术后1.5年时动...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于术后3个月时行脑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栓塞效果及有无再通发生。评价术后1.5年时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1例患者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时行经脑血管CTA检查发现栓塞效果较好,均为完全闭塞,无栓塞后血管再通现象。随访1.5年发现,31例患者中16例患者完全恢复,12例患者部分恢复,3例患者无改变;有效率达90.3%,治愈率为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差的影响因素(OR=32.53,95%CI:2.89~365.92,P=0.005),而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治疗效果好的影响因素(OR=11.63,95%CI:1.12~121.37,P=0.040)。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效果差的危险因素,而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治疗效果好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邵华明 彭亚 +4 位作者 宣井岗 陈荣华 朱旭成 曹洁 蒋天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6-9,1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手术策略及术后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中治疗策略、术后管理措施及术后3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血管再通...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手术策略及术后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中治疗策略、术后管理措施及术后3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血管再通率[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疗效,以术后1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取栓后均发现大脑中动脉狭窄,分别予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单纯支架植入、球囊扩张以及球扩支架植入治疗,mTICI分级为Ⅱa 3例、Ⅱb 5例、Ⅲ级24例;本组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中位数为5.6分,较术前12.6分显著下降(P<0.05),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3个月后随访,2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3例残疾(mRS评分3~4分)。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策略,术中及术后的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血压管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 动脉狭窄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